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茶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010-04-03 16:01蔡如桂
茶业通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茶区汉中鲜叶

蔡如桂

(陕西省汉中茶叶研究所,汉中 723000)

汉中茶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蔡如桂

(陕西省汉中茶叶研究所,汉中 723000)

茶业,是汉中传统的多种经营项目。汉中的茶叶生产有3300余年的悠久历史;茶区具有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锌和硒,远离污染的先天优势;汉中又是西北五省(区)的降水中心,年降水1000mm左右,最高达2657mm;气候温和,水热同季;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3000余种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生物的多样性是同纬度茶区罕见的。美国有机食品专家理查德对汉中茶区生态进行考察后总结说,各项指标综合表明汉中的茶园生态为“金”级。

优越的茶园生态、优良的茶树品种,科学的茶园管理和现代的高科技采制,使汉中茶叶品质普遍优异,不经任何技术处理,全属无公害茶,多数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茶的要求。不仅名优茶在国内外榜上有名,一般炒青绿茶也享誉高端,方世辉教授审评说汉中炒青绿茶国内难寻,童宗寿教授审评说中炒青绿茶国际一流,中国著名茶叶审评大师陈慧春教授审评汉中多家名茶后认定,汉中是我国罕见的高香茶区。

汉唐盛世,汉中茶叶斯兴,并成为全国有名的茶叶集散地。陆羽《茶经》的开篇便标明“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并把汉中列为唐代八大茶区之一,朝廷以汉中茶进行“贡赐贸易”,“回纥驱马长安,唐皇以茶赐之”、文成公主嫁藏,也用大量的汉中茶陪嫁,以茶治边、以茶睦邻。大宋王朝,以茶易马充实军力,《宋史》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而且汉中茶课成为北宋王朝的三大财政来源支柱(开封、成都、汉中)之一。到了明朝茶马互市更为繁荣,“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且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大法《茶法》,朝廷上下执法如铁,驸马欧阳伦犯法与庶民同罪被处以极刑。

汉中茶业创造过中国茶史的辉煌,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团结,人民的健康生活作出过历史的贡献。

清朝末年,内部闭关自守,外部西方工业革命成功,列强入侵,中国人民惨遭外敌内患之苦,汉中茶业和国家一样日趋衰败。再经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汉中茶业到了绝迹的边缘,仅以镇巴、碑坝、大河坝等一些交通极为不便,统治薄弱的“豺狼寇盗之地”有少量茶棵残存。至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时,汉中各适茶县茶园面积总和只有127hm2,年产粗老茶叶不足50t。

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政府大力扶持,汉中茶业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生产恢复”,六十年代的“整顿巩固充实提高”,七十年代的“茶叶要有一个大的发展,速度再加快”和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搞活”及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汉中茶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世纪之交,汉中有八县112个乡镇产茶。全市有新老茶园3.33万hm2,年产茶8000余t,年产值过亿元,成为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和汉中率先突破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十一世纪伊始,汉中市委、市政府作出“做大做强汉中茶产业”的决定,科学规划、认真实施,三年时间完成了名优茶的品牌整合,汉中仙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入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4万hm2高优茶园正在汉中茶区铺展,集茶叶流通、科研开发、茶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汉中茶城”已奠基兴建,汉中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汉中茶产业的发展面临要与社会的前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步,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新的突破,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要求。为此,汉中茶产业的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茶叶的内在潜力和固有功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新的探索。

(一)充分利用鲜叶资源,多品类优化组合生产

汉中茶区茶树品种优良,内质优异,鲜叶的持嫩性、适制性强。西北植物研究所肖永绥研究员、许春霞研究员(现省科技厅副厅长)等对汉中茶区各产茶县茶树鲜叶的有效成分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有效成分含量远远超过其他茶区,且每样都高又配比适中。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时任所长的学部委员阮宇成研究员认为,含量高和适比,不仅制造绿茶类名优茶有高的品质,制做青茶、红茶、黄茶、白茶等都会有较好的品质表现。实践证明镇巴县研制的切细红茶包成袋泡茶在西安大夏、丈八沟、止园等涉外宾馆可与英国立顿媲美,宁强、西乡研制的青茶(铁观音和乌龙茶)都有好的品质,陕西乌龙茶获科技成果大奖,受到消费者的普遍好评。

因此,汉中茶树鲜叶应按时段因鲜叶品质制茶:

