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文化的溯源和发展

2010-04-06 01:22程晓平byChengXiaoping
雕塑 2010年3期
关键词:美学桥梁文化

■ 程晓平 by Cheng Xiaoping

桥梁,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

桥梁建设自古与文化相伴而生,传承历史和文明。我国的桥梁文化有着悠久历史。远古的人们为了狩猎、运输、迁移就需要利用自然资源和智慧修建桥梁。继而赋予桥梁以精神寄托。在今天,桥梁文化体现了实用性、标志性和审美性。桥梁已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研究、溯源桥梁文化,就是在人类桥梁建筑史中发掘力与美的结合的锲点,使桥梁建设重视美学价值和景观功能,促进桥梁文化的发展。

一、桥梁文化的类型

我国著名的桥梁美学专家唐寰澄先生在他的文章和专著中多次提到:三个统一性是美的最重要的属性,即: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或感觉和意识的统一;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或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即造型和功能的一致。归纳起来的桥梁美学法则是:多样中的统一,和谐中的个性,对称中的韵律。另外还有八纲:刚柔、动静、阴阳、虚实的矛盾和统一。

从三个统一性的角度分析,桥梁文化具有深刻的自然、历史、人性的渊源。

①涉水渡桥,自然功能;

②涉险设桥, 攻防功能;

③涉难思桥,寄情功能;

在物质层面功能上有:

从一根木头架在溪水中及石梁跨越山涧,人们在自然界学会了造桥战胜自然。

古代国与国的城池之争,人们利用城壕吊桥来阻挡敌人的进攻。

楼台亭阁,曲水之上人们用桥来美化环境。

在精神层面功能上有:

鹊桥,王母的银钗划出了爱情的天河,喜鹊在七夕架桥牛郎织女相会,寄托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歌颂。

奈何桥,阴阳两隔的分界桥,通常表达生死别离。但古人视死如生,过奈何桥是到另一个世界里生活。

日本著名桥梁学者伊藤学教授在他的《桥梁造型》一书中说道:“桥能满足人们到达彼岸的心理希望,同时也是使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建筑,并且常常成为审美的对象和文化遗产”。优美而受人喜爱的桥梁往往是各种文学作品的题材。

但我们今天研究的桥梁文化,注重的是物质层面上的实物载体的审美意识。

二、桥梁文化的载体——桥梁的形式

我国的许多古桥就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就是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雕塑”,多由优美的造型,题材广泛的桥饰石雕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桥饰可以作为古桥建造年代的考证依据。桥碑、桥联、桥名均显示着桥梁文化的文学艺术性。尽管古桥的交通价值已经退化,但它的人文价值、考古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在深入开发中形成独特的桥梁文化。

河北赵州安济桥,唐代崔恂在《石桥咏》诗中,这样称颂“代久堤维固,年深砌不隳。”明代陆健在《古桥仙迹》赞美道:“车马人千里,乾坤此一桥。良工玄绝代,巧构称殊桥。”对於它的优美形态,清代祝万祉在《过仙桥》中写道:“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元代刘百熙在《安济桥》一诗中,更写出了它的动态美:“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这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石拱桥。巨型的跨度,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是空前绝后的创举。

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

对芦沟桥的景色,元代诗人鲜于必仁,在《折桂令·卢沟晓月》中,做了这样的描写:“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蒙,林景玲珑。桥临微波,车通远道,栏依长空。起宿霭千里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踏杳疏锺,似蚁行人,如步蟾宫。”卢沟桥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盘龙纹饰雕栩栩如生,极为精细。每只石狮神态别具一格,“卢沟晓月”寄托着诗人情怀,卢沟桥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1937年的七七事变使这座桥成为日本侵略者侵华的发端,芦沟桥背上了历史耻辱的纪念。

桥梁具有艺术功能。桥梁能自然融入环境、美化环境,桥梁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的景点、西安灞桥的折柳送别的习俗、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奇妙是桥下有十二个桥洞,满月的夜晚,竟然每个桥洞下都有一个月亮。桥、人、自然山水结合得如此和谐巧妙,正好应合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思。

作为桥梁文化的载体,桥梁的形式有:

①桁梁式桥:有坚固的横梁,横梁的每一端都有支撑。最早的桥梁就是根据这种构想建成的。他们不过是横跨在河流两岸之间的树干或石块。现代的桁梁式桥,通常是以钢铁或混凝土制成的长型中空桁架为横梁。这使桥梁轻而坚固。利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桥梁叫做箱式梁桥。

