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2010-04-11 02:01张志勇李洪波么学好
黑龙江水产 2010年1期
关键词:养蟹蜕壳生石灰

张志勇 李洪波 么学好

(1.尚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2.尚志市马延乡水产站 3.尚志市鱼池乡农业服务中心 黑龙江 尚志 150600)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螃蟹、毛蟹、清水蟹,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主产于长江、瓯江、辽河等水系,其个体最大可达半斤左右。河蟹是中国特产,适合于南北各地养殖,国内、外市场销售价格稳中趋升,市场需求量大,养殖经济效益高。

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14%、脂肪含量为5.9%,碳水化合物含量为 7%,均相当于海蟹的2倍和对虾的 8倍,维生素的含量高达 5960个国际单位/100g肉,比一般的鱼类、虾类要高得多。食用河蟹老少皆宜,在辽西、辽南、辽中等地素有"高梁红了蟹子肥了"之美称,很受消费者欢迎。除了食用,河蟹还可入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河蟹又是功能食品,蟹油和蟹黄中含有大量的EPA和DHA,属于ω—3型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是人及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脂肪酸,可以采用分子蒸馏和微胶囊化等高新技术开发以蟹油和蟹黄中EPA和DHA为有效成分的保健胶囊,EPA是人体合成具有控制血液凝固等功能的前列腺素所需的重要成分。D H A是脑组织和视网膜组织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在神经组织的传导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脑功能、提高人的学习、思维、推理和判断等能力。

上世纪 70年代我国河蟹人工繁殖育苗成功,从此河蟹养殖得以迅速发展,产量逐年上升,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当前水产业结构调整中,河蟹养殖已被广大养殖户认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河蟹的需求量也逐年加大,这就为发展河蟹养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黑龙江省有记载的河蟹养殖始于上世纪 80年代,但后来因形不成规模而停止了。90年代中期,部分县(市)又开始了河蟹人工养殖,但规模不大,进入 21世纪以来河蟹养殖在全省迅速发展,现已形成规模。

目前,养殖河蟹主要方式有池塘养蟹、大水面养蟹、稻田养蟹,草荡养蟹。我省养殖的河蟹主要来源于辽宁省,简称辽蟹,产于辽河水系。

一、河蟹生物学特征

对养殖户来说,了解河蟹的生物学特征,掌握其生长规律、熟知其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十分重要,这样可以在生产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满足河蟹生产育肥的需要,从而切实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活率,获得稳产高产。下面对河蟹的生物学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生理特点

河蟹头胸不分,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体内有完整的各种器官。

(二)雌雄区别

主要是腹部蟹脐。雌性腹部呈圆形,称圆脐,雄性则呈狭长的三角形,称尖脐。蟹脐是区别雌雄性别最显著的外形标志。

(三)胸足

也称附肢。胸足包括 1对螯足和 4对步足,是河蟹的主要运动器官。螯足强大,呈钳状,具有捕食、防御敌害、掘穴等功能。4对步足均为爬行器官。

(四)器官系统

河蟹具有完整的各种器官:A、呼吸系统:靠体内各部门的鳃腔进入气体和水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以保证河蟹所需氧气的供应。B、循环系统:血液由心脏经动脉循环回到心脏。其血液无色。河蟹的其它器官还有消化、神经、生殖系统。有种消化腺为肝脏,分左右二叶呈桔黄色。生殖系统雌雄个体明显不同,雌性具有卵巢和输卵管二部分,卵巢为左右二叶,成熟时酱紫色,而且非常发达,可占满背甲下的大部分空间。人们所说的蟹黄就是指肝脏和卵巢的统称。雄蟹的精巢为乳白色,分左右二个,雄蟹的精巢、射精管等统称为蟹膏,其可食度堪与蟹黄媲美。

河蟹在淡水中育肥,在海水中繁育,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生存竞争,形成了其适应自然环境的独特生态习性。掌握河蟹的生态习性,有利于在养殖生产中利用这些规律创建适于河蟹生长育肥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提高成活率、回捕率、生长率、减少病害的目的。

(五)生活习性

1.生存条件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上,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丛生、水质清新的浅水湖泊中或河沟中,也栖息于水库、坑塘、稻田草荡中。河蟹有穴居的习性,但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可改变其穴居的特性。当水温在 10℃度以下或 28℃以上,以及水位不稳定、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容易穴居,所以在养殖条件下尽量避免水温太低、太高或条件太差的情况,才能提高回捕率。河蟹通常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夜晚出来觅食,且具有趋光性,不喜欢强光,喜弱光,可以利用这一习性夜晚用灯光诱捕。河蟹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行动迅速,既能在地面快速爬行,也能攀高越障,在水中短暂游泳,行进总是横向斜行。人工养蟹应加强严密的防逃措施,防止河蟹逃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河蟹在水体中的生活基本对鱼类没有什么干扰,所以在池塘养殖中也可鱼蟹混养。

2.环境因子

河蟹与其所在水域中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光照、溶解氧、氨氮、营养盐、水生动植物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这些因子如能满足其要求,它就能较顺利的生长发育,否则就会生长发育异常,以至发病死亡。

温度:河蟹是变温动物,本身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水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摄食生长。当水温 10℃以上时开始摄食、15℃时蜕壳生长,20-28℃生长旺盛,20℃以上河蟹的摄食量最大,超过 28℃时生长蜕壳就会受到抑制。

盐度:河蟹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盐度要求不同,育苗时需在海水中进行,生长达到扣蟹后则需在淡水中生活,盐度低于 50%。

