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格子”的苦和乐

2010-06-08 03:35
办公室业务 2010年2期
关键词:爬格子文稿秘书

范 作 惠

写材料、做文章,俗称“爬格子”。本来,“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清文学家张潮语),写文章是颇令人心手两悦、宁静充实,有助修身养性、怡情益智的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了写文章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但问题在于“此文章”不同于“彼文章”。在机关单位从事文字材料工作,讲究领会领导的思想和工作意图、把握方方面面的情况、使用真实可靠的“事实”材料,而不能凭主观臆造、推断预测和虚构想象;同时,这种“被动文章”还需为文者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去“做”,因此,机关文秘工作岗位,素有着“三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感情痛苦)、“四难”(“应付”难、“偷闲”难、“充电”难、“转岗”难)等等之说;从事秘书工作的人,也通常被称为是“默默无闻做着轰轰烈烈的事,辛辛苦苦当着风风光光的人”及“四种人”(政治上的红人、工作上的忙人、生活上的穷人、身体上的病人)。这些话虽有戏谑调侃之嫌,却不失几分形象逼真。作为一名基层老文秘工作者,笔者在许多机关单位办公室都工作过,并曾于1997年至2006年在当地政府办公室担任综合文字秘书达10年之久,干得最多的当然就是“爬格子”,对其中所谓的“三苦”、“四难”等,是有着切身体会的。但我以为,写材料的过程中真正令人感到比较辛苦和为难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长年累月“熬”材料。熟悉办公室工作的人都知道,写材料是“年年马拉松,天天短平快”的事,而且多半是“急活”,经常出现“上午给题目,下午交文稿;头天授‘意图’,翌日要‘项目’”的情况。一旦接到文稿起草任务,就必须争分夺秒,全身心予以投入;走路的时候在想,吃饭的时候在想,连睡觉的时候还在想;有时候半夜时分躺在床上突然有了灵感,再困再累,也要爬起来把它们记在纸上,生怕一觉醒来忘了。因此,写材料是件十分劳心费神、耗时耗力的事,要使所写的材料既有思想内容,又有观点主张,还可实际“操作”,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示人等目的,就需付出许多辛苦努力,勤做“幕后”工作,练足“台下”功夫。因此,“爬格子”的人一天到晚甚至一年到头基本没什么闲着的时候,为了“爬”好“格子”,失眠熬夜、加班加点,当“夜猫子”、打“疲劳战”以及放弃节假日、牺牲“黄金周”等等都是常有的事。

二是三天两头“憋”材料。写材料的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样样精通。有些工作因为过去不熟悉,甚至从没接触过,肚里既“没货色”,手头又没有现成的材料供参考,可领导却突然让你写,那你就得“憋”材料。很多情况下,任务来了,就得四处寻素材、找例子、想主题、谋思路,“编”方案、措施、思想、观点、方法等等,真有“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实在费功夫”之感。有时枯坐半天甚至深更半夜,或因身心俱疲,或因手头“缺货”,纵使绞尽脑汁,也还是难着一字,出现严重的思维“断流”、思想“断层”和文思“枯竭”现象。那种搜肠刮肚、“削尖脑袋”、“千呼万唤”也还是“憋”不出来的惨状,真是苦不堪言;某种程度上,这不啻是对一个人意志品格的无情“拷量”。

三是不胜其烦“过”材料。辛辛苦苦把材料给“熬”出来和“憋”出来了,你还面临一个能不能获得领导认可和通过的问题。因为不同的领导对待材料的态度也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有的领导注重思想性,要求有理性分析;有的领导强调实在性,要求用事实或数字事例说话;有的领导喜欢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直奔主题;有的领导则喜欢旁敲侧击、东征西引、娓娓道来。而大部分领导更喜欢上述情况“兼而有之”,追求情况和材料的面面俱到、完美齐全等等。因此,你材料虽然送上去了,还要随时等待领导的修改命令。特别令人尴尬和“难过”的是,有时候材料甲领导审过了,可临到会议快要召开时,突然因故改由乙领导参加,而由于思想“意图”、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甲领导满意的材料,乙领导未必满意。这样一来,你就又得根据乙领导提出的要求对材料进行修改,甚至推倒重来,而此时距召开会议的时间恐怕已经不多了。这时,不管是白天、中午、凌晨、还是晚上,你都得争分夺秒地抢时间、赶进度,抢在会议开始前把材料赶出来,直到领导满意为止。至于起草重大文字文件材料时的那种“过五关斩六将”式的反复征求意见、补充修改、送审校核等等繁杂过程,是令人感到十分辛苦和“难过”的事。

