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县果梅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2010-06-29 01:17张平湖
中国果业信息 2010年4期
关键词:青梅龙头企业加工

张平湖

陆河县是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果梅生产地。据陆河县水果办公室的统计资料,2005年陆河县果梅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 0.67万hm2和 1.2万 t,分别占我国大陆果梅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67%和7.27%,占广东全省果梅种植面积和产量的19.6%和32.3%,是“中国青梅之乡”。从1995年开始,陆河县委、县政府就将果梅列为水果龙头产业之一,经过10多年的发展,果梅已成为陆河县名优特产。2009年,全县果梅产值3900万元,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近年来陆河果梅产业出现了产值提高困难、产品精深开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产业现状

(一)生产现状

陆河县果梅种植面积于1989年首度超过2000 hm2,2004年增加到7000 hm2,达历史最高峰。2004年以后,种植面积略有减少,但均维持在 6000~7000 hm2之间;2009年面积为 6500 hm2。从分布上看,2009年河口镇、东坑镇和水唇镇果梅种植面积分别为1650 hm2、1600 hm2和1550 hm2,合计占全县果梅种植面积的73.85%,是陆河县最大的果梅产地 (见表 1)。

从产量上看,1995年之前陆河果梅产量徘徊在2000~4000 t;1998年开始,产量大幅度增加,2005年达到1.2万t的历史最高产量;之后,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略有上升,为6500 t(见表 2)。

从产值上看,1995年以前陆河果梅产值一直保持在500万元左右;1998年以后急剧上升,1999年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值,为4200万元;2000—2005年之间逐年下降,2005年仅540万元,回落到1995年以前的水平;2007—2009年又急剧回升到3500万元以上(见表 2)。

(二)加工现状

根据调查,2009年陆河县成规模的果梅深加工企业有3家,粗加工企业有4家,全部为民营独资企业,年加工能力约4000 t;其他种植大户加工约200 t。

表1 2009年陆河县果梅主产区果梅种植面积分布

表2 近年陆河县果梅种植面积、产量、价值、价格变化情况

陆河果梅加工制品主要有五大类,即干湿梅(主要用于出口)、盐渍梅(包括咸水梅、低盐梅干、梅坯等)、蜜饯(包括奇味梅、话梅、脆梅、黄梅等)、饮料(包括酸梅汤、青梅原果汁等)和果酒(包括青梅酒等)等(见表3)。加工工艺多沿用传统的加工工艺。

(三)销售现状

陆河县果梅鲜果全部在国内销售,主要由本县加工企业或种植大户收购,部分鲜果销往周边市县果梅加工厂。果梅制品的销售随着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在国内和国际上均有了一定的市场。内销市场产品主要为蜜饯和果汁饮料,部分为青梅酒。果梅蜜饯产品主要包括蜜制品的奇味梅、脆梅、黄梅和草制品的甘草梅、陈皮梅、话梅等,每年产量约1700 t。其中,40%在陆河县批销市场销售,30%销往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等大型超市,10%作为配餐食品被深圳航空公司购买,其余20%供应广州、深圳、汕头、惠州等地批零市场(见表4)。2009年陆河年产青梅原果汁1500 t,根据浓度和口感的不同制成了多种类型的果汁饮料。按原果汁测算,55%的产品供应广州、深圳等地宾馆酒家,20%供应给医药制品厂,10%供应给南方航空公司,15%在本地和广州等地批零市场销售(见表4)。目前陆河县年产青梅酒约100 t,基本上都是青梅浸泡酒,全部在本县市场销售。

表3 陆河县果梅主要加工企业和主要产品类型

国际市场上,早期多制成梅坯卖给潮汕地区拥有出口权的企业进行出口;1998年之后,陆河县伟能食品有限公司获得了果梅制品出口权,从而拓宽了陆河果梅销售途径。1998—2001年,陆河县每年出口到日本的梅坯有2000~3000 t,其中,约 2000 t为陆河本地粗加工产品,约1000 t为收购周边地区产品。2002—2006年,因受国内其他果梅种植地区同类产品的冲击,梅坯出口单价回落,外销市场萎缩,陆河果梅出口受到影响,每年出口至日本的干湿梅降至1500 t,加上出口到韩国300 t、新加坡200 t,每年共约出口2000 t。