酸碱度:酸性环境影响河蟹生长,河蟹适于偏碱性水体,pH在 7.5-8.5之间,但过量投喂及腐殖质过多可使水体环境偏酸,可施加适量生石灰调节到微碱性。

溶解氧:一般水库、湖泊等大中水域水体里溶氧十分充足,不会有缺氧情况发生,只有在池塘等小水体的条件下,如果养殖河蟹、鱼类密度偏大或管理不当会产生缺氧现象,当水中溶氧低于 3mg/L时对河蟹的蜕壳生长变态会起到抑制作用。因此人工养蟹必须经常检测水中溶氧的变化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氨氮:水中的氨氮超过一定含量时,就会影响河蟹的变态生长,严重时可致死亡。施氮肥和投饵过量也可使氨氮升高,如氨氮过高应及时排换水以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使透明度为 35-50cm。

钙、磷:为满足河蟹的生长及蜕壳需要,有必要增加水体的钙、磷含量。在养蟹水体中使用生石灰清塘除野,对水质很有好处,坚持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有利于河蟹生长。

水草:水草能增加水体溶氧,净化水质,能做为河蟹的支撑物便于河蟹上下活动,并能为河蟹蜕壳、栖息、摄食提供安全隐蔽的场所。水草还是河蟹的天然饵料,因此养蟹水域一定要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浮水植物,水草覆盖面积至少达 40%以上。

(六)摄食与食性

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偏爱动物性食物,如鱼虾,螺蚌肉,畜禽下脚料等,植物性饵料有水草、豆饼、小麦、玉米、土豆等。颗粒饲料要营养全面,颗粒要硬而耐泡。用饲料机加热熟化制成条块状态,河蟹螯足钳住食物到池底慢慢地吃。熟化后既不污染水体,又不浪费饲料。河蟹贪食且食量大,在 7、8、9月的生长旺季,一只成蟹一次能食多只螺类。临近性成熟时,不仅夜晚出来觅食,有时白天也出来觅食。吃饱后,除自身消耗外,其余的营养物质都储存在肝脏内形成蟹黄,在饵料缺乏时,近半个月的时间内不摄食也不会饿死。现已发现,河蟹离水后在保持潮湿的条件下不摄食可存活 38天之久,但会自身消耗营养,这种耐饥性为河蟹的长途运输提供了可能。

河蟹具有争食好斗的习性,放养规格不齐、大小不一时,大吃小互相残杀严重,在蚤状体阶段就会同类残食。特别是饵料投喂不足、密度过高时,残食同类现象更为严重,蜕壳后不久的软壳蟹最易被同类残食。在食物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久饥难忍的抱卵蟹甚至挖取自身腹部的受精卵来食用。根据这种习性,人工养河蟹要有合理的密度,足量均匀的投喂饵料,确保河蟹吃饱、吃好,避免互相残杀造成附肢短缺受损。河蟹在生长蜕壳阶段还具有自切和再生习性,用以逃生,自切后可以再生新足,但性成熟后就不能再生新足了。

(七)蜕壳与生长

河蟹的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其生长发育等都要通过蜕壳来完成。蜕壳生长是河蟹在生长过程中脱去坚硬的外骨骼,以使身体的体积和重量得以增加的过程。蜕壳时要 1-2h不动,一昼夜由软壳变硬壳,生活条件好的蜕壳间隔短、生长快,条件不好时则相反。蜕壳后的新蟹体色较黑,活动能力较弱,全身柔软,没有摄食和防御能力,称为软壳蟹。正常情况下,河蟹一生要蜕壳 20多次。在幼体发育阶段,随着每次蜕壳,河蟹的形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故幼体阶段的蜕壳称之为发育变态蜕壳。也就是从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到仔蟹(豆蟹)阶段。到仔蟹时河蟹的外形已具备了完整的河蟹形态。再以后的蜕壳已无形态变化,只是体积上的增大,故此阶段的蜕壳称之为生长蜕壳。我省河蟹养殖主要是此阶段的生长蜕壳,是从蟹种到成蟹的养殖过程。在交配期河蟹由黄蟹变成绿蟹的最后一次蜕壳称之为生殖蜕壳。可以说河蟹如果停止了蜕壳,也就意味着它生命的结束。

河蟹从受精卵孵出为蚤状幼体只有 1.5-4.1mm,它不能在淡水中生长,只能在半咸水中生长,从蚤状幼体经蜕壳成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在淡水中发育 4-8d后可完全发育,此时可完全适应淡水中生活,即为仔蟹也就是蟹苗,因仅有黄豆粒大小,又称豆蟹。仔蟹再经过数次蜕壳生长至当年秋天的蟹种,长成钮扣般大小,即成为幼蟹,也称扣蟹,为一龄蟹种。在淡水中生长达到 2秋龄后为成蟹,包括黄蟹和绿蟹。河蟹在性成熟之前背面颜色略带黄色,称为黄蟹,黄蟹可经过一次蜕壳后变为绿蟹,绿蟹才是性成熟的标志,此次退壳为生殖退壳,成为绿蟹就不能再蜕壳生长了。

(八)河蟹的生命周期

一般来说,河蟹的寿命都是 2足龄,即 24个月。但生长在沿海区域的有一部分当年就可达到性成熟,而体重只有 10g左右,寿命已有一年多了,养殖单位由于不懂而经常把小蟹误认为蟹种采购放养,结果多数不过 6月就死掉了,影响了产量和经济效益。有些远离海边的地方象新疆等地,以及我省的绥芬河,养殖河蟹寿命也有达 3-4年的,这主要是与河蟹的生长环境因素有关。河蟹的个体大小无法确定年龄的大小,只有绿蟹才是性成熟的标志。这样短暂的寿命就要求养殖单位要年年放养蟹苗,才能年年有蟹捕,若停止投入蟹苗就会直接影响河蟹产量。

二、要因地制宜选择池塘

河蟹对池塘条件的要求比鱼类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底质以粘土为好,沙壤土次之,有一定的淤泥层,以利水草生长和底栖生物的繁殖。有些池塘没有充足的水源,只靠蓄雨水养蟹,或水源受到污染等,河蟹的成活率不高,长成规格不大,容易发生病害,甚至大批死亡。

