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视野中的城市设计*

2010-04-17 05:49蔡仕谦陈智慧
山西建筑 2010年36期
关键词:原型山水空间

蔡仕谦 陈智慧

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起,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含义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也在发展,加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的阐述,造成对这一问题的人理解多样而有差异;它既反映人们对城市设计内涵认识的不断发展,又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对城市设计工作的不同方面的强调。在新世纪,城市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有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丰富、涵义广泛、多学科交叉的管理与设计并行的领域。城市设计不仅要体现自然景观和人工环境的结合,还要体现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体现城市环境的统一、和谐,其设计创作也要体现时代感。从上不难看出,文化对城市设计有很重要的影响,那么透过社会文化的视野,我们应如何看待城市设计,这就是需要我们探讨的话题。

1 文化比较与城市设计哲学

“文化”一词来自拉丁文 Culture(耕作、文教),“文明”一词来自于 Culization(其拉丁文为 Cu lils,国家、公民)。从“文化”的含义来看,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为“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譬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风尚、宗教等”,它是一种观念形态。从世界文化体系来看,大致有: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四种。从文化地域性来分,总体上可分为东方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进一步可分为主体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所有文化当中,其载体均为人(见表 1)。

表1 东、西方文化体系的差异

2 中、西方文化体系剖析

1)哲学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主要依托思想哲学,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就形成各种不同思想哲学,譬如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老子的“道法自然”“君权神授”等。而西方哲学是科学哲学,如古希腊从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均为科学哲学。从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也是有所不同的。东方哲学的研究对象有:一种和谐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伦理,无为(顺应关系),强调结果(无过程);而西方哲学研究对象:一种对立关系,科学,进取,过程(逻辑学)。

2)宗教方面。东方的宗教是神权合一,听命于天子,为一定时期的政治、权力服务,因而处于从属地位,信仰的影响力较弱,尤其是中国的宗教是政治化、实用化、生活化的宗教。西方的宗教是完善而又独立的,处于统治地位,宗教信仰的影响力较强。

3)科学方面。东方注重的科学是人文科学,而人文科学是社会科学。西方注重的科学是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是实证科学。

4)艺术方面。东方的艺术是一种写意艺术,写意艺术注重的是气氛和氛围,并通过情感环境来表现。西方的艺术是一种实态艺术,而实态艺术要以几何透视为原则。

3 中、西方文化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3.1 中、西方城市设计的自然观

中国将环境理解为山水,由此而引出了“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城市”等概念性说法。在中国山水既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又作为一种文化而提出,这种文化背景是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延伸。“天人合一”思想有两种本源:农耕时代中国人对自然(天、地)的顺应,传统原始部落、氏族强调的人际关系(人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层含义有两层:1)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的适应、遵循;2)人对命运主宰的被动的顺从、崇拜。在此山水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城市设计受到山水术(风水术)影响很大。西方的传统文化思想为“物是物,我是我”;此种文化思想的核心要旨为“主体没入课题,客体融入主体”,双方暂忘彼我,达到互相契合的境界,物我相忘。在此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西方的城市设计在对待“山”与“水”的处理上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境界。

3.2 中、西方城市中心的差异

城市设计最终要体现在城市空间上,通过对中西方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可得出如表 2所示有关城市中心空间的差异。

表2 中、西方城市中心的差异

4 中、西方城市空间的原型及其影响

4.1 中、西方城市空间的原型

4.1.1 中国城市空间的原型为“边界原型”(Vergemark)

边界原型强调边界的实体性和连续性,即强调内、外分隔性和内向性。边界是营造空间的主要手段(见图 1,图 2),中国城市空间反映是明显的。老子《道德经》关于空间营造方面有一段描述:“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有无,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是中国城市空间原型深刻的写照。此种空间原型在中国体现为三种模式:1)墙、院墙→城市(城墙)→国家(边界、长城)。2)由墙构成的封闭空间形态,如:影壁、瓮城、郑益。3)由墙构成的空间,明堂→闾里→四合院→大院。中国人对于空间要求分层次,分等级的。

4.1.2 西方城市空间的原型:“地标原型”(Landmark)

“地标原型”强调地标是一个坐标点,强调指向性及空间定位(见图 3)。譬如“欧几里德线”体现了对“塔”的空间形态要求。美索不达米亚的通天塔、埃及金字塔、法国埃菲尔铁塔、欧洲的哥特式教堂等不仅强调二维空间上的城市空间,而且强调向上的三维空间的城市空间。

