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无痛肌肉注射效果的体会

2010-04-05 14:07彭凤兰黄玲华马逸文
当代医学 2010年31期
关键词:消毒液食指进针

彭凤兰 黄玲华 马逸文

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无痛肌肉注射的效果,过去一直沿用的“两快一慢”传统注射法,并不能都达到无痛效果。笔者认为要达到无痛效果,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局部按摩,掌握进针、出针技巧,注意进针力、角度和掌握好注射快慢,对无痛注射都至关重要。本文就笔者多年临床实践,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8月,笔者将5840人次门诊成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传统定位即“十字法”及常规操作组2900人,第二组为新法选位及操作组2940人,进行了两种操作方法效果的比较。

1.2 操作方法

1.2.1 备齐用物 三查七对,核对无误后,帮助患者取适当的体位,使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1.2.2 消毒 选择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消毒、待干。

1.2.3 吸取药液,排尽空气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在注射部位周围按摩后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呈直角,快速刺入肌肉内。进针时,右手手掌内小鱼际处与针尖同时接触皮肤,一般进针约2.5~3cm。

1.2.4 松开左手,抽动活塞 如无回血,左手食指,中指固定针筒,大拇指注液,右手大拇指在注射部位周围按压秩边穴或环跳穴(躁动患者不能采用此种操作),注射完毕以干棉签按压针眼处的同时快速拔针。

2 结果

一组无痛2310人次,有痛590人次,阳性率20%。第二组无痛2763人次,有痛177人次,阳性率6%。其中第二组有痛的人中过度肥胖10人次;药量较多(6mL)以上37人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安苄青霉素、催产素等71人次。

3 讨论

3.1 部位选择 传统常用的注射部位是选用“十字法”定位,即采用臀大肌,笔者根据临床实践中认为选用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为注射部位较佳,从解剖结构来看,此处是臀中肌、臀小肌重叠处,肌肉厚,脂肪少,远离神经及大血管。此部位暴露比较简单、局限,以髂前上棘为标志即可定位。常规肌注以“十字法”定位处有脂肪层,且较厚。由于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减少,不利于吸收,且离神经主干及大血管较近,感觉灵敏,暴露部位较大才能定位。

3.2 进针技巧 进针是外界物体对人体的第二刺激感,在经受消毒液涂擦后的第一刺激下,局部组织已达到高度警觉状态,要减轻局部刺激症状、避免组织产生剧烈收缩,达到无痛感的进针目的,进针前,要等消毒液干后才能进针,防止消毒液随针进入体内引起疼痛。左手拇指、食指分别按摩注射部位周围,因进针是外界物体对人体的一种刺激,要减轻局部刺激症状、避免组织产生的剧烈收缩,按摩注射部位周围可以使肌肉放松。进针时,右手手掌内侧小鱼际肌处与针尖同时接触皮肤,其作用是采取声东击西的方法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达到无痛感觉。进针手法也很关键。一般选用注射针尖离患者皮肤约3~4cm距离,借用大拇指、食指的力量,将针垂直插入组织,动作要轻快,力量适中、协调。进针后,主张缓慢推药,在推药的同时,采用指压秩边穴。根据针麻原理,压秩边穴镇痛效果好,还可以取代于注射部位的感觉。

3.3 拔针技巧 常规拔针是快速拔针,但笔者认为除了快速拔针外,患者是否感觉疼痛,关键在于能否控制好拔针方向和角度。所以拔针的手法和出针的方向是很重要的。即要注意拔针时,用无菌棉签轻轻按压,顺着进针的方向迅速拔出针头,按压和拔针的动作要协调。如果按压力量过大,往往会影响针头的顺利拔出。

[1]何国英.应用针麻原理达到肌内注射无痛[J].实用护理杂志,1985,(7):1.

[2]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8-98.

猜你喜欢
消毒液食指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84消毒液
磨 刀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可加消毒液的拖把
平衡尺子
拇食指巨指症1例
84消毒液的安全使用
泡在“消毒液”里也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