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治疗中针刺合谷穴的红外热像观察

2010-06-19 00:29康莲英
中外医疗 2010年21期
关键词:合谷面瘫患侧

康莲英

(宁乡县中医医院 湖南长沙 410600)

1 资料和方法

1.1 受试对象

接受针剌合谷穴观察面部红外热像变化者共65例,均为临床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年龄l7~70岁,平均年龄为43岁,病程4天~4年,平均病程为9个月;面瘫部位在左侧者32例,右侧32例,双侧(右重于左)1例。另选经临床确诊,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等各项条件基本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针刺外关穴,l5例健康人不予针刺,一并进行对照观察。

1.2 观察方法

(1)针刺方法:在双例合谷穴针刺,平补平泻手法行针,得气后留针2O分钟。(2)实验环境:观察的实验室温度为19~26℃,前后观察的室温波动尽量控制小于±0.5℃。实验室温度控制在40~60%范围内。(3)热像图观察过程:受试者进入实验室后安静平坐适应室温3O分钟后开始观察。使用瑞典产AGA782型红外热像仪记录针前热像图1张后进行针刺治疗,记录针刺即时及留针,起针后的热像圈若干张。整个观察过程患者正坐于热像仪摄像镜头前,记录热像图时受试者屏气2~3秒钟。(4)热像圈分析内容及计算机处理方法:记录面部热像图,分析并得到下述部位的区域平均温度:全面正侧、左右面部、左右眉、左右外眦、左右内眦、左右颧、左右颊、左右鼻唇沟、左右嘴角、印堂部位,鼻、口共22个部位1430对温度数值。将计算机处理后得到的温度数值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针刺前后观察部位的温度变化.

表1 针刺合谷穴后面部1430对温度数值变化类型分析

图2 针刺前后面部健患侧温度差值比较

2 观察结果

2.1 针刺合谷穴后面部温度的反应类型

65例面瘫患者进行了针刺合谷穴前后的面部温度变化的观察。对面部22个部位针刺前后1430对的温度数值统计表明,其中升温反应为1084对,占总数75.8%;温度无变化者144对,占10.1%;温度降低者202对,占14.1%。各部位针刺后温度变化类型见表1。

2.2 针刺合谷穴后面部温度的改变

本批病例主要观察了针刺合谷穴后面部各部位的升温幅度和健、患侧温度差值的变化。

(1)针刺合谷穴后面部备部位升温效果分析:图1示,针刺合谷穴后面部升温效果最好、升温幅度最高的部位依次为口、鼻、患侧嘴角等;而升温效果较差、升温幅度较小的部位为印堂及健侧眉。(2)针刺合谷穴面部温度数值的比较:对65例1430对面部温度数值按部位进行针刺前后比较,结果表明,针刺后面部各部位温度均较针刺前升高,经统计学处理,除印堂、健侧眉为P<0.05外,其余各部位均为P<0.02。(3)针刺合谷穴前后面部健、患侧温度差值的比较;图2示,针刺前6例的面部键,患侧差值,在多数部位如眉、眼、外眦、内眦、颊、嘴角均较大,其中眉、眼、外眦部位的温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针刺后备部位的缝、患侧温差值减小,均不具统计学差异。(4)针刺外关穴和不予针刺的面部温度变化据对针刺外关穴30例660对的面部温度数据统计,治疗后较治疗前温度有所上升,但除全面温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部位温度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15例不针刺受试者在同样实验环境下,统计30分钟前后的全面、左侧面部和右侧面部的温度变化,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面口合谷收”载于明·杨继洲著的《针灸大成·四总穴歌》,依据这一取穴原则对面瘫患者进行了热像图观察。结果显示针刺合谷穴后,患者面部以升温反应为主要趋势。据对65例针刺前后1430对温度数据统计,75.8%为升温变化,面正侧、左右面及其他19个部位的平均温度针刺后均较针刺前有所提高,并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合谷穴与面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设针刺外关穴和不针刺对照,除前一组针刺后全面平均温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外,两组均无明显升温变化,这一结果加强说明了针刺合谷穴对面部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针刺合谷穴后的升温反应中,口鼻部位的升温幅度最大,说明合谷穴与口鼻的联系较面部其他部位更为密切。分析上述结果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古代医家通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的临床经验不是泛泛之谈,有客观指标的实验结果对前人的经验和中医理论是一个验证,并可为其提供科学证据。

人体体表温度是由血液循环状态、交感神经兴奋程度和组织新陈代谢状态所决定。针刺后的面部温度变化说明,针刺有改善上述三个环节状态的作用。面瘫患者由于面神经功能的丧失,面部肌肉失去神经控制,血液循环和代谢均处于低下状态,所以治疗时一方面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也要改善局部的营养。针刺引起的升温效应不仅只是单纯的血循变化,其内在的机制还包括神经功能的改善和局部组织代谢的加强。因此,用温度作指标进行针刺面瘫治疗效果的观察有着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另一项观察结果显示;针刺前面部健、患侧多数部位的温差值均较大,面针刺后各部位的健、患侧温差值均减小。这一结果提示我们,针刺治疗的作用使面部温度改变,中医理论认为,面瘫之病是由风寒侵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失常,经筋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而发病:针刺治疗后使面部健、患侧温度接近平衡,说明针刺合谷穴可以通经络、驱风寒、行气血,达到改善病变侧的气血运行,促进功能恢复的治疗目的。另外,针刺双侧合谷穴似有特异性的提高患侧温度趋势,这一结果反映了针刺调整作用的一种特殊方式。

[1]谭吉提.现代针灸治疗[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关攀凤.临床面瘫观察[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

猜你喜欢
合谷面瘫患侧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更 正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