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谣与昭君传说的交融与整合

2010-04-10 09:16曹毅
关键词:昭君民间文学歌谣

曹毅

(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

民间歌谣与昭君传说的交融与整合

曹毅

(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

王昭君的传说经过近二千年的流传,已成为故事化的民间文学题材。以此为题材的同一文学样式有多个版本,以此为题材的不同文学样式又有许多种。在昭君故里的湖北省南郡秭归县(今隶属兴山县),却以一种别样的民间文学样式——民间歌谣,流传着“昭君文化”。民间文学中异文现象与异形现象整合的传播,有效促进了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的交融,这对研究巴楚文化、民族精神、民俗风情具有借鉴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边疆、沟通南北经济、持续融合民族友好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人文意义。

民间传说;题材与样式;交融与整合;王昭君;歌谣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宝库里,有关古代四大美女的传说家喻户晓,其中昭君出塞和亲,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烽烟熄灭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民族团结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流传达二千年。古往今来,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以此为题材的同一文学样式有多个版本,如民间故事有近40种;以此为题材的不同文学样式又有许多种,如,杂剧《汉宫秋》、歌剧《昭君》、电视剧《王昭君》等20多种,地方剧、小说、诗歌无数。所涉著名作者500多人[1]。李白的“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更有董必武对历史的昭君作总结性评价的“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等等,均为此留下千古名言典句。而在昭君故里的湖北省南郡秭归县(今隶属兴山县),却以一种别样的民间文学样式——民间歌谣,流传着“昭君文化”,“昭君民间文学形象”已成为昭君故里地区性的文化符号。为什么一个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山中女子传说,不仅能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还赢得了黎民百姓的讴歌赞颂?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因为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作用,也是民间文学中异文现象与异形现象整合的传播效应。

一、昭君故事母体与五句子渊源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民间文学的定义划分,《昭君出塞》的故事应归为民间传说中的史事传说类。即,传说人物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尽管有虚构的成分,但它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2]。昭君的故事正是在描述历史事实的同时,刻画了为抵御外侵、增进民族团结主动和番的人物形象。五句子歌谣是我国传统民歌中的一种特殊样式,广泛流传于巴楚区域,尤其是清江流域的鄂西土家族山区“五句子山歌五句多,堆成山来流成河”。清江,发源于鄂西利川齐岳山,东经湖北恩施、建始、巴东、长阳至宜都汇入长江,绵延数里。昭君故乡的兴山县古属南郡归州①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巴人虽势力减弱,四散流徒,但这些夷蛮的强宗大姓又为王朝和各派势力拉拢利用,秦在巴地设置郡县、州县,让愿归顺的土家族头领自己管理。这就是著名的羁縻州制。羁縻州的划分往往以某一强宗大姓所形成的自然区域来确定,以至州的建置也导致了“诸蛮”因州而得名,如施州蛮、武陵蛮。引自曹毅:《土家族民间散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95页。,与鄂西清江下游土家族地区统称峡江地区,是土家族强宗大姓居住地。据秭归县志载: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并容美、龙潭19个土司。早在战国时期,巴地民歌——《下里》、《巴人》传入楚地,就深受楚人喜爱。因此,虽不能断定昭君是土家族人,但凭“兴山的姑娘爱唱歌”、“昭君也唱五句子歌”[3]能肯定王昭君与土家族是有历史渊源的。

(一)昭君故事母体的形成是民间传说的故事化雏形。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秦、汉属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立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4]。王昭君事源最早出自班固《汉书·元帝纪》“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这是信史笔法,记载了汉王朝赐王嫱为单于的王后这件史事。到了《汉书·匈奴传》增加了“单于自愿为汉婿”(和番)和王嫱非宗室郡主而是民间良家子和亲,这两个元素;到了《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单于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这里明显带有作者的主观臆想,其王昭君因悲怨主动请行的情节单元和缘由,成为后世昭君悲剧的最早历史依据,也使得传说转向故事化,从而形成了昭君故事的母体——昭君和番。《西京杂记》则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描绘和解释。可见,有正史记载、民间传记和文艺创作的民间传说,其情节越简单的离今时代越久远。反之,随着时代的变迁,故事化情节日益完整、内容不断丰富演进的,离今的时间越近。所以《西京杂记》被认为是完成了后世戏的基本情节构造,开启了昭君故事虚构人物情节以演绎历史的先河。