(一)池塘的选择:池塘面积一般应以放养河蟹的数量来决定。面积过小,不利于河蟹生长,从 3-5亩起,几十几百亩均可,千亩以下都要进行围栏。

(二)池塘工程:养蟹塘应修筑一些凹凸不平的地形,以便于河蟹脱壳期间藏匿。蟹池水深应在 1.5m以下,还要修筑蟹岛。水深以 80cm、100cm为最佳。还应有 20-30cm的浅滩,以便河蟹觅食。

(三)池塘消毒:池塘应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干法清塘 75-100kg/亩,带水请塘以 125-150 kg/亩为宜。干塘或带水池塘消毒后,应放水十五天后放蟹苗。养殖河蟹提倡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因生石灰含有钙离子,而河蟹蜕壳生长全靠钙离子来调解。也可以用三氯异腈尿酸钠或C I O 2进行消毒,用其它药物河蟹会产生极强不适性。

(四)防逃设施:蟹种放养之前设置防逃墙。防逃墙材料多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将塑料薄膜折成双层,下端埋入泥土中 15cm-25cm,出土部分高 50cm-60cm。将塑料薄膜拉直,向池内倾斜与地面呈 80-90度角。紧贴塑料薄膜的外侧,每隔 50cm-90cm插一个木棍、竹竿或粗竹片作桩,用细铁丝或线绳将塑料薄膜固定于木桩的顶端。防逃膜不应有褶,接头处光滑无缝隙,拐角处应呈弧形。

(五)种植水草:"蟹大小,看水草",在池塘中栽植水草是推行河蟹健康养殖必须采取的重要技术措施。因为水草是河蟹的天然饵料,同时又可提高河蟹的品质,起净化水质、调节水温及提供隐蔽场所的作用。河蟹在水草中栖息、摄食、蜕壳、避敌,如果没有水草的隐蔽作用,蜕壳后的软壳蟹会受到硬壳蟹和某些鱼类或敌害的攻击及残食。可栽种的水草:浮叶植物为菱角、水花生、浮萍等;挺水植物为水稻、水稗草、芦苇、菖蒲等;沉水植物为金鱼藻、聚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水草面积至少应占整个池塘面积的 30%。

三、蟹种放养

(一)蟹种选择

应选择规格整齐、活力强、肢体完整、无病且体色有光泽的1龄蟹种,规格以 100-200只/kg为宜。

由于受气候条件、养殖时间和运输距离的限制,我省养蟹主要是进行成蟹养殖,没有养殖蟹苗,所选蟹种(扣蟹)为辽蟹。辽蟹一般长成规格为 100-150g/只,适合高寒地区养殖。

购种时,要了解繁殖用种蟹的规格(雌蟹 100g以上,雄蟹 150g以上)、是否近亲交配及蟹苗的生产过程等详细情况。鉴别蟹种质量有两个简便办法,一是观察外表,规格整齐,肢体完整,活动敏捷,手抓松开后立即四散逃去,十分迅速;二是干法试验,取一定数量的幼蟹,用纱网包起扎紧,放到阴凉处 10小时后检查,如无死亡,则为体质健壮、质量上乘的蟹种。

多数养蟹户是初次养蟹,对蟹种的知识知之甚少,所购蟹种都是中间商供给。如果在池塘条件、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防病、防逃等措施都得当的情况下,河蟹的成活率仍不高或养成规格偏小,很可能与苗种质量有关。

再一个是有的扣蟹性早熟,这样的蟹苗一看便知。因为性成熟的蟹苗,蟹脐椭圆型无尖,非常易识别。雌雄蟹,也就是公母蟹的鉴别,母蟹脐部为椭圆型带尖、公蟹为长条三角型带尖。从感观上就可以断定蟹苗优劣,优质蟹苗的蟹壳青一色,无杂色,劣质蟹苗的蟹壳有杂色。另外劣质蟹苗腹部不是青白色,而是发黄、发黑,足尖发红。

(二)蟹种消毒

蟹种放养时,应有一个"试水"过程,将装有扣蟹的网袋放入池水中浸泡 2-3分钟,冲去泡沫,然后取出放置片刻,如此反复3次,让扣蟹慢慢吸水份,再用 3-5%的食盐水浸洗 5-10min,进行蟹体消毒。然后再散放于岸边,让其自己爬入池中,这样可避免因吸水过多而呛死。“试水”同时也是调温的过程,温差不得超过 3℃,否则会造成河蟹入塘成活率不高。

(三)春季暂养管理:不论是大水面,还是池塘养蟹,首先应及时修建暂养池,这样可提高当年成蟹养殖的转化率、养成规格和经济效益。蟹种暂养池应占总面积 10-20%,池深 1m以上,水深 0.5m-1m。暂养池放种时间应在四月上中旬,密度为 2000-3500只/亩。暂养期间,要及时向暂养池投喂优质饵料,以补充蟹种越冬消耗的大量营养。暂养池应定期换水,以促进河蟹正常生长蜕壳,暂养时间按所放养时间长短而定。

(四)蟹种的运输:目前均采用干法运输。

干法运输,工具一般采用泡沫箱或木箱还有竹筐,也有的用蒲草包、麻袋及尼龙编织袋等方法。目前,我们的主要运输工具为泡沫箱,每个泡沫箱大约装蟹种 25kg左右,每个泡沫箱里装 3个尼龙网袋,每个网袋装蟹种 8-8.5kg。蟹种装袋后必须把网袋口扎紧,网袋口扎不紧容易造成蟹种在网袋里互相残杀,造成不必要的运输损失。运输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装种的网袋、泡沫箱及其它运输工具必须用水清洗,或消毒浸泡。

2.蟹种装袋后,必须放在阴凉背风处,把蟹种体表水份及杂物控净捡净后,检斤过称。不然的话河蟹运输因水份过大,减量是非常严重的,一般在 10%左右。如果运输在 18h之上,装箱后最好再少淋些水。

