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历史沿革考

2010-04-09 05:55
关键词:东华真人

张 琰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北京100871)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历史沿革考

张 琰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北京100871)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是全真道第二代掌教马钰创建的传教中心,在全真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金元之际东华宫的创建、兴衰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山东半岛全真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全真道从早期苦修济世发展到后来注重立观度人的传教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而正是这一传教方式的重大转变,全真道在北方朝野间得以迅速传播,并逐渐流传到南方,成为元明清时期与江南正一道并行的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

全真道;马钰;遇仙派;东华宫;传教方式

昆嵛山是金元之际全真道教的发源地,而位于昆嵛山南麓圣经山紫金峰前的东华宫,是全真第二代掌教马钰于金大定年间因牒发事件从终南山回归故里,在山东半岛弘扬全真教时所创建,是其创立遇仙派的传教中心,在全真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①。马钰仙逝后,其徒明惠继续经营东华宫,使东华宫很快成为山东半岛有一定规模的重要道观。贞佑年间的兵火战乱,使东华宫观毁徒散。但是,不久后,王玉阳、丘处机先后为振兴东华宫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东华宫也在随后的王道宽、李道元等人住持下发展成全真道教史上著名的弘道重镇,闻名于朝野。遗憾的是,有关马钰在山东弘道的文献史料中虽然经常提到东华宫,但是有关东华宫的历史沿革及其在全真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等问题,既无比较完整的史料记载,也没有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本文不揣浅陋,试作初步探讨。

马钰,原名马从义,字宜甫,生而神异,好言尘外之语,善文学,不思仕进。大定七年(1167),马钰与朋友相会于范明叔南园之忆老亭,王重阳不期而至。后经王重阳“分梨十化”等多方点化,马钰最终于大定八年(1168)二月八日随王重阳出家修道。王重阳为其训名钰,赐号丹阳子。大定九年(1169)十月,马钰随师西行传教,同月到达河南开封,寓于王氏旅邸,次年正月,王重阳羽化于此,之后,马钰嗣教,成为全真第二代掌教。为了完成王重阳“传道关中”的遗愿,马钰在陕西终南山一带广开教门,开展传道活动,足迹遍及陕西各地,收了一大批一心向道的弟子,这些弟子大都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为全真道以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定二十二年(1182)春,马钰因为牒发事件,把陕西教事托付给同门师弟丘处机,自己带着一帮弟子东归故里即山东半岛的宁海。当时马钰已声名远播,所以他一到达山东,便受到山东教众的热烈欢迎,正如《丹阳真人马公登真记》所载:“及抵山东,凡三州五会之众,倾赴云集,欢喜踊跃,不啻如见慈父。”②从大定二十二年(1182)四月到达宁海,至大定二十三年(1183)十二月仙逝于莱阳游仙宫,马钰在山东传教的时间共一年零八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足迹遍及山东的登、莱、宁海三州,并创立了作为其弘道基地的东华宫。

