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补偿”:从园林艺术中的“逻各斯”观念谈起

2010-04-22 07:14郑德东周武忠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南京210096
名作欣赏 2010年26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云团本源

□郑德东 周武忠(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南京 210096)

□哥特·格鲁宁(柏林艺术大学,德国 柏林 120544 10595)

园林艺术的影子是各云层间阴影与阴影的叠加,来自于造园者心灵深处篝火投射出的光线。这些影子的主人,隐隐然是民间的信仰和启示,是神话和风俗,是文学的延伸,也是人类口口相传的故事……它们汇聚起来,不断发展变化成为艺术观念的代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伴随在中西艺术的角角落落。让我们就从艺术观念的发展契机“世界观”看起,此处不妨以西方为例,选取一个观念的典型——“逻各斯”,来“窥豹一斑”地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

一、什么是阴影补偿

在此之前,笔者先引入一个理论概念——2009年于柏林艺术大学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所(GTG)提出的“阴影补偿”理论(译为Cloud effect Theory)。下面通过绘制的图示(图1a)对这个概念加以简单说明:

图1 “阴影补偿理论”变化图

“阴影补偿”的发生原因在于“阴影”,而重心在于“补偿”。整幅图由七部分组成:阳光、五层云(分别表示为Cloud 1、Cloud 2、Cloud 3、Cloud 4和Cloud 5)、地面。其中:

●阳光(Sunlight)。这里“阳光”指代人类心灵中透射出来的生命之光,是人们包括诸类共同的基本生理、生存欲望的表现,比如抵抗饥寒的欲望、交配生殖的欲望、躲避伤害的欲望、对美好事物拥有的欲望等等;也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云团(Cloud 1)。体积相对较大的“云团”,也就集团化的云层,是作为分布相对均匀、流动变化性最小、涵盖最为广泛、性质最为稳定的云层。它是一个民族或者一类族群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形成的结晶,是本集团在艺术创作中那部分共同的、主流的审美认同。所以它的阴影投射到地面是最为广阔的。

●云层(Cloud 2-Cloud 5)。四片云层虚指在各种在地面与云团之间出现,并不断流动、短时间发生较快变化的云层。这些云层作为影响艺术的因素其稳定性远不及云团,出现和消亡甚至是骤升骤灭的;在存在期间,相对云团更为迅速地流动,甚至可以在云团与云团之间往复移动(如图1b);覆盖的地区也远不及云团,往往是更具局限性、地区性和偶然性的。然而,正是有了这些云层多变的阴影,才使得投射到地面上的图案如此丰富。所以把握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除了要了解云团之间的基色差异之外,研究各区域内的主要云层及其动向也是至关重要的。

●地面。即是在各云层的“阴影补偿”效应下,投射到地面上的图案或色彩,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其艺术品或艺术风格等表现出来的具象内容,在本文的研究范围里就是我们看到、感受到的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从其各部分的关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仅仅是就事论事的分析其地面上的阴影图案,一旦上面的云层做出细微的明灭变化,或者稍微涉及相互的叠加,下面的阴影则又千变万化,难以预料了。也就是说,除了知道艺术家和设计师具备的云团共同特性之外,还需要了解诸如他“具备怎样的艺术观念”、他“想表达什么思想”、他会“选择哪些主题和材料”等等之类其他云层的补偿效果。“阴影补偿”就是要针对这种不成体系的科研状态,而试图“弥补彼此联系上的漏洞”的一种尝试。对于多变的云层整个运动过程而言,虽然可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时间点,但是只要它存在过,就一定会在“地面”投下“阴影”。而“逻各斯”作为西方艺术观念的典型,就是这补偿理论中一片重要云层所投射下的影。

二、“逻各斯”与西方园林艺术

如果说“平衡观”是东方园林艺术中艺术观念中不可不提的典型,那么西方弥经岁月的“逻各斯”及其一系列衍生理论则是与之相对的西方造园艺术观念的重要源头之一。

“逻各斯”是英文“logic”(逻辑)的语源,但是本身的意思却远非“逻辑”。可以笼统地理解为:西方世界的“道”——在1999年版的剑桥字典里“逻各斯”被称为“支配和组织宇宙万物的智慧与规则的原理(the principle of order and knowledge in the universe)”,以及被人们广泛接受“宇宙的潜在动力(the principle of order and knowledge in the universe)”。但是这里的“道”却与东方的“道”有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古希腊的三位哲人开始:

第一位是毕达哥拉斯。笔者始终相信这位生活于公元前572到497年间的西方伟大先贤,是“逻各斯”内容最早形成的奠基者。这位标榜“数”与“比例”的伟大哲学家,在解释世界本源时,认为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都是由规则形产生的:“土元素由立方体构成,火元素由椎体构成,气元素由八面体,水元素由二十面体构成,构成宇宙的球体由十二面体构成……”①其中关于火元素的构成尤其影响到后来“逻各斯”的发展。

第二位是赫拉克利特。“逻各斯”在赫氏学说中取得了飞速进展,除正式将其提出、引入哲学之外,并且再一次强化了“逻各斯”的本质内涵——用以说明万物变化的规律性。科汉斯基教授(Alexander Sissel Kohanski)在其著作《希腊模式的西方哲学思考》(The Greek mode of thought in Western philosophy)中曾这样论述赫氏“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理论作为包罗宇宙万物背景环境,与人有着显著的关系……他认为逻各斯是一种有形的实体,但它也同时作用于人类的精神(比如意识和灵感),之如作用于人类肉体一样,而这两方面都介入了宇宙的构造形成。在赫拉克利特的时代,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宇宙是由四种基本的有形物质构成的:火、气、水、土。赫拉克利特不得不在它们中选择其一作为自己的逻各斯。他最终选择了火……他称之为“永生的火”,并且以此作为逻各斯、神、深度理性、智慧(或者“唯一的智慧”),所有都包括一个共同属性,就是所有存在物中唯一、或居首位的物质实体,或者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的质子。②

