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

2010-06-04 07:22邹陆林
改革与开放 2010年6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以追求商品符号象征价值的消费主义悄然登陆中国,并有越演越烈之势。消费主义为了满足高消费,毫不节制地牺牲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不符,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背道而驰。因此,倡导节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Abstract: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th China reform and open policy, pursues the commodity mark symbol value the expense principle to land China quietly, and has gets stronger and stronger the potential. The expense principle to satisfy the high consumption, does not control sacrifices the physical resources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this with our country socialism initial stage realistic national condition not symbol, also runs counter with the harmonious society's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e initiative thrifty is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have righteousness.

关键词:消费主义中国蔓延 原因 节俭

Key word:Expense principle China spreads Reason Thrifty

作者简介:邹陆林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硕士研究方向:经济伦理邮编:510053

一、 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消费主义发端于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

消费主义的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由消费者购买。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而消费主义就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的一种意识形态。它主要把消费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把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料和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签和幸福的符号,从而在生活实践上采取无所顾忌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费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持有“生存即消费”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方式。

二、消费主义在中国呈滋生蔓延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消费主义不仅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这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不发达国家逐渐滋生起来。特别是在中国,消费享乐主义正悄无声息地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从城镇向乡村、从高收入群体向普通民众迅速蔓延。中国社科院在京津地区关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500个案例调查分析显示,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人占77.3%,远远高于非消费主义倾向人的22.7%。消费主义以品牌为标志、以时尚为符号,将人们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消费循环之中。

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科学生活方式相悖的不健康消费,超越现实条件、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的蓄意浪费,拒绝高新科技产品的守旧消费,求神拜佛、算命问仙的迷信消费,一味学西方的“跟风消费”,吃珍稀保护动物的破坏性消费等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不仅带来消费者道德的沦丧、人性的迷失,更造成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加剧了人与自然矛盾。总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传统的消费伦理观念与现代消费伦理观念、中国消费观念与西方消费观念在发生或冲突或消融,多种消费伦理观念交错混杂,使国人在消费观念上一度迷茫、困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第一、经济发展是前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财富的增长是消费主义产生的物质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第二、政策推动是助力。随着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我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当对外贸易受阻的情况时,特别强调了拉动内需,为此,有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纷纷出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政策被误读为消费主义甚至浪费的依据。

第三、心态观念是表现。在消费主义那里,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为了满足“虚假需求”,人们不惜透支自己的经济能力。结果却是,人在物质欲望中沉沦,人的生命活动降格为动物的本能活动,生活的价值被换算为抽象的占有量和感官的短暂满足,而本属于人的灵魂、精神的东西被遮蔽掉了,生活的意义和做人的真理以及生命的空灵感被排挤到最遥远的边缘。这是消费主义对生命本质意义的厚重遮蔽和极端扭曲,最终导致的将不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人的全面异化。

三、 大力倡导节俭之风,努力促进消费和谐

第一、古今中外都提倡节俭是种美德。

众所周知,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看我国古代,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是崇俭派的集大成者。建立在“道法自然”哲学基础之上的《老子》,其消费伦理的核心思想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返朴归真”。

再看西方主张“节俭”消费观推动生产的思想家有重商主义者、亚当·斯密、韦伯等。欧洲在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世界最为繁华的地区,这与当时“重商主义”的理论支撑离不开。

如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就严厉地批评当时流行的奢侈之风是自毁国力的行为。所以这一时期的欧洲国家一方面对外进行殖民掠夺,一方面在内进行财富积累,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保障。

在当代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有限,再加上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走多积累、多节俭、少铺张、少浪费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国民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我们在经济工作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俭放在首位,生产、建设、消费等各领域,都必须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千方百计地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各行各业都要制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目标和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俭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个体层面分析,节俭能对各种自发的物质欲望进行节制,从而奠定道德自律的基础,使人集中心力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从社会层面分析,节俭能造就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使社会稳定具有凝聚力;在国家机器运转中,节俭能净化社会空气,造就清正廉洁的行政氛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倡导的节用俭朴,作为一种消费理念,是人们对待物质财富、物质欲望和物质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介于奢侈和吝啬之间的一种中道,具体是指人们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和消费物质产品和劳务,既不放纵各种欲望、为所欲为,又不过分苛刻、压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节俭“既不绝欲,亦不纵欲”,不奢侈,也不浪费,倡导过一种理性的、合宜的物质生活,做到文实相符,“节制在人”,“取舍于内”,不被物所役,以真正实现自立、自强。它既是一种消费方式,又是一种关乎人生目的和人伦关系的德性,这里的中道思想就是一种和谐。

参考文献:

【1】 周中之、高惠珠著《经济伦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5第一版

【2】 黄云明著《经济伦理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第一版

【3】 何小青著《消费伦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12第一版

【4】 陳瑛著《中国伦理思想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