马钰建东华宫一事,史料多有记载。明嘉靖年间焦希程编纂的《宁海州志》中《宁海州紫府洞白石神像记》:“大定壬寅,丹阳马真人西来,爱其风土清旷,遂藉茅白玉台下而居焉。是为契遇庵。一旦,行视紫金峰帝君故宅,叹曰:灵都真境实此地。于是始营焉。阅月告成。谓古仙东华尝栖于此,因以东华名之。”③光绪七年(1881)《增修登州府志》中《大东华宫紫府洞记》亦提及焦养直所作《宁海州紫府洞白石神像记》:“文登之昆嵛山肇建东华宫,详见集贤学士焦公所为记。”④光绪二十三年(1897)《文登县志》卷四称此碑作于大德九年(1305),由焦养直撰,张仲寿书丹,谭振宗篆额。该志记载马钰建东华宫一事:“东华宫,在城西五十里紫金山前。金大定二十二年,马丹阳过而喜之曰:‘此洞天福地名胜处也。’遂于白玉台下,创筑契遇庵在东华宫后。丹阳又以紫金峰前,为古仙人东华帝君故宅,复营殿堂曰‘东华宫’。”⑤另外,《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金莲正宗记·丹阳马真人》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之一·马钰》虽未提及马钰建东华宫一事,但都提到马钰羽化前东华宫松树枝叶由青变白之事,此事前引《宁海州紫府洞白石神像记》里亦提及。《甘水仙源录·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载:“初,昆嵛紫金山东华庵有松数株,变青为白,师曰:‘松之白,殆为我乎?’不半载,师果逝焉。”⑥马钰羽化前,东华宫前的松树好像通人性一样,树叶都由青变白了,这其中不乏神化成分,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马钰仙去前可能大多数时间居住在东华宫,是以后人在记载马钰逝世一事时取东华宫松树为比照。而王玉阳《云光集》收有他写的《赠昆嵛山东华、契遇二庵道众》诗一首,尽管王玉阳写作此诗的具体时间无从考证,但至少证明他写作此诗时,东华宫、契遇庵已经建立。因此,根据以上记述,马钰建东华宫一事应是事实无疑。又马钰是大定二十二年(1182)四月到达宁海的,所以东华宫的创建时间应该不会早于1182年4月。

马钰为何为宫观起名“东华”呢?《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介绍了“东华”一名的由来:“肇金大定间,丹阳师马君剡夷榛萝,口营以构,曰昔仙人以□□尝栖真于此,吾全真教之宗也,因名其观为东华。”⑦按东华帝君是居全真北五真(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之首的王玄甫,《金莲正宗记·王玄甫》谓,帝君姓王,字玄甫,道号东华子,师白云上真授之大丹秘诀。后居昆嵛山烟霞洞,结草庵以居,箓其额曰:“东华观”,韬光养晦,后徙居代州五台之阳,在人间数百岁,开阐玄宗,发挥妙蕴,阴功济物,玄德动天,故天真赐号东华帝君。稍晚些的《东华宫玉皇阁记》更是详细介绍了“东华”一名的由来:“山之阳惟紫金之峰,特占一山之秀。长松怪石,清泉巨壑,盘绕萦纡。中有灵境一区,洞天隐隐,地势峨峨,状若偃掌且宽平矣;又有石坛芝圃、丹灶神炉,犹然存乎其间。权舆丹阳祖师,询访道宗,推原仙迹,方知为东华帝君之故宅也。因号曰:东华。”⑧看来,马钰之所以为此观取名“东华”,其原因就在于,他在白玉台下修契遇庵后,察看紫金峰前后,发现山前有石坛、芝圃、丹灶、神炉等遗迹,推断此地为东华帝君王玄甫修炼之所,遂在其遗址之上建东华宫。

那么东华宫初建时的规模是怎样的呢?这还得考察马钰对宫观建置的态度。大定十四年(1174),马钰、丘处机、谭处端、刘处玄于陕西雩县秦渡镇真武庙分路行化时各言其志,马钰立志言“斗贫”,因而他在建立宫观时一定尤为简朴,加之他亲得重阳真传,因而重阳祖师建观立庵的观点无疑会影响马钰对修建宫观的要求,这从以下两点可以看出:第一,马钰在陕西传教时一直奉行“居庵不过三间,道伴不过三人”⑨的苦行原则。第二,《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刘处玄》中提到马钰东归与刘处玄相见时的一个细节:“丹阳自关中来,师盛服见之。丹阳责其侈,师辩之曰:‘予闻修行之人,日消万两黄金。’丹阳曰:‘日消万两黄金,正好粗衣淡饭。’”⑩看来,马钰对于刘处玄的盛服接见极为不满。王重阳自建教伊始,就强调修行要出家居庵[11],但又强调不能建立豪华的庵观,《重阳立教十五论》:“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12]因而,追随王重阳的马钰创建东华宫,不可能规模宏大。而《宁海州紫府洞白石神像记》记载:“是后由庵而观而宫,皆朝命也。”[13]可知东华宫初建时称为东华庵,是一个很小的修炼场所,很可能只有几间茅屋而已,后来奉朝廷之命易庵为观继而为宫。这也足见东华宫在历史上重要地位的不断提升。