②悬臂桥:桥身分成长而坚固的数段,类似桁梁式桥,不过每段都在中间而非两端支承。

③拱桥:借拱形的桥身向桥两端的地面推压而承受主跨度的应力。现代的拱桥通常采用轻巧、开敞式的结构。

④吊桥:是建造跨度非常大的桥梁最好的设计。道路或铁路桥面靠钢缆吊在半空,钢缆牢牢地悬挂在桥塔之间。较古老的吊桥有的使用铁链,有的甚至使用绳索而不是用钢缆。

⑤拉索桥:有系到桥柱的钢缆。钢缆支撑桥面的重量,并将重量转移到桥柱上,使桥柱承受巨大的压力。

⑥廊桥:加建亭廊的桥,称为亭桥或廊桥,可供游人遮阳避雨,又增加桥的造形变化。

⑦组合体系桥:有梁拱组合体系,如系杆拱,桁架拱,多跨拱梁结构等梁钢架组合体系。

桥梁建筑形式的设计,一定要有新意,切忌抄袭雷同,要同中有异。要和环境协调,结构要求比例匀称,有动感和韵律美。德国著名的莱翁哈特教授在他的桥梁美学名著中说:“美可以在变化和相似之间,复杂和有序之间展示从而得到加强”。既相似又不同,但却十分和谐;既复杂变化,又有序统一,在不雷同和不杂乱之间展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激荡。

曾经在国际专家最美桥梁评选中名列前茅的是:瑞士工程师R.Maillart于1930年设计的Salginatobel桥;这是一座跨谷的镰刀型上承式拱桥。建筑师们说:“在桥上漫步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上的享受。你和高山、白云、蓝天那么靠近,它构成了阿尔卑斯山的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该桥所有部分都恰到好处,无可挑剔,”“这是真正的艺术和桥梁结合的精品”。瑞士工程师O.Ammann设计的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1937)名列第二。“它造型优美,比例协调,是桥梁工程的一颗明珠,以致于本世纪的设计师们已无法超越了。”法国工程师J.Muller设计的Brotonne桥(1974)位居第三。“尽管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斜拉桥,但这座跨度仅320m的单索面混凝土斜拉桥以其简洁、明快、协调的造型和刚柔相济的风范得到了一致的赞赏。

现代桥梁多以拉索桥演变为的多种形式的斜拉桥,斜拉桥,也称斜张桥,是用锚固在塔上的多根斜向钢缆索吊柱主梁的桥,由桥塔、拉索和梁体组成,斜拉桥轻巧简洁,结构新颖,其优点是刚性大,抗风稳定性好,尤其是抗扭曲震动性,显示出时代技术的特征,给人以震撼感。

中国现代桥型代表作——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于2008年建成,已成为世界第一的斜拉桥。苏通大桥创立了最大群桩基础、最高桥塔、最长斜拉索、最大主跨的世界记录。是中国向桥梁强国迈进的标志。

桥头的巨型浮雕《通江之梦》有着书法笔意之气韵。超长的画面,开阔的视角与大桥的磅礴气势遥相呼应。画面中央突凸的建设者顶天立地,富有英雄主义的美感色彩。

浮雕以仰视的角度,勾勒了桥梁结构锚锭等构筑物及由远而近高高耸起的桥塔,透视关系由小到大呈放射性强有力动势。建设者巨大的形态,粗犷的高浮雕造型撑满画面,形成了强烈视觉冲击力,使我们仿佛置身于沸腾的建设场景,高亢的号子、激越的江流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震撼!

画面充满了浓郁的象征主义气息,保护神——水星符号,暗示这个太阳系中运行最快的行星,在南北贯通,苏通连接的信息时代的重要意义。而水星中国古代称为辰星,又预示着中国桥梁业的新的崛起。

哪里寻觅天际边的白帆?哪里聆听吱呀的橹浆?——风驰电掣,穿梭往来的车辆成为最壮丽的景观。浮雕《通江之梦》将这伟大建设的瞬间定格为历史的永恒。

润杨大桥的矫健身姿,横跨天堑。这座大桥以其世界第三的傲绩,向世人宣告了中国桥梁建筑历史新的里程碑。与大桥辉映的润杨大桥展览馆以及茅以升纪念馆正是解读润杨大桥的钥匙。完美地体现了桥梁文化的深邃的历史意义。

