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阜阳北站运输效率的思考

2010-07-13 08:58李松泽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0年11期
关键词:北站驼峰阜阳

李松泽

(上海铁路局 阜阳北站,安徽 阜阳 236036)

1 阜阳北站概况

阜阳北站位于京九线,为路网性编组站,是“一主两翼”运输战略中二通道的重要节点,衔接商阜、阜麻、青阜、阜淮和漯阜 5 条铁路线,主要承担丰台西、南仓、徐州北、武汉北、郑州北、向塘西、合肥东、芜湖东等相邻技术站间直达、直通和区段列车的解编任务。

阜阳北站为单向纵列式三级四场站型:到达场 (12 股道)、编组场 (32 股分类线)、下行出发场 (14 股道)、上行西到发场 (9 股道)。设有 TW-2 型组态式减速器+减速顶调速方式自动化驼峰1座,作业方式为双推单溜,驼峰机车控制方式为司机手动操纵,编尾为平面调车,设有3条牵出线。全站配备 DF7型固定调机 5 台,其中驼峰 2 台、峰尾 3台。编组场尾部及各到发场均采用 TYJL-Ⅱ 型计算机联锁设备。

2010 年,随着京九线电力机车的大量开行和全路调整运行图,以及路网运输布局的变化,阜阳北站在办理车流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出现了阶段性不适应甚至堵塞的状况,波及相邻干线的运行秩序甚至路网的畅通。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车站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努力提高作业能力与效率,优质高效地完成运输任务。

2 提高运输效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运输任务分析

2010 年两次调整运行图后,阜阳北站图定办理列车对数由原来的 197 对/d 上升至 210 对/d,其中解体 143 列、编组 148 列。在改编列车中,京九线由电力机车牵引,编组需 2 钩套线的重量 5 500 t、换长84.0 的大编组列车 为 74 对/d;郑州方向重量 5 000 t、换长 84.0 需改编的大编组列车为 15对/d;淮南方向重量 5 000 t、换长 72.0 需改编的大编组列车为 31对/d,总计大编组列车 120 对/d。阜阳北站的主要车流方向有 3 个:京九北段商丘方向 71对/d,京九南段麻城方向 58 对/d,二通道淮南方向 48 对/d。另外,还调整 6 对行包专列在阜阳北站进行机车换挂和技术作业。总之,调整运行图后,车站运输任务更重,作业更加复杂,主动适应变化,积极挖潜提效,确保车站畅通是运输形势的要求。

2.2 提高运输效率的必要性

(1)办理车数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10 年与 2007 年相比,车站日均办理车数增加 1 072 辆,增幅为 6.8%;无调、有调车流均出现增长态势,尤其是 2010年1—5 月份与 2009 年同期相比增幅明显,日均办理车数增加 672 辆,有调车数增加 589 辆,但车站解编列数略有下降,主要是牵引定数提高后编成辆数有所增加。

(2)与图定任务相比,无调车数超额完成图定任务为 106.3%。但总办理车数仅完成图定任务的 75.4%,主要是有调车数完成 61.4%,差距较大。另外,实际日均解编列数 (89,89) 与图定任务(143,148) 相差更大。改编车流较大的 4 支车流为商丘方向至淮南西、麻城方向;徐州方向至麻城、淮南西方向;麻城方向至商丘、徐州方向;淮南西方向至商丘、徐州方向。因此,加快有调车流中转,提高改编作业效率势在必行。

(3)按照京沪、京广线以客运为主,京九线以货运为主、以客运为辅的路网运能规划,华东铁路“一主两翼”运输战略,以及阜淮线电气化、青阜复线、洛阳—南京建设大能力通道、阜六铁路建设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阜阳北站将承担更多的运输任务,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

2.3 提高改编作业效率的可行性

阜阳北站改编作业能力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阜阳北站改编作业能力表

(1)从能力利用率分析,解编作业效率距计算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辆数分析,驼峰能力利用率为 71.6%、编组能力利用率为 63.8%,整个改编系统能力利用率为 70.9%。

(2)2010 年图定改编任务大于现有计算能力,按现有技术设备、技术作业和劳动组织模式,需要进行车站能力加强。

(3)从能力协调的角度,编组能力远大于解体能力,驼峰能力是整个改编系统的制约瓶颈。妥善协调好驼峰与尾部的编组能力,大力提高驼峰作业效率,实现整个改编系统的效率提升,适应大运量需求是必要和可行的。

3 影响运输效率的因素分析

(1)车流到达不均衡。车流均衡到达是确保车站有序作业、充分发挥设备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内在要求。长期以来,受旅客列车“块状”密集到发、施工,以及 18 点前后抢交界口车流等因素影响,阜阳北站改编车流不均衡到达现象比较严重。每天 17:00—23:00、6:00—10:00 的 2个时段,改编列车集中密集到达,车站作业能力不适应,大量车列待解,大批列车外围等线,保有量骤增,作业组织困难。据统计,这2个时段最多时需要接车 32 列之多,而 0:00—4:00,仅到达 13 列,使驼峰编尾部分时段停轮等流,到发线空闲,改编能力虚糜。另外,向塘西、淮南西、江岸西等方向车流量不稳定,超图行车与丢运行线交替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车流到达的不均衡性。