至于易庵为观继而为宫的具体时间,暂未发现明确的史料记载,只有《宁海州紫府洞白石神像记》提到“甲申,丘长春又买田以增给之。是后由庵而观而宫,皆朝命也。庆真殁,道宽等相承整饬。”[14]改易之事大约发生在甲申年丘长春买田赠东华宫之后,天宝宫扈庆真归真之前。按丘处机生于1148年,卒于1227年,在此期间有两个甲申年即1164年和1224年,而他1167年才拜师王重阳,显然在此之前不可能买地给东华宫,因而此处的甲申年应为1224年即元太祖十九年。据《大东华宫紫府洞记》,扈庆真归真的时间不晚于1240年(详后),因此,可以推定东华宫易庵为观继而为宫的时间大约应在1224年到1240年之间。

马钰在昆嵛山紫金峰建东华宫后,随即创立遇仙派,并以此为中心在山东进行传教活动。马钰东归之前,在山东地区传教的只有王处一和刘处玄二位真人,而刘处玄是大定二十一年(1181)秋才回到山东的,因而,从大定十五年(1175)夏孙不二离开山东至大定二十一年(1181)秋刘处玄东归莱州的六年多时间内,实际上只有王处一一人在山东地区传播全真道。因此,按照马钰身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的身份,其所建宫观自然日渐成为山东全真道活动的中心,而东华宫又由于供奉全真五祖之首的王玄甫而更加受到道众的青睐,一时间难免高道云集,众皆归之,使东华宫从建立伊始就成为山东全真道传教的中心。

马钰归真的第四年,即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处一被金世宗招至阙下,这是全真道士首次受朝廷召见。此后,王处一、丘处机、刘处玄又屡被召见,皇室对全真道的重视为全真道的迅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全真道也借皇室势力的支持大兴宫观,到处立观度人。在这一形势下,东华宫作为全真道第二代掌教所建道观也屡被修葺,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剧。

从马钰大定二十二年(1182)四月创建东华宫,至他大定二十三年(1183)十二月仙逝于莱阳游仙宫,前后约一年零八个月。其间,马钰遍踏登、莱、宁海三州,致力于传教,扩大全真道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但东华宫的建设规模非常有限。马钰仙逝后《,宁海州紫府洞白石神像记》“:其徒明惠等继正之。是时,聚徒已四十人矣。贞祐末,山东大乱,道侣散亡,庵亦随废。丙子,文登天宝宫扈庆真继葺之。甲申,丘长春又买田以增给之。是后由庵而观而宫,皆朝命也。庆真殁,道宽等相承整饬。”[15]这说明了马钰羽化后东华宫的一些重要变化,具体来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马钰归真后,其弟子明惠等继续经营东华宫,并且当时的东华宫已经有四十余人,看来此时的宫观已经颇具规模,完全不是初建时的三两间茅屋了。至于明惠是何许人,据现有资料,已无从考证。

其二,此记提到山东战乱,东华宫被毁一事。按贞佑年间,山东大乱,二年(1214),义军杨安儿攻占宁海,其部下郝仪率众上昆嵛山,毁山中庙宇,以致“烟尘洞,冠服流离,数载之功,一时俱废矣”[16]。东华宫也难逃此劫,遂被废弃。从以上两点可以推知,马钰弟子明惠等住持东华宫的时间大概应从马钰仙逝到贞佑二年东华宫被毁,即从1183年12月至1214年之间。

