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就业指导课“全程教学”模式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就业指导课的改革与实践

2010-04-03 08:29
关键词:工商大学每学期学分制

赵 驹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持续存在,作为对大学生加强就业指导的专门课程——就业指导课(全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近年一直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的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作为必修课程,要给予学分,并不得低于40学时授课时间。重庆工商大学从2007年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如何在学分制条件下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效果,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并创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与管理方法,是一项值得认真探讨的工作。

一、“全程教学”模式使就业指导课作用发挥更好

重庆工商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十余年,多年的教学与实践证明,与大学中的其他课程不同,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其特殊性表现在:首先,它不是一门要求掌握系统知识的课程,更侧重于让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职业发展可能性有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作出就业判断;其次,它不是一门通过考试可以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课程,大学里的课程基本上可以通过考试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却体现在学生对就业的真实态度和意愿上,以及求职的技巧上;第三,它是一门需要“打动”学生的课程,因为学生要实现成功的就业,必须要先具备就业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到就业对于自己乃至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毕业时顺利就业的“原动力”。

就业指导课程的最终效果要到学生毕业时才会显现出来,而在此之前,甚至从刚进入大学时起,如果学生没有逐步树立起责任意识,明确自己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仅仅在高年级时才对其作就业指导,是来不及的。因此,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的“全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全程教学”,是指在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期间,都对其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使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到毕业前能够为自己准确定位而实现成功的就业或升学。

“全程教学”式就业指导课是重庆工商大学在实行学分制之前探索出的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新方式,将就业指导课分散安排到各个学期,大一至大三每学期都讲授6学时(授课三次),大四讲授4~6学时(授课2~3次)。一年级的讲授重点是树立就业的责任感和就业意识,明确专业定位和学习目的;二年级讲授的重点是认识不同的行业和职业特点,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对照分析;三年级讲授的重点是求职的方法、技巧与礼仪,提前进行训练;四年级时邀请成功人士、校友等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增强直观感受。校外这种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都感受到就业指导“就在身边”,而且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深受学生欢迎,课程效果很好。

二、学分制条件下就业指导课“全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选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全程教学”的就业指导课面临着几个非常具体的问题:

一是提高团队授课质量的问题。虽然就业指导课是必修课,但学分制后,学生是以“选课”的方式来确定听课,因为学生的班次多、基数大,同时开设此课程的教师多,如果不在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对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效果进行提升,不论是学生选课环节,还是听课环节都会受到影响,就业指导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团队授课质量。

二是授课时间难以统一。实行学分制前,学生的课程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时间的稳定性可得到保证。而实行学分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学期选修课程,一个班的学生就出现多种学习时段交叉的情况,每学期只上三次课的就业指导无法实现统一选课,“全程教学”在时间安排上面临很大困难。

三是学分认定存在问题。实行学分制前,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按照整个学习阶段结束时的考核作为成绩认定。实行学分制后,就业指导课为2学分。如何将这2学分分配到各个学期进行计算,或采取其它方式计算学分,也是一个问题。

四是教师安排存在困难。学校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即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为专职讲课人员,各学院学生工作系统的教师和部分专业课教师为兼职讲课人员。实行学分制前,课程时间比较稳定,能够及早确定,而实行学分制后,兼职讲课人员自己原有的课程都较为分散,这样一来,更是不便安排。

因此,实行学分制后,如果不建立起与新的体系相适应的衔接,就面临着是否要将经过多年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全程教学”的就业指导课放弃,如其他专业课程一样,采取一学年式教学的方式的问题。经过认真的分析与讨论,我们认为,“全程教学”模式既然已经是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就业指导授课方式,就不应该轻易放弃,而要积极寻求新的思路,以实现其与学分制管理方式的“对接”。

三、学分制条件下就业指导课“全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通过多次调查和仔细研讨,探索出了一条在学分制条件下更好地实施就业指导课“全程教学”模式的新思路——通过“五指并进”的方式,即“创新教材+演讲授课+衔接排课+信息管理+开放师资”的方式,全面克服了就业指导课面临的问题。

“创新教材”。教材是教和学的基础性资料,而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就更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的教材虽然种类较多,但存在着或重视理论阐述,忽视实际应用;或重视就业指导,忽略职业发展、创业教育;或重视普遍适用,忽略针对性;或重视选题的吸引力,忽略内容生动性;或重视意识的提升,忽略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无法全面适应学校的“全程教学”模式的就业指导和学生的需要。为此,重庆工商大学于2008年开始撰写、2009年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以《走向成功》为书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20讲”,完全结合学校全程指导的20次左右的正式授课时间,分别从责任心的树立、就业意识、行业分析、自我判断、能力提升、学习态度、求职技巧、职前准备等等20个方面,以“对话式”的充满感情的亲切话语,让学生看书时能够达到象有朋友一起交流一般的状态,并附有相关的政策与文件资料,既能打动学生,又起到教材的作用。

“演讲授课”。每学期的三次课一定要充满热情,从头至尾要像演讲一般,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方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教师采取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教法切磋的方式来保证演讲式授课的质量。通过集体备课找出教材中每一讲的“关键点”,形成讲授的提纲,由专业人士将其制作成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由老师们共享。还建立起了集体备课的QQ群,随时交流共享新的资料和案例,不断充实讲课内容。还通过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观摩,促进教学方法的提升。

“衔接排课”。 因为每学期正式授课的时间只有三次,排课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经过与教务部门的多次沟通,确定了将就业指导课与形势政策课结合起来排课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因为形势政策课也是每学期都开设的必修课程,而其授课时间也不是整个学期,正好能够与就业指导课的时间相衔接,学生在选课时也就没有了困扰。

“信息管理”。用将近四年的时间赋予学生2个学分的课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上就很重要。我们依托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对选课的学生实行信息化管理,在其课程结束前进行信息归并,虽然管理过程较长,但并不影响不同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克服了这一困难。

“开放师资”。作为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企事业单位等校外机构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能够给学生作现场交流,将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且分散的时间也给校内教师排课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校以开放的思路,不定期地邀请企业界人士和热心的校友,来到课堂为学生“现身说法”,受到学生的高度好评。

学分制的实行是教学管理的大趋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与指导方式,“全程教学”模式的就业指导课,不应该在学分制这种新的教学管理方式改革面前停步不前甚至退步,而更要以此为契机,大胆创新思路与方法,就会创造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番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邓素碧.未雨绸缪,铸造辉煌——大学生就业指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4-963.

[2] 王勉,徐汶波.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尝试与体会[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7-79.

[3] 王翠平,等.解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调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

[4] 彭杜宏,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体验与应对调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 郑确辉.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分析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 易传英.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哲学思考 [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猜你喜欢
工商大学每学期学分制
重庆工商大学学科简介
重庆工商大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重庆工商大学
宁夏超七成检察院领导兼任学校“法治副校长”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让人忍俊不禁的课堂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年总目录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