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煤电基地的产业经济结构研究

2010-07-20 12:28马建龙赵志根任平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0年4期
关键词:淮南市淮南第二产业

马建龙,赵志根,任平

(安徽理工大学 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1 淮南市概况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华东腹地 ,淮河中游两岸。淮南市是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的资源大市,到目前为止,淮南煤田煤炭潜在资源量多达173·44亿吨 ,占安徽省煤炭潜在资源总量的70%,占华东地区煤炭潜在资源总量的31%;煤质是以1/3焦煤为主的优质炼焦煤和动力煤[1]。淮南市是全国13个亿吨煤炭基地之一,煤炭资源探明储量153亿吨,现有煤矿72对,其中国有大矿15对,年采煤总量3500多万吨。同时,淮南煤炭是华东火电供应的基石,也是淮南经济发展的主体,并形成了煤炭资源大部分自产自销的良好产业链。

2 淮南市区域经济分析

2.1 地区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 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 ?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 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指标。如图1:淮南市GDP增长以2000年为分界线,改革开放到90年代出增长相当平缓,而早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增长平稳,2000年后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第二产业的迅速增长,从2000年的38.0269(亿元)到2008的237.9111(亿元),而第三产业也呈现很大的增长,从2000年的29.3548(亿元)到2008年的125.4688(亿元),第一产业的增长很缓慢,2008年增长至36.9127(亿元)。同时,一二产业的差距在2000后迅速增大,第三产业也迅速超过了第一产业,并且第二产业在GDP中占了很大比例。

如图2:淮南市一二三产业在G D P中所占比例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所占比例是下降趋势,并下降相当明显,从1978年占GDP的20.27%到2008年所占GDP的9.22%。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并上升趋势明显,从1978 所占GDP的63.76%到2002年所占GDP的45.24%至2008所占GDP的59.43%。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下降明显,但是它已超过第一产业的同时它所占比例远远大于第一产业,从1978年所占GDP的15.96%到2001所占GDP的41%至2008年所占GDP的31.34%。在2 0 0 0年后G D P增长迅速的情况下一三产业所占比例都成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一枝独秀,所占比例迅速上升,成为淮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中可以看出产业的畸形发展,保持第二产业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发展一三产业,挖掘一三产业的发展潜力。

2.2 地区人口及地区人均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由于社会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发展过程不同,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和反映也不同。如图3:淮南市总人口呈增长趋势,从1978年的141.22万到2008年的240.9万,农村人口总体保持显微平缓增长,但是在增长之后有略微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89.95万到2006年的129.44万至2008年的127.9万。城市人口表现出比较大的增长趋势,从1978年的51.27万到2008年的113万,说明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同时也是农村向城镇化转型的的结果,2004年淮南人口增长率达到了10.12%,是因为在新的行政区划中把寿县和长丰县北部划为淮南所致。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各种税费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可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则越高。个人消费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一个家庭的毛收入扣除经营费用和税费及其他费用后的剩余除以家庭人口的收入。如图4:总体上城市与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可消费支出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城市远远高于农村。总体指标是以1990年与2000年为分界,在1990年的之前城市与农村差距很小,而90年代呈现比较快增长、差距逐渐扩大迹象,2000年后差距迅速扩大,主要是城市迅速增长,而农村增长缓慢所致。对于城市与农村可支配收入而言,城市远远高于农村,同样的可消费支出也高于农村,可见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努力缩小差距。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324元到2008的13003元,其中从2000年的4495元后增长迅速。城市人均可消费支出从 1980年 的 317元 到 2008的 9358元 , 其 中 2000年的3699元后快速增长,说明城市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129元到2008年的4440元,其中从2000年的2186元增长有所加快。农村人均生活可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431元到2008年的2826元,说明农村生活水平较以前有所提高。

人均剩余收入是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生活可消费支出之间的结余。在满足基本可消费情况之下,观察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结余的变化,来反映可提高生活水平的条件。如图5:淮南市城市人均剩余收入与农村人均剩余收入的比较,总体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增长趋势,以2000年为分界,之前增长缓慢,之后增长迅速,尤其城市的可提高生活水平条件快速增长,差距也在逐步扩大。说明城市可提高生活条件优势明显,自由余地也大,但是农村发展也是有它的可圈可点的地方,也很大的发展了自己,提高了农民可可提高生活条件的水平。淮南市城市人均剩余收入从1980年的7元到1992年的271元至2000年的796元到2008年的3645元与2008年农村纯收入的4440元相差较小,可见城市生活水平对农村而言的优势性。农村人均剩余收入从1992年的219元到2008的1614元,相比有所提高,但是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发展缓慢,同时在可提高生活水平条件上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

2.3 煤电产业分析

淮南是一个以煤资源开采为主的资源城市,同时也是华东以及全国重要的亿吨煤基地,由于地处华东腹地,利用自己优势发展电力工业,为华东地区电力供应的强力后盾。淮南实施煤电化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仅2003年~2005年完成煤电化投资125亿元,新建矿井8对,改扩建矿井7对;开工兴建装机容量510万kW发电机组;启动实施50万吨浓硝酸、100万 吨纯碱等煤化项目,并筹建了170万甲醇及烯烃项目等。同时在“十一五”时期淮南还将计划投资700亿元,续建、新建17个煤矿建设项目,13个电力建设项目,9个煤化工项目等[3]。最近几年煤电经济发展迅速是因为新的矿井与煤电项目投入生产所致。

3 探讨及建议

(1) 淮南经济产业结构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 三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但是,第一产业在淮南GDP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却所占比例过少。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并在淮南GDP中占去过多比例,却过分倚重中煤炭与煤电经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加大力度扶持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转型工业经济结构,挖掘其他工业经济潜力。平稳发展第三产业的的势头,努力向高新技术产业靠拢。

(2) 农村是中国工业经济的基石。淮南人口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趋势,这就体现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需求,同时也缓解了由于采矿而造成农村耕地逐步减少的压力。这就给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更多的为城市服务的行业。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与城市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努力维护农民的生产热情,做好农村福利事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现有生活水平基础上发展农业,着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发展特殊农业,让特色农产品不要局限于本区域,要走向周边区域以及全国。在现有牧业、渔业经济的基础上,利用本土区域优势适宜发展,利用科学适时更新换代,由于资源需求产生很大沉陷水面,利用科学、做好规划适时发展渔业与旅游业。随着城市发展与资源开采,耕地逐步减少,造成了农民之身、无地可耕的尴尬局面,形成城市与农村、矿区与农民的尖锐矛盾,着力解决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稳步增长粮食产量。

(3) 煤电产业是淮南经济的主导力量,但是其产值在淮南工业产值中占很大比例,形成了过分依赖煤电产业经济的畸形发展模式。前车之鉴,随着资源的枯竭,淮南经济会大幅度下滑,使淮南经济转型成为工业发展的迫切之事。利用科学发展煤炭相关工业及发展煤炭废弃物的利用和开发各种煤炭附属品新的利用领域和提高利用率,如(煤层气,煤矸石,粉煤灰等)。依靠大学的科学优势发展高、新、兴产业,以及在现有工业基础上提高其现有产品科技含量,发展相近、相关产业。

[1] 赵志根,严家平,许光泉.浅析淮南市煤电基地建设和耕地资源利用[J].资源与产业,2007.2,9(1):56-58.

[2] 蔡成凤,刘友兆.淮南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能力研究[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6.2,23:9-14.

[3] 李大全.对淮南煤电化企业规划设计中合理用地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6.9,32(18):24-25.

猜你喜欢
淮南市淮南第二产业
又是荠菜花开时
雨中即景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