4.2 中、西方城市空间原型对城市建筑空间的影响

4.2.1 “边界原型”对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空间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建筑单体的弱化(“墙”化):空间的概念是墙的概念,建筑单体是靠墙来联系并形成空间、组合空间的。2)建筑单体类型单一化,建筑平面表现一般为矩形平面。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建筑在《营造则例》中被描述为统一化、单一化特征。3)建筑单体等级化,呈现出封建宗法倾向建筑空间由一层层墙形成,不同等级的墙形成不同等级的空间。4)建筑单体的文化性:中国建筑以第二装修来体现建筑个性,譬如以楹联、对联、匾额来体现个性。

4.2.2 “地标原型”(Landmark)对西方建筑及城市空间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建筑单体弱化:建筑单体呈现高大雄伟之势;一个大建筑单体就形成一个较大的内部空间。2)建筑单体类型多样化。3)建筑空间非等级化。4)建筑单体象征化。

5 中国传统的山水城市空间意境

城市设计是一个空间塑造的过程,城市空间也是一个山水空间(自然环境)。任何城市都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任何城市都处于一个相对完整且独立的自然环境之中。中国城市空间是一种以“院”为主的形体空间,传统的中国城市格局即是一种以街坊式为主体的城市格局形式(见图 4,图 5),这种城市格局形式,在时间上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上传统中国通常有两种结合模式:环境结合和意境结合。

5.1 环境结合

在自然环境模式中,选择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认同的环境。以山水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主构架,以山水格局确定城市空间格局。这一原则不仅适合城市设计,也适应于一切环境设计。从城市空间构成要素来讲,城市空间以山水等自然因素作为城市构图的基本要素,通过图底关系形成城市空间的主角与配角。

所谓图底关系,指的就是城市中“虚”空间与“实”空间之间的比例关系:“实”为城市提供设施,“虚”为城市提供了空间。城市空间构成要素不一样,形成的气氛也不一样。在城市设计中,空间处理既可以以“虚”为主,也可以以“实”为主。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在山区、丘陵地区进行山水空间与城市形体空间的关系处理时,通常采取山水空间与城市形体相互穿插与内外转换的方法。譬如,我们从山上自然环境看城市,在城市入口处设标志时“先山水中有城市,后城市中有山水,又山水中有城市”,从而采用这种内—外—内的转换关系;在处理城市形体空间与山水空间之间关系时,我们经常运用一种视觉心理学的理论——完形理论。在客观的城市形态中,山水与人工环境是不完形的;风水中理想的完形在自然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人工互补方法,譬如,填湖、筑坝、植树、建桥等。环境设计既是心理上的完形,也是实际上的完形。

5.2 意境结合

在进行城市设计过程中,环境创造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理想的意境,而意境的实现是要通过实体环境要素来加以表现的。

6 结语

塑造城市形象的现代城市设计是一种思想与手法并蓄的过程,它着意于城市和社会文化的氛围、物质形体空间及其运作机制的复合表现,既有具象的视觉特征,又有非物质的品味特征。城市形象设计综合对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设计、城市物质形体空间设计以及形成与运作机制的设计于一体,在城市“三维形体及空间环境”设计中,对城市形象范畴的系统设计,才是城市设计的完全内涵。城市设计只有延伸到城市形象设计的范畴,才可能完全表达城市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未来的城市不再是建筑物的聚合,而是不断变动中的经济、社会生活的舞台;城市不只是以建筑物组成的物质环境,还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有机体。面对城市这种动态的整合过程,城市设计将处于无止境的动态变化之中,并且将无法依靠某一学科,某一团体,某一单一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树立一种开放的城市设计理念,建立一种新的开阔的视野,一种历史的、社会的视野,一种文化的、艺术的和高技术观的视野,在城市设计中是很有必要的。

[1] 刘 宛.城市设计概念评述[J].城市规划,2000(12):81-82.

[2] 李 亮,栗德祥.当前城市设计实践与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建筑学报,2007(3):34-35.

[3] 赵志庆,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

[4] 杨 震,徐 苗.浅析当代城市设计[J].城市建筑,2008(2):19-20.

[5] 吴俏瑶.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内涵[J].安徽建筑,2005(2):34.

[6] 杨 坤,欧阳范鹏.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城市设计新方法[J].山西建筑,2010,36(1):26-27.

猜你喜欢
原型山水空间
爱在一湖山水间
空间是什么?
包裹的一切
山水之间
创享空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山水》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