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生态树种杂种鹅掌楸引种研究

2010-03-26 00:56卜基保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15期
关键词:鹅掌楸杂种胸径

卜基保

(安徽省林业高科技开发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1)

杂种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se×L.tulipifera),又称杂交马褂木,属木兰科(Maganoliaceae)鹅掌楸属植物,为中国鹅掌楸(母本)与北美鹅掌楸(父本)的杂交后代[1-2]。许多研究表明,北美鹅掌楸与中国马褂木具杂交亲和性,杂种鹅掌楸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不仅保留了亲本叶形奇特、花期长、凋落物无污染等优点,而且具有比亲本叶更大、花色更艳丽、速生、抗逆性强、适应范围更广、几乎无病虫害等优良性状。目前,杂种鹅掌楸已陆续在福建、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河南、山东、陕西、北京等地试种成功,表现较强的适应性[3-5]。安徽省林业高科技开发中心于2004年通过国家林业局优良生态树种快速繁育技术及推广集中示范项目,首次从南京林业大学试验基地引进5000株进行栽培,同时开展引种试验,研究杂种鹅掌楸在安徽地区的适应性,掌握其在该地区生长的特征状况、对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要求,以期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措施,为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为国家林业科技创新基地暨合肥林业科技示范园内,位于31°55′N,117°12'E,处于江淮分水岭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丰富,全年无霜期277 d。年平均温度15~15.7℃,极端最高温度41~41.6℃;极端最低温度-8.5~-15℃;年平均降雨量986~1300 mm,年均日照时数为2213 h左右,无霜期226 d。试验地土壤为粘盘黄棕壤,质地偏粘,pH值在5.5~6.0,微酸性,土层下为水平状岩层,土层厚度60~200 cm,养分状况为“N、P低,K较高”。土体构型为A(耕作层)—B(犁底层)—C(母质层)型。其形态特征为耕作层质地重壤,棕黄色,小块状结构,平均厚度16.0 cm,有中量锈纹锈斑;犁底层平均厚度7.6 cm,重壤,棕黄色,块状结构,有中量锈纹锈斑;母质层黄棕色,质地极为粘重,棱柱状结构。理化性质为全剖面质地均较粘,小于0.01 mm的物理性粘粒占68%~78%,土壤呈中性反应,K素含量120~150 mg/kg,其他各种养分含量均低。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02%,全N 0.076%,全P 0.024%,速效P 2 mg/kg,速效K 110 mg/kg[6]。

1.2 方法

1.2.1 林地清理及整地2003年冬季进行林地清理和整地,砍除杂灌并挖除树根,平缓坡小班,采用机械和人工结合的方法进行深翻土地,使土壤经过冬季冻垡,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能,增加土壤温度,提高保水保肥能力。采用带状整地,在带间挖大穴90 cm×90 cm×90 cm,苗木采用1年生嫁接苗。由于该地块地下水位较高,需开沟防涝,开沟时根据不同的地形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排水沟。

1.2.2 施肥方法与用量由于试验地土壤理化性质较差,用于引种试验时既要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还要增加土壤养分。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土壤改良措施,制订土壤改良方案,主要是施足底肥,多施有机肥,结合深翻土地,将秸秆、草皮、绿肥、塘泥、厩肥(主要是牛粪、猪粪均匀撒施地表层)等经沤治的土杂肥掩埋在表层土下(15 t/hm2)。挖穴后在穴内施复合肥每穴200 g,复入表土后再进行人工植苗。

1.2.3 栽植方法2004年3月从南京引进杂种二代鹅掌楸无性系繁育苗5000株,1年生,胸径>1.2 cm,苗高>80 cm,定植株行距为2 m×2 m,每hm22505株。栽植时为人工明穴,定植穴规格90 cm×90 cm×90 cm,栽植深度比苗木径基原土印深2~3 cm,做到苗正、根舒、不吊空,栽植回填土时先填表土,后填心土,栽直、踏实后浇1次透水。

1.2.4 培育管理从2004~2006年连续抚育3 a,每年2次,分别为每年的6和9月进行;抚育主要为松土、除草、扶苗、培土、除萌、修枝定干、病虫害防治、灌溉和排水等[7]。结合松土除草同时进行追肥,以N和P肥为主,间施施加复合肥。

1.2.5 观测记录根据杂种鹅掌楸生态学特性及原产地环境条件,从理论上分析杂种鹅掌楸习性和引种可行性。由于试验区在江淮分水岭且土壤较粘重,因此使试验区组立地条件一致。在引种林分中,根据样地选择的条件,在林木分布均匀、长势中等、位置适中、立地条件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5个观测样地,每个样地为36株,至2009年底,该试验地杂种鹅掌楸样本成活率为99%。从2005~2009年,连续5 a在树木停止生长后,分别测量其胸径、树高,取其平均数作为样地平均值,分析其生长过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过程分析

