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及建设

2010-04-05 17:31郑志秀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设置教学内容学校

郑志秀

(大庆师范学院 教学评价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712)

设置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迁移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开始加强素质教育,将公共选修课列为大学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是面向高校不同年级、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的具有可选择性的非专业课程。因此,它有别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和方法均有一定自由度,可以不受较固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约束。同时,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相对灵活和独立,也是课程理念、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

我国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只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为高校带来了一定活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不尽如人意。这其中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如对公共选修课设置认识不清,定位模糊,课程内容不清晰,被当成一种“副科”来对待等。公共选修课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使公共选修课的实际效果与设立初衷产生了一定差距。分析和解决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公共选修课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

目前,一般高校公共选修课产生方式主要是各二级学院(系)教师申报,院(系)初审,报教务处统计汇总。学校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纳入教务管理系统统一开设。学校缺乏对公共选修课进行系统的调查论证和研究,缺乏顶层设计。对开设什么课程、讲授什么内容没有深入研究。这样,公共选修课程管理权力集中在教务处,而课程的开设在各个院(系)。各院(系)的大多数管理人员和教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公共选修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承担的任务、应该发挥的作用、能够发挥的作用等缺乏系统的研究,提交课程时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对于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粗浅区别的认识。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与否与教师主观意愿关系密切,教师在哪方面有研究或感兴趣就申请开什么课。很大程度上是因人设课,人走课停,课程设置随意,缺乏开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开设的课程按学科大类堆积在一起,没有明显的主题性,课程价值难以实现,也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学内容把握不当

由于对公共选修课缺乏系统设计,导致对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等没有详细的规定,也没有事先制定教学大纲。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有教师科学研究的学术内容、有教师实践积累的经验与体会、有教师感兴趣书籍的内容等。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并没有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没有反映边缘学科、科学前沿知识与科研的最新成果,没有反映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科知识的最新需求,而仅仅停留于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简单介绍和延伸。由于没有建立起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缺乏教学大纲的规范,而且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基础不尽相同,致使教学内容的准确程度难以把握,甚至有些随意性。

3.课程体系结构失调

公共选修课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艺术修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一般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都包含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学等类别。有的学校能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开设一些综合性或交叉性课程。但目前,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缺乏相应的指导性目录,也因要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自然科学类课程开设的难度要大于人文科学类,导致社会人文学科的课程多,而自然科学和艺术体育类课程偏少,使课程结构失调。学生很难选到满意的自然科学课程,为了拿学分而不得已选修不感兴趣的课程,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时代的发展需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课程进入公共选修课。但是高水平师资的缺乏却导致了这类课程也很少开设。缺乏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主体需要的课程,缺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课程。

4.教师梯队难以形成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而且,学校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考评越来越严格。本已经很繁忙的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好好建设一门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通识”性质的公共选修课。加上学校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并没有特别的鼓励机制,部分教师不愿再来申报开设公共选修课。开设公共选修课可能对那些工作量不满的教师更有吸引力。部分教师开课的目的是为评定职称和享受津贴而增加教学工作量。因公共选修课都是教师个人申报,其他教师一般都不参与,致使教师梯队难以形成,教研活动很少。很多优秀的课程资源,也可能在开设几轮之后,因为任课教师分身乏术而不得不停开,很难建立一支有相当数量规模、相对稳定的优秀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

5.课程建设质量不高

要开设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大部分老师出于教学工作量不足或学校强制的原因开设公共选修课。高职称的老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对开设公共选修课兴趣不大,课程教学团队无法建立,教师单打独斗。即使相近内容的课程教师也是各教各的,不能进行整合,无法开出高质量的选修课。此外,已经开设的课程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科学的设置,很多课程其实就是专业课贴上了公共选修课的标签,在教学内容上就是专业课的稀释。加之学校对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每年出台的建设精品课程的文件也没把公共选修课列为重点,导致公共选修课少有名师之作、精品课程。公共选修课一般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也不高。

6.教学模式单一

各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开课的方式多为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少,缺少启发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如果对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就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掌握不了相应的知识理论,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1.搞好公共选修课的顶层设计

公共选修课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开设公共选修课旨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要发挥公共选修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摈弃自发性,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行顶层设计。要进行系统的课程规划,建立公共选修课的基本课程库,同时允许部分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一些其他课程,维护开设课程的均衡及稳定性。要明确每门课程的开课单位,由相关的开课院(系)具体负责课程建设,规范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大纲、知识结构、授课内容。公共选修课设置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趋势。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公共选修课的分类为了有利于学生文理交叉选课,应分别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同时,为了加强学生艺术修养,可以将艺术系列课程单独开设,文理学生都要选修一定的学分。基于以上考虑,公共选修课可以设置为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和艺术系列三大类,实现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和精品化。逐渐形成一个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为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学习机会。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开设公共选修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公共选修课的定位,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精选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公共选修课具有课时少、信息量大、受众广、相对独立的特点。公共选修课一般只有16~20个学时,要在十几个学时内讲授一门专业性课程,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开设公共选修课主要是传递一种专业素养,阐释某种价值理念,启发学生思考,起着对学生价值导向、心智培育、知识拓展的作用。因此,课程内容需要认真斟酌、筛选,而不应是专业课程的稀释。教师要优化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重组、凝练和整合,应加强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打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不仅要介绍已有的知识,更要紧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步伐,与时事热点、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学科前沿相关联,整合课程内容,把科学发展的最新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发奋读书。

3.拓展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模式

怎样使学生在较少的授课时间内能掌握大量有用的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公共选修课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自由灵活的特点,也是教学改革的良好载体。教学管理部门,特别是任课教师,可以对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课程教学的各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试验。课程的开设可以借鉴如今流行的“百家讲坛”形式。这样,名师主讲,采用经典阅读、专题讲座等形式,既凸显了名师风范,学生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也可以与学生精品社团相结合,借助社团发展学生兴趣的优势,与社团联合开选修课。对此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允许灵活上课,不要仅局限在课堂上讲授。学校应鼓励教师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启发式、自主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科意识的培养,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公共选修课的精品化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受众面广,更应该进行精品化建设。学校应允许公共选修课参加精品课的评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鼓励。坚持公共选修课开设审批制度,把好申请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质量关,不“因人设课”,不要老师报什么课程,学校就开什么课程。学校应做调查,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成功经验,拟定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公共选修课课程目录,编印教学大纲。确保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科学性、严谨性、时效性。要对已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进行质量评估,评选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且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学校制定相应的措施对这样的课程建设进行扶持,以保证这些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还可以采取几个教师同时开一门课的做法,既可以保证课程的稳定性,避免因无人不设课,也可以通过竞争激励教师认真上好公共选修课。同时,对不合格课程进行整改或者停开。为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应鼓励任课教师编写讲义、辅导材料和课外读物。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对编写出的教材进行审核,纳入到学校教材管理体系中,学校在经费上支持教材出版。

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加强通识教育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而保证高校公共选修课健康发展,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是加强课程的设置和建设。通过科学设置课程,加大课程建设和管理力度,建设出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雯雯.对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62-63.

[2] 刘佩芝,董榴英.当前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2):99-101.

[3] 柳叶青.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设置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53.

[4] 顾瑶韵.浅议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2):70-72.

猜你喜欢
设置教学内容学校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学校推介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