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海”成语的文化透视

2010-04-04 07:22安俊丽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涉海比喻成语

安俊丽

(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海洋文化是以海洋为生成背景和生成空间的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系,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①。本文所指的海洋文化是文化学的下位学科,是狭义的海洋文化。

中华文明发源于中原地区,以农业文明为主,因此,汉民族的海洋文化研究与博大深厚的内陆文化相比还比较薄弱。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从神话故事《山海经》到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明代郑和下西洋,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洋文化。通过分析汉语“涉海”成语,可以从一个视角来透视汉民族传统的海洋文化观。又因为成语是汉语书面语的精华所在,所以通过成语可以了解中国历代文人的海洋文化观。虽然很多现代人向往大海的浪漫,崇尚海上冒险,认为海洋蕴藏着无限丰富的资源,但是古人对大海的评价却是一分为二的:首先,宽广神奇的大海具有神秘莫测、凶险不断、经常给人制造灾难的特点;其次,广阔无垠的大海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质。

一、反映海洋的自然特性:宽广深邃

面对大海,渔民捕捞作业也好,文人闲客采风观光也好,呈现在眼前最直观的景象就是宽广。所以反映海洋一望无垠特性的成语很多,比如直陈大海浩瀚无垠的“汪洋大海”、“海阔天空”等。更多的成语是将其它高深莫测、难以计数的事物比作广阔无际的大海,例如:

春深似海 如堕烟海 浩如烟海 人山人海

河目海口 法海无边 道山学海 恩山义海

寿山福海 福如东海 醋海翻波 恨海难填

苦海无边 情天孽海 血海深仇 云悲海思

春意渐浓,以“海”相比,故有“春深似海”之说;烟雾缭绕,让人迷惑方向,故有“如堕烟海”“浩如烟海”之说;人群拥挤比作“人山人海”,相貌非凡比作“河目海口”。另外从成语中还可以看出,古人将诸多难以直陈的抽象事物具体化,或明或暗都以海作比。学识、情义、法律、福气等褒义或中性的事物可比作大海,故有“道山学海”“恩山义海”“法海无边”“福如东海”“寿山福海”等成语;嫉妒、仇恨、苦难、罪孽和愁思等诸多贬义事物也可以大海作比,故有“醋海翻波”“恨海难填”“血海深仇”“苦海无边”“情天孽海”“云悲海思”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现,更能验证“海”在人们心目中的宽广形象,更能凸显人们潜意识中对大海的印象。

在许多成语内部,宽广无垠的“海”或与巍峨挺拔的“山”并列,或与广阔高远的“天”相对,以高山、苍天来映衬海洋,进而比喻博大深远的具体事物,例如:

山海系列:挨山塞海 堆山积海 拔山超海

挟山超海 山陬海噬

海天系列:海角天涯 海北天涯 海北天南

“挨山塞海”以形象具体的高山整齐排列以阻塞海水,来比喻人群拥挤不堪;“堆山积海”用山海比喻财物之多;“拔山超海”比喻力气之大,可以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挟山超海”比喻能力之强,正如夹着泰山超越大海一般;“山陬海噬”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海角天涯”“海北天涯”“海北天南”都用来形容万里遥隔,相距极远。这些成语的比喻义虽有不同,但都以形象具体的山海来比喻人口之众、财物之多、力气之大、能力之强,正是因为山之高大与海之宽广。“海角天涯”“海北天涯”“海北天南”等成语中天空的高远与大海的无垠搭配,一同来比喻遥远的事物。

成语中也有以细小事物来反衬大海,衬托海洋的宽广,例如:

沧海一粟 沧海遗珠 大海捞针 东海捞针

海底捞针 持蠡测海 海水不可斗量

在这些成语中,分别用“粟、珠、针、蠡(古代舀水用具)、斗”等这些细小事物来反衬海洋的广阔特性,虽然所取义项各有不同,但是呈现异曲同工之妙。

大海除了具有宽广的特性以外还有深邃的特点,所以也有成语对这一特点加以描写,例如:

海枯石烂 河涸海干 石沉大海

“海枯石烂”“河涸海干”比喻时间长久,正是因为海水难枯;“石沉大海”比喻没有音信,是因为海水深邃。总之,这些成语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大海深不可测的特性。

“涉海”成语中对海洋的自然特性——宽广深邃认识有加,但是对海洋内部蕴藏的丰富资源涉及甚少,仅有“铸山煮海”“山珍海味”“山珍海错”等几例。成语中反映的这一问题,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就是由于古人对海洋认识的局限,极大地制约了海洋自然资源的利用、航海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反映海洋的历史作用:边境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认为海洋最大的作用不在于其便利的航海交通,也不在于丰富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其重要的守护作用、边境作用。海洋就是一条天然的“护城河”,起到天堑似的保护作用。古人认为中国四周为海洋所包围,所谓“四海”古人有不同解释,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四海”是围绕“九州”四面的海。《礼记·祭义》则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为“四海”,只是没有明确海域。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则说“四海一也”,认为“四海”是连为一体的。因为国家四周为海洋所围绕,所以“四海”渐渐成了全国的代称。这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

四海承风 四海升平 四海鼎沸

“四海”之内或者接受教化歌舞升平,或者祸患四起,局势大乱,这些都是指发生在国家范围内的事情。

海洋是国家的天然屏障,对于国家之外的海洋,古人的权利意识极其薄弱。虽然郑和曾经向明仁宗提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但是并没有引起当权者及后来封建统治者的足够重视。这也造成海洋的开放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严重缺失,这种思想也极大地禁锢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和对海洋的征服欲望。因此古人具有强烈的海内海外观念,认为“海内”就是自己活动的范围所在,“九州四海”“五湖四海”都是中国的代称。相反,“海外”就是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人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飘洋过海,流浪“海外”。在成语中也有集中体现,例如:

海内存知己 海外奇谈

海内无双 四海之内皆兄弟

从以上成语可以看出“海内”就是古人心目中认同的领域,因此“海内”存知己,皆兄弟。

三、反映海洋的人文特质:恩威并重

因为海洋生活充满不确定因素,长久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对大海充满敬畏。海洋给人们的生产带来资源,同时也带来了灾难,影响着人们的稳定生活。因此成语中反映出海洋的人文特质是恩威并重。

(一)潮起潮落的海洋变幻莫测

海洋是地球生物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海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适应了陆地生活的中国居民,受到了儒家求和求稳思想的影响,难以适应海洋的动荡不安,因此在古人眼里海洋变化无穷,神秘莫测。成语中也有表现,例如:

沧海桑田 曾经沧海 桑田沧海 海屋添筹

“沧海桑田”等用来形容变化巨大,由此可见大海的变化给人带来的胆战心惊的感觉。“海屋”是记录海洋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由此可见海洋的巨变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二)兴风作浪的海洋凶险不断

海洋洋面的变化远大于陆地,风起云涌,经常给渔民的生活带来麻烦,很多自然现象又无法解释,人们面对大海的兴风作浪经常无能为力,因此在成语中也经常用大海来比喻带来灾难的事物。例如:

搅海翻江 倒海翻江 倒山倾海 翻江倒海

回山倒海 海啸山崩 沧海横流 海水群飞

这些成语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真实描写,也用来比喻人际之间的灾难。白描也好,比喻也罢,从不同侧面了描写了海洋的凶险,而对于这些灾难人类难以控制。因此我国沿海历史上形成很多海祭的风俗,人们靠祈祷来求得生活的安宁。正是因为大海风大浪高,灾难不断,因此灾难深重的事物也用大海作比。例如:

刀山火海 火海刀山 宦海风波 侯门如海

极大的危险喻作“刀山火海”;官场混乱,因此称作“宦海”;“侯门”情况复杂,因此就有“侯门如海”之说。相反,大海的平静也喻指生活安宁。例如:

海不扬波 海不波溢 四海波静 河清海晏

这些成语描写了大海的平静,反映了人们渴望大海没有波涛,海水清澈可鉴,表明大海平静之日也是人类安生之时。由此可见这些成语恰好从反面印证了大海的不平静。

古人对大海虽然充满敬畏,但是也有征服大海的欲望,很早就有“精卫填海”的神话流传,后来又有“八仙过海”的神奇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深知征服大海颇有难度,如果人类或自然中的其他生物能够战胜大海就显得格外勇猛,由此反衬大海的威力。例如:

排山倒海 金翅擘海 群鸿戏海 梯山航海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些成语无不显示人类征服大海的愿望和意志,希望能够用人类自己的力量,或者借助神鸟的威力来征服大海,但是这些只是人们的愿望而已,难以在现实中实现。

(三)宽广无垠的大海兼容并包

大海的宽广让人难以驾驭,让人充满敬畏和恐惧,但是同时也孕育了大海的另一特性——包容万物,大海的这一特性在人们心目中也是根深蒂固的。成语中多有体现,例如:

河海不择细流 江海不逆小流

海纳百川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大海的广阔源于它从不挑剔,容纳细流,有容乃大;大海的包容值得人们学习。因此成语“海纳百川”比喻人只有包容大度才能担当大事,成语“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比喻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涉海成语中的汉民族海洋文化特征形成之文化解读

从以上成语中显现的汉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可以看出:在汉民族人民心目中,海洋具有宽广深邃的自然特性,具有保家卫国的防护作用,具有凶险和包容的双重人文特质。与西方海洋文明相比,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交流性、开放性、冒险性等特点未能得到彰显。

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特征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汉民族是以传统的以农业文化为主导的内陆文化为主流。在中国,远古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发展成熟的是农耕文化。因此海洋文化虽说没有被抛弃,但是始终没有受到重视。极其有限的海洋开发,也只是作为农业的“副业”,表现出海洋只是农耕的补充。

二是汉民族儒家文化的内核对海洋文化中的开放性和冒险性有排斥作用。儒家文化是中国的“宗教”,其中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极大,因此面对海洋羞于也不屑于谈利,为后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的历史上也鲜有对海洋的开发和对海洋资源的利用。

三是近代的海禁政策也对人们的思想有很大影响。海禁政策的出台,更是用制度限制了人们对大海的认识和征服,政府对海洋领域也严重缺乏海权意识,认为“海外”都是毫不关己之地,认为守住四海之内,就能保证国家安宁。可是事实证明,恰恰是因为海权意识淡薄,才让欧美列强用枪炮和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海洋文化的缺失恰好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有密切关系。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国人对海洋认识的加深与西方海洋文明的渗入,当今的中国人的海洋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21世纪也是中国人的海洋世纪,中国人力争在海洋领域有所作为:更多更快地开发海洋资源,更好更有效地利用海上交通,更深入、更努力地开发海上旅游项目。

注释:

①单亦石:《弘扬海洋文化 强化海洋意识》,国家海洋局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海洋出版社,2008年,第133页。

[参考文献]

[1]马国凡.成语的定型和规范化[J].中国语文,1958(10):477-478.

[2]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4]周志锋.浙东方言与海洋文化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81-84.

[5]柳和勇.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涉海比喻成语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比喻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买椟dú还珠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拼成语
猜成语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港顺利举办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