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追求“真作文”

2010-06-09 09:41张伟东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张伟东

【摘 要】“真作文”应当描写真实的事件,反映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用自己真实的言语来表达。面对当前学生作文枯燥、机械、虚假、空泛的现象,我们力求通过鼓励学生描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畅谈真实的认识感悟,引导抒发真实的审美情感,爱护孩子极富个性的话语等途径,来实现学生作文的最大转变,使学生作文与生命成长同步。

【关键词】真作文 生活经历 认知情感 个性话语

一位家长曾经坦言:“我在女儿的作文里,已经死了五回了!”

在这句看似调侃的言语背后,我们不禁要问:“孩子的作文究竟怎么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又是怎么了?”

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做真人,就得从作文写真开始。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将充满真实的人性之美的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了枯燥、机械、虚假、编造的应试训练。这使得学生的习作失去了明确的表达和交流的动机,失去了具体的描写对象和实际的习作内容,使习作陷入虚假和空泛的困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学生作文应当真作文,要反映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事件,要使用真实的个性话语,提倡实话实说、真情投入。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鼓励描写真实的生活经历

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中锻炼和成长,这就造就了孩子不同的生命个体和生活经历。而正是这些独具个性的生活经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也非常乐意去描绘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是,由于受到学生语言积累和思维发展的限制,他们的描写无论是立意,还是行文的流畅性,都是十分幼稚的,甚至是有失偏颇的。于是,我们老师便开始剥夺他们自由描写生活经历的权力,为孩子提供所谓的好作文的标准和范例,要求他们遵循大人的意志,挑大人们希望他做的事来写。这样,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选材的机会,他们开始在几种近似公式化的“范型”中“搬运”。于是好老师都是下雨天送“我”回家,好妈妈都是生病时背起“我”上医院,童年趣事都是“种小鸟”、“淘盐”……难道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经历吗?谁都知道这些作文都是从《优秀作文选》上“搬”来的。在反复“搬运”的过程中,雷同的作文越来越多,习作的思路越来越窄,而离学生生命成长的方向却渐行渐远。

一位学生在《委屈》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个世道呀,变化真快!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都是班长,可到了六年级,咋就成了副的了呢?虽然老师宣布时说是临时班干部,可两个多月过去了,还是看不出有重选的迹象。唉,看来这‘副字是无法剔除了!”

这是一则很个性化很真实的生活经历。按传统的标准来看,这位学生的观点是不乐观的,甚至有些悲观情绪。可是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连续担任了五年的班长来说,确实难以接受头衔上的这个“副”字,失落和委屈固然是难免的。作为教师,该不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写出来总比藏起来好,写出来就有了可以反思和重新认识的机会。生活经历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鼓励孩子写自己真实的经历,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他们的作文才会充满生活的气息,流露成长的痕迹。

二、激发畅谈真实的认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认识和感悟。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育上极左思想的影响和应试体制的扭曲,我们总是好用大一统的认识和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去规范学生,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他们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在此前提下的循循善诱。因为这种状态,在小学生作文中往往也表现出只套袭被教师认可的认识问题的通用公式,尽可能地趋合“标准答案”而不敢或不习惯在作文中也应当表达个性化的真实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完《完璧归赵》这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选择文中的一位人物,写一段话来畅谈对该人物的认识和感悟,学生的描述比较大胆,也比较丰富。有人说:“我特别崇拜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面对强捍的秦王他一点也不惧怕。他依靠自己的实力升到了上卿的位置,真是太不容易了!”也有人说:“廉颇敢想敢说,而且知道错了就马上负荆请罪,我觉得他是个真正的好男儿!”还有的学生认为:“赵王很会利用人才,当他发现蔺相如很能干时,就马上提拔他,他是个好大王。”“我认为秦王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很会动脑子,而且胸怀大志。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我觉得秦王想统一全中国,并没有错啊!弱肉强食,这也是自然规律嘛!”这些不同的感悟,正是出于不同个性的儿童的真实感受,只要没有大错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即使在认识上有些偏差也不要紧,教师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疏导是不难解决问题的。鼓励孩子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时我们的孩子也想说自己想说的话,也想用手中的笔来倾诉内心的言语,但又担心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写出来会引来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于是就没有勇气去写些真事,说这些真话了。作为老师,我们要在学生中营造一种敢于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真作文”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我班的一位同学以《深情的呼唤》为题,写出了让全班同学读来为之流泪的作文,主要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当老板的爸爸与手下打工妹产生恋情,含辛茹苦的妈妈忍辱维持着家庭完全是为了“我”的成长能有一个正常的环境,终于爱我的爸爸提出了与妈妈离婚的要求;他们瞒着我离了婚,还假装维持着过去的关系,知道事实真相的“我”不忍戳破事实的真相,心底滚动着的是一腔真情的渴望,它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呼唤再拥有一个真正的家!