其三,丙子年即贞佑四年(1216),文登天宝宫扈庆真移主东华宫并修葺之。《文登县志》“:王玉阳命其徒扈庆真复葺之”[17],扈庆真为王玉阳之徒,其详细事迹不考。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自贞佑兵乱,扈庆真修葺之后,东华宫已经转入王玉阳一系门下,至于王玉阳为什么命其徒修葺东华宫,史料并无具体记载,但不难推测,除了马钰是其掌门师兄这个原因外,他们二人非同一般的交情在这一事件中似乎起了更大的作用。王玉阳《云光集》中有多首王玉阳怀念马钰的诗及赠送东华宫道众的诗,就可见一斑。另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二十二年秋,居宁海,丹阳真人来自关中,同宿于金莲堂,从容谓师曰:‘重阳祖师不远数千里提挈吾侪,殊无以报,不愧于心欤?且得道之士,苟利其身,功不及物,恐非弘济之旨。诚欲光昭先师之德,莫若彰玄应而福生灵。公今抱道藏器而独善其身,无乃不可乎?’师曰:‘且道无同异,缘有行否。先生道备一身,德光四海,使天下之人望风而敬服者,无他,是道兴而缘行也。今贫子缘之未行,姑猖狂以混世耳。’丹阳然之。”[18]根据这段记载,王玉阳与马钰在很多方面有很深的默契,说明他们之间不是一般的师兄弟关系,所以王玉阳才让其徒弟修复东华宫。

其四,丘处机于甲申年买田赠予东华宫,扩大其规模一事,颇值得注意。甲申年,即元太祖十九年(1224)。丘处机自西行觐见成吉思汗返回燕京后,成吉思汗两次传旨让丘处机在其所属辖区,随处择地建观,弘扬全真道。在成吉思汗的护持下,丘处机广开教门,立观度人,同时,他也不忘山东的道观建设,加之东华宫为全真教第二代掌教所建,因而丘处机买田给东华宫当属情理之中。丘处机买田给东华宫,不但扩大了东华宫的影响,也使东华宫有了一定的田产,从而为其宫观经济的发展和宫观的长期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五,庆真归真后,王道宽主持该宫并继续修建。王道宽于庚子年(1240)因为扩建东华宫而开始开凿紫府洞,说明王道宽至迟在1240年就住持东华宫了,而扈庆真住持东华宫的时间至多在1216至1240年间。

东华宫在马钰羽化后经王玉阳、丘处机的护持,明惠、扈庆真、王道宽等高道不断修葺,到13世纪前期和中期,在规模上已远胜于东华宫初建之时,呈现出中兴的景象。虽然由于史料的缺乏,后人很难清楚了解东华宫中兴的具体情形,但是通过已有的记载仍然可以看出:东华宫除了基本的殿堂外还有了自己的田地,并且一直在扩建,标志性事件便是紫府洞的开凿;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师的丘处机买地给东华宫,不仅增强了东华宫的经济基础,也使东华宫在政治上获得一定的保障,扩大了东华宫在社会不同阶层中的影响力。

东华宫得王玉阳和丘处机等人的护持而逐渐崛起,在社会上层和民间都有相当的影响。到了13世纪末14世纪初李道元住持期间,东华宫更是闻名朝野,达到了其发展的顶峰。这实际上也是当时山东半岛全真道兴盛的一种表现。

据张仲寿《抱元真静清贫李真人道行碑》,李道元,自号清贫子,朝歌人氏,娶孙提举之女为妻;近不惑之年时,有出家之心,自己修炼数载无果,遂上武当山,投栖云玉真人门下袁先生为师;至元二十六年(1289)四月,洞明真人派人寻访三千真人真容,在真定遇见清贫,遂带其至云州金阁山;大德己亥岁(1299),晋王封其为抱元真静清贫真人。之后,于大德壬寅岁(1302)南下来到东华宫;大德乙巳年(1305),清贫前往莱阳迎仙宫会葬马钰;延祐丁巳(1317)四月,钦奉圣旨,护持迎仙宫;延祐庚申岁(1320)三月,李道元仙逝于东华宫。