(2)机车阶段性供应不足。商丘、淮南、青龙山、淮滨、阜阳西 5 个方向,受机、列衔接不匹配,车流到发不对称,部分方向车流超图行车等影响,导致机车阶段性供应不均,尤其是京九线江岸西、向塘西、淮南西方向,车流在阜阳北站阶段性积压,滞胀运用车保有量。电力机车上线台数不足问题也较突出,按照 2010 年运行图的规定,京九线南、北段总计 74 对/d 货物列车由电力机车牵引,但5月份日均统计,电力机车实际仅担当 54对/d,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车流的中转速度和运输效率。

(3)铁路局分界口及袁寨方向阶段性受到制约。由于阜阳北站距离铁路局间分界口王楼、淮滨较近,并紧邻漯阜地铁,受到旅客列车较多和各铁路局控制运用车保有量的制约。例如,如果铁路局接车不畅,出发场作业完毕的列车将会待发,不仅增大了运用车保有量,并且占用到发线,制约了车站作业能力。

(4)5 000 t 以上大运转及摘挂列车编组困难。随着京九线电气化开通运营,电力机车大量上线牵引大编组列车,牵引定数必须达到 5 500 t、换长84.0,要求满轴满长编组;淮南西及郑州方向分别采用 ND5和 DF8B机车牵引,要求编组 5 000 t、换长84.0 和 72.0,不准欠轴开行。但阜阳北站编组场线路横向划区,编组场调车线实际有效长仅 800 m 左右, 必须分两股道集结 5 000 t、换长 84.0 的大编组列车,大编组列车必须套线 2 钩以上。据统计,目前日均编组大编组列车 44 列以上,平均每列延长调机作业时间 10~15 min,总计增加 572 min 左右,这不仅增加作业难度,而且降低了车流中转速度和运输效率。

(5)摘挂列车编组困难。2010 年调整运行图后,车站每天编组摘挂列车 9 列。由于青龙山、合肥东站摘挂列车开行区段长,小站车流到达多但开行车次少,而且要求到站按成组编挂,不准编入区段车流,给车站运输组织带来困难。在阜阳北站改编能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改编能力,影响了运输效率。

(6)编组分类线使用紧张。车站编组场共有分类线 32 股,其中 2 股为特种车辆存放线,30 股可进行溜放作业,而基本编组去向为 24 个,向塘西、淮南、丰台西等车流量较大的去向占用2股,分类线使用状况非常紧张。在日常运输生产中,日班计划临时安排整列空敞车解体 (日均 4 列),机务油料超卸车能力到达,车辆部门超检修能力扣车,货物装载加固状态不良车辆多,限、停交车流接入,路料车以场代库等现象,不仅大幅挤占了调车场能力,而且加剧了编组分类线使用的紧张状况。一方面,造成驼峰等线解体、外围等线接车;另一方面,驼峰临时借用股道下车,增加驼峰与编尾整场、翻钩次数,降低了车站改编作业效率。

(7)计划质量与组织指挥水平有待提高。①阶段计划、调车作业计划编制质量不高,受作业相互抵触与交叉的影响,合理性、协调性和连贯性有待提高;调机运用、调车作业钩数与行程尚需进一步优化;作业组织有待紧密衔接。②组织指挥前瞻性、预见性尚显不足,造成车流接续组织松弛和上线速度延缓,影响运输效率;阶段计划组织接发列车、解编作业和运用到发线落实力度不够,造成接发列车与解编作业,以及解 (编) 作业自身间交叉干扰,降低效率。③推峰作业组织欠佳。作业人员存在不注重提高解体作业效率等问题。

除此之外,设备质量、施工较多、解送禁溜车多等,也对运输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4 提高运输效率的对策

(1)加强安全管理,以坚实的基础助推效率。效率只有在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提升。因此,要以安全基本管理制度建设为重点,大力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安全逐级负责制及考核办法,推进安全管理责任及岗位责任的落实;以《车站行车工作细则》为重点,及时健全完善行车基本作业制度;加强现场安全检查,狠抓现场作业过程控制。通过深入开展安全活动,强化安全关键控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精细作业计划编制,以良好的计划质量提升效率。①加强日班计划、阶段计划的编制,提高 3小时阶段计划的质量与兑现率。根据到达列车预确报、现在车、阶段内列车到发、机车交路等情况,合理组织车流接续和到发,精心组织在途车流和即将上线车流,加快车流中转;组织有调与无调中转列车交错到达,实现车流快接快发。②提高调车作业计划质量。科学编制调车作业计划,做到编制合理、内容齐全、行程短、钩数少;统筹安排解、编、取、送作业,做到解体照顾编组取送、编组协同解体;密切关注作业动态,及时修正计划偏差,努力提高计划兑现率,实现车流快速移动。

