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道”千古——记叶毓山先生在汶川绵虒所造之大禹雕塑

2010-05-31 06:58梦佳byMengJia
雕塑 2010年5期
关键词:叶先生大禹汶川

■ 梦佳 by Meng Jia

绵虒古镇,岷江沿岸,石纽山腰,一尊高16.1m的人物铜像巍然伫立于半空。他方面阔口,鼻若悬胆,双耳垂轮,不怒自威;他头戴四方斗笠,身着皮袍,足蹬笮编芒鞋,既如帝王亦如平民;他目光坚毅,双眉紧蹙,似心系天下;他左腰挎网罟,左手执耒锸,左脚前跨如行进中,右手远伸如号令千军。

他,是谁?

霎那时,钟鼓轰鸣!身着兽皮衣、头戴牛尾装饰的舞者吟唱着古老的颂词,欢呼跳跃;鲜花,祭文,虔诚的文明人在他脚下的圆形祭台上向他顶礼膜拜。

他,是谁?

“一位先贤先圣,一位帝王,一位治水专家和英雄。”铜像的创作者雕塑家叶毓山说。

“治水兴农之先师,国家文明之初祖;华夏民族融合之奠基者,山水综合治理第一人。”历史学家谭继和说。

“一个泽被后世、万民景仰、万世祭奠的王者和圣贤。”珠海市对口援建汶川绵镇工作小组组长、珠海市副市长陈仁福说。

他,是大禹。一个在《尚书·禹贡》中被记录为“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之人物。也就是在2010年7月17日,即农历六月初六,传说中他的生辰之日,汶川县全县干部群众和广东珠海市援建汶川小组的成员相聚在绵镇石纽山下,举行隆重的“大禹诞辰祭祀典礼”,庆贺大禹祭坛和大禹雕像的落成,庆祝首届中国汶川大禹文化旅游节以及大禹故里景区的正式对外开放。在5.12地震中轰然倒塌的大禹雕塑,终于以新生的状态矗立于群山之中,成为祭坛的点睛之笔。山风浩荡,泯水激扬,欢欣不已。透过“大禹”深邃的目光,雕像背后的故事长卷被缓缓打开……

数顾叶家,两上绵虒

将绵虒打造为“大禹故里,西羌门户”,是珠海援建小组的灾区产业恢复和发展项目的核心目标。陈仁福市长向记者透露:“我们根据当地传说和地方志的记载,向四川社会科学院和历史学会的专家考证后,认为大禹故里在绵虒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方强。因此,在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我们编制了大禹文化旅游策划和专项策划,期望在扶持产业的同时,通过这个项目弘扬精神文明,重建精神家园。一开始我们只是想在集镇区建设大禹广场,修复刳儿坪的大禹遗迹和禹王宫,修复禹王庙。后来因为建设资金有所节约,有条件建设大禹祭坛和大禹雕塑,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件事决定下来。最开始,我们就认为必须要找大师级的雕塑家做这件作品,才与大禹的地位相符。”

“在四川造大禹雕塑,非叶先生莫属!”——在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及其夫人祁教授的极力推荐下,援建组把目光锁定在雕塑家叶毓山身上。

陈仁福第一次到成都拜访叶先生的时候,距离大禹雕塑落成之日只有不到半年时间。此时叶先生尚承接了两个雕塑项目——建设部钦点的北川新城抗震纪念园雕塑《新生》以及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的《邓小平像》,都要赶在2010年上半年完成。“大禹”的题材,让叶先生非常心动,但工期紧张的问题也让他犹豫不已。为了说服叶先生承接大禹雕塑项目,陈仁福数次拜访叶家。

“是‘大禹雕塑’的文化价值深深打动了叶先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故事家喻户晓,但大禹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绝不止这些。大禹存在的时代比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基督都要早,弘扬大禹精神,传承大禹文化,将极大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大禹雕塑’对于汶川而言将是一个文化地标,一个文化品牌,一个可以长远地向灾区老百姓和旅游者展示当地丰厚历史积淀与华夏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陈仁福强调。

“陈市长不像有些官员,带着大队人马声势浩大地过来。他第一次是跟随着谭老师夫妇过来,后来单独来时也只带着一两个工程方面的助手,从不愿意留下来吃喝,非常务实和精干。”叶毓山的助手之一王慧兮提及,“除了‘大禹雕塑’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之外,珠海援建团无私为汶川建设奉献的精神也深深感动了叶老师和我们,他们正是大禹精神的传承者。”

有感于陈仁福的精诚,叶毓山先生在承接项目之前,特意在助手的陪同下两次来到汶川考察。在规划中,大禹雕塑将来是立在群山怀抱之中的。他将背靠重峦叠嶂的群山,远眺汹涌湍急的泯江,人们沿着从江岸起始的台阶拾级而上,登上圆形的大禹祭坛,再上到大禹殿,一路瞻仰其仪容,体味其精神气度。这样大山大水的环境,加上5.12地震之后山体斑秃、巨大落石以及飘渺云雾所营造的神秘沧桑,一下子感动了叶毓山先生,他说:“我当时感触非常大,有强烈的艺术冲动,我甚至可以想象到这么一个伟人塑在群山之中的感觉,他的身姿与天地宇宙形成对话,回荡在群山之中。”至此,叶先生欣然应允下了大禹雕塑的项目,并对雕塑的选址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建议其往高处再过去一些,营造雄踞山川的气势。