(二)昭君故里与巴楚情歌一衣带水。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以北,地处秦巴大山区,因“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它东临宜昌接巴人发源地长阳土家族县,西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南接屈原故里秭归县①秭归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西周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西汉元始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秭归县。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水经注》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还,亦来归……因名曰秭归。引自:三峡秭归在线.屈原故里[OL].http://www.zigui.gov.cn?/2008-05-29.。据兴山县志载:北周建德六年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改秭归县为长宁县。隋开皇三年罢下诸郡,改长宁县为秭归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次年辖秭归、巴东、兴山三县。所以说昭君是南郡秭归县人,即今兴山县人。因为这两县曾同属秭归郡或归州。兴山县境内群峰竞秀,万木争荣;有凉台河、香溪河双溪夹流、修竹拥翠,香溪河因“昭君浣纱、溪水尽香”而得名;有昭君村、昭君宅、昭君书院、昭君渡等20多处遗迹遗址,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获“中国人居环境奖”[4]。在这样一个巴山楚水人皆美,《楚声》②传说与昭君邻乡的伟大诗人屈原,小时读书因仙姑授以《楚声》,得到“真诗乃在民间”的秘诀,深入民间采集歌谣俚曲,整理呤诵,从而影响他“书楚语”、“作楚声”,写出了传世之作——《楚辞》。《竹枝》③《竹枝词》:唐代中叶始流传于巴山楚水一带的一种民间歌谣。清江流域《长阳竹枝词》、《五峰竹枝词》采集于民间,反映土家族风情习俗,是竹枝之精华,为后世传诵。引自曹毅:《土家族民间散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紧相邻的地方,自然是“五句子歌不用难,唱歌只要舌头尖”④文中所引用兴山五句子歌均来自蔡长明《昭君故里五句子歌谣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不再重复作注。。经兴山县文艺学研究专家蔡长明先生搜集的五句子歌谣达2000余首,整理出版《昭君故里五句子歌谣选》有1200首。纵观昭君故里五句子歌《爱情歌》、《生活歌》、《丧鼓歌》、《新编歌》的四大类,其中爱情歌和生活歌与清江中下游恩施、建始、长阳土家族区域流传的五句子歌十分相似甚至类同。如以排歌开头起兴模式的《十二月相交》“十二月”体、《郎在高山打伞来》“郎在高山”体、《远看姐儿穿身花》(穿身蓝、穿身白、穿身红、穿身青)“远望姐儿”体、《太阳一出照白岩》“太阳”排,还有昨日排、郎在排、挨姐排、隔河排等等。而其中的“嫖不到姐儿”倒是自成一体,在清江流域少见。丧鼓歌中的《唱古人》、《祭状元》大同小异,但昭君故里丧鼓歌词“打夜丧鼓送亡人”与巴东、长阳的《跳一夜丧鼓送人情》虽只一字之差,却能辨出昭君故里兴坐丧,而巴东、长阳兴跳丧;唱词内容主要是五句子歌却又与建始闹灵歌相同,体现出巴楚文化既有历史渊源的相互交融又各具区域性民俗风情的独特之处。

二、昭君传说的异文传播与异形传播

异文传播指同一题材的同一文学样式的多个作品传播,主要体现在题材上的整合。在民间文学中,同一题材既可以在这个地方流传,也可以以异文的形式在另一个地方流传。这种异文不是指文学表现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内容上的添加丰富和情节上的加工改造。昭君传说的异文(或叫变文)传播使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学界论述也较多,在此不再赘述。