多么真挚的感悟啊!这就是一位面临家庭破碎而又渴望破镜重圆的孩子从内心发出的真心呼唤,因此就显得尤为感人。但是,很多同学却因种种顾虑而将此类真实的感受深埋在内心,不敢表达出来,须知,正是这些自己在内心不断品尝,并且只有自己才能品尝出滋味的东西,恰恰是你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浸透着最真最善最美的感情,恰恰是作文中最需要的东西,而且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我们所讲的真实感悟,正是指那些健康的隐藏于内心不愿示人的,而又是需要勇气才能表达出来的真实感受,所以让学生大胆地突破人为设置的心理防线,让作文装上一个秘密,写出一段心事,道出一种苦闷,袒露心迹,表达自我的真实,既使作文教学的方向得以纠正,更使作文真正地走向学生的心底,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写这样的真实,其实是在恢复作文的本真状态,使作文呈现生命的底色。

三、引导抒发真实的审美情感

心灵的自我感受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审美活动,作文应当是学生心灵自我感受的自由表达,这种表达无疑会充满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小学生作文其实只是一份习作,并没达到作文的程度,因此不必刻意强调“文以载道”的要求,不必让学生承担社会教化的责任。美国著名教育家默逊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审美情感。试想,如果当学生毫无顾忌地一次次把自己真实的审美情感表露出来后,得到的却是老师一次次严厉的批评,那么学生纯真无邪的童心就会遭受老师一次次无情的伤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自己真实的审美情感进行掩饰,再也不敢轻易地表露出来。到那时孩子们就失去了他这个年龄所应当具有的童真,失去了自我的非真实的存在,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显然也是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大胆表露个性化的审美情感。

一位学生以《近墨者不黑》为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同桌真是个‘黑人,他不但长得黑,思想更‘黑。他学习懒惰,作业马虎,还时常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他想把我也‘拉下水去。爸爸妈妈常常叫我向老师提提,把座位给换了,免得受他影响。可我常常大声地说:‘我虽然近墨,但我不会黑!……”在这段描写中,小作者完全颠覆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传统定论,以自己全新的审美情趣诠释了“近墨者不黑”的个性化理解。值得肯定的是,这种审美情感完全是真实的,是十分宝贵的。我们不应当用成人写作的标准去评述小学生作文,那只会让孩子的作文步入“八股”的后尘,坠入空泛的深渊。学生作文应当是一个更享受自由的生命时空。

四、爱护体现真实的个性话语

孩子应当有用自己的话语表现自己的认识、感受和情感的权利。可是十分遗憾的是我们在小学生作文中往往多见他们用冠冕堂皇的公众话语,按照大人们的喜好和要求在说话,虽然措辞华美,甚至无懈可击,但这些话语未必是出自学生的真心话,未必是他们在生活中可以真实交谈的话语。读着这些作文,我们常常会感到文中缺乏朝气蓬勃的活力,缺乏灵性飞扬的感动。话语,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是孩子“童心”、“童真”的直接体现,我们怎能不爱护小天使们用个性真情的话语来作文呢?

一位老师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果树上结满了果子,你挤我碰”的句子。学生从“你挤我碰”这个词想象开来,有的说果子结得特别多,有的用上了“果实累累”,有的用上了“硕果满枝”。这些华美的词语正是老师满意的答案。这时,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孩嘟嘟囔囔地冒出了一句:“树上结满了果子,那棵小树都累出了汗。”尽管这位老师没有给出很高的评价,但细细想来,我们不禁为儿童的语言魅力感慨:一是一个“汗”字写出了秋季地暖天凉露水凝结的自然现象;二是一个“累”字写出了小树虽然很辛苦,但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硕果盈枝的欣喜和甘甜;三是短短几个字,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可爱、进取、丰收、拟人化的小树的形象……这就是孩子的语言,一股充满童真的清泉。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地呵护这些充满个性化的语言,让孩子的作文体现应有的童真、童趣。

当然,这不是说学生作文的话语可以没有是非标准、没有语言规范,而是不太主张严格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写老师所教的,说公众认可的。学生的是非标准、语言规范是成长过程中可以慢慢提高的,而保持孩子的“童心”、“童真”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但愿在我们老师的努力之下,让儿童的“真作文”在作文园地里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