3.尼龙网袋在泡沫箱内不要互相压在一起,应单独放在一边。如运输期间温度超过 12℃,在泡沫箱内加放冰块或冰冻矿泉水,这样的运输一般在 36h之内是安全的。

4.运输管理:在运输途中如用汽车运输,汽车箱前部要用苫布或草帘及棉被挡严,防止运输时因车速过快,冷风会使蟹种风干、急剧降温,河蟹下塘后死亡。

5.运输途中注意事项:装运蟹种车或工具不能接触化学药品及各种油类,特别是汽油,河蟹对此非常敏感,如有异味运输蟹大量死亡。

6.运输途中保持蟹体表有一定的温度。如运输方法适宜,蟹种无损伤,24h运输成活可达95%以上。

(五)蟹种放养密度:从我们这几年放养密度看,亩投放规格为 160-200只/kg的蟹苗 5kg,即 800-1000只/亩为最佳放养密度。投放规格较大的蟹苗,形不成产量,影响河蟹苗入池成活率。从这几年养殖情况来看,最高成活率也未有达到 50%以上的,一般也就是 30-40%。也就是说亩放 1000只蟹苗,到秋上市 400只成蟹,平均 80g/只,实际产蟹 31kg,按 40元 /kg计算收入1240元,扣除成本,亩纯收入 920元以上。高于养殖其它鱼类。

(六)河蟹的雌雄比例:我们购买的河蟹一般雌雄比例为 6:4与 7:3。这样比例的蟹苗基本上是正常的。

四、河蟹的饲养管理

饲料种类:动物性饲料:海淡水小杂鱼、小虾、蚌肉、螺蚬肉、蚕蛹、畜禽加工下脚料、鱼粉、昆虫幼体、丝蚯蚓等。

植物性饲料:豆粕、花生饼、小麦、麦麸、玉米、米糠、各种水草等。

配合饲料:根据河蟹营养需要加工配合颗粒饲料。

(一)改善投喂方法

河蟹的摄食特点是用一对大鳌钳住水底或岸上的块状食物拖回栖息处慢慢摄食。所以,河蟹配合饲料的制作工艺与鱼料不同,要求加工成短条型、条状,含水量低,水中稳定时间长,利于河蟹摄食与消化。

为使河蟹生长迅速,池塘养蟹,提倡全部投喂高品质的河蟹专用饲料,既能保持水质又能促进河蟹生长。

根据推算与观察,大部分河蟹在蜕壳时,少投或不投喂饲料,因为河蟹在蜕壳时不吃食。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蜕壳素,一般添加量为 2g/kg,在蜕壳前 2-3d投喂。

(二)投饵必须根据天气和河蟹吃食情况进行,做到“四看”(看季节、看水色、看天气、看河蟹吃食活动情况)、“四定”(定质、定量 、定时、定位)。

“四看”是:

一看季节。暂养池的蟹苗在四月二十日左右即投放到蟹池内。这时水温较低但也达到了5℃以上,河蟹开始摄食,我们应及时投喂少量糠麸、豆饼拌成糊状放在食料台上。进入四月下旬水温逐渐升高,可投喂新鲜小虾、小鱼,还可以投喂一些嫩草、菜叶并逐渐加大投饵量,保持饵料适口均匀。小满以后,河蟹活跃,食量大,可大量投喂水草及旱草,有条件的地方应栽种水旱草。各种动物内脏、蚯蚓、泥鳅,蚌肉也要搭配投喂。水温过高不应投喂。天气转冷,河蟹这时应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喂,如鱼粉,砸碎螺蚌肉、蚯蚓,动物内脏及下脚料、小鱼虾,只要河蟹吃食一定要坚持投喂,以利积累脂肪,便于越冬。成蟹一直要喂到收获前停食。

二看水色。要保持水色清淡,池水过浓应减少投饵,透明度小于 50cm时应加注新水,水色过淡,透明度大于 50cm,可加大投饵量。

三看天气。天晴多投喂,阴雨天少投喂。闷热、无风欲下雨少喂,雨后天晴可多喂。

四看河蟹吃食、活动情况。每天早晚巡塘时检查食场,看蟹吃食情况,如投饵后很快吃完,蟹活动正常,则应适当增加投饵量,如晚上投喂,第二天仍未吃完,或发现病蟹、死蟹,则减少投饵量或调换饵料。

“四定”是:

一定质。要根据蟹苗、成蟹各个阶段的不同食性,投喂相应的饵料。饵料要新鲜、适口、营养价值高。各种草类要鲜嫩。各种动物性饵料要新鲜,不腐烂变质,投喂饵料不要单调。大块或有壳的要切碎、砸碎。为减少饵料污染水体,最好少用粉状饵料,如糠、鱼粉、豆浆,应选用煮熟的大小麦粒、黄豆、玉米、碎鱼块。

二定量。常谚说的好“一天不喂,三天不长”这和喂鱼的道理是一样的,鱼不也是"一天不喂,三天不长"吗。虽然河蟹有着很强的耐饥饿的本领。但河蟹饥饱失度,有食就喂,无食就罢,不让它吃饱,它是长不大的。据观察一只扣蟹一顿能吃煮熟了的黄豆或玉米 2-3粒。

三定时。河蟹白天常躲在阴暗地区或洞穴里,到了晚上有微亮时才出来活动觅食,因此一般下午 4-5时投喂一次。要象驯化养鱼一样,从小改变它们的吃食习惯,可在上、下午各投饵一次。

四定位。投喂的蟹料应在岸边浅滩一字型堆放,每亩池塘应设 2-3处,让河蟹靠岸摄食,减少水质污染,刮风下雨河蟹不爱靠岸觅食,可将饵料向深处投喂。

日常管理:俗语讲,三分放七分管。要经常巡查池塘、观察河蟹活动和吃食情况,检查有无残剩饲料,有无死蟹,病蟹。注意检查防逃设施,进排水管的防逃网有无破损,如有应及时修补或更换。另外,防止水蛇、老鼠、青蛙、大型鸟类等天敌进入蟹池。为防治鼠害,可使用电猫、鼠夹等捕鼠工具,但使用电猫应注意用电安全。