该道行碑还说明,李道元最初受度于袁先生,后来又受法于洞明真人。师从洞明真人是李道元一生的重要转机,他后来之所以入主东华宫,与此人关系重大,但是洞明真人的真实身份并不清楚。从现存资料来看,有洞明真人称号的至少有以下几位:存神应化洞明真人祁志诚、灵神洞明贞晦真人孙彬、杨家庄栖真观洞明大师张志正、崇道大师洞明子姬志玄。那么这些人究竟哪一个是传法于李道元的洞明真人呢?据李道元道行碑,他之所以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达云州金阁山,是因为他在真定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奉洞明真人之命寻访三千真人,遗憾的是《抱元真静清贫李真人道行碑》也没有说明此人是谁,但是,派出此人的洞明真人应该不是一般的真人,至少是具有一定权威或威望、有发号施令的能力。从前面提到的几个洞明真人来看,谁具有这个能力呢?据《灵神洞明贞晦真人道行记》、《终南山大重阳万寿宫真元会题名记》、《明阳观记》来看,灵神洞明贞晦真人孙彬、杨家庄栖真观洞明大师张志正、崇道大师洞明子姬志玄,他们归真之年分别不会晚于至元十六年(1279)、至元十八年(1281)、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而这都与李道元到达云州金阁山之年即1289年相去甚远,显而易见,这三位是可以排除的,最后就只剩下存神应化洞明真人祁志诚了。据《玄门掌教大宗师存神应化洞明真人祁公道行之碑》,祁志诚师从披云真人宋德方,披云赐号洞明子。蒙古海迷失后称制二年(1250),出居庸关,到达云州(今山西大同),当地居民为之修建了乐全庵;后至刘家谷,见此地峰峦秀峙,清泉茂树,遂名其山曰金阁,谷曰游仙,建观曰云溪;中统壬戌岁(1262),大丞相安童问养身齐家治国之方,至元七年(1270),祁志诚为其师披云宋君请谥于朝,赠玄通弘教披云真人,所居金阁山云溪观,赐额曰崇真;八年(1271),授诸路道教都提点。九年(1272),嗣玄门掌教真人,至元二十二年(1285),传位给张志仙,自己隐居三元观,因见崇真宫栋宇卑陋,遂率众修建该宫;至元三十年(1293)十一月二十八日,真人羽化,元成宗继位后,追谥存神应化洞明真人。李道元1289年被带到金阁山时,祁志诚正“躬率徒侣百余人,出私帑所有,购材募工,经自改作”[19]而对崇真宫进行大规模修建。又祁志诚于1293年羽化,中间共经历三年,正好和《抱元真静清贫李真人道行碑》里记载的“阅三载,真人登仙。清贫凡主金阁十余年,成就大殿寿宫灵堂及竖立丰碑,皆与有力焉”[20]之语对应起来,因而,李道元所遇洞明真人为祁志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大德壬寅岁(1302),李道元离开崇真宫,到达东华宫,至于他离开崇真宫南下东华宫的原因,现在不得而知。入住东华宫后,李道元大力扩建东华宫,为东华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该宫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全真宫观,以至武宗至大三年(1310),皇帝亲下圣旨,命令护持东华宫。当年秋七月,宁海王也下令旨,护持本宫,看来,东华宫在此时已闻名于朝野。