同一题材的不同文学样式的传播叫异形传播,主要体现在文学表现形式上的整合。某一题材内容先以民间故事形式流传或以民间传说形式流传,但也可通过人们整合而把同一题材其中某些内容或某一个情节单元,改换成另一种形式来表现。如把民间传说移植到民间歌谣来体现、来吟唱,这在民间歌谣中一般是叙事歌,篇幅较长、刻画人物形象较丰满,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情感因素也较丰富。这与民间传说具有的解释叙事功能是相通的。昭君故事传说也不例外,除开篇介绍的戏剧、小说、电视剧等种种异形传播外,还有别样的一种传播形式,这就是民间歌谣。其中有一首《昭君闹五更》[5]与清江流域中游的陪十姊妹歌《五更好寒心》[6]有相似之处,值得重视和研究。在此将两首歌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一)同是一首悲情歌。一是亲情。《昭君闹五更》:“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忆起家园泪满襟。”《五更好寒心》:“一更里来好伤心,难为爹妈费心情/小来又怕长不大,长大又是别家人。”均描述的是出嫁女儿伤别离的心情,一个是远嫁后思双亲、忆兄嫂;一个是临嫁前辞爹娘、别姊妹。二是乡情。《昭君闹五更》:“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远离他乡乡愁浓,思亲恩,养育之恩难报答。三是伤情。受封建婚姻不自由的桎梏,昭君是想嫁的人“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昭君闹五更》: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不想嫁的偏“五更里来好伤心,婆家打轿来接人”①《五更好寒心》:五更里来好伤心,婆家打轿来接人,红布衣裳穿身上,缎子鞋儿扯满跟。,昭君要奉帝王之命,土家女则是奉媒妁之言均违心去嫁。所以“双手抓住娘衣襟,问娘伤心不伤心”②《五更好寒心》:双手抓住娘衣襟,问娘伤心不伤心,娘说怎么不伤心,五庚八字命生成。前头三步辞香火,后头三步辞路程。?此情此景,令人不得不同洒一掬泪。四是怨情。《昭君闹五更》:“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昭君一生悲怨,首先是“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冷落宫中受凄凉”③《五更好寒心》: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其次是因怨不能面帝,主动远嫁;然后是结婚三年,刚生一子,呼韩邪死,她又含泪奉“成帝敕令从胡俗”(收继婚)下嫁给先王的儿子,再生二女,后来儿子又在宫庭斗争中无辜被杀。丧子丧夫之痛;远嫁下嫁之怨,怎不使她满腔幽怨,悲愤难抑,度日如年,五更难捱?

(二)同源于女子婚姻的不自由。“从胡俗”与土司时期土家族实行的“坐床婚”④坐床婚: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为妻。,同属封建强制婚姻,是给女子造成悲剧的深层社会根源。所以土家女子出嫁时想着婚姻生活的未知和渺茫,抑制不住要“哭嫁”,哭嫁时要哭骂媒婆(相当于昭君骂画师)。最后,楚女巴女无奈之下,同时把这种悲情归结为宿命论。《昭君闹五更》⑤《昭君闹五更》: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昭君在匈奴以泪洗面,无限感伤,惟有自叹是命里注定⑥郭沫若先生在昭君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更深刻:“她的一生诚然是一个悲剧,但这悲剧的解释在古时是完全归诸命运——就是她不幸被画师卖弄,不幸被君王误选,更不幸是以美人之身下嫁匈奴(这一层悲哀之中不消说是含有很浓厚的民族主义的色彩的)。”,以此自慰满是伤痛而无归期的心灵。土家女也把婚姻的不自由归结为“五庚八字命生成”,从中可见古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不同的音乐形态,相似的音乐场景。音乐分类学上把按传统民歌的音乐形态即样式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体裁分类法”[7]。《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民歌卷》就是将湖北民歌按此法分为九大类(体裁)。《昭君闹五更》按其音乐样式特征与清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小调的音乐形态相似:共五段,每段八句,从一更里、二更里、“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到四更里、五更里……把一个远嫁异域它乡,孤灯寒衾、长夜难眠、思亲思乡思人苦忧煎的痴情、伤情弱女子呈现在眼前。小调主要以“四季”、“五更”、“十爱”、“十二月”排等起兴,一般在室内唱,往往是“陪十姊妹”或山里人晚上在家撕苞谷时通夜连唱[8]。其旋律舒缓、慢慢悠悠、细细长长。

《五更好寒心》从句式划分是七言四句一段,共五段组成的一首叙事歌,其韵律与一般诗歌相同。四句子歌是土家族民歌的主要形式,又是土汉文化交流的产物。从音乐上分又是“陪十姊妹”歌,它依附于土家人“哭嫁”的风俗活动中,所以从属于风俗歌类。清代彭淑有诗云:“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9]清江流域中游的“陪十姊妹”是土家人的一种婚俗,即女儿结婚头晚,土家称“上头日”,娘家择女儿好姐妹,九人为一席,围坐唱歌陪新娘出嫁[10]。唱的内容主要是风俗歌和哭嫁歌。《五更好寒心》就是在这种场景下唱的,鄂西南恩施还有风俗歌《哭五更》、恩施、来凤有小调《五更里》、利川有小调《五更思英台》[11]等等,《昭君闹五更》与《五更好寒心》虽形态各异,一个形同小调,一个是风俗歌,却可同以民间婚俗“陪十姊妹”为背景演唱。且都唱的是通霄达旦、离愁别绪,曲调缠绵悱恻、悲怨戚切,共同地反映了婚姻不自由带给女子的人生悲剧这一命题。说明民间文学的嬗变,既表现为风格的流变,也体现为情感的丰富与变迁。

