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0-04-05 17:31张国军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信息

张国军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加大,特别是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主要分为教育部直属和省、市管理三种管理体制,相对于教育部直属的高校而言,省、市管的高校一般属于地方高校。[1]通常意义上讲,地方高校是指由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教育举办者的普通本科院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2263所普通高校。其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普通高校共计107 所;地方普通高校2156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3%。[2]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众化,毛入学率达到了23%,地方高校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发展的主力军。而地方高校毕业生,由于生源与高校所在地的局限,其就业压力更是不断加大,这些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如何,如何搞好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本文要论及的基本问题。

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般因素

(一)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会因此而面临大学生就业难的危机。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从2001年的285万增加到2007年的608万,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从2001年的75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004万人。按照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国际经验,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一般10年左右。美国是1958—1968年,日本是1963—1974年,英国是1963—1971年[3]。我国无疑已经步入了教育大众化的行列。招生规模的连年扩张带来了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大大加剧了劳动力市场对其的吸纳压力。中国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用几十年达到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来临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趋势就不可避免,而这一过程同时交织着中国转型期所面临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等一系列问题,他们使得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对地方高校而言,生源竞争中的失势,加之一系列历史和社会因素,使得地方高校纷纷陷入了“扩招—就业”陷阱,即扩招导致就业率低的怪圈。

(二)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

除了数量上的剧增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外,另一个原因来自于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状况的明显差异。从供给角度分析,存在相关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家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相当数量的一些高校为了满足规模扩展的要求,而选择那些在短期内可以迅速增加入学人数的专业大量招生(如人文、社科类专业),那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受到教学条件限制的专业(如工程、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入学数量则不会出现很大的增长,从而导致不同专业学生就业的差异。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一些扩张成本低,投入少的文科类专业有着很快的发展速度。在这些专业上,很多高校的重复设置现象非常严重,但市场的需求容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地方高校而言,一些定位不明确的地方高校,其新办雷同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明显偏低;而传统优势专业,其人才市场的需求又呈现饱和状态,致使大量毕业生不能很好就业。

(三)就业门槛的不断提高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大企业、大公司的纷纷裁员导致了就业市场的混乱,于是出于对工作环境或收入不满的人们纷纷选择跳槽。这些跳槽者大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才能,他们相对于广大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职业选择上具有更广阔的空间。这些人的存在使得企业在招聘时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于是他们所要求的条件和门槛也就越来越高。往往用人单位不仅会要求应聘者具备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特长,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事实上,大多数私营及民营企业已经把“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备条件,从而把大批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而且,随着人才市场主体角色的转变,用人单位的招聘方式也随之转变。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都会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这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艰难。

二、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约因素分析

(一)地方高校的“投入不足”影响大学生就业

地方高校缺乏系统、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在就业指导与培训方面自身投入不足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一个高校的就业体系完备与否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就业状况,在我国,处于高等教育塔顶上的部属院校、“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拥有由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咨询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师等组成的专业就业指导团队。毕业生拥有组织大规模、高频率招聘会的经历,同时,学校拥有较为稳定的签约单位和较为广泛的信息网络系统。而地方高校则相对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和理论知识,对数量众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作用杯水车薪。此外,地方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不大,信息供应量少,造成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信息了解不全面、不及时,容易造成毕业生就业目标过于集中,影响毕业生求职效率。总之,对一个集信息提供、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就业培训和跟踪调查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缺乏是造成地方高校就业难的原因。

(二)地方高校的“信息瓶颈”增加毕业生就业难度

地方高校的地理位置大都处在中小城市,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也是制约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

1.区域位置的限制。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高校大多建立在中小城市,就业信息渠道的构建与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享有信息也不充分。同时为获取信息相应的也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大城市每年都有多次大型人才招聘会,而中小城市却“寥若晨星”。这些地方高校大学生为了争取机会不得不付出一定额外的成本。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生源受区位因素限制明显,地方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他们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带着极为单一的目的追求进入大学学习的,其在就业观念、心理准备、就业竞争意识、个人整体素质等方面与社会要求存在相当的差距,为实现充分就业增添了难度。

2.初次就业的局限。大学毕业生是初次就业者,往往是利用在校学习的间歇去搜寻信息,在时间、方式和范围等方面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毕业生的眼界又局限于本地,不够开阔,因而获得的信息也不充分。此外,这些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观念错位问题。他们对社会和市场缺乏必要和深入的了解,对人才供求状况和就业环境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存在明显的盲目趋利性。同时,心理准备不足也是初次就业者面临的困难之一。地方高校大学生虽大都来自农村,但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成长在相对宽裕的经济条件下,依赖感较强,挫折意识较差。一旦求职受挫,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存在迷惘和恐惧的心理,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失败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三)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同度”不高限制毕业生就业

目前就业困难的地方高校,大多属于“新建”或“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已在不同程度上变成了“蝶”,但社会上对其的印象还停留在其过去的“蛹”,认为换汤不换药,社会认同度偏低。[4]

