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问题研究

2010-04-10 09:43李硕雅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建设

李硕雅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600)

·经济探求·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问题研究

李硕雅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600)

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淡水短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严重制约了该区资源开发的规模、速度和深度。区域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区域资源的优势又要考虑其环境承载能力,作为资源富集但生态环境脆弱的黄河三角洲地区,选择高效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势独特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6,总人口约985万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1.黄河三角洲地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黄河三角洲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的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规划显示,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可发挥盐碱地和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另有浅海面积近1 500万亩,同时,黄河仍在填海造陆,黄河泥沙每年以0.23万平方公顷左右的速度在入海口沉积成陆,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当东部沿海许多地方在为土地资源的紧缺而犯愁时,黄河三角洲优势独具,在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突出优势。

3.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我国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该地区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多种,这里还是中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目前仅在东营的石油地质储量高达50亿吨,天然气储量是2 300亿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近900公里,占全省的28%,是山东省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之一。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旅游、风能、地热等资源丰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力巨大。

4.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气温适中,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生态特色明显。因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所形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堪称“鸟类的天堂”。天然苇场是黄河三角洲独有的湿地资源,是世界上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黄河三角洲拥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生物1 917种,其中野生动物1 524种,植物393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50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保护公约》的种类为47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多层次推进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形成了以新、奇、野、美为特征的湿地景观、草原景观和海滩景观,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独特的条件。另外,黄河在丰水年还以每年20平方千米的速率填海造陆,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水产业、循环型化工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滩涂地广阔使得黄河三角洲地区水产丰富,被称为“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

5.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 043亿元,约占全省的1/5。原油、原盐、纯碱、溴素、金矿等产量分别达到2 774万吨、2 222万吨、220万吨、18万吨和19万吨,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占全国的15%, 37%,12%,85%,6%;原油一次性加工能力、黄金加工量、纺织、造纸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 650万吨、90吨、1 600万纱锭和398万吨,占全国的11%, 40%,32%,17%和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胜利油田、鲁北化工、山东海化、山东活塞、魏桥棉纺、晨鸣纸业、华泰纸业等一大批大型龙头企业对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寿光、莱州、广饶、邹平4个县(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7个县(市、区)进入全省50强。

6.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与沿海大城市相比,该区水、电、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低廉。此外,莱州、东营、滨州、潍坊4个港口已经粗具规模,公路、铁路、航空体系正在日益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在华南沿海地区大幅度提高,土地资源日趋稀缺,外资因为产业成本高涨而要求外移;我国中西部的消费市场有很大潜力,劳动力成本偏低,但是距离沿海港口远,不利于产品出口;而黄河三角洲地处沿海,具备很好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水平,教育事业发展一直位于山东省前列,人口教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在我国沿海地区,具有这样优势的地方只有黄河三角洲地区。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上述优势的同时,仍存在和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进一步有效开发社区内教育资源。现有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推进资源建设。从无到有是总量的增加,其附带的变化因素颇多,但是从有到精,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来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意义要大于前者。通过现有资源的变革和创新,教育模式的重构和整合,以挖潜、扩充的手段不断拓展资源容量,社区的教育会更加良性发展。

1.淡水资源比较匮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每年只有288立方米,远低于全省人均334立方米的水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黄河三角洲的自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雨季(8月—9月)降水量达400毫米,占全年的71%,旱季降水稀少。这种雨量过于集中的现象,既不利于自然降水的直接有效利用,也不利于地下水补源和水库调蓄,更容易形成地表径流,产生洪涝灾害,并导致季节性干旱缺水。黄河水是黄河三角洲主要的水资源,也是黄河三角洲的生命线。但是近年来,黄河水量时多时少,而且每年都有比较长的枯水期,又加上华北和西北缺水,导致黄河流域中上游省份对黄河水的提取量逐渐增加,地下水含盐量高,碱地种植耗水量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这些都将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产生较大影响。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传统工业发展的瓶颈。