1、早春芽叶制名优绿茶。如汉中仙毫、汉中毛尖、特制炒青等。

2、晚春初夏成熟鲜叶制青茶。如铁观音、乌龙茶等。

3、夏秋茶利用天热制红茶。如条红、切细红茶等。

此举既能充分利用鲜叶资源和茶厂设备,延长采制时间大幅度增加产量,又丰富了市场茶叶供应的花色品种,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制开发功能性茶品

茶叶最早为药用,“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是用来解毒治病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种茶、饮茶、食茶,主要功能是防瘟疗疾,民间流传许多处方都有“茶”在内充当君、臣、佐、使的不同角色,《药性歌括》中写到“茶茗性苦、热渴能济,上清头目,下消食气”,祖国的中医学宝库中有大量以茶治病的记载;现代科学证明,茶可以防癌抗癌,可以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艾滋病,茶可以抗辐射,成为原子时代的第一大饮。

新时期以来不少茶学和中医药学专家,针对国内外不断出现的“杀手”级疾病,如癌症、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进行茶疗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杨贤强先生与医学家合作研制出以茶为“君”的治疗“三高”的茶药,福建泉州市人民医院用粗老茶治愈糖尿病;汉中茶叶研究所在茶色素萃取及其应用的科研大项目内,充分利用粗老茶和废弃茶中的有效成分,首先与省人民医院合作研制成功以降血脂为主要功能的“秦巴茶酚片”,继而与未来生物工程公司合作研制成功对脂肪代谢具有消导作用的“速溶消脂茶”和降血糖防治糖尿病的“天汉消渴茶”。此茶通过了省科技厅的科技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其科技水平是国际领先的,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些产品在国内外都有广阔的市场。功能性茶的研制开发潜力巨大。有“一品成全市兴”的前景。

(三)研制开发超凡脱俗茶

茶叶在中国的古代除作药用之外还用来作神圣的祭品。“道教”是中国“国教”,道教信奉神仙黄帝,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意图把人道通往天道,茶是唯一的祭品和互通的桥梁,茶道的原意本出之于此,汉中道观林立,茶与道教的形式和内容巧妙地结合,加上阴阳八卦,注入老子的道德经,研制带有道教色彩的茶道之茶,会被更多的道士认同、宣扬和利用。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印度从中国引入茶叶,本身就有历史的基缘,经大唐盛世的融合,便成了禅茶一味,禅茶通灵,茶佛一家,茶缘禅宗,茶和佛教连体,佛教圣地的名山大川可种茶者多自己种茶、制茶、无僧不饮茶,汉中茶披上袈裟,注入般若波罗密多经,研制开发禅味十足的万寿(寺)观音(堂)茶,一定会受到众生的青睐,浙江新昌龙井,冠以“大佛”,称大佛龙井,价值倍增,安徽九华山青阳毛峰,做了“佛茶”包装,就增加了一条畅销的渠道,汉中香火最旺、信众数十万的万寿寺,其方丈主动要把佛介入汉中茶,具有一定的研发潜能。

孔孟之道讲的是温良恭俭让,谦诚慎独自尊,茶叶的阴柔婉约与之缘配;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义者不亢不卑,礼者言谈举止有度,君臣佐使严格距离而不乱序,智者多思,宁静致远,信而不违规、不妄语、不乱行都包括在陆羽《茶经》所指的“精行俭德”之中,名茶、名山、名水、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包装、装璜,可以倍增茶叶身价、创造更高效益。

(四)休闲旅游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休闲旅游逐渐被提到了生活的议事日程,成为优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茶园建设结合观光休闲,兴办茶园乐、茶家乐,秀水青山茶园曲径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茶叶初制厂的建设多在茶园集中的地方,农业、轻工业连线,内容更为丰富,休闲、参观,还可以与茶农、茶工互动,参与采茶、制茶。自采,自制,自饮,自购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增添生活情趣、构筑健康和谐,获得经济社会效益。至于茶馆、茶肆、茶楼,不仅是展示和消费汉中茶的窗口,也是修心养性和合成事的好场所,“汉中茶城”的建成,将具有更多的功能,无疑是汉中茶产业发展的未来和新的起点。

汉中茶产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沉积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加之现代的全球化经济和高端科技注入,已经构成了巨大的新的发展爆发力,市委、市政府重视、政策倾斜,调动了茶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汉中茶产业一定会在高科技水平上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为人类的健康与文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S571.1

A

1006-5768(2010)03-0107-03

2010-03-11

猜你喜欢
茶区汉中鲜叶
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茶芽萌发影响的探讨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生态茶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浅析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
汉中仙毫
中国茶的四大茶区
不同嫩度茶鲜叶原料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
气温对日照茶鲜叶适制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