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研究现状

2010-04-03 15:10王得玲
当代医学 2010年14期
关键词:乙肝疫苗拉米夫定母婴

王得玲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研究现状

王得玲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围产期传播及分娩后传播,母婴传播是慢性HBV感染的重要原因。我国的HBV携带者中40%~5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来。阻断HBV母婴传播对控制HBV流行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量学者在HBV的母婴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

1 HBV宫内感染与免疫耐受

按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或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仍发生HBV感染称免疫失败。目前认为,大部分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是由于宫内感染HBV引起,而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是孕妇体内HBV高复制状态,在无免疫干预情况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单阳性母亲的婴儿约40%在半岁内出现HBsAg阳性,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HBsAg阳性率高达88%~90%[1]。delCanho等的研究表明,孕妇血清HBV-DNA浓度小于4.2×107拷贝/ml和大于4.2×107拷贝/ml所生婴儿生后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的保护效率分别为100%和68%,HBV携带者婴儿母亲孕期平均HBV-DNA浓度是无HBV感染婴儿的母亲孕期平均HBV DNA浓度的10倍。宫内感染HBV的另一个高危因素是HBV感染孕妇妊娠晚期胎盘裂隙形成和胎盘屏障破坏(如无形损伤、先兆流产等)。在正常情况下,胎盘中的滋养细胞与母体血液直接接触,不仅为胎儿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也是HBV侵入胎盘的首要屏障。通过对HBV阳性孕妇死胎的胎盘研究发现,HBV引起胎盘发育不良率为100%。胎盘屏障发生障碍,使滋养细胞失去了屏障保护作用,出现了HBV经胎盘的血源性和细胞源性的宫内感染[2-12]。

Xu等设计一个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多因素分析认为,HBV宫内感染与HBV感染母亲预产期前先兆早产密切相关(OR=5.44,P=0.0325),而与分娩方式、多胎、婴儿出生时Apgar评分、母亲既往流产史无关[3]。有人用足月分娩的胎盘组织逐层原位杂交和免疫电镜后观察到HBV感染标志物的存在,孕晚期胎盘滋养层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形,均提示可使母血经胎盘渗漏造成胎儿HBV感染。母胎之间的细胞转运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机制之一[4]。在病毒方面,HBsAga决定簇突变株存在是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无论是血源乙肝疫苗还是重组乙肝疫苗,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剂量的增加,保护率和抗-HBs阳转率亦随之增加。有研究比较10ug和5ug重组乙肝疫苗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结果发现10ug疫苗的抗-HBs阳转率显著高于5ug疫苗[5]。

2 HBV母婴传播的预防策略

预防HBV母婴传播最明智的选择是减少母亲HBV感染,普及易感妇女,尤其是配偶HBsAg阳性的易感妇女乙肝疫苗的接种,减少母亲感染HBV的机会,从而减少母婴传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对已感染HBV的母亲,目前接种乙肝疫苗几乎无效,可采取阻断的方法加以补救。

2.1 HBV母婴传播孕前阻断

孕前阻断是指感染HBV的妇女在怀孕前通过一定的方法防止孕后母婴传播,目前主要是应用抗病毒药物清除或减少其体内的病毒量,以减少HBV母婴传播的几率。现在我国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1)干扰素α(包括普通干扰素α和聚二乙醇干扰素α),适应于HBV- DNA≥l×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l×104拷贝/mlAI。T≥2×正常值上限(ULN)而≤10×ULN胆红素水平<2×ULN或肝组织学提示有炎症活动的育龄妇女。因其抗病毒作用肯定,有确定的疗效,对符合抗病毒标准,近期不计划妊娠者,应优先选择干扰素α[6],疗程结束后6个月,可以妊娠;若用药期间意外妊娠,需终止妊娠。(2)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的动物实验未发现致畸性,且显示对胚胎和胎仔发育无不良反应,已有较多HIV感染妊娠妇女使用拉米夫定安全性的报道,对近期计划妊娠者,权衡利弊后,可考虑使用拉米夫定及替比夫定,在治疗3~6个月,基因达到抗病毒效果后,可考虑妊娠,妊娠期间可不停药。

2.2 HBV母婴传播孕期阻断

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是孕妇体内HBV高复制状态,理论上在孕妇产前用药使体内HBV DNA降低到一定程度,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2.2.1 口服抗病毒药物 高病毒量的HBsAg阳性孕妇,孕最后一个月开始口服拉米夫定,直至分娩,婴儿出生后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能有效地阻断HBV母婴传播。国内李文凡等对36例HBsAg、HBeAg双阳性,HBVDNA≥1×105拷贝ml的孕妇在妊娠24周时开始服用拉米夫定,直至分娩,婴儿出生后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为97.7%[7]。

2.2.2 应用HBIG的被动免疫或联合免疫治疗 韩国荣等研究HBsAg阳性孕妇于妊娠20W给予HBIG400U肌注,每四周注射一次。共5次,可使HBV阻断成功率达到96.5%,而岳亚飞等研究则表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行被动免疫或联合免疫治疗后,其母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的含量下降率及新生儿PBMC中HBV-DAN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孕期被动免疫或联合免疫治疗对孕妇PBMC中HBV-DNA无明显影响,亦不能降低新生儿的PBMC中HBVDNA阳性率[8]。对感染HBV的孕妇于不同孕期开始应用HBIG及应用HBIG的剂量等对孕期阻断的意义在不断的研究中,倪明军,邓少芳等建议对感染HBV的孕妇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新生儿出生后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显著[9]。孕期被动免疫或联合免疫治疗对孕妇PBMC中HBVDNA明显影响,降低新生儿的PBMC中HBV-DNA阳性率。

