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

2010-07-27 07:43陈顺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0期
关键词:稳定型抗凝肝素

陈顺平

(广东省海丰县澎湃纪念医院内科一区,广东海丰 5164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形式之一,很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除抗缺血等治疗外,早期积极抗血小板、抗凝、稳定已破裂的斑块治疗至关重要[1]。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因子Xa活性和抗凝血酶活性,及促纤溶作用,以及抗感染的作用[3]。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8~70岁,平均52岁。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符合1979年WHO制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及2000年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①无抗凝及溶栓禁忌证;②胸痛反复发作;③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0.1 mV或T波倒置;④肌酸磷酸肌酶峰值在正常范围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心绞痛分型、合并疾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严格卧床休息,严密监护,并给予口服消心痛或静点硝酸酯类药物,酌情加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及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赛诺菲温莎公司生产)5000 IU,1次/12 h,腹部皮下注射,连用7 d,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第8天心绞痛发作次数(次/d)、Holter 24 h缺血总时间。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75%,ECG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75%,ECG:ST段改善≥50%或T波恢复正常;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ECG:ST-T段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χ2检验和 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由表1可知,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心肌缺血时间比较

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治疗组的心绞痛发作频次明显减少,心电图上心肌缺血范围和程度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心肌缺血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心肌缺血时间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心绞痛发作(次/周) 24 h心肌缺血总时间(min/d)治疗组治疗前10.7±3.532.8±8.4治疗后第8天2.5±4.1**△16.7±7.3**△对照组治疗前8.5±3.433.6±7.4治疗后第8天4.2±2.6*24.4±5.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被认为是急性冠脉事件之一[1-2],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AMI或猝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了内膜下出血、斑块破裂、破损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凝集形成血栓、冠状动脉痉挛以及远端小血管栓塞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血减少[2]。因此,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抗心肌缺血、调脂及在此基础上的抗凝、抗栓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显得更为重要[3-4]。

低分子肝素相对分子质量为4500~5000,药理学作用上明显优于普通肝素,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不受血小板因子Ⅳ的抑制,只有轻度激活血小板的作用,由于它抑制Ⅹa因子,因此在使用时方便安全。低分子肝素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能促进心肌缺血患者的侧支循环,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改善心肌缺血、高凝状态和脂类代谢[2];具有稳定的高强度抗凝作用;抗因子Xa作用是普通肝素的2~3倍;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血酶的生成更为有效;出血并发症少,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抗栓作用,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其他功能[3];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不需要实验室监测抗凝活性[4];使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降低15%[5-6]。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次明显减少,心电图上心肌缺血范围和程度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7-281.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0,28(6):409.

[3]吴镪,梁哲,回皓升.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2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8):483.

[4]古平,潘波,童莉,等.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疗程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1):955.

[5]刘文莉,牟建军.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2,7(4):284-285.

[6]惠学志.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3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3,6(8):688-689.

猜你喜欢
稳定型抗凝肝素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