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画学的文学化进程

2010-04-07 08:55李亚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画学绘画考试

李亚兰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8)

论北宋画学的文学化进程

李亚兰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8)

“诗画本一律”,诗与画本质上趋同性,但两者的融合过程却漫长。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唯一的有明确教学制度的皇家绘画机构——“画学”,实行了以诗立题创意的创作引导,使绘画从单纯的再现性艺术向表现性转化,较好地体现了文化交融、文化“变格”的北宋独特的时代品性,推动了宋代绘画的文学化进程。

画学 ;诗画 ;文学化

北宋画学是中国古代绘画教育史上惟一国立而属学校性质的专门绘画教育机构,是中国绘画史上教育层次最高的培养绘画专门人才的机构。它与“算学”、“书学”、“医学”等一样,都是国子监太学中的一个学科。建立于北宋末年 (1104年),后归翰林院图画局,先后存在了 6年的时间。虽然画学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对当时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伴随着诗文革新运动的深入和发展,在宋徽宗的倡导下,实行了以诗立题创意的创作引导,甚至成为考试的方法。使绘画的文学化成为了一种创新的潮流,这在我国的绘画发展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这一导向不仅促使传统的画工向画家转变,并使绘画从单纯的再现性艺术向表现性转化,推动宋代绘画的文学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

一 以政府行为促进画学的文学化

宋朝平服唐末五代之乱后,立马采取了抑制藩将武人的措施,以知识分子为治国之本,实行偃武修文,改革科举、奖励文艺的佑文政策。改革和发展了隋唐的科举制度。绘画虽然与科举无直接关系,国家对绘画人才的选拔也与科举考试不同,但是宋代皇帝对科举的重视,带动了对儒学、学术、诗文、技艺的全面重视,自然也覆盖到了绘画,使之逐渐成为“画学”。《宋会要辑稿》中明确地写道“徽宗崇宁三年六月十一日,都省言:‘且以书用于世,先王为之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使以谕之。盖一道德,谨法守以同天下之习。世衰道微,官失学废,人自为学,习尚非一,体画各异,殆非所谓书同文之意。今未有校事劝尚之法,与仿先生置学设官之制,考选简牧,使人自奋,所身于图画工技。朝廷图绘神像,与书一体,令附书学,为之校试约束。谨修成书画学救令格式一部,冠以崇宁国子监为名。’从之。”[1]2088

画学入学考试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文化素质考试。考试以诗句命题作画,着重测试的是画家的文化品格,作画者的文学功底和审美趣味。在努力达到应试要求的过程中,应试者对自己文人气质和文学修养的修炼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这无疑会推动绘画的文学化进程、文人画的发展。

《画继》卷一圣艺记画学考试事云:“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竿,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所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2]

俞成《萤雪丛说》:“尝试‘竹锁桥边卖酒家’,人皆可以形容,无不向酒家上着工夫。惟一善画,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书‘酒’字而已,便见得酒家在内也。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何以见得亲切。有一名画,克尽其妙,但扫数蝴蝶飞逐马后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果皆中魁选。”[2]

陈善《扪虱新语》:“唐人诗有‘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之句,闻旧时尝以此试画工,众工竞于花卉上装点春色,皆不中试。惟一人于危亭缥缈、绿杨隐现之处,画一美人凭栏而立,众工遂服。”[2]

以上这些记载说明画学“取文理通者为合格,”[1]26-27“夫以画学之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亦犹科举取士,取其文才角出者为优。二者之试虽然下笔有所不同,而于得失之际,只较智与不智。”[3]

第二部分是绘画技艺的考试。这并非单纯测试画艺,而是通过测试判断出考生的文化素养情况。如果说文化考试是考核考生们实际掌握知识的程度,那么,画艺考试则是测试考生的文化素质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考察其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本人对绘画的灵性与悟性。这些都表明宫廷主要测试画家的才思是否敏捷、对诗句有无恰当的理解,构思是否新颖巧妙、对诗句的言外之意表现得是否充分等等;不再以客观地描模自然为能事,而是在高度写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画面的诗意的表现,关注对诗境的传达。在具体的创作上,画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剪裁自然、安排画面来凸显诗的内涵即意。这种“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的方法对提高画者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想象力,以及鉴赏、造型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亦使得宋代绘画普遍“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志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既有意境,又蕴含哲理。这为绘画艺术迈向成熟的文学化时期奠定了基础。