(三)盛夏高温季节,养蟹池应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可以在池堤种上一些高杆作物,还可以在塘边种上各种瓜果。及时防除病害,捞除水中污物残渣,及时驱除各种有害的乌类动物和凶猛鱼类等危害河蟹的敌害生物。

(四)换水,养蟹池的水质与养鱼池基本相同,水质要求较高。要每 10d换水 1次,夏季每周应换 2-3次水。河蟹喜欢水质清新,透明度 35-50cm,溶解氧 5mg/L以上,pH 7.3-8.3呈微碱性。一般池塘的pH值为 6.8-7.5,而有些养蟹户不经常更换新水,不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致使水质老化,溶氧较低,河蟹要么躲在洞里不出来,要么离开池水,爬上岸边。如果河蟹白天上岸,见人后不下水,这样的水质一定有问题。遇到这样情况应及时调换水质,或泼洒生石灰水,或用防蟹病专用药物。七、八月份,每 5-7d就要排除部份老水,加注新水一次,早春、晚秋每 15d加水一次,每次加水 20-30cm,保持水深 0.8-1.5m左右。每 15-20d用生石灰化水泼洒调节水质,用量 10-15kg/亩,生石灰的作用既可改良水质,防御蟹病,又可增加钙质,以利河蟹蜕壳。注意河蟹正在蜕壳时,不宜用药及换水。

(五)河蟹疾病的防治

河蟹饲养阶段,经常会有病害出现,现将河蟹发病的一般原因、几种常用药物、用药的方法及养殖过程中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做以简单的介绍。

1.河蟹发病的一般原因

(1)养殖水域缺氧。一般要求水中溶氧 5mg/L左右,如果低于 2mg/L,河蟹就会发病死亡。造成缺氧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水中较多的烂草、残饵、排泄物分解发酵,消耗大量氧气造成缺氧;有的是水中浮游动物太多,消耗溶解氧过多,引起缺氧;有的是浮叶植物老化死亡,造成产氧因子减少,耗氧因子增加而缺氧;也有的是养殖密度过大,增氧不够引起缺氧等。

(2)工农业“三废”污染。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即使是微量也能使河蟹中毒。据测定,95%晶体敌百虫和 50%马拉松乳剂对河蟹 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0.5mg/L和 0.62mg/L。有的养蟹池塘在排换水时,常因养殖者不了解周围水源情况将含有农药的田间水排入池中,造成河蟹中毒而死。

(3)病菌感染。河蟹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以及蟹体受伤等原因,常会被菌感染而致病。

(4)传染性疾病。放养密度过大,大小不一,饵料缺乏,造成相互残杀,弱肉强食,有的致死,有的伤残后抗病力减弱,往往患传染性疾病。

(5)环境骤变。温度骤高骤低,不按时投喂,使河蟹食欲不振,体质消瘦,抗病力差而生病。

2.常用药物介绍

(1)生石灰

生石灰学名氧化钙,属碱性物质。在养殖过程中常用于清塘消毒和防病。在养蟹中,生石灰的作用较多。

调节水质。生石灰在水的溶解作用下,生成强碱性的氢氧化钙,当人为地控制生石灰使用时,养殖水体呈碱性或偏碱性,有利于河蟹生长。同时,能使水中悬浮的胶体有机物沉淀,提高水体透明度。

增加营养。钙离子是河蟹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河蟹作为甲壳动物对钙的需要量比鱼类大得多。施用生石灰可增加水体钙离子含量,满足河蟹对钙的需求。

杀灭病原体。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热能,能够杀灭和抑制病原体,因此常用来清池消毒。

用法与用量。在干池清塘时的用量为 75kg/亩;带水清塘时 150kg/亩,预防蟹病及消毒时10-15mg/L,即当深 1m时,每亩用量为 6.7kg或 10kg。

注意事项。生石灰在下池前的管理中应防潮防水,因生石灰遇水即变为熟石灰,就失去了杀灭病害的作用。使用时必须化水全池泼洒。

(2)硫酸铜

硫酸铜俗称蓝矾,为深蓝色结晶或粉末,有金属性,遇水溶化,水溶液呈弱酸性。

作用硫酸铜与病原体的蛋白质结合生成蛋白盐,使其沉淀,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对原生动物和有胶质的低等藻类(如蓝藻)有较强的毒杀作用。硫酸铜在养蟹中一般用于杀灭青苔。

用法与用量一般采用 0.7mg/L的浓度泼洒。

注意事项由于本品属重金属物质,河蟹对其较为敏感,过量使用或经常使用会引起河蟹造血功能下降,破坏肝功能,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应该注意不能经常使用,且在水体中杀灭青苔最好直接将药液淋在青苔上,以减少用药量;特别是在蟹蜕壳生长期,最好分区泼洒。

(3)漂白粉

本品是次氯酸钙、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遇水即产生氯离子,有杀菌作用。是水产养殖业中常用的一种杀菌剂,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

作用主要用于消毒和预防蟹病。对已经发生蟹病且较严重的,由于此时病原体已在蟹体内感染侵袭肌肉、鳃丝等组织,再加上河蟹有甲壳及黏液的保护,仅用本药难以奏效。

因此使用该品应注意,本品极易分解失效,需密闭保管,置于阴凉干燥处。使用时先测定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据此推算使用量。此外,肉眼观察药物是否为纯白色的粉剂,如变黄或成块状,即为失效。不能用金属器皿盛放本品,使用时,操作人员最好戴橡皮手套。

(4)食盐

食盐(N a C I)能改变病原体的渗透压,使其脱水死亡。常用于蟹种消毒。浸泡蟹种的使用浓度为 3%-5%,时间为 5min。

(5)抗菌类药物

主要功用是杀灭或抑制细菌、真菌等引起河蟹发病的病原体,一般有磺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土霉素等抗生素类等。

