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君多采撷 文本最精彩

2010-06-10 07:46叶俊玉曹华钦
中学生优秀作文·高中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课本上名句切入点

叶俊玉 曹华钦

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不同程度地抱怨过:在写作文的时候,很难让自己的作文散发一种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在面对材料作文的时候,也很难找到一个创新的思维点与切入点。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本其实就是一部经典之作,并非“无情”之物,我们如果能在上课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并尝试将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作文写作当中,定会使我们的作文别具一格、异彩纷呈,读来给人亲切之感。

一、学会迁移文本,丰富作文历史内涵。

语文课本的篇章都是一些经典名篇,如果能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吸收,汲取其精华,并运用到考场作文当中,不仅可以丰富我们作文的历史内涵,而且还能给阅卷老师带来亲切而又新颖的感受。文本的迁移可以分为名句的迁移、形象的迁移两个方面。但决定选用课本中什么样的内容,得由试卷作文的材料内涵决定,这是我们写作取材时的一个原则。

(一)名句的迁移

课本上的名句非常多,如果能将课本上的名句运用到应试作文中,那无疑是一大亮点,不仅能增强作文的历史厚重感,而且会使得文章文采飞扬。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所运用的名句必须吻合文章的内涵。

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目如下: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文体,自拟题目。

考场经典分析:

1、有一位考生由材料中的“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联想到了苏轼的《浣溪沙》中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因而一开篇就由该句诗提炼出标题——“清欢”,并揭示文章的主题:“人生的最初就是一掬清水,岁月变迁之后,人们总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往这清水里加入不同的味道;而我,独爱平淡无味的水,因为这才是生命的本真。”这里,名句的巧妙迁移,就成了疏通寡淡之“水”与平淡“人生”关系的桥梁,因而也就实现了由材料到文章主题的平稳过渡。而且在文章的后面,作者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来诠释人生的真谛,自然而又亲切。

2、另有一位考生以“一蓑烟草任江平”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并以下面一段话开篇:“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阅卷老师看到这里,只有捋须欣赏,别无挑剔。

(二)形象的迁移

形象是某种历史文化的名片或象征,它既指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作中的抒情主人公,也指咏物诗中所借托的事物(物象)和写景诗中的景物(景象)。如果能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课本中的某种形象,必定会使文章充满着人文气息。当然,形象的迁移,同样遵循着内涵一致性的要求。

如2007年浙江卷作文,作文题目如下: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考场经典分析:

1、其中有一位考生以“那一抹生命的嫣红”为标题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下面是其中的一段话: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开始荷锄耕地。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得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羽翼?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尘嚣,醉倒在南山的悠悠菊香里。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紫陌红尘何所谓,纵不得年少又何妨?这一抹生命的嫣红,在敬重之余,教我明白在浮躁纷扰的尘世中要独守一方宁静的天空。

这里,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名篇名句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抓住了“菊”与“陶渊明”两个形象,彼此融为一体,“菊”的高清正是陶渊明光辉峻浩的人格写照。作者通过迁移课本的这对形象,感怀消逝的历史中陶翁犹如“菊之雅”的精神,教人在浮躁纷扰的尘世中要独守一方宁静的天空!

2、再如2008年福建高考作文中,一考生以“一蓑烟草任江平”为题写的文章,下面是前两段: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这篇文章同样以“水之淡”为切入点,迁移课本中的“甘于淡泊,乐于平淡,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浮游于天地,超然以物外”的庄子形象来诠释“生命之淡”的真谛,读来无不让人感到亲切。

课本中的形象的运用,能让文章彰显久违的历史内涵,给人美的享受;也能让考生创作的文章犹如一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既亲切,又新颖!因而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课本中的精华。

二、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创新作文。

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写作的重点是突出个性,力求创新。作文创新,是指摒弃旧说,跳出原有的立意圈子,创造出有个性的、独特的文章: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新、材料新、表现形式新。而思想新最为重要,因为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统帅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思想新呢?我们下面先来看看课本上的一个例子。

课本列举了张莉的《精神救助》。这篇文章最为出彩的地方莫过于思想的创新:接受物质救助的山村女孩,却在精神上救助了“我”。读来让人感慨万分。

这给了我们创作的一些启示:在生活中要培养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的好习惯;而且要多角度分析所给的材料,寻找新颖的切入点,力争做到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追求新颖、高远、深刻。

(一)整合课本,精选切入点

拿到作文材料后,要认真分析材料,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想想大多数人选取的角度,自己就要跳出那些圈子,以求创新。正如陈绎曾《文说》道: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整合作文材料与课本上的相关资源:

1、避同求异,独特出众。当我们就同一个题目写作文时,不要急着下手,要考虑到: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想到的切入点就没有新意,用雷同的着笔点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我们在整合课本上的知识点时,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想到的切入点进行切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新颖性。

2、推陈出新,旧材新用。课本上的经典材料可谓内涵丰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材料即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所以这样的切入点可以化经典为神奇,让我们的作文充满创新的思维。

如2006年全国卷I作文: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考场经典分析:

这段寓言的含义很明确,用辩证法来梳理,其核心寓意是“认清自己,认清世界”、“找准自己的定位”。

有一位考生由此联想到课本第三册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一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句本是曹操用来写当时择主的人才的。在当时三足鼎立的大背景下,人才难以作出选择,也难以找准定位。而作者却别出心裁地以此为切入点,来诠释“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主题,就令人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二)逆向思维,创新主题

“逆向思维,创新主题”的核心是在整合课本资源的基础上,摒弃原有的说法,加入自己的思想观点,从反而加以论述,以此来创作主题新颖的文章。但也有一个条件:正反两个面须有本质的联系。譬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压抑牡丹花而赞美莲花,赞美它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立意高远。但如果让我们再写一篇关于莲花的文章,假设再以淤泥来赞美莲花,就落入了俗套。如果能由周敦颐的贬低淤泥,而转为赞美淤泥的无私奉献,那也可谓切入新颖了。

如2007年湖南高考作文题: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考场经典分析:

看到这个题目,会有很多同学马上想到课本中的诸如陶渊明等率真的古代诗人,可有一位考生却反其道而创作:“诗意的生活,或许应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悠然自得的陶渊明,或许如‘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洒脱的李白。”然而,小作者笔锋一转,“难道诗意地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而后重点阐述现代人“诗意”的精神世界——清晨品一杯清茗、胜利之后的狂欢、静听自己的心灵。

这里,小作者抓住了两者本质的相同点——“诗意”,只不过“诗意”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个隐居,独享自然:一个现代,分享精神家园。而作者独具一格地选择了后者,使得文章更显新颖。

因而,在平常的学习中,如果能认真学习课本名篇,并能有选择地加以继承吸收,结合材料寻找一个新颖的切入点,那么我们的作文定会别具一格,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课本上名句切入点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中庸》名句节选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借课本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算盘是个“小气鬼”
中华名句
高考英语名句展播及专项训练
课本上的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