谨严求索,舒放造像

叶先生身上有他们这一代雕塑家所普遍具备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了赶在大禹生辰之前完成这尊他迄今为止所创作的最大雕塑,叶先生推后了邓小平像的创作,并大破先例——从来至少要花半年至一年时间完成雕塑工程,此次仅仅耗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而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分夺秒地完成高质量的作品,叶先生累病在雕塑安装完毕的那天,住院一个多月……尽管雕塑项目工期紧迫,他的创作态度仍然非常严谨而负责,对于大禹雕塑的形象、动作、体量、选材、环境关系等方面都颇下了一番功夫。

相比一些近代人物有考据的面目,大禹的形象在历史记载中有多个版本,没有定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雕塑家,也就有一千个大禹。因此,艺术家本人对于形象的微妙把握显得益发重要。珠海援建组为叶毓山先生提供了历史学家收集的一百多种“大禹像”,以供他参考。据陈仁福透露:“叶先生非常敏锐,很快便指出以山东嘉祥武梁祠的历代帝王像画像砖中的‘大禹像’为范本最为合适,这与历史学家们的意见一致。”确定了基本的范式后,如何赋予形象时代性成为新的课题。叶先生对于历史人物、英雄及领袖人物的塑造可谓驾轻就熟,但他依然与历史学家和珠海援建方进行了反复的磋商,提炼出“先贤圣人、帝王、英雄”三个关键词。历史学家们认为“禹启儒言”,大禹首先是建立伦理纲常并身体力行的文化圣人;他也是夏朝的开国国君,初步建立了国家政治统治的基本模式;他还是率领天下人民治理大洪水的英雄。按照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叶先生进一步提炼了形象。

他谈到:“大禹的三种身份都应该统一在雕塑中,既要有帝王的气度,有先贤先圣的儒雅,也要有治水英雄的特点。近代的不少雕塑过分强调大禹治水的一面,没有充分表现他的身份。大禹的面目我将其塑造为‘帝王像’。但是五官并非完全写实,还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东西在里面,比如大禹耳垂的大小和额头的宽度就更为写意,更适合于体现他的身份。而他的穿着和动作都表现了他正在指挥治水的过程中。他的整个身体的动势是行进的姿态,右脚往前迈,左手稍往后拿叉,右手前探指挥,展示他自己动手、带领民众、不辞辛苦的形象。因为治水,他的起居饮食和服饰都很简便。左腰上的网罟平时可以装工具和衣物,也可以作为网鱼的器物。他穿的鞋是麻鞋,便于行进。他的头上戴的是斗笠,可以遮阳避雨。据历史考证,这是四方形的竹编斗笠。身上穿的是皮袍,从质感上看来比较厚重,皮袍比较符合当时的年代和治水的需要。他的腰带上的铜扣,是根据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确定的,因为大禹治水的年代比三星堆的年代稍微早一点点。”

叶先生很快通过三次小稿的塑造将大禹雕塑的动态、形体、雕塑语言、细节处理等肯定下来,接下来便是将1m多的第三稿放大为16m的等大泥稿的步骤。雕像在山上,这个高度产生的视觉效果必然与平地时有很大不同。“在山上摆的时候形成很大的透视,因此雕塑放大时,必须要考虑到透视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叶先生特别指出,“放大对雕塑家而言是个考验。第三稿就非常非常重要。当时我将泥稿摆到一定的高度,用照相机从几个角度拍下来后,仔细观察透视变形有什么问题,才确定下来。”考虑到汶川作为地震频发地带,雕塑的重量必须有所限制,最后这件雕塑采用了锻铜的工艺来完成。

叶毓山先生的雕塑通常大刀阔斧、流畅利落,极具气势和力量感,在浪漫夸张中不乏谨严有度,如以音乐作比较,则有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的恢宏大气,有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狂想曲》的优美舒畅,有乔治·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的率性不拘。“大禹雕塑”正是他个人风格的延续:注重大的动态和神态,营造宏大的气势;注重大的块面结构,对于细节提炼到最精的地步,以避免干扰整体。这座“大禹像”舒放而稳健,威严而亲切,既符合历史逻辑,又区别于以往的大禹造像,正是叶先生的独到之处。当年他让“毛泽东‘坐’下来”,让“青年人袒露健美的身躯”,让“红军卫生员由‘男’变‘女’”,无一不是他独立的思考所带来的独特视角。诚如陈仁福的感叹:“叶先生所创作的大禹雕塑与历史学家的想象和我们珠海援建方的要求非常符合,并且还高过了我们的期望。我们非常感谢他!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它可能会成为‘大禹像’的典范!”

仰望高处,“大禹”不语。然而,循着他的目光,穿透历史浩淼的烟波,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他汇河图洛书,治洪水,定九州,铸九鼎,五音听政,纳福天下……青山不老,泯水长流,大禹之智慧与胸襟必将随着这尊雕塑传播给世界人民,永存人间。

“禹道”千古!

猜你喜欢
叶先生大禹汶川
云上远眺新汶川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小大禹”来治水
透明独木舟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赌一个未来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