(3)强化组织指挥,实现快解快编快发。①充分发挥调度的龙头作用,加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主动性,合理运用调车机、到发线和牵引动力,用活编组场分类线,保证解编作业不间断进行,有计划地快速组流上线,加速车流移动。②精心组织作业人员快速作业,组织机车快速出段、快速换挂,密切与调度所及邻站的联系,实现列车快速出发,压缩列车待发时间。③用好调车机,正确、及时下达调车作业计划,强化计划的有序衔接,组织机车和调车组快速动作,在规定的作业标准之内完成调车任务;灵活运用调机,合理安排作业,减少交叉干扰,充分释放设备能力;统筹考虑驼峰编尾作业,充分发挥编尾调车机能力,灵活安排上峰协助驼峰作业,弥补驼峰调机能力不足。④加强交接班、吃饭前后的作业组织,大力压缩调车机辅助和非生产时间,保证计划衔接有序、动车及时。

(4)强化列车到发组织,积极按阶段计划行车。①严格按阶段计划接发列车,并积极组织兑现。站调、值班员要严格按照阶段计划的安排,组织列车快速有序接发,合理安排好接车场别,运用好到发线,杜绝将无调中转列车变为有调车流进行解编作业;根据车流变化情况,安排好机车接续和到发线,减少改编作业与接发列车间的交叉干扰,组织列车有序接发,提高开车计划兑现率。②精打细算,尽量多编车数,特别是电力机车牵引的京九南北段,提高出发列车平均牵引质量,加速车辆周转。③车站值班员要准确掌握待发列车作业进度、机车交路、整备作业和出库时间,加强与机务、列检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对关键列车组织重点突破,实现待发列车快速出站,尽快腾出到发线。④优化运输组织,实现按图按阶段计划组织行车,尽量避免列车晚点或丢线运行;当运用车超过保有量标准值时,尽量组织编成新的列车待发,在有条件开车或加开时立即发出;针对出发场、西到发场列检作业组数不足的状况,建议增加列检组数。

(5)强化解体编组作业,努力提高改编作业效率。①强化解体作业组织,加快作业进度。提前准备、快速作业,严格在作业时间标准内完成排风、摘管、商务检查等解体作业前的准备工作;组织驼峰调机轮替推峰,减少峰顶空闲,压缩峰顶间隔和空费时间,实现驼峰流水式作业;提高驼峰推峰速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目前的 5 km / h 提高至6 km / h,加速车列解体进程,在解体中认真掌握好推峰速度和车组间隔,选择好提钩地点、提钩时机和护钩工作,提高解体效率;加强列车密集到达等高峰时段的运输组织,实现高峰时段解体 6~7 列/ h的目标,并在条件许可时,采用双推双溜作业模式。②合理运用好尾部的 3 台调机,强化编组作业组织。针对车流量增大,站内保有量经常处于超饱和状态,大力组织平行作业;严格执行作业钩分标准,快速连挂、快速选编、快速编组转线,及时腾空分类线,积极为解体创造条件;密切与出发场的联系,减少接发列车与编组转场作业的交叉干扰,实现两项作业平行进行。

(6)优化机车运用,强化机、列衔接。①密切与铁路局调度所的联系,合理编制阶段计划,安排好机车特别是电力机车交路,密切车流、机车、运行线衔接;对紧机车交路、等机车方向列车要及时向铁路局调度提出调整建议,采取优先到达、及时出段和放单机等措施;对折返时间不足整备时间标准的交路,要组织快速作业、优先放行。②安排好电力机车进段整备和立折,严格执行电力机车 3 小时折返标准,实现电力机车的快速折返。③积极组织远程直达列车和超轴列车的开行,缓解机车交路紧张情况;严格按照电力机车牵引定数,编至满轴满长,杜绝电力机车欠轴开行。④发挥与机调合署办公的优势,密切结合部管理,有效运用好各方向机车。

(7)强化联劳协作。①组织联合劳动单位定期召开联劳协作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②拟定联劳协作机制,形成责任明确、责任单位及时主动处理问题的局面。③优化施工与“天窗修”组织,统筹安排邻接区段与站区施工,尽量将各项施工调整到同一时段或套用同一天窗,减少对运输生产的干扰;合理安排驼峰编尾“天窗修”,尽量利用吃饭和交接班时段同步进行,以减少影响。

5 有关建议

(1)针对编组重载列车较多的情况,为减少编组套线钩数,方便分类线使用,建议启用驼峰峰尾可控停车器,选用更大功率调车机车。

(2)建议增加电力机车供应台数,强化机列衔接,加速车流移动。

(3)建议将乔司、金华车流组号纳入芜湖东去向,缓解编组场分类线紧张状况;贯通车站衔接区段牵引定数,减少车流积压和减轴。

猜你喜欢
北站驼峰阜阳
徐州北站下编场减速顶“春检”中发现问题的研究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驼峰场编发线向到发场交授权电路探讨
驼峰第三制动位减速器夹停钩车问题的改进
摄影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对驼峰测长的改进设想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
关于对太原北站电码化码序不正确的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