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徽屏山村为例谈徽州古民居的生态适应性

2010-04-17 10:56刘红云
山西建筑 2010年18期
关键词:屏山长宁古民居

刘红云

在当今大力提倡生态建筑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生态建筑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处在高技术的荣耀和经济水平低下的夹缝间。而中国古民居则是应用低技术来达到生态效应的典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中国的古民居均适应了当地的实际环境和资源条件,采取变通的办法依山之势,跨水之边,讲究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和自然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徽州地处皖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人文遗产,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民居村落,以其独特的“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的建筑特色,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文化的博物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拟以徽州屏山传统民居为例,浅析其低技术的生态特性,汲取其生态适应性的经验,以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及现代居住建筑的生态创作提供资料。

1 屏山古民居的选址与布局

屏山地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至今已1100多年历史,唐末庐江迁居长宁里;后因村北屏风山状如屏风,得名为屏山村;又因明清建制曾属徽州府黟县九都,故亦称九都舒村。九都舒村,屏风山阳之水与吉阳山阴之水汇合,蜿蜒贯村而过;村头水口的长宁湖积水聚财与红庙,华佗井等古迹,阴阳调,平静长宁,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村”。村内保存有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祠堂,其中舒庆余堂是中国皖南极为少见的明代宗族祠堂。另外,还存明清民居200余幢,还有三姑庙、御前侍卫贴墙牌坊、长宁湖、舒绣文故居、玉兰庭、葫芦井、小绣楼等名胜古迹。九都舒村,四季皆景,素有“小桥流水,田园人家”美称。屏山村在环境选择上重视天人合一,建村选址独具慧眼。该村北有屏风山(靠山),南对石山(照山),东为三姑峰、吉阳山,西有庙墩岭,均为抱山。村背后屏风山以北,宏村羊栈河诸河水在奇墅汇集后经虞出溪从九都东北角流出,然后汇吉阳水由东北向西南流动,至村边又折而向南,村西庙墩岭外古溪与吉阳水将九都拥抱怀中。

屏山村建村依循风水“地理五诀”,大致坐北朝南。“择吉地而居,补阙(缺)处而善,取吉向而利,保风水而旺”。如该村南向不足是无天然水口,“石山河远虚而众村争其气运,不足为村之水口”,西部山脉走至村前拐向西南而去,只有一小支脉(山坡)向东略弯,但终难成为九都的自然屏障,形成不了让水“弯聚而曲行”。为此,村人又于村前建一人工湖长宁湖,湖南岸植木种树,同时对村中的吉阳河也施以人工让其“曲折环抱”。在村中部让河向西转一大弯,引入“活龙坑”之水以增村中之“龙气”,在此形成“近水口”,水口上建桥,桥上有亭,名为“上桥亭”,亭左为“孝子牌楼”,水出村时建一石桥,桥上也建凉亭,叫“下桥亭”,以求庇护村人;长宁湖则是“远水口”,建长宁湖目的是蓄水减灾,防止水患,“主人丁兴旺,聚万贯家财,为村堂庇护,镇邪恶之气,克南向之火”。

对于水体的利用是徽州古民居的重要特色,屏山村中有条吉阳溪,小溪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两岸具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沿河而建,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桥横跨溪上,桥下不时有村妇浣洗的捣棰声,水边茂盛的植物形成特有的水乡景观。屏山植被丰富,自然色调五彩缤纷,故建筑物喜欢采用天然原色,粉墙褐柱,青瓦素窗,优雅明快。建筑顺应地形或依山或傍水,或集中分散巧妙组织内外空间,将建筑融入大自然,宛若天成,与现代建筑的生态观不谋而合。水、建筑、环境构成屏山建筑群的三大要素,显示出其独到的人居环境价值(见图1)。

2 屏山古民居的庭院与天井

徽州古民居十分注重庭院园林的营造,善于利用天井拓展室内空间,引入外部环境。屏山古民居的庭院设置灵活,布局紧凑,利用漏窗、门洞、花、树、池等组合空间,把自然景观浓缩入室内,也用引入燕子等手段,形成人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共生。屏山庭院以河为界,通过庭院院墙及植物、马头墙的错落,以及自然界的鸟等动物过渡到室内空间,再通过可以扩展的院落不断扩大规模,错落有致。例如建于民国初年(1912年)的舒绣文故居“黍谷堂”,位于村南的中央部位,是一座前后两进、上下两层并带有花园、小院的古徽州民宅。故居门楣上有“春回黍谷”四字。故居呈三间结构排列,前厅、后厅左右两侧辟有卧室和书房。室内均以八仙桌、太师椅等徽派木雕布置陈设,透出缕缕幽古雅趣。前厅无天井而临庭院,厅前设置走廊,走廊与厅之间以16扇镂空莲花门相隔采光,克服了用天井采光不足的弱点。

民居内布置天井既可以避免南方夏季的太阳直射,又可以柔和的引入光线,经济生态的解决了建筑的采光与通风;充分发挥了通风、透光、排水作用,利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通过天井上升排出,自动调节室内温度,被称为“会呼吸的房子”“天然的空调”。夏季,天井地面的空气受热上升,引导厅堂、檐廊等阴影下的冷空气流动补充,冷却室温,产生烟囱效应,发挥了庭院、天井对气流的自然调节作用。同时身在其中,晨沐朝霞、夜观星斗,感受大自然的日夜季节变化,其柔和的二次折光,能给居住者营造静谧和谐的氛围,再配以室内雕刻的阴影变幻,将民居玲珑的室内公共空间发挥到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人、环境、建筑三位一体的建筑设计指导设计思想(见图2,图3)。

庭院与天井及周围环境的结合,可调节室内的小气候,建筑周边树木可以进行物理小环境的调节,通过植物根系固定土壤、保持水分,调解阳光对建筑的照射来改善热环境及空气的相对湿度。另外,院墙和植物在一起有降低噪声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3 屏山古民居对资源的“少费多用”

徽州古民居基本采用木框架承重体系,围护结构可以以建筑功能的改变而灵活划分。屏山古民居一般都是标准化设计,极少固定家具和门窗,为改变房间的用途提供便利,其对功能的多样适用,有助于减少新建、改建中的资源耗费。在用材上,屏山民居最大限度的利用乡土材料的天然性能,乡土建筑材料具有可持续利用性,其可持续价值在于它的生态性、经济性和就地取材的方便性,是材料、结构、形式对自然环境的真实反映。

4 结语

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建筑理论后,已经在全球成为趋势,是人类能源枯竭、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情形下的必然选择。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我们有着很多传统的建筑理念,特别是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传统民居,创造了适于居住的建筑与环境,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与低消耗的生态技术,构架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设计,以上是关于徽州古民居屏山村生态适应性的浅析,结合当地文脉与地理环境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设计之路。

[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 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 Ervinzube.生态学的演进[J].邹 晖,译.国外建筑科学,1992(2):37-38.

[4] 全柳梅.徽州村落理水的生态意义[J].山西建筑,2009,35(5):50-51.

[5] 一 丁,雨 露,洪 涌.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屏山长宁古民居
理想之城
屏山银企共解融资难题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赞长宁地震台
林泉山庄
罗博作品
2017上海自行车联赛·长宁天马站雨中酣战顺利落幕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史论 Art History & Art Theory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