(四)品种与生产技术

陆河县种植的果梅品种早期主要有青竹梅、白粉梅和黄梅等;2004年后,通过自主培育或外地引进,推广了陆河软枝大粒梅、普宁矮白梅等优良品种。但是,由于青竹梅经济价值较高,很多农民在种植时仍只种植青竹梅,使得优良品种推广较慢。2006年,《陆河青梅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广东省地方标准专家组审定,陆河梅果主产区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青梅产量和果品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量水平有待提高。陆河果梅虽然绝对产量较高,但对1986—2007年间的单产分析表明,陆河果梅平均单产仅1.06~2.10 t/hm2。1998年和1999年单产较高,超过2 t/hm2;但2000年以后各年单产普遍低于1.5 t/hm2;2008年和2009年两年产量更是低于1 t/hm2,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只有高产年的1/2;与2005年台湾高产园约12 t/hm2的单产相比[1],差距更大(见表2)。

二是果品价格波动大,生产效益不稳定。价格的稳定增加是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我国农业发展历史表明,价格波动是相关产业不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陆河县农业局记载,1995年之前陆河果梅价格维持在2元/kg左右;1996—2000年在4元/kg以上,其中,1998年价格高达6.50元/kg;之后,逐年降低,2005 年仅0.45元/kg左右;2006年开始回升,2009年又上升到 6.50元/kg(见表2)。在这样剧烈的价格波动下,果农生产收益没有保证,低价年果农收益显著下降,严重影响生产投入的积极性,生产管理粗放,产量、品质下降,加工企业也会因为原料得不到保障而受到影响。

三是加工能力不足,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目前陆河县年产新鲜果梅8000~12000 t,而全县每年果梅加工能力仅4200 t,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果梅鲜果滞销,进而影响果农生产管理的积极性。果梅作为一种传统的保健食品,其深加工、多层次加工,是果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陆河县果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加工深度不够,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加工出的五大系列产品,多数是初级加工产品,新品种少;出口以干湿梅和梅干为主,成品出口不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除少部分企业外,陆河果梅加工主要还是采用传统工艺,腌制技术有待改善,青梅腌制成咸水梅的制成率偏低,原料的利用率和加工品质得不到保障。

表4 近年陆河县果梅蜜饯产品销售渠道及行业销售情况

四是产品市场竞争力偏弱。在内外销市场上陆河果梅产品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在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等方面与其他产区,特别是临近的普宁、潮安等市(县)相同或相近,鲜果在市场竞争中没有明显优势。加工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小、产品种类少、档次不高、市场开拓不足,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整体偏弱。据调查,2009年陆河县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果梅加工龙头企业有3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只有1家。最大的果梅龙头企业伟能食品有限公司2009年产值1550万元,利税210万元,与国内外一些大的果梅龙头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果梅龙头企业在人才、资金、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投入不足,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深加工能力普遍较弱,科技含量偏低,营销手段落后,名牌产品不多。

五是生产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是优质品种偏少。近年来虽然培育和推广了高产优质的软枝大粒梅等品种,但要进一步促进果梅的发展,还需要培育和推广更加高产、品质更优的品种。其次,品种搭配不合理。笔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陆河果梅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且不稳定,主要原因除了缺乏管理外,就是品种搭配不合理。大多数梅品种自花不实,单一品种种植产量较低。因此,要配搭花期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品种1~2个,以提高梅树结果能力,如青竹梅可占80%,粉梅占15%,黄梅占5%。由于青竹梅经济价值较高,很多农民在种植时只种植青竹梅,造成品种单一,降低了授粉率,从而影响产量。此外,针对性实用技术落实到位率低,一方面,农户还没有完全掌握相关技术要求;另一方面,一些技术开发也不足,如保花保果技术、开花结果期人工调控技术等,使得梅农在实际操作中应变能力较差。