润杨大桥是镇江与扬州之间的长江大桥,从地名的角度来看,“镇杨”与“杨镇”都与中国儒雅的文化渊源相悖。因此,取镇江古名中的润,这正是桥梁文化的体现。

中外的桥梁设计专家们的艺术素养和桥梁美学的意识,融汇在桥梁建设中,他们注重梁体的流线型外形和弯矩图相似,给人以力度感。细致和优美的曲线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一道优美的彩虹,造型简洁优美,与当地景观完美的协调。追求能征服视觉,从任何角度都能带来美感。使桥梁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一种创新的体系。

桥梁文化在桥梁主体本身之外有着更多的附着建筑:①桥梁博物馆。②桥梁公园,雕塑小品。赏桥、观景、休闲功能皆备。并与大桥主体烘托相映成趣,彰显艺术构思并传承历史。

三、桥梁文化的发展

我国的桥梁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寄寓了丰富的建筑学和美学价值。有别于其它建筑形式,桥梁是鲜活生命的存在。而这生命的存在,分明是人文文化赋予的。作为建筑的人文景观发展来看,桥梁的美学价值往往会超过技术指标。因为建造桥梁已超越远古交通便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美感的要求和视觉冲击的艺术享受。桥梁越来越多地以文化的形态呈现。

一座桥梁建成以后,就立刻融入了周边的环境并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桥梁本身承载着历史和岁月变迁,我们可以看到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的沉淀。

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桥梁文化的发展就稍微显得单薄一点,中国建筑专家较为内敛,自我情感不易外露,崇尚自我表达,着力于逼真写实。所以,在刻意追求桥梁形态的唯美与力度时,缺少激发出想象力的动感之建筑理念。

我们在设计中对桥梁的美学要求不够高,缺少建筑师和艺术设计家的共同参与和进行各种比例的多方案比较,这会形成历史的缺憾。许多缆索承重桥梁的桥塔缺少美学处理,给人以笨拙、呆板和粗糙的感觉。因此我们的领导决策层和工程界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必须提高,在桥架设计评审会中要重视和建筑师的合作,强调结构的美学设计。

梁思成先生曾说,诗人写诗追求一种意境,作文也要有诗意,建筑也应该有一种建筑诗意。桥梁的美是隶属于美学本身的,我们研究桥梁文化的美更多意义上试图找出一种理性的分析角度,更多想从朴素的广泛的眼光去看,因此与充满哲学意味的美学是有区别的。

中国的桥梁文化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2006年10月23日首届“中国桥梁文化周”在浙江绍兴举行,桥梁文化周以“传承桥梁文化,弘扬自主创新,共建和谐交通”为主题,一百五十余名国内外桥梁专家、知名学者将来绍参观考察并探讨桥梁建设新理念。 “中国桥梁文化周”目的在于使中国桥梁文化以及交通行业精神能以自己的深厚底蕴和时代风采主动地走向世界。使现代桥梁建设朝着科技新型、现代美学以及人文环保的方向发展。

“中国桥梁文化周”在桥梁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提出了桥梁建设要从体制上和法规上进行改革,指出了中国桥梁因设计仓促上马和施工层层分包所造成的质量问题(其中也包括美学质量)将会严重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中国大桥的跨度再大,数量再多,如果质量不好,也很难得到国际同行的尊敬。如果我们站在巨大的桥梁上时,产生的是灰色带来的冷漠与孤独之感,巨大的混凝土桥梁让我们感觉到现代社会的无奈,这便是我们的缺憾,这种精神疲惫与心理消沉是与桥梁文化的审美相背离。缺少诗意的想象空间,是桥梁建筑设计师的败笔。

我认为,中国的建筑专家,应与艺术设计携手。在面对有生命的建筑——桥梁时,要更深入地去思考,在桥梁文化的意义上选择正确的独立学格,融入自然,创新桥梁文化之美!

1 唐寰澄.桥梁美的哲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 王锺陵.古诗词鉴赏[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3 尹腾学.桥梁造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4 莱昂哈特(Leonhardt,F).桥梁建筑艺术和造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5 桥梁设计于工程杂志(BridgeDesign and Engineering)[J].1999

猜你喜欢
美学桥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盘中的意式美学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外婆的美学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谁远谁近?
纯白美学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