2.2.3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阻断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方法,丈夫血清HBV-DNA(+)的病例,孕前通过乙肝疫苗接种成功获得抗-HBs(+)的孕妇能有效阻止父婴传播,而孕前没有获得抗-HBs(+)的孕妇,虽在孕期自孕24周产检起,每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至分娩,也未能进一步阻断父婴传播[10]。另有研究表明,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在妊娠晚期注射HBIG,可减少胎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11]。孕期阻断的理论基础是:(1)在胎盘滋养细胞已经具有主动将母体IgG型抗体转运给胎儿的能力时阻断才有意义。(2)早期应用HBIG除中和病毒颗粒外,主要刺激母体的免疫系统,增强网状内皮作用,活化巨噬细胞功能,促进机体T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白介素和干扰素,提高孕妇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快速降低HBsAg滴度和HBV-DNA载量,减少HBV的侵袭能力,阻断HBV对滋养细胞的感染。恢复胎盘屏障功能。减少HBV的母婴传播几率[12]。

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对HBsAg阳性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减少HBV母婴传播。研究表明,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对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差异无显著性,用剖宫产的方式来阻断HBV母婴传播不宜提倡[13]。

2.3 婴儿出生后HBV母婴传播阻断

感染HBV母亲所生婴儿出生后,应用乙肝疫苗和HBIG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已得到证实。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HBIG,最好在出生后12h内注射,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组酵母或者20 u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肝疫苗,以后按程序接种,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14]。母乳中虽可检测到HBV DNA,但含量明显低于血清,人类肠粘膜中存在HBsAg抑制物,使进入十二指肠的HBsAg灭活,研究表明,如果感染HBV母亲所生婴儿在出生后及时采取主、被动联合免疫措施,母乳喂养并不增加产后母婴传播率[15-18]。

3 存在的问题

预防HBV母婴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尚不能完全阻断这种传播。况且目前所用的一些阻断措施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如临床所用的抗病毒药物,对HBV的作用非常有限,在符合抗病毒标准的病例中,有效率约为30%~50%,而用在HBV携带的育龄妇女作为孕前阻断的措施,其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另外,目前用于孕期阻断的药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其阻断效果及安全性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且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还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15]。此外,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用药时机也应加以研究,用药时间太短,达不到抑制病毒的效果,理论上讲,用药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但众所周知,这类药物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病毒的耐药率也会增加,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肖清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免疫失败及预防对策研究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3):539-540.

[2]王安辉,门可,闫永平,等.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胎盘滋养细胞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3):165-168.

[3]Xu DZ,YanYP,ChoiBC,et al.Risk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ransplaeen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B virus:a case-control study[J].J Med Virol,2002,67(1):20-26.

[4]王素萍,李铁钢,魏俊妮.乙型肝炎病毒官内感染相关因素的研性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670-673.

[5]杨静,邵兴兰,尤世刚,等.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父、母婴传播的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6,33(5):806-813.

[6]杨翠丽,焦瑞芬,王斯,等.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中的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4):431-432.

[7]李凡文,姜瑞,卫峥,等.拉米夫定阻断慢性HBV感染孕妇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J].肝脏,2006,11(2):106-107.

[8]岳亚飞,石紫云,杨小菊,等.孕期免疫治疗对母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DNA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1):103-104.

[9]倪明军,邓少芳,廖再成,等.不同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HBV宫内传播的阻断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471-1475.

[10]王彩霞,靳军.预防免疫对阻断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589-1590.

[11]韩丽华,牟莹莹,李忠祥,等.孕妇携带乙肝病毒对产后母乳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6):3685-3686.

[12]韩国荣,赵伟,余敏敏,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不同阻断方法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12):837-838.

[13]Xiao MinXian,ZhenLi.Prevention of vertical hepatitisB transmission by hepatitisB immunoglobulin in the third trimesterof pregnan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07,96:167-170.

[14]唐中权.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研究现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1):68-69.

[15]马力,赵桂珍,梁争论,等.HBV携带产妇血清、乳汁HBVDNA载量状态与实施母乳喂养安全性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6,35(3):280-281.

[16]魏俊妮,王素萍,双杰玉,等.母胎细胞转运与乙型肝炎病毒官内染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4):240-244.

[17]潘文涛,谌小卫,尹玉竹,等.影响H BV宫内感染的相关临床因素的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12):78-80.

[18]崔琨,范公忍,韩聚强,等.乙肝母婴联合免疫与常规免疫效果的比较[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1):50-53.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4.025

300192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妇产科 (王得玲)

猜你喜欢
乙肝疫苗拉米夫定母婴
多替拉韦联合拉米夫定简化方案治疗初治HIV感染者真实世界研究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已经打过乙肝疫苗的儿童为什么还会感染乙肝病毒?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观察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初次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尿布师:只卖纸尿裤的母婴电商
乙肝疫苗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