探讨ARB类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2010-03-26 04:10欧阳新根
中外医疗 2010年21期
关键词:类药缬沙坦心血管

欧阳新根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医院 广东 东莞 523290)

探讨ARB类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欧阳新根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医院 广东 东莞 523290)

目的 探讨体会ARB类联合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8月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常规降压药治疗,治疗组在给常规降压药的基础上加用ARB类药缬沙坦用量:每次80mg,每日1次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中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缬沙坦用量,并详细记录比较治疗2组患者血压、心率、生化指标、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在经过4周的治疗后,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并且稳定,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5%,2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水肿、虚弱无力、失眠、皮疹、性欲减退、眩晕等不良反应生率小于1%。结论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不仅血压明显下降,而且血压稳定,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适用人群广,是理想的降压类药。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高血压病 ARB类 缬沙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其中高血压发病率比较突出,发病年龄也有提前的趋势。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身并不具备太大危害,主要是长期高血压会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因素,并且导致身体各脏器发生器质上和功能上的病变,而使心、脑、肾等功能上的衰竭。因此,我们需要让病人长期的合理的应用降压药物来有效控制血压。这样才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后期生存质量。现总结探讨2007年6月至2009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8例,经对照实验治疗体现了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不仅血压明显下降,而且血压稳定,不良反应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8月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19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8.5岁,诊断分级参照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WHO/ISH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除外明显的心血管、肝脏、肾脏、内分泌、血液等其他内科疾病的患者,其中一级高血压患者12例,二级高血压23例,三级高血压33例,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病程大多在3~25年,在进行治疗前先停用其他可能影响血压波动的药物。

1.2 治疗方法

6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5~71岁,平均(45.1±10.9)岁,对照组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7~75岁,平均(48.7±9.3)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口服常规降压药治疗,如用利尿降压剂、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钙离子拮抗剂、 治疗组在给常规降压药的基础上加用ARB类药缬沙坦用量:每次80mg,每日1次治疗,疗程均为4周。

1.3 统计方法

治疗期间每日早晚各测量血压、心率、并做记录,连续观察4周的血压的变化情况,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各项生化指标。疗效评定标准按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2]。“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较原血压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但降至正常或较原血压下降l0~19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以上水平”。所以统计数据都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经过4周规律治疗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表1)

2.2 不良反应

只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水肿、虚弱无力、失眠、皮疹、性欲减退、眩晕等不良反应生率小于1%,服用缬沙坦与服用ACE抑制剂,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分别为1.9%和1.6%。在临床对照试验中,服用缬沙坦的患者未发生明显的血肌酐,血钾和总胆红素升高者。

3 讨论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其中高血压发病率也是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有提前的趋势。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身并不具备太大危害,主要是长期高血压会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因素,并且导致身体各脏器发生器质上和功能上的病变,而使心、脑、肾等功能上的衰竭。平稳降压并有效控制血压值的稳定,是减少心血管及心、脑、肾脏并发症的有效前提,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是高血压治疗的目的和原则。“JNC7、ESH—ESC高血压指南等指出早期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是降压的一线药物。近年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CEI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肾血流量,减少钠潴留,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抑制内皮素合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激肽酶I/活性,提高缓激肽水平,从而达到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降低血压,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抑制心室及大血管重塑。增加肾血流量,保护肾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延缓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大和糖尿病性肾病的疾病进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3~4]。但是由于ACEI可见皮疹、瘙痒、疲乏、眩晕、恶心、剧烈咳嗽。特别是剧烈咳嗽使有些患者不能忍受,所以我们用副作用更小,没有咳嗽作用的ARB类缬沙坦,具有口服吸收快,2h达峰值,血浆浓度以双指数方式下降,分布相和消除相的平均半衰期分别小于1h和6~7h,重复或qd给药动力学没有改变,药物在体内无蓄积。进食也并未显著影响这一药效学效应,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不受年龄的影响。尤其适用肾脏损害所致继发性高血压。通过临床探讨和比较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显著,不仅血压明显下降,而且血压稳定,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适用人群广,是理想的降压类药。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1]刘力生.龚兰生冲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94~112.

[2]刘国汉,胡大一,陶萍,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5~l1.

[3]胡大一.高血压系列问答(6)如何正确评价和合理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7):60.

[4]黄纯友.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2009,2(5):58~59.

R544

A

1674-0742(2010)07(c)-0126-02

2010-04-16

猜你喜欢
类药缬沙坦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10类药慎重给孩子用
对180例使用喹诺酮类药进行治疗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