至于李道元何时住持东华宫的问题,《大东华宫紫府洞记》有“大德甲辰,主是山者李道元”[21]的记载,说明在1304年即李道元在来到东华宫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已经是东华宫的住持了。李道元在住持东华宫期间,除了修整现有宫殿外,还对东华宫加以扩建,“开石洞,取玉石,于莱州镵五祖七真等法身一十七尊,竭坐洞中。供案瓶炉,皆石为之。复采玉石,建立五碑,记修建等事。以碑为壁,作石楼阁。乃起三殿兼斋厨,凿石为山门石栏杆,功缘毕集。”[22]《宁海州紫府洞白石神像记》记载,李道元所开石洞为紫府洞,俗称东华洞。在山中开洞,自然不是易事,此洞的开凿,颇费了一些周折,“先是庚子岁,王道宽始拓宫之故基而新之。武道彬、萧道固等缵其遗规,鸠工抡材,百役具举,而洞卒成于道元也。”[23]自王道宽于庚子年因为扩建东华宫而开始开凿紫府洞始,中经武道彬、萧道固,直至李道元,经过东华宫三代高道几十年的努力,洞乃成。武道彬、萧道固应为王道宽之后驻守东华宫的高道,但萧道固的行迹已无可考。至于武道彬,张起岩《云真渊静明道真人武道彬道行碑》载:武道彬,擅素工、医术及卜筮;大德元年(1297)五月,天久旱不雨,施醮求雨成功;大德三年(1299),庄稼遭遇蝗灾,施醮退蝗;武宗皇帝降玺书护其宫;晋王孛儿只斤甘麻剌居晋邸时,一直尊崇真人;宁海王又赐以云真渊静明道真人之号,赐金冠云鹤氅;后羽化于昆嵛山东华宫之东堂,寿年八十。《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也提到:“今东华宫主武道彬、李道元等遏文于余”[24]。可见,武道彬也曾经是东华宫的主持。这就是说,很可能是李道元1304年来东华宫后,武道彬就把住持的位子让给了他,至于原因,现存资料没有具体记载,最大的可能性是武道彬考虑到李道元是祁志诚的弟子这一点才让位的,而祁志诚曾为全真道掌教,德高位尊,以其弟子李道元为主持无疑会加速东华宫的发展,并扩大其在全真道中的地位和影响,而东华宫此后在李道元住持下的发展状况也的确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关于武宗皇帝降旨护持东华宫一事,据《抱元真静清贫李真人道行碑》,武宗降旨时,李道元和武道彬都在东华宫。至于王道宽的事迹,有两处记载值得注意:一是《宁海州紫府洞白石神像记》:“庆真殁,道宽等相承整饬。”[25]二是《大东华宫紫府洞记》:“先是庚子岁,王道宽始拓宫之故基而新之。武道彬、萧道固等缵其遗规,鸠工抡材,百役具举,而洞卒成于道元也。”[26]很显然,王道宽是继扈庆真之后的东华宫住持,并且在他主持期间开始开凿紫府洞。但是紫府洞的开凿并非易事,经过王道宽——武道彬、萧道固——李道元三代高道的努力才最终完成。考虑到武道彬为李道元之前的主持,王道宽应为武道彬之前的东华宫住持。有关王道宽的住持年限,以上两处记载均未详细说明,只是提到庚子年开始开凿紫府洞。而在扈庆真1216年修复东华宫和1302年李道元来到东华宫之间有两个庚子年,即1240年和1300年。《云真渊静明道真人武道彬道行碑》:“宗藩孛罗暨显宗居晋邸时,皆发教为真人维持。”[27]查《元史》,晋王孛儿只斤甘麻剌于至元二十七(1290)年被封为梁王,在这之前,孛儿只斤甘麻剌一直崇敬武道彬,显然武道彬此时仍为东华宫住持。也就是说,1290年时武道彬仍然住持东华宫,因而王道宽在1300年任东华宫住持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最晚要到1240年王道宽接替扈庆真开始住持东华宫,并开始了紫府洞的开凿工作。