林木生物量是衡量林地生产力和经营效果的重要指标[8-10]。由表1可知,第2年5块样地胸径总平均生长量为1.17 cm,第3年为1.16 cm,第4年为1.16 cm,第5年为1.38 cm,第6年为1.58 cm,说明杂种鹅掌楸无性系二代胸径和树高平均生长量栽植后头3 a胸径总平均生长量增加较明显,且较稳定,随着树木年龄的增长,逐步适应引种地的生长环境,从第5年开始加速生长。

表1 杂种鹅掌楸胸径生长过程

由表2可知,树高的生长速度略低于胸径生长速度,第2年5块样地树高总平均生长量1.17 m,第3年为0.95 m,第4年为0.91 m,第5年为1.05 m,第6年为1.22 m,其与胸径生长量变化趋势相一致。

综上所述,杂种鹅掌楸的杂种优势非常明显,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栽植成活率高、生长迅速,从幼龄期到成熟期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生长优势。

表2 杂种鹅掌楸树高生长过程

2.2 病虫害情况

在整个观测期间,仅发现试验栽植的杂交鹅掌楸极个别植株疑似患有褐斑病,经喷洒农药50%多菌灵800倍液后很快得到控制,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发生病虫害。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对杂种鹅掌楸引种栽培观测试验,经2009年11月每木检尺调查,成活率为99%,平均树高7.3 m、平均胸径9.45 cm,结果表明杂种鹅掌楸的杂种优势非常明显,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栽植成活率高、生长迅速、耐寒性强,从幼龄期到成熟期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生长优势,病虫害极少,完全适应江淮分水岭地区丘陵地造林,并值得大力推广。该研究测定的初步结果仅限于6年龄以下的林分,至于后期生长表现,对照园区大苗移栽的杂种鹅掌楸行道树,最大的胸径已达到25 cm,可以说明其后期表现更为突出,但具体试验数据尚需进一步研究。

(2)目前合肥地区园林绿化和造林树种比较单一,且病虫害发生严重。杂种鹅掌楸作为优良的绿化造林树种,其树干通直,树形优美,几乎无病虫害,具有园林树种特点,是极佳的庭荫树和行道树种。同时,杂种鹅掌楸材质洁白、细密、硬度强、抗虫蛀、速生性强、轮伐期短、材积量大,以其为原料加工成胶合板的加工性能和胶合板力学性能良好,是优良的工业用材林树种。

(3)杂种鹅掌楸苗木培育具有极广泛的市场前景。目前,市场上按胸径大小为标准,每1 cm计10~15元,胸径10 cm以上的苗木价格达200元以上。而4年生杂种鹅掌楸,苗高已达5 m左右,胸径达5 cm左右,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可观,应用前景较好。因此,随着杂种鹅掌楸引种与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其产业化发展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林业生产力,提升林产工业产品档次,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王章荣.鹅掌楸属树种杂交育种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刘体育,郑兴峰,汪晨雨.杂交鹅掌楸花芽发育的形态结构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12-2114.

[3]李周岐,王章荣.中国马褂木的研究现状[J].林业科技开发,2000,14(6):3-6.

[4]李文清,鲁仪增,刘丹,等.两种源北美鹅掌楸生长量变异分析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66-68.

[5]焦江洪,禹明甫,王华荣,等.3种鹅掌楸引种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6-97.

[6]杨廷超,夏春平,吴昊,等.马褂木优良地理种源试验及造林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09,39(4):21-23.

[7]周红菊,张可银,黄华,等.豫南大别山中国马褂木生长规律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6(2):25-27.

[8]葛永金,练发良,王军峰,等.马褂木等3个树种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调查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9,29(4):55-58.

[9]惠利省,徐立安,王章荣.马褂木不同种源苗期光合特性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222-3224,3233.

[10]刘丹,马瑞红,穆琳,等.北美鹅掌楸实生苗苗期生长性状变异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9,(4):78-80.

猜你喜欢
鹅掌楸杂种胸径
遇见鹅掌楸
湖羊及其杂种生产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差异研究
赤松纯林胸径结构对枯梢病发生的效应
武汉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研究
提高园林绿化新植苗木鹅掌楸成活率的策略思考
秋光里的鹅掌楸
玉米—大刍草杂种F1籽粒品质杂种优势分析
鹅掌楸:奇妙而珍稀的植物
福建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抽样调查中胸径测量精度范围的精准确定
不同氮效率茄子基因型及其杂种F1的氮素吸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