三、对策建议

陆河县果梅产业发展尚处在初始阶段,进一步发展有压力也有动力,有机遇也有挑战。为推进陆河县果梅产业的发展,笔者现提出如下对策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是以工业化理念发展果梅产业。果梅产业属于农业范畴,但又与食品轻工业联系密切。陆河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发展果梅业天时地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的关键是要在产业化发展思路的前提下,进一步借鉴工业化理念,加快市场主体培育,移植工业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组织生产,采用工业技术进步手段推动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产品流通,引入工业融资方法增加投入,大力推进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相结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二是以产业体系建设为契机,提高果梅产业水平。当前全国、全省正努力以农产品为基础,开展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果梅作为一种相对大宗的农产品,可以结合或参照水稻、玉米等农产品产业体系建设机制,从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市场营销、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等角度,联合相关生产区域进行产业攻关,进一步提高陆河果梅产业水平。针对陆河果梅产业实际,特别是要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

三是大力发展果梅深加工业。陆河果梅产业要向纵深发展,核心就是要发展果梅深加工,只有深加工才能带来高附加值,才能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在日本,果梅深加工已经实现了产业化,除生产果脯外,还制成多功能调味食品、化妆品和医药保健产品等30多个品种,果梅生产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2]。陆河县可以参照先进国家的经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引进、开发、利用现代加工技术,努力推动果梅加工业的发展,提高果梅加工的广度、深度和精度。

四是优化种植结构,提升陆河果梅产业竞争优势。目前国内果梅市场产大于销,只有调整好产业发展目标,才能较快恢复供求平衡,走出价格低谷。首先,引导不具竞争力的粗放果园废园造林,配合水果产业结构调整计划,逐年调减劣质果梅栽培面积。其次,调整品种结构,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陆河软枝大粒梅1号等。同时,结合发展旅游业的需要,转型发展观光休闲梅园,利用淘汰老树头嫁接观赏梅花,发展与青梅相关的新兴产业。再其次,引导梅园矮化管理,提升果梅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全县尚存的约1500 hm2劣质品种进行高接换种,大力推广轮养轮产技术(即同一果园两年结果一次)。最后,保证鲜果质量,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生产绿色无公害果梅;注重修剪技术,培育大果、一级果;注重采摘技术,成熟采收;重视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

五是扶持壮大果梅龙头企业。政府要主动为龙头企业申报提供指导和培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资格认定、年度检审和管理力度,促进龙头企业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要制订合理的税费鼓励政策,加强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加强龙头企业在项目申报与实施、市场开拓、集资融资等方面的服务与指导,倡导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六是进一步优化果梅产业发展环境。首先,制定激励政策和立项、征地优惠政策,鼓励兴办果梅深加工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果梅龙头企业的征地、立项,优先安排指标,办理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其次,加大资金扶持政策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税收部门要对与果梅产业发展相关的各个环节按政策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另外,财政部门要建立专项基金,对果梅新产品开发、专业市场建立和培育、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及产业基地建设等给予资金扶持,将各项目扶持资金实行捆绑使用。金融部门要把扶持果梅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开展银企对接,组织农业、金融、财政等部门以及重点龙头企业建立银企对接机制,向银行推介果梅龙头企业,让银行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放心贷款,落实农民小额信用贷款政策。再其次,建立健全农业担保机制,为中小型果梅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保证,对农民设立生产风险基金,减少各种生产风险。最后,进一步放宽果梅龙头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以果梅生产、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符合技术和设备条件的,给予其与农户签订果梅生产、加工合同,跨区域收购、加工、批发、零售的经营权;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

[1]刘方梅.台湾青梅产业现状与扶持措施 [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5(3):22-24

[2]刘兴艳,蒲 彪.我国青梅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8):50-56

猜你喜欢
青梅龙头企业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Numerical studies of the influence of seeding locations on D-SOL plasmas in EAST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下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
自制青梅酒,生津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