3.用药的方法

(1)遍洒法。也称全池泼洒法,是水产生产中防治病害的常用方法。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本方法要求有三方面:一是严格掌握用药量,根据池塘水体的面积、体积等正确确定安全浓度;二是要求将药物化水均匀地泼洒,避免局部浓度过大;三是应区别对待防治或治病的用药量。

(2)口服法。亦称内服法,是将药物的有效剂量混入饲料中,使河蟹摄食的同时达到防治病害目的的一种用药方法。运用本方法的问题是,当人们发现河蟹患病后,一般即为群体发病,普遍食欲减退或完全停食。这时药物进入河蟹体内的数量不会太大,治疗效果也不会太好。因此,本法以预防蟹病以及促进蟹蜕壳生长等方面为主,如将蜕壳素、生长素添加饲料中,使其与饲料一起进入蟹体,达到促生长蜕壳的目的。

(3)浸泡法本法是将蟹集中于较小水体或容器中,配制较高浓度的药物,在短时间内强迫蟹体受药,以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其特点有:一是多用于投放时的蟹种消毒、抱卵蟹进厂房前的聚缩虫的杀灭等方面;二是多用于杀灭体表或鳃部的寄生虫或病毒病的浸泡免疫;三是要求操作时药物浓度要精确,操作时间要掌握好,做到“短、快、好”。

4.河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1)聚缩虫病

聚缩虫在河蟹幼体上大量繁殖时可超过幼体大小的 2-3倍,使幼体漂浮于水面呈白絮状。附生聚缩虫后易继发细菌和病毒感染,既增加了幼体的负担,又影响幼体生长发育,妨碍其摄食和呼吸,严重时使幼体突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

采用 0.05%-0.125%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含 20mg/L的福尔马林,但在一天内应进行水体交换,排除剩余的福尔马林。

用 10-30mg/L制霉菌素药液浸浴亲蟹 2-3h,可杀死聚缩虫,并可抑制一些细菌病毒疫病发生。

(2)幼体曲弓反背病

幼体腹部出现褐色块斑,肠道无食物,尾部向背弯曲至头部,可造成幼体死亡。病因尚未确认,可能与高温、中毒和营养不良有关。在河蟹幼体的各阶段都有发现。

防治方法:目前采取预防为主的办法,施用 1mg/L土霉素,定期消毒培育池水体。

(3)气泡病

患病幼体在静水中浮于水面,游动缓慢,不久在体表及体内出现许多气泡,在消化道等器官内内栓塞而死。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可引起虾、蟹的幼体患此病。

防治方法:防止水中气体过饱和。当气泡病发生时,应立即大量换入清水,室内加温养殖的可同时稍降低水温,并轻微充气使过饱的气体逸出,逐渐恢复正常,尤其是氧气过饱和引起的气泡病比较容易恢复。

(4)黑化病

患病幼体体色较正常幼体深而偏黑,且随着生长发育体色越来越黑。但在前期亦能正常变态,个体体积偏小,为正常幼体的 2/3左右。最终因变态困难而死于蚤状幼体 V期,也有个别能变态成大眼幼体,但所需时间较长。无明显病变部位,亦无病原体发现。发病原因主要与饵料及水质有关,以代用饵料为主或育苗盐度较高的,该病的发生率亦高。

防治方法:投喂活体饵料,改善育苗水质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5)腐壳病

病症: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腐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肤,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感染细菌所致。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清除塘底淤泥。饲养期间,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其浓度为 5-10mg/L。在捕捉、运输、放养等过程中操作要细致,使用工具应严格消毒,勿使河蟹受伤,放养前将蟹种在浓度 10-15mg/L的复方新诺明药液中浸洗 10m in。

治疗用漂白粉全池泼洒,使池水漂白粉浓度达 1mg/L或用复方新诺明全池泼洒,使池水中复方新诺明浓度达到 0.1-0.5mg/L;也可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使池中生石灰浓度达到 10-15mg/L,连用 2次,同时在饵料中加磺胺类药物,用量为 1g/kg饵料,连喂 3d。

(6)着毛病(挂脏)

病症:在河蟹的颊部、额部、步足关节上附着水绵(绿苔)等丝状藻类以后,使得河蟹行动缓慢,进食减少,如堵塞出水孔,造成河蟹窒息死亡。这种病一般 5月底 6月初易发生。

防治方法:

忌用农田肥水。

5-6月河蟹生长蜕壳的高峰期过后,用青灰(草木灰)遮挡 2/3的池塘水面,使水绵缺少阳光而死,并将死去的水绵捞出。

7-8月份,用 15mg/L生石灰全池泼洒,通过提高pH值抑制水绵滋生;10-15天再用 1次,杜绝此病的发生。

用硫酸铜(蓝矾)全池泼洒,作用浓度为 0.7mg/L,能较好地杀灭青苔。

用生石膏粉全池泼洒呈 25-30mg/L,连施 3次,每次间隔 3-4d。

(7)烂肢病

病症: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摄食很少或停食,活动迟缓,最后无法蜕壳而死。该病是因为在围捕、运输、放养过程中蟹受伤或生长过程中敌害致伤感染病菌所致。幼蟹至成蟹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染有此疾病。

防治方法:

在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操作要小心,勿使蟹体受伤。

放养前用复方新诺明 20mg/L溶液将蟹种浸泡 10m in后投放。

用土霉素或复方新诺明 1mg/L全池泼洒。

用生石灰 10-15mg/L全池泼洒,连续使用 2-3次。

(8)水肿病

病症:病蟹的腹与胸甲下方交界处肿胀,类似于即将蜕壳。用手轻轻压其胸甲,有少量的水向外冒。病蟹活动缓慢,拒食,终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河蟹水肿病有两种。一种是细菌感染水肿,另一种是因毛霉病后期感染水肿。幼蟹至成蟹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染有此疾病。细菌性的水肿,发病在夏初至中秋,即从小满至秋分前的气温较高,河蟹生长旺盛的时期;而毛霉菌病引起的水肿发病在秋分以后天气凉爽、河蟹成熟的时期。

