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与途径

2010-04-05 20:53赵坚
党政干部论坛 2010年12期
关键词:舆论公众领导

○赵坚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与途径

○赵坚

一、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能力的现实意义

媒体作为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在导引舆论、影响事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对于我们党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网络时代的客观要求

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而信息在网络时代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媒体进行传播与扩散的。越来越多的媒体为人们的学习、工作、社会搭建了一个快捷、便利的信息平台。可以说,媒体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时代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媒体时代、信息时代,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在当前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要重视媒体的宣传、报道的重要性,而且要善于利用这个资源,为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开展工作的迫切要求

据相关调查,群众的信息主要来自媒体,媒体的主要信息来自政府。由此可见,政府与媒体是彼此联系的。而且大量事实表明,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在媒体上表现得最为直观。因此,是否具备和应对媒体的能力、应对媒体的能力如何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不可回避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这是党对媒体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唯有具备了应对媒体的优秀能力,才能使政府运行公开透明,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公众支持度,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领导干部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领导干部的媒体素质就是其中之一。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相反,和谐社会是一个矛盾不断涌现的社会。当前,我国不仅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而且行业发展差异也很显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趋增强,这就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坚持党的路线,又要实现宣传、管理体制创新,靠正确的舆论引导。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则成为正确引导舆论的关键因素。

二、领导干部应对媒体需要具备的能力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并不是要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打太极”,而是要切实通过媒体传达一种信息,让公众更加了解政府。

(一)应对记者采访的能力

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记者基本的、共性的职业道德是向公众提供事实真相,这是记者的社会属性;而核心的、特殊的职业规范是维护阶级和国家的利益,这是记者的自然属性。通过记者来传递信息,是与媒体接触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重视记者,不能轻视或者回避记者采访,盲目应对,要坦然、真诚、客观地面对记者。

(二)应对负面信息的能力

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在舆论宣传过程中会交叉混合出现,需要保持适度的相对平衡,让正反两方面信息的功效都发挥出来。保持适量、适度的负面报道对于改进工作失误、遏制腐败、加强对权力的规范运作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这本身也是“喉舌”功能的体现。所以,对一些符合事实真相,出于改进工作目的的新闻报道,要虚心接受,但是对于为了提高新闻“卖点”,歪曲扩大事实、造成恶劣影响的报道也不能不管不问,应当采取措施消除这些负面影响。通过与媒体的沟通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是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

(三)塑造自身媒体形象的能力

领导干部的形象体现了一定的政治内涵和极具代表性的社会价值取向。媒体形象是领导形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领导干部在公共舆论中的形象一旦被公众认可,可以增强领导威信,提高凝聚力、号召力,而一旦在媒体中形象不佳,则会使领导失去权威,失去公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领导干部不能轻视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要通过自己在公众和媒体中的的一言一行,体现自己的领导风格和个人魅力。

(四)驾驭全局的能力

领导干部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表,在应对媒体时,必须具有全局意识和驾驭全局的能力。面对媒体,既要考虑党和政府的影响,又要考虑群众的利益;既要考虑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要兼顾当地的政策和群众风俗;既要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又要考虑社会的可承受度;既要考虑报道的积极性,又要考虑报道的负面性。总之,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要做到胸有全局。

三、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能力的途径

(一)正确认识媒体的作用和地位

领导干部需要重新认识媒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和政府的转型期凸显了媒体在舆论导引和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模式的转换要求媒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者,执政党的建设也提出了新闻执政的要求,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公众民意的舆论反映,是知识、文化、价值观的集中阵地,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资源和工具,是社会监督的哨兵,是文化产业的支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

(二)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新闻意识和媒体素养

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多地要求领导干部的行为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媒体的采访和监督,既是领导干部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又是领导干部展现个人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恰当地应对媒体,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和媒体素养。新闻意识就是指人们对新闻报道和新闻相关工作的一种敏感度。媒体素养就是我们认知和解读各种传媒信息的基本能力,包括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的快速反应力,良好的思考力和判断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和从事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干部,需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和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于突发事件,要能审时度势,对事件性质能够迅速作出深刻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提高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不断提高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不断地学习掌握新闻媒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全面地了解新闻媒体的运作方式和工作程序,积极与媒体沟通,主动进行新闻发布。

(三)提高对网络的应用和管理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和水平,使互联网成为加强学习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有力武器。一是要高度重视网络。互联网正在成为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较量的主战场,各种社会思潮并存,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并存,正常信息交流与有害信息传播并存。对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有高度警觉和清醒认识。二是要带头上网。要把学习互联网知识作为一门必修课、基本功,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成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职责要求。三是要善于用网。要善于运用互联网了解世界、掌握资讯,发扬民主、科学决策,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化解矛盾、构建和谐。此外,领导干部还必须学习如何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监管和引导。要适应互联网的规律和特点,顺势而为,变封、堵、压为疏导、沟通。要加强舆情监测,尽早发现问题,主动进行应对;要迅速核实情况,针对舆论热点,主动发布信息;要利用主流媒体,营造舆论强势,主动正面回应;要采取果断措施,切实解决问题,主动消除舆源。

(四)提高语言表达的技巧

领导干部要提高“说”的水平。领导干部的话语能力不仅关乎个人公共形象,而且反映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代表政府形象和政府态度。领导干部面对记者,不仅要注意“说”的内容,而且要讲究“说”的技巧。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表达同样的意思,但是要达到大家都满意的效果。领导干部要追求良好的话语效果,就要坦诚地说:用事实、数据说话,并做到通俗易懂、朴实无华;要严谨地说:注意表述的严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要个性地说:在话语中适度地展现个人魅力和风采;要形象地说:多用艺术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有趣;要幽默地说:给紧张严肃的气氛注入一些轻松愉快的元素。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 崔光胜)

猜你喜欢
舆论公众领导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