三、异文现象与异形现象的传播效应

甲地甲民族民间文学题材流传到乙地乙民族,被乙地乙民族借用同一题材而采用乙地乙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样式来改编它、加工它,而形成整合本土民间文学的新的样式,并产生广为传播的效应,这在民间文学的传播上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新瓶装陈酒。早在70年代,民间歌谣就有一种应时而做,即用老曲牌填新词,歌词上按老格式新创作,叫旧瓶装新酒。最成功的是清江流域下游长阳的乐园山歌《丰收调》和《开创世界我工农》,因适应了当时批林批孔的政治时事形势,所以唱响了全国①被采访人:肖国松,71岁,土家族,初中文化程度,长阳县文化馆退休干部,长期从事土家族文化研究。采访时间:2008-4-12。。在昭君故里五句子中的第四类《新编歌》中,有一首《盼望昭君回娘家》表达家乡人民对昭君的思念;还有一首《昨日游览昭君村》说明昭君的故事还在流传。从词语中看得出是应现时文化旅游热而做,而非民间俚曲而成。笔者在网上查得,不仅昭君闹五更,赣南采茶女闹五更、重庆万州分水民间歌谣也有《闹五更》、还有稀奇的,丹江口吕家河民歌中居然有《孔夫子闹五更》。尽管这些地带古时都属峡江地区②从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峡江号子”来看,“峡江”则包括了湖北的巴东、兴山、姊归等地,古巴国的辖地是包括长阳等在内的。《重庆通史》在谈到秦汉时期的巴渝经济时,谈到“峡江”属“渔猎农并重区”,包括“朐忍、鱼复、巫县”三县,“相当于今天的万州区、梁平、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一区六县。见周勇主编,《重庆通史》,重庆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73页。,也不致开放到孔子也唱春茶春思闹五更了吧?细读歌词方知,是用五更排起兴,以有学问的孔夫子之口,把中华五千年历史唱得淋漓尽致;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闹五更》则是唱的“乡村恋人”。我们不妨称此为民间歌谣的又一种创作方法——新瓶装陈酒。这个陈酒就是揉合了昭君民间传说,故事化了的一个个情节单元;这个新瓶(昭君故里歌谣)与其他样式的文本比,体现了女性个体生命意识和作为人性的内在真实。所以,并不亚于小说戏剧作品的传播效果与价值。

2.传统的放宽与扩展。昭君传说和民间文学题材的交融与民间文学样式(戏剧、小说、歌谣等)的整合,一起形成了“昭君文化”现象。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人墨客的加入、异文现象与异形现象的不断整合,使昭君故事从一个常见的后宫女子的悲情、怨情情节,增加了以民女的身份“自愿”担任和亲任务的爱国情节、“呜呼哀哉!忧心恻伤”③昭君留世《怨词》。的思乡情节、婚姻不自由又不得不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从胡俗下嫁的悲愤之情节,以及最终年纪轻轻却忧郁而终(或投江或服毒自殁)的悲剧结局,大大提升了传说的和番主题。也正是这种整合,赋予了昭君和番这个传统文化的放宽与扩展,使一个平民女的个人悲剧内容不断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最终演变成为一个更具不同时代特征的社会的悲剧。从而历代文人才能在传统与变迁的相对中,以各自的心态和视野所写变文,对一种不断的认知去展现出旧与新之间的张力,形成一种“变迁的继续”。所以,自古“和亲”的人不少(仅汉朝一共有9位女子),她们受命远嫁到塞外不同的边陲,走的是同一条艰辛的不归路,但“要令青史夸名姝”的,独有王昭君。