二 倡导提高画者的文化学识修养

画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学习绘画专业课,还要学习文字训诂和习经等课程,并与太学一般,经常考试。专业课有临古和写生创作两类。画学在专业课上临古与写生两方面并重,培养了画学生严谨的观察能力和精微的表现能力[4]。此外,画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还经常进行考试,其考试也多以典故和“唐人诗句试之”(《绘事微言》),“以所解观其能通画艺否”(《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志》)。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通过古诗来领会绘画的内涵。由此可见宋代画学教育重意的特点。除了在绘画中以古诗命题间接敦促学生学习之外,画院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还开设了专门的文化学习,以《说文》《尔稚》《方言》《释名》教授。这些文化科目都是为了通过学习拓宽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领悟力与鉴赏力,借以摆脱工匠气,使其作品立意深刻富有内涵。

董逌《广川画跋》卷一书列子御风图条记述有崇宁五年画学考试一事,曰:“列子御风,世有图其说者。崇宁五年,官试画学生,监试学士疏出本文为目,俾试者图之。明日来上,悉风脚雨势,浓云重烟,空中人立,势若将陊盖无能得其意者。他日有持古图者,作草树相依,层叠远近,披拂靡靡,假为游云飞雾,依随编趾,扶摇上下,轻重相映,放乎有羽服而游于其中者。神淡而气藏,形解而魄寂,若同乎一气者也。众昉共叹,谓笔墨蹊径,得画中悬解。虽布列形状,亦不能到古人地也。”画学生所图“无能得其意者’,非谓笔弱手拙,只因读“列子御风’,一题不明所以,昧于“与天地为一气”庄生用心,画意如何能通?[2]

从以上可以看到,宋徽宗既要求画者有过人的绘画技巧,又要善于理解诗歌意境,这对提高画者全面修养确是大有裨益的。随着这种从诗文寓意中立意创作方式的盛行和画学考试取士制度的深入,令院内与院外画家在竞争中切磋琢磨、互鉴所长,画道因以益昌,“盖于笔墨之外,又重思想,以形象之艺术,表诗中之神趣为妙,诗中求画,画中求诗,足见当时绘画之被文学化也”[5]。在这种文学化的辐射下,使绘画文学化成为一种趋势,此时期的山水诗画在相互借鉴和学习中,形成了主体情感色彩浓厚、人间生活韵味十足、情韵流动的特点;花鸟诗画则重幽情逸趣,远离尘俗的枯木寒禽;发展到南宋时更加强调“淡逸”风格,追求整一、灵动画风,体现了绘画与文学的天然关系。例如,画学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在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在运笔上,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形象动态鲜明逼真;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6]。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徽宗赵佶不仅首开以诗意命题做画之例,为绘画进一步文学化作出了技法上的铺垫,而且还在画面上直接题诗,在思想上实施了全面的铺垫。如其《芙蓉锦鸡图》题诗云:“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虽然此时还处于稚嫩阶段,不能完全体现“画中有诗”的意境,却使得诗歌这一文学样式转变成为绘画领域中一种新颖的表现手法,让诗画艺术真正完成了从内容到形式的融合。

总之,画学的设立,提高了画家的全面素质。“以诗入画”表现了画对诗意境的借鉴以及诗画之间彼此的渗透和融合,诗画融合不仅是绘画程式的变革,同时也标志着画家审美能力的提高,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有特征,即主客体的和谐统一。可以说,北宋以来的诗意化自觉追求趋势大大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有限的画面表达了无限的诗情,院体山水画的文学化趋势越发明显,做到了“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也使绘画的文学化具有了很大的覆盖面。

[1]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影印本).

[2]李永林.五代两宋以画院、画学为主的官方美术教育 (连载之二)[J].艺术探索,2002(3):32.

[3]王原祁,等.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 1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张同标.简论北宋画学教育得失[J].艺术教育,2008(4):93.

[5]汤垕.画鉴·徽宗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968.htm?fr=ala0.

Discussion on the Literature Process of Bei Song Paint ing Science

LI Ya-lan
(Hunan University of Industry,Zhuzhou,412008,China)

In essence,poetry has convergence with painting,However,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to merge with each other.Painting organization,as the only drawing education institution in China’s history,has completed the creative guidance of concentrating on poetry title into practice,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simple reproduced arts to performance,giving impetus to the tendency of painting to literature in song Dynasty.

painting organization;poetry painting;literature

(责任编校:松仁)

J120.9

A

1673-0712(2010)01-0066-02

2009-12-17.

李亚兰 (1983-),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画学绘画考试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主持人语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从松年《颐园论画》看晚清画学之变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