2.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独特优美的生态环境本应是黄河三角洲的独具魅力之处,但其脆弱性对其开发却造成很大约束。黄河三角洲保持相对原生状态,为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在陆域或海域中繁衍栖息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对于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存留珍稀遗传基因、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和区域发展环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湿地本身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慎之又慎,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面积湿地的渐次萎缩和消亡。黄河的河口不像长江和珠江,它是摆动性的,虽然近几年控制黄河口摆动比较成功,但它的这种特性对长期建设项目仍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海拔高程低,固结过程短,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高,陆地植被多为草甸生态,不适当地垦殖易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和生态失衡,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地质、地震构造背景复杂,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问题。

3.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两年相关交通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进,但是重大交通设施仍然严重滞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致使黄河三角洲的潜在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港口建设规模小,吞吐量低,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完全形成。2006年港口吞吐量1 200万吨,仅占全省的2.6%;铁路通车里程262公里,仅占全省的7.7%;黄河缺少通航功能。交通滞后是长期制约该区域潜在优势发挥的关键因素。

4.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一是农业中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二是地方工业总量规模较小,产业素质、产品档次、加工深度、附加价值偏低,多数产品以初加工、粗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不强,聚集效应不明显;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占G 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

5.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年度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仅占全省的6%左右,经济国际化程度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6.开发与建设理论研究氛围不够浓厚。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及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处于十分低迷的状态。既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更缺少专业研究人员。从事黄河三角洲开发及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的人员,主要是党委、政府的政策研究人员,学院和市委党校的极少数教师。而长三角与珠三角都有大量较高层次的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为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这一主题。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为先导,以此带动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第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多样,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应充分考虑该地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特点,突出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开发模式以及无视市场需求、粗放地扩大加工能力的再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快黄河三角洲农业的发展,应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机构,在坚持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同时,着力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业和海洋水产业;探索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全面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建设成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第二,着眼产业转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石油化工、盐化工、海洋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有条件建设成为山东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但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特点所致和历史形成的多方面原因,工业构成多属于原料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比例小、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状况还未彻底改变。这既是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加速崛起的潜力所在。整体实力不足、产业层次偏低是当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工业经济整体实力看,黄河三角洲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只有10%;从产业层次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条短,大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附加值低,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竞争力不足。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发展,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石油化工、盐化工、海洋化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按照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要求,以发展高端产品、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为目标,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三,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滞后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东营、滨州两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P的比重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与黄河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在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进行改组改造的同时,突出发展有利于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投资环境、有利于发挥黄河三角洲比较优势的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知识服务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参与设立黄河三角洲开发基金,组建黄河三角洲开发银行。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山东其他沿海地区相比,黄河三角洲是相对落后的地区,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率先突破。

第一,建立配套完善的水利体系,加快防风暴和引供水体系建设。加强沿海防潮堤坝建设,构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安全屏障。进一步加强引黄工程和平原水库蓄水工程建设,增强供水能力,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第二,加快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对外交通不畅一直是制约该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东营港、滨州港、潍坊港、莱州港四个港口的航道建设和码头泊位建设,提高其航道通行能力和港口吞吐能力;加快推进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建设,尽快形成与周边区域连接的大通道;加快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搞好各种交通设施之间、区内交通与区外交通之间的连接和贯通,形成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

第三,搞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量将显著增长。应突出抓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环保型燃煤电厂的同时,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

3.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发展高效生态效益型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实现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发展生态型经济,首先要从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节约用水、集约用地和节能降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兼顾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加大黄河入海流路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和紧急避难救护措施。进一步加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湿地生态原貌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盐碱地改良为重点,采取水利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综合治理盐碱地,改善土壤生态,优化植被衍生环境。加快推进以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为主体的绿化工程,提高林木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积极探索建立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的有效途径,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措施,适时进行封海护养,保护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认真落实项目环评制度,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项目一律拒之门外;积极开展规划环评和区域(开发区、工业园区)环评,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F127.52

A

1008-8520(2010)03-0010-03

2010-02-27

李硕雅(1982-),女,山东滨州人,经济学教研室(山东省滨州黄河三角洲开发研究中心)教师。

[责任编辑:梁桂芝]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