(三)文化的回归与艺术的原生。民歌是人性灵感之音乐。民间文学题材在生长和伴随的变迁中,在吸收与发展传统文化中,也在寻求创造传统的方式,民歌就是其中别样的一种。昭君原题材通过民间传说来传播时,它主要是用讲述的方式而不是韵文的方式;通过戏剧、电视剧传播又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只有民间歌谣,既是韵文吟唱,其传播方式又十分简便,即不用配音,不择舞台,以民间最易接受的口耳相授的自然常态进行大众传播。从而增加了原来题材的生命力,使流传充满了活力和影响力。如《昭君闹五更》一唱五叹,既融合了传说的意象美、诗歌的情韵美、歌剧的吟唱美、舞剧的柔弱美,又将复杂的民间文学样式,回归到了简单的、原生的状态美,从而更易收到广泛地感染人、振动人心灵的艺术效果。这对研究和弘扬巴楚文化、民族精神、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学都有借鉴价值。

(四)民间传说故事化母题的还原。王昭君民间传说题材与民间歌谣样式的整合,增强了对婚姻制度的不满,减轻了昭君人物政治婚姻的历史凝重,跳出了历代文人墨客所写昭君和亲进退荣辱的窠臼,还昭君一个平民女别乡去国、思乡思亲之本色,这与史记中是相吻合的,是对“昭君和番”母题的还原。使千年昭君的连续咏叹更为贫民化,把那个元代以前,为夫殉情、为国捐躯、自怨自艾、满面流泪的传统的王昭君;游牧与农耕冲突背景下,满带“胡”色文化的王昭君;“五四”时期,怨而怒、怒而反,叛逆觉醒、爱国革命的王昭君;现代国家背景下,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五族共和基,万世种厥祥”的和平使者,回归为衣香鬓影的倩丽,浸染上巴楚《竹枝》悲歌的原生态王昭君,使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原形,具有了对历代女子和亲的普遍的文化认同。试想谁家无子女,谁人无父母,为了生计离乡异土的人们,为了和平支边守疆的战士,谁心里不饱含着那份浓浓的乡情亲情?从而体现了更广泛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文化习惯,也更符合我们今天持续弘扬昭君文化,构建和谐边疆,沟通南北经济,融合民族团结的主题。

[1]赵阔.王昭君简介[EB/OL].价值中国百科.http://www.hoodong.com/2008-04-02.

[2]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1.

[3]蔡长明.昭君故里五句子歌谣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211-215.

[4]兴山县人民政府.昭君故里[EB/OL].公众信息.http://www.xingshan.gov.cn/2007-2009.

[5]昭君出塞:嫁继子、泪洗面——历史上的王昭君[EB/OL].东北新闻网.http://www.nen.com.cn/?2004-11-19.

[6]恩施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北卷恩施市歌谣分册[M].内部刊号:州文图(89)001号,1989:289.

[7]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83.

[8]中共恩施市委,恩施市人民政府.恩施市民间歌曲集[M]//张汉卿.黄应柏.恩施市民间歌曲概述.内部资料,2005:19.

[9]陈金祥.长阳竹枝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66.

[10]谢亚平.土家族情歌——《思相》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2-65.

[11]湖北省恩施地区文化局.恩施地区民歌集:下[M].内部资料,1979:159.

[12]马冀.论召君文化的精神价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69.

责任编辑:王飞霞

Mingling the Subjects of Folk Literature and Interdisciplining the Genres of Folk Literature

CAO Yi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South Minorities,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445000,China)

The legend ofWANG Zhao-jun has become the routine subject of folk literature after its circulation of nearly 2,000 years.There aremany versions of the genre based on this subject,and many different genres resulting from the same subject.A special folk genre-ballad is popular in Zigui of Hubei province,the Homeland of Wang Zhaoj-jun,thus“Zhaojun culture”is extensively circulated here.This papermaintains that the dessimination of interdiscipilining the graphological deviation and formalistic deviation efficiently prompts the mingling between Ba-Chu culture in the south and the Cathaysian culture in the north,which is of referential value for the study of Ba-Chu culture,national spirit and folk customs.Meanwhile,this dessimination is of realistic and humanistic significance for upholding Chinese culture,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borderline,connecting south and north economy,and sustaining national friendship and unity aswell.

national literature;subject and genre;mingling and interdiscipline;WANG Zhao-jun;ballad

I276.2

A

1004-941(2010)02-0033-05

2010-03-13

湖北省民宗委2009年经济文化研究“土家族村寨原生态艺术文化研究——以土家族歌谣为例”重点课题产文(项目编号:HBMW200914);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08年课题“清江流域土家族歌谣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ZX05)。

曹毅(1954-),男,土家族,湖北来凤人,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昭君民间文学歌谣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昭君
昭君
《春天的歌谣》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昭君别院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