从政策层面上讲,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双向选择”方针。市场调节就要求市场在配置资源上要达到市场均衡即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一致,这样才能显示市场调节的效率。就毕业生市场需求而言,毕业生获得就业岗位机会的大小与各用人单位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社会认同程度的高低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对不同院校毕业生需求量存在差别。与名牌(重点)大学相比,新建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的争取与占有、社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之各用人单位在人才的招聘中持有不同程度的“等级”观念,决定了新建地方高校毕业生与同专业的名牌(重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差别无形中加大了新建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 推动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与经验

如上所述,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着普遍因素,也有自身困难的限制,那么如何推动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主要推动者和责任人的地方高校,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是笔者在下文中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以坚持落实“一把手工程”为核心,调动全校资源,全员参与,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工作服务网络

作为地方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首先,校领导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就业工作的专题会议,率领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各个院系调研,从招生、培养、教学、就业各个方面听取院系一把手和就业一线工作教师的意见,共同商讨当前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做法,并结合专业特色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方案。调动全校资源,动员全员参与,通力协作,推动招生、培养和就业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其次,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学校应努力形成一个由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学生工作部门相互支持,以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生骨干队伍为基础的全员参与的学生就业工作网络。利用学校相关学科的资源优势,同时借助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的平台,不断提升就业工作队伍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就业工作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以弥补“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以培养科学就业观为抓手,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三个引导”,促进学生就业多元分布

各地方院校应积极推行就业选择新理念。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咨询等方式,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社区助理等基层岗位招聘的宣传引导工作,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图变化、谋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学校应面向特定政策的潜在对象,开展科研助理、参军入伍等政策咨询会或讲座等活动。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创业教育的开展,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提高毕业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服务。

(三)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架构,加强就业工作“四化”建设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高校应积极研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为此,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四化”建设意义重大:

1.信息服务精细化。学校应开通专门的学生就业信息网,发布相关政策和就业与实习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信息门户开通学生就业信息专栏,加强学生就业信息主渠道建设。开通“就业信息电子直通车”,使就业信息直接传递到各院系党总支、团委主要负责人和毕业生代表手中。此外,学校应加大信息服务的开展力度,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电话、电子邮件、QQ群、飞信等新媒体形式把信息直接发送到同学手中,实现信息服务“手递手”。不断深化服务细节,努力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做到信息分类到位,信息传递到点,信息服务到人。通过分地域、分职业领域、分专业需求等方式逐步加强信息分类服务。

2.市场拓展全员化。通过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院系工作会议,动员全校师生挖掘资源,开拓就业市场。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网络、邮件、电话、传真等媒介广泛发布招聘会邀请函,吸引企业走进校园的同时,依托各方面力量,整合资源,联合举办各类招聘会,为学生选择就业拓展空间,提供条件和便利。在地方高校的就业市场开发中,经过长期积累、人数众多的校友资源对地方高校的就业渠道拓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通过校友会为中介,广泛联系毕业校友加强与校友的情感联系,并利用校庆、毕业周年纪念等机会组织活动,不断激发校友热爱母校的情感。在活动过程中,建议校友积极回校招聘毕业生,并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母校学生推荐一些就业机会。地方高校应通过反复实践通过举办校友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将这种方法制度化,建立成熟的运营模式,为今后学校招生、培训、就业提供宝贵的资源。

3.课程体系立体化。开设就业指导专题课程是各个地方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有学者指出,就业教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作用:一是引领和教育的作用,帮助求职者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引导求职者开拓思路,帮助求职者掌握求职的技巧;二是促进和传播的作用,就业教育能传播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三是桥梁和服务的作用,为求职者提供政策指导、心理辅导、个体规划、实践锻炼等。[5]

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学校对同学们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就业择业的辅导和教育,引导同学们以客观正确的心态来应对危机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由就业中心的教师和院系的辅导员为毕业生解读就业政策,讲解毕业流程,应聘中的技巧等。依托学校的相关优势资源,在课程建设方面,丰富《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必修课程的内容,同时进一步增强第二课堂的建设。引进类似于“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的网络服务项目,使学生可以按需定制个性化课程,以达到实时辅导,覆盖全程,方便快捷的目的和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成系列、成系统地举办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有关的各种论坛、讲座、报告、沙龙以及座谈会等活动,发挥这些主题活动的育人功能,逐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软课程建设,使之更好地为毕业生的成功就业服务。

4.就业工作纵深化。地方高校就业工作的纵深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就业市场开拓纵深化——将进一步稳固并深度开拓就业市场。学校应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种形式招聘活动的机会,拟对重点合作的地区单位进行深度走访,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反馈用人单位意见,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市场需要紧密联结起来。二是就业数据调研纵深化——深入院系了解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需求;深入挖掘往届学生就业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特点,得出趋势性结论以反馈给相关部门指导工作。三是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纵深化——以建设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为契机,提高工作队伍的职业素质,以深化就业服务,提高专业化水平。

终上所述,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信息;另一方面,毕业生自身的努力也不可小觑。而就地方高校而言,建立一个涵盖各个职能部门、调动学校老师同学积极参与的就业指导网络体系,则是其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阮美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1(1):59-62.

[2]200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D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4/nfo1247820433389334.html.

[3]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8.

[4]颜水发.新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4(3):14-19.

[5]顾红.当代就业教育的内涵及作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4):42-45.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信息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订阅信息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