由于长期昼夜伏案而作、加班加点赶写材料,生活没什么规律,外加又不重视体育锻炼,日久,头疼牙痛、胃胀胃痛、睡眠不足等疾病就会自动找上门来,成为文字工作者的常见病和职业病。我个人就因为长年累月写材料,忽视了体育锻炼,不仅患有上述种种疾病,而且还住过几次院,动过一次手术,给家庭、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后来我渐渐领悟到,要想长期做好文字工作,不仅需要有个好脑子,还需要有个好身体。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参与体育锻炼。比如散步和登山,我觉得是最适合文字工作者的健身项目,可以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思考谋划文稿,基本上是急行慢步一个小时左右,轻轻松松地出了一身汗后,一篇文稿也就构思出来了,回家时擦把汗即可把写作提纲拟列出来,真是“双赢”的好项目。在政府办公室工作时的许多重要文字材料我都是在这种劳逸结合的方式中形成的。为了更好地做好文字材料工作,我还主动学会和掌握了电脑打字及网上操作等技能,这样,写起文字材料来,就快捷方便多了。通过几年来循序渐进和锲而不舍的锻炼,原来纠缠和折腾我多年的各种“亚健康”症状已不大明显,大部分可以说基本消失了。

运动不仅改善了我的健康状况,在某种层面上,还帮助我重新找回了“爬格子”的状态和乐趣。2007年起,当我基本从秘书岗位上“退居二线”后,经过短暂的锻炼和休整,身心“状态”得到很大“恢复”。不知是长期办公室工作形成的“文心未泯”,“爬格子”习惯“积重”难改,还是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文秘情怀和挥之不去的“办公情结”在“作怪”,自己又情不自禁地端坐在电脑前“爬”起“格子”来。期间除了以“暂借”、“暂调”的方式“老骥伏枥”般为有关单位整理史志等资料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把自己近三十年来“爬格子”的感受、认识和体会整理成文字,并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短短两年内,便陆续在《秘书工作》、《秘书》、《秘书之友》、《当代秘书论坛》、《应用写作》及《办公室业务》等十几家省市及国家级以上秘书专业刊物发表理论性、调研性等文章逾百篇以上,还一度应邀在《当代秘书网》等处建立了个人的“秘书博客”。这些文章大多是对自己多年办公室及其文秘工作的总结、思考和回顾,我从中不仅得到一次再学习、思考、认识与提高的机会,而且重新体验到了“爬格子”过程中那份宁静而充实的乐趣。

事实上,在办公室工作,写材料、“爬格子”也好,搞接待、办事务会务等后勤保障工作也罢,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学识修养和能力素质,更多的则是一份负责任的精神、敬业务实的态度及吃苦耐劳的品格。“爬格子”工作尤其如此。要说“爬格子”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苦和乐,我觉得用梁启超先生在其《最苦与最乐》的文章中所表述的观点,可能最为贴切。他是这么写的:“人生什么最苦呢?贫穷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避也没处逃避呀!翻过来,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乃越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的确,人在承负一份责任时会感到最苦,而尽到责任后所得到的乐又最乐。比如,每当自己完成了一篇文稿的起草、一次会议的举办、一件事务的处理,特别是自己所写的文字材料得到领导好评并进入决策时,心中就有说不出的自豪;每当自己撰写的讲话稿在会上宣读引起强烈反响时,心中就有说不出的快乐;每当自己起草的文件材料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推动”效应时,心中更有说不出的欣慰和喜悦。在长期的“笔耕”生涯中,我和许许多多普通秘书人员一样,主笔起草了众多文字材料。虽然它们只是在为保障所服务的单位正常公文往来及其正常运转发挥着效用,也不一定都篇篇“字字珠玑”、“轰轰烈烈”和“漂亮完善”,但毕竟都是“爬格子”者们辛勤劳动付出的结果、昼夜伏案而作换取的产物,凝聚了他们兢兢业业从事“三服务”工作的汗水乃至心血。从这点意义上来说,把“爬格子”工作喻为是充满艰辛、快乐和奉献的岗位,我觉得丝毫不为过。

猜你喜欢
爬格子文稿秘书
文稿规范
秘书不在 等
文稿中统计学符号规范化书写的要求
吉他基本功的练习方法
机关“笔杆子”素描
苦乐年华爬格子
领导身边的秘书帮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爬格子”的理由
我的商务秘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