细菌性的水肿须用抗生素治疗,其方法有:连续换水 2次,先排后灌,每次换水量 1/3-1/2;泼洒漂白粉 2mg/L;全池泼洒土霉素粉 1mg/L;全池泼洒石灰 10-15mg/L;用土霉素、大蒜拌食投喂 1周,用量:0.5g/kg蟹,大蒜用量可为蟹重的 0.5%-1%;毛霉菌引起的水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须用抗毛霉菌药物治疗;连续换水 2次;泼洒漂白粉 2mg/L;泼洒福尔马林 10mg/L;泼洒石灰 10-15mg/L。

另外,在养殖过程中操作要小心,勿使蟹体腹部受伤。

(9)纤毛虫病

病症:病蟹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上都可附着纤毛虫类的原生动物。病蟹体表污物较多,行动迟缓,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终因营养不良,无力蜕壳而死。幼蟹至成蟹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染有此疾病。该病是因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投喂量大、残渣剩饵不清除、水质恶化、纤毛虫大量繁殖并寄生于蟹体所致。

防治方法:

改善水体环境,排除 1/3老水,泼洒生石灰,使池水中生石灰浓度为 10-15mg/L,连用 2次,将池水透明度提高到 40cm以上;用 0.05%福尔马林浸洗病蟹 1-2h;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 1-2次,使池水中福尔马林浓度达到 1-2mg/L;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 0.7mg/L;用硫酸锌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硫酸锌浓度达到 0.3mg/L。

(10)脱壳不遂病

病症:

黑壳蟹不脱壳:病蟹壳呈灰黑色、坚硬钙化,不吃食,蜕不下壳,轻敲背壳,能打出一个空洞,内已长出一层新的软壳。

长毛蟹不脱壳:病蟹的甲壳、口器、眼窝等处长了厚厚的一层毛状物(原生动物及霉菌),毛上覆盖一层泥土及污物,整个蟹壳呈灰黄色或土黄色。

病因:

河蟹染病。体质健壮的河蟹容易蜕壳,受伤有病的往往蜕一半壳就死亡。

营养不足。河蟹甲壳主要由钙、铁、磷等成分组成,如饲料中长期缺乏这些元素,不仅壳长不好,蜕壳也较困难;另外,河蟹体内长期缺乏必要氨基酸、甲壳素、蜕壳素。

防治方法:

定期用生石灰 10-15mg/L全池泼洒。

科学投饵,补充营养:在饵料中添加适量的蜕壳素及贝壳粉、骨粉、蛋壳粉、鱼粉等矿物质含量较多的物质。

创造适宜的蜕壳环境:要保持水位相对稳定,既要有浅水区,又要有深水区,栽培水生植物。

调节水温:保持水温在 19-28℃。

(11)软壳病

病症:河蟹旧壳脱落后,新甲壳形不正、不平或质软,很久不能硬化,病蟹通常出现食欲降低、活动差或无力,生长缓慢,极易遭敌害侵袭而死亡。

病因具有鳃类水生动物能从水中直接吸收钙,而磷则需自饵料中获得,且应含 0.4%以上,钙、磷比例一般为 1:1或更小些,例如动物性饲料缺少或不足,就会发生本病。另外,饵料中维生素 D不足,或者长期在阴暗处饲养而造成日照不足也会出现此病。

防治方法:

泼洒生石灰 10-15mg/L。

更换饲料,增加动物性饲料比例,特别是要补给活的或新鲜的动物饲料(鱼、肉等)。同时在饵料中拌和蛋壳粉、鱼粉和蚕蛹粉,适量添加一些食盐。

尽可能做到饲料多样化,切忌单一。以全价营养为标准,这对幼体更为重要。

光照与遮阳要适当安排,切不可全照全遮。

(12)蟹瘟

又称抖抖病、弯腿病、高温病。此病多发生在南方,北方地区还很少见,但一旦出现,危害极大。

病症:病蟹胸肢不断颤抖、抽搐和痉挛等症状,腹肢无力,往往每蠕动一下,便抽动一次。有时步足收扰,蜷缩成团,因而有的地方称之为环腿病或抖抖病。鳃有时呈淡铁锈色或微黑色,多上草上岸,拒食,有时吐沫,病变严重处,组织细胞坏死崩解成无结构的物质。目检病死蟹无黏液和其他病症。发病后 3-5天死在岸边、草上或洞穴中。

流行:多发生在消毒不彻底的老蟹塘。高温季节,水质恶化,pH低的水域易发病,扣蟹、成蟹都有,8-9月为发病高峰期。温度在 28-33℃下流行最快,10月后水温降到 20℃以下,该病渐为少见。有人初检是病毒性疫病,究竟什么病源,尚需做进一步研究和鉴定。

防治方法:目前此病尚无特效药治疗,因此重点放在预防上。

蟹种消毒。消毒药品很多,用福尔马林消毒效果较好。方法是,将福尔马林用水配成含甲醛 0.05%-0.5%浓度的水液用于幼蟹药浴,浸泡 20-40m in。

彻底清塘。老蟹塘或曾发生过蟹瘟病的蟹区一定要严格清塘消毒。塘口清整后,塘内留10cm深的水,每亩用 150kg的生石灰化浆乳,均匀洒于池水中,半个月后放换水,清余毒。用浓度 10mg/L福尔马林溶液消毒,10d后换水。

按常规搞好养蟹水域水质管理。

治疗。已摸索出两种治疗方法:

池水放至0.7m,泼洒浓度为15mg/L的生石灰,12h后再泼洒浓度2mg/L的漂白粉,24h复水至原位,每 5d一次,三次即可基本抑制病情发展.同时在饵料里加 5%的大蒜糜和 5%的骨粉投喂。

