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调理脾胃在痿证治疗中的作用

2010-04-04 07:50马生奇陈有明
当代医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宗筋脾主痿证

马生奇 陈有明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病症。痿证的病因复杂,有内伤情志、劳倦色欲、外感湿热。但不论是内伤情志、劳倦色欲、还是外感湿热,都是因损伤内脏精气而使经脉失养,导致痿证。其病机主要是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肺热伤津、津伤不布、湿热侵淫、气血不足、肝肾亏损、髓枯筋痿。对于痿证的治疗,历代文献曾有“治痿独取阳明”、“泻南方,补北方”,但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而已。虽治法众多,但笔者认为在辨证论治中应将调理脾胃作为治疗痿证的重点,其理有三。

1 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海

《内经》曰:“五脏使人痿”,并将“肺热叶焦”为其主要病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痿 证属内脏精气不足所为也。”可见五脏精气不足是致痿的重要原因。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均来源于脾胃。如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肾,肝肾精血有赖于脾胃的化生。《灵枢·五味论》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若脾胃功能健旺,则饮食得增,气血精液充足,脏腑功能转旺,筋脉得以濡养,痿证可得以恢复。

2 脾主肌肉四肢,为胃行其津液

《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津液,以化生气血,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肌肉,以供肌肉之营养,保证肌肉活动的充分能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故有“脾病四肢不用”之说。这清楚表明,四肢从胃得到水谷精微,全靠脾主运化之功能。脾之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到四肢肌肉所需的营养。若脾胃功能健旺,则精微四布,输送到四肢肌肉的营养充足,可使四肢肌肉丰满、活动有力。因此,痿证通过调治脾胃以使其健旺,消瘦无力的肌肉才有可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恢复正常。

3 阴明者主润宗筋而利机关

《素问·痿论篇》曰:“阴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内联于脾胃,主润泽和调养宗筋。阳明经与冲脉会合于气街,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阳明经又联系督脉与带脉,带脉约束诸经,督脉调节,蓄溢诸阳经气血。可见阳明有总调诸经的作用。阳明虚则诸经不足,不能濡宗筋,发为痿证。故痿证的治疗当以调节阳明为主。

4 脾主运化,以利水湿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驰长,……短为拘,驰长为痿”。湿与脾相应,湿热困脾,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阻、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去濡养,而弛纵不收而成痿。脾主运化水湿,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多余水液及时排除体外。因此,通过清热利湿以运脾,使热清湿化,阻遏祛除,气血畅行,筋脉得以濡润,则痿证得以恢复。

综上所述,调理脾胃在痿证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应将调理脾胃作为治疗痿证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宗筋脾主痿证
从“脾主困”浅谈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体会
宗筋超短波照射疗法联合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
中医名言拾粹
名老中医陈卫川治疗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经验举隅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徐明涟教授运用治痿汤加减辨治重症肌无力验案
浅析十月太阳历对脾主时令的影响※
阳痿“痰瘀互结、毒损宗筋”理论思维与创新*
阳痿从肝论治
脾胃是生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