李道元在完成开凿紫府洞的工程后,又置石雕五祖七真像十七尊于洞中,继而立碑记述修建紫府洞之事,此事在《文登县志》里有详细记载:“建五碑,俗名‘五华碑’,以石为亭,四柱皆刻字,中为东华帝君碑。亭之下为石狮,登者蹴狮,乃可上。碑额篆书‘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十二字,横列邓文原撰文、张仲寿书丹、赵孟頫篆额。”[28]该志所记“以石为亭”,即为前引文所提石楼阁。又延祐丁巳(1317)冬十一月,李道元开朝阳洞,并于洞内供奉全真道五祖石像。次年(1318)夏,建老君庙,供奉太上圣像。延祐庚申岁(1320)三月上浣日,李道元羽化于东华宫,享年七十六岁,由此可以推断,李道元生于1244年,羽化于1320年3月上旬。而正是李道元,使东华宫成为规模宏大、声名远播的全真道著名宫殿。从1320年 3月李道元羽化至1343年止,东华宫在李道元弟子耿道清主持之下,一方面在政治影响上继续保持由李道元所开创的盛大局面,另一方面由于耿道清的建设,东华宫在建置上锦上添花。

李道元归真前,曾遗命于弟子耿道清:“我有一念未了,尔勿忘吾言。东华宫前石桥,吾不能成就。尔可尽力为之,三年间必当完备。”[29]耿道清谨遵师命,“建石桥,高四十尺,长一百二十尺,阔一十二尺,栏杆俱备。师身后之缘,壮观宫前之胜。”[30]《文登县志》称此桥名为迎仙桥。从李道元给耿道清的遗命来看,耿道清显然是继李道元之后的东华宫宫主。耿道清对东华宫的贡献除了尊师命修建迎仙桥外,还继承师父遗风,带领道众们修建东华宫玉皇阁。但是,遗憾的是,玉皇阁还没有修成,他就羽化成仙了。光绪《文登县志》里收录的《东华宫玉皇阁记》里记录了他修建东华宫玉皇阁的缘由和过程:“本宫提点耿道清既以修营殿宇完且美矣,一日谋于众曰:人为万物最灵贵者。天地之间,惟上帝玉皇至尊至大,为人之太宗也,可不立而祀焉?古云豺獭尚知报本,而况于人乎!于是立诚不辞辛苦跋涉之劳,规化工需。乃去宫之北东华洞之上,一石屹然峭兀,高约数十尺。旁有万松锁翠,百世腾春,尤为钟秀。谋为其上,且平且宽,可建石阁为玉皇之阁。鸠工劈石,营谋未遂,道清羽化而登仙矣。”[31]另外,与耿道清有关的记载还有两处:一是光绪增修《登州府志》里收录的《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碑》,此碑提到泰定四年(1327)冬,山东宣尉同知泰不花公到东华宫上香,东华宫提点耿道清告知他仙姑一百六十年未迁葬一事,以及后来耿道清同神清宫提举林道润受他之托办理迁葬的具体过程,碑的落款日期为泰定五年(1328)三月。二是《东华宫玉皇阁记》,但是此记没有提及耿道清羽化的具体时间。尽管如此,通过这两处记载,仍可大体确定耿道清1320年3月担任山主之后,至少到1328年3月还任此职。

据《东华宫玉皇阁记》,耿道清仙逝后,“继有山主殷志和,提点韩道微、董道安,虔心输力,缵志承修。有忠翊校尉本县达鲁花赤大都驴本县洪水寨宋云用,睹其工役烦多,费用乏少,各施中统钞二千贯而助其缘。是以阅期年方备举。阁既完成,仍命匠氏以白玉石刻为圣像,安于其座。及皆落成,仰瞻弗胜。”[32]此记作于至正三年(1343),这就是说,至少到至正三年,玉皇阁的修建已经完成。另外,通过此记载,殷志和是继耿道清之后的东华宫住持,遗憾的是,现存资料没有记载殷志和、韩道微、董道安的具体行迹,只能确定1343年时,殷志和为东华宫住持。虽然在耿道清住持东华宫之时,玉皇阁并未完工,但在其后众高道住持以及地方官员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修建,玉皇阁最终落成,使东华宫的建设更上一层楼。