五、适时抓捕及时上市

(一)适时抓捕

要掌握河蟹上岸觅逃的规律,河蟹有着很强的天性,一但蟹膏蟹黄丰满后即上岸,俗语说"秋风响,蟹脚痒;秋风响,蟹下洋"。河蟹一般逃跑的路线为东南方向。因为东南方向为大海。它们一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上岸,在蟹圈内四周爬行,有的用螯足掏土洞准备外逃。所以在 8月下旬以后应及时昼夜巡塘,如发现有倒伏的围栏或破损的尼龙膜要及时补修,避免成蟹逃逸造成损失。

河蟹捕捞的原则是:宜早不宜迟,视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捕捞时间。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和河蟹生殖洄游规律,笔者认为,河蟹最迟应在寒露之前捕完(一般寒露时哈尔滨地区气温 10℃左右,以后气温逐渐降低,至霜降时降至 0℃),否则会增加捕捞难度。捕捞方法池塘中可放置地笼、挂网、圈网捕抓。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养蟹池把水抽干后会发现很多洞,也抓不到多少成蟹,这些河蟹因在蟹圈内没有跑掉已打洞钻洞了,这时应二次三次向蟹池内注水,把洞内河蟹引出洞一齐抓净。

(二)创建品牌

河蟹养殖应该走健康养殖之路,大力推广以"健康的苗种,优良的环境,科学的管理"为核心的河蟹健康养殖技术,使河蟹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品牌意识的增强,特色成为品位的代名词。过去长江蟹为河蟹产业的主流,以其养殖成活率高、养殖成品规格大、口味好,得到社会的认可,"大闸蟹"成为长江中下游河蟹产业的一大特色。长江蟹以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最为出名,因此在河蟹销售上,阳澄湖大闸蟹的价格比其他没有品牌的同等规格河蟹要高出 2-3倍,而且销路非常好,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加快无公害河蟹产品及有机河蟹产品的养殖模式推广及申请认证,以品牌提升河蟹形象,是我们解决河蟹销售难,提高河蟹销售利润的必由之路。

(三)拓宽销售渠道

改变传统的销售观念,以品牌河蟹为依托,积极进军大型商场和超市,重视河蟹包装,提升河蟹的附加值,加强无公害河蟹和有机河蟹的养殖步伐,拓宽河蟹的销售渠道。

六、河蟹的越冬管理

随着河蟹养殖面积的扩大,经常会出现市场销售不畅,造成河蟹市场价格差异。所以不管是扣蟹养殖还是成蟹养殖,都要做好越冬期间管理。

河蟹越冬方式与鱼不同,鱼类是以群体聚集在冰层下的水体空间内越冬,而河蟹是将身体匍匐在水底的底泥里越冬的。一般只露出其口器、复眼和足部分。但只要不缺氧气,它越冬成活率比鱼类要高,而且还便于管理。

(一)越冬池选择。选择背风向阳、交通方便的池塘,而且水量必须充足,无渗漏、无污染方可做为河蟹的越冬池。越冬池面积以 5亩以上为宜。最好用新挖的池塘越冬。如是老池,必须彻底清塘消毒,消毒时,池底留水 10-15cm,每亩用生石灰 75kg,化浆全池泼洒,彻底杀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消毒后注水应用密眼网挡住水口,以防敌害及杂鱼重新入池。

(二)越冬水位。越冬池塘需保水性能好,结冰前水位应保持 3.5m以上。对水位的要求是冰下最低水位应保持在 2m以上。

(三)越冬水质。水质清爽,透明度在 40cm以上,不要太肥,水质无污染。在这里顺便提一句,购买扣蟹应尽量买当地越冬的扣蟹,因外地一些越冬池塘离海水太近,无法控制盐度,影响扣蟹质量。河蟹只要性成熟,其条件适宜,遇海水就会抱卵,从而影响成蟹的商品价值。

(四)越冬密度。越冬密度一般为 300-500kg/亩。

(五)河蟹入池消毒。无论是扣蟹还是成蟹,入越冬池前用 10p p m高锰酸钾洗浴 30m in或用食盐水 5%浸洗 5-10min消毒,防止病害发生。

(六)清除冰面积雪。下雪后要及时清扫冰面积雪,清扫面积最少占冰面的 2/3以上,有条件的最好清扫干净,以利于冰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

(七)及时测试水中溶解氧。我们黑龙江省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冰封期长达半年之久,冰冻层在 80cm以上。按鱼类越冬技术操作规程要求 12月上中旬 10天测试一次溶解氧。冬至前后是低氧期要及时测氧,掌握水中溶解氧变化情况。进入一月份每周测一次氧。河蟹越冬池溶解氧应保持在 5mg/L以上,低于 5mg/L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增氧,以确保河蟹安全越冬。

(八)越冬后河蟹起捕。河蟹经过越冬在漫长冬季基本消耗了体内营养,在融冰后,水温上升至 5℃以后应立即向越冬池内投喂豆粕及含蛋白质多的饲料,以恢复河蟹体质,便于出售。河蟹苗捕捞非常简单,待水温上升后在水口铺上网片,河蟹即顺着水流爬上网,这样循环往复即可抓捕干净。

也可采取拉网捕捞、地笼网捕捞、灯光诱捕、干塘捕捞等方法,多种捕捞方法相结合,即可把河蟹捕净。操作时应注意保护河蟹附肢完整。

猜你喜欢
养蟹蜕壳生石灰
养蟹三部曲
陈鸿波
蜕壳的歌唱家
蜕壳的歌唱家
螃蟹
蜘蛛蟹:我的蜕壳“苦”旅
生石灰调理土壤需慎重
东北地区稻田养蟹遇到的瓶颈及发展对策
消毒巧用生石灰
生石灰在水产养殖中的科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