正是如此,赫氏提出的“逻各斯”的存在就是一种有形的规律形态,以火为原型的规则的、包罗万有的、唯一并永恒的形态。文中提到的“赫拉克利特的时代,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正是得益于我们前面提到的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我们再查看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残篇可以发现其中赫氏残篇第三十段中对“永生的火(the ever-living fire)”的表述:

这种规则的宇宙和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并非由任何神或者人类创造的但却永恒存在的火,以一定的尺度点燃,也以一定尺度熄灭。③

从中可以验证出,如科汉斯基教授前面分析的:赫氏认为“永存的火”(逻各斯的形态)才是的宇宙的真实创造者;而赫氏自己笔下的“永存的火”的形态,也确实像之前我们所认为的,存在着“以一定的尺度点燃,也以一定尺度熄灭”的恒定的规则状态。无疑在借用了毕氏对火的规则形态论述。于是我们重新再审视一下这西方的“道”——“逻各斯”被提出时被赋予的内涵,不难发现其中一再强调的“唯一”、“有形”、“规则”等特点都是明显有别于东方的“道”所认为“两极平衡”、“大道无形”等核心思想的。

第三位是德谟克利特。作为西方第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的代表人物,但是毫无疑问地继承了逻各斯理论的精粹:他们都认为万物的本源是原子与虚空,但是“德氏只把以形态和尺度来描述原子(Democritus ascribes only shape and size to the atoms)”④,而对于万物的规则属性甚至扩展到了味感和光感(如“甘味是由圆形原子产生”⑤、“黑色由多棱型原子产生”⑥等等)。也就说,德氏仍旧认为万物的本源是形与尺度的规则体。由此可以看出,关于万物的本源问题,也是就是西方的“道”,德氏的学说与赫氏逻各斯是具有共识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的“道”和东方人理解的“道”之别在于:后者不在于形状是有是无、规则与否,最重要的是两极“平衡”的体现,前者的特色却恰恰在于其规则性、唯一性与永恒性。当这种宇宙观作为艺术观念被投射到园林艺术之中,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西方极其普遍的古典主义规则化园林形式。图2是2008年秋笔者摄于海伦豪斯花园中的“大园的园林实景。大园坐落于德国的下萨克森州汉诺威市郊,我们从其中各类精修的小园都不难看出:无论是曲是直、回环还是重复,可认知的规则都蕴含其中,您看那阿基米德螺线为本体的草坪、基本型拼接组合的水池、棱角分明的园木……仿佛展示着宇宙间最隐秘的智慧。

图2 海伦豪斯花园的“大园”

当我们抓住了艺术观念的本源,就不难理解这些园林的外在艺术表现形式的诞生其实是一种巧合中的必然,而这无数智慧的规律符号所折射的魅力,无疑成就了西方园林艺术中普遍遵循的理性之美,那在园林艺术中熠熠闪烁的科学之光……

如果说世界观是园林艺术中艺术观念形成差异的本源,那么在中西方人类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风格迥异的民俗、神话与生活智慧的点点滴滴,则是使得园林的布局及其园林元素的创作异化进一步深化,而弄清楚观念的本源上的差异,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这种艺术观念发展下逻辑性的必然结果,从而完全地融入到园林艺术当中,真正可以游赏、体味中西园林艺术的魅力之别。艺术观念的问题虽然在这里暂时告一段落,但作为阴影补偿理论的启篇研究而远远没有结束,笔者将另起文章对中西方园林艺术中的民俗、神话与启智方式进行深入探讨,而有关“阴影补偿理论”具体的艺术背景研究,请参看笔者发表于《艺术百家》2010年第4期第172页的文章《环境·绘画·园林》。

①James Gow.A Short History of Greek Mathematics[M].Dover phoenix editions,Phoenix Edition.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2004:69.

②Alexander Sissel Kohanski.The Greek mode of thought in Western philosophy[M].Fairleigh Dickinson Univ Press,1984:27-28.

③Kathleen Freeman.Ancilla to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fragments in Diels [M],Fragmente derVorsokratik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26.

④⑤⑥Leucippus,Democritus,Christopher Charles histon Taylor.The atomists,Leucippus and Democritus:fragments:a text and translation with a commentary[M].Phoenix Supplementary Volumes Series,Phoenix.36.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9:180,114,117.

[1]潘谷西,郭湖生主编.何晓昕著.风水探源(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8.

[2]李泽厚.华夏美学(第1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第1版)[M].上海:上海书店,1986.1:74-74.

[4]Christopher Penczak.Ascension Magick:Ritual,Myth&Healing for the New Aeon[M].Woodbury,Minnesota:Llewellyn Worldwide,2007.

[5]James Gow.A Short History of Greek Mathematics[M].Dover phoenix editions,Phoenix Edition.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2004.

[6]Leucippus,Democritus,Christopher Charles Whiston Taylor.The atomists,Leucippus and Democritus:fragments:a text and translation with a commentary[M].Phoenix Supplementary Volumes Series,Phoenix.36.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9.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云团本源
怠速开空调车内噪声的优化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何以为家
园林艺术中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应用
简析庄子思想中的“大美”
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探讨
秋临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葡萄牙现明亮橘色云团似握着火球的拳头
借助激光呼风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