耿道清、殷志和住持东华宫期间,一方面,东华宫在李道元的基础之上又增添了玉皇阁,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使东华宫在建置上也更加完美,蔚然壮观;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感于耿道清祭祀玉皇大帝的愿望,殷志和等在玉皇阁建成后雕刻玉皇大帝圣像,置于其中,从而使东华宫的信仰体系更加完善。虽然李道元归真之后,众高道在扩大东华宫的影响方面无出其右者,但他们所做的贡献无疑更加增添了东华宫的魅力与风采。

通过以上的探讨,由马钰所开创的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在金元之际一百多年间的历史沿革与变迁的图景大体呈现出来:1182年3月至1183年12月,马钰创建并住持东华宫,此时东华宫规模很小,庵舍简陋,体现了全真道早期苦修的特点。1183年12月至1214年,马钰弟子明惠住持东华宫,竭力传道,徒众增至40余人,东华宫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道教传播中心。1214年至1216年,山东战乱,东华宫毁于一旦,但是,东华宫因作为马钰及其徒众创立和传播遇仙派的传教中心而在全真道教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受到普遍尊崇。因此,1216年至1240年,王玉阳弟子扈庆真重修东华宫并任住持,并得到丘处机的大力帮助,东华宫逐渐得到恢复,并开始有了田产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开始了宫观规模上的建设。1240年至1304年,王道宽、武道彬相继住持东华宫,并开凿紫府洞,使东华宫呈现复兴景象。1304年至1320年3月,李道元住持东华宫,完成紫府洞的开凿,于洞内置石雕五祖七真像十七尊,建五华碑,并开朝阳洞,造老君庙,东华宫作为全真道教的传播中心因此闻名于朝野。1320年3月至1328年2月,李道元弟子耿道清住持东华宫,修建迎仙桥,开建玉皇阁,东华宫出现适应时代要求的信仰新形式。1328年2月至1343年,殷志和住持东华宫,完成玉皇阁的建设,东华宫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信仰体系,由于同时得到武宗皇帝的明令护持,东华宫的建设规模达到历史性的鼎盛局面。金元之际东华宫的兴衰、恢复与兴盛的百年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全真道遇仙派、乃至山东半岛全真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全真道从早期苦修济世发展到后来注重立观度人的传教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而正是这一传教方式的重大转变,全真道在北方朝野间得以迅速传播、并逐渐流传到南方,成为元明清时期与江南正一道并行的中国道教的主要发展流派。

注释

①关于马钰东归大阐教化事迹,可参见牟钟鉴等著《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187-194页。

②⑥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道藏》第19册,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年 ,第 727 页 ,第 730 页 。

③④⑧[13][14][15][16][20][21][22][23][25][26][27][29][30][31][32]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43 页 ,第 44 页 ,第 60 页 ,第 43 页 ,第 43 页 ,第 43 页 ,第11 页 ,第 47 页 ,第 44 页 ,第 47、48 页 ,第 44 页 ,第 43 页 ,第44 页 ,第 55 页 ,第 48 页 ,第 48 而 ,第 60 页 ,第 60 页 。

⑤[17][28]马钰著、赵卫东辑校:《马钰集》,济南:齐鲁书社 ,2005 年 ,第 354 页 ,第 354 页 ,第 355 页 。

⑦⑨[19][24]陈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第 737 页 ,第 432 页 ,第 700 页 ,第 737 页 。

⑩赵道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二,《道藏》第5册 ,第 424页。

[11][12]王重阳著、白如祥辑校:《王重阳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 年 ,第 275页 ,第 277 页。

[18]《道藏》第5册卷三。

2008-09-04

责任编辑 梅莉

猜你喜欢
东华真人
相同的“手” 不同的义
数控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中的运用研究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噪音会改变味觉借阅真人的图书馆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Synchronization Transition of Time Delayed Complex Dynamic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Coupling∗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发明速递
李东华,亲手打造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