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施治

2010-07-30 05:35罗灿科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腰背强直性脊柱炎

罗 颖,罗灿科

(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医院中医科,广东广州 510550)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的“肾痹”、“痿痹”、“骨痹”、“督脉病”的范畴。病因以“肾虚督空”、“感受外邪”、“淤血阻滞经络之督脉”为主。“骨痹”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属于“五体痹”之一。《素问-气穴论》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根据古书对骨痹的记载和现代临床综合分析,骨痹的病变位置在足少阴、足太阳、督脉等经络循行。分上至项背,下达髋膝。病症特点为隐秘发病,病程长,腰、尻、臀、髋僵硬,仰卧不便,酸疼、钝痛、刺痛。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可谓“腰痛如折”,经热敷或者运动后缓解等症状。我院经过多年的中医中药治疗经验,收到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8月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47岁,平均28.5岁;治疗组给予雷公藤酒加服自制的益肾滋骨散,对照组给予非甾体类抗感染药治疗,两组均治疗2年。两组年龄经方差分析,性别分布经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表现

①脊柱受累,包括骶骼关节及股骨头病变;②肌腱端病;③非对称性周围关节炎;④家族集聚发病;⑤类风湿因子阴性;⑥HLA-B27阳性。活动期血沉增快,发生肾脏改变,可出现蛋白尿,生化检查:大部分患者CPK增高,也可有α2、γ-球蛋白升高。

1.3 西医诊断标准

1.3.1 修订的纽约标准(1984)①腰背痛、晨僵至少3个月,休息不减轻,活动后改善;②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③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

1.3.2 放射学标准 X线骶髂关节炎,双侧≥Ⅱ级或单侧Ⅲ~Ⅳ级(见图 1~2)。

1.3.3 诊断 ①肯定强直性脊拄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及以上)临床标准者。②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符合3项临床放射学标准而不伴任何临床标准者。

1.4 中医辨证

图1 锯齿样改变

图2 竹节样改变

《东医宝鉴》论“背伛偻”时说:“中湿背伛偻,足挛成废。腰脊间骨节突出,亦是中湿。老人伛偻乃精髓不足而督脉虚也。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督脉阻滞、气血不通、因正虚而生邪、痰浊阻络、淤血停滞、使正气无法运行,病邪横生,以致关节失其滑利、经脉失养、脏腑无法疏散,造成脊柱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无法正常活动。所以应针对病因、辨证求治。

督脉为人身阳气之海,督一身之阳;腰为肾府又与足太阳相表里,所以肾督两虚,寒邪最易入侵,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阖,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可见肾督阳虚是本病的内因,寒邪入侵是其外因,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盛,影响筋骨的荣养,而致脊柱伛偻,乃形成大偻。

从与腰、脊、胯、尻有关的经络来看,肾脉与督脉密切相关,并在腰、臀、胯、尻处又与肝脉、任脉、冲脉相互联系,有的同起,有的同行,有的贯脊,有的入肾。肾督正气不足,风寒湿三邪(尤其是寒湿偏重者)深侵肾督,督脉督一身之阳,受邪,则阳气不得开阖失于布化;肾受邪,则骨失淖泽,并且不能养肝,肝失养则血海不足,冲任失调,筋骨失养;肾督两虚,脊背腰胯之阳失布化、失营荣,寒则凝涩而致腰胯疼痛,精血不荣渐致于筋脉僵急,督阳失布,气血不化而致脊柱僵曲,形成大偻之疾。笔者认为先天肾精不足,督脉空虚是发病的关键,风寒湿热之邪等因素起着诱发作用。正虚邪侵,邪恋损正,日久不愈,痰瘀内生,终致筋挛骨损,脊背强直废用。

中医根据强直性脊椎炎的病症,将其分为风湿寒邪外袭、湿热浸淫和痰瘀痹阻等类型,病因、症候归结如下:

1.4.1 肾督亏虚、寒湿痹阻证 (多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阶段) 由于久居湿冷之地,或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或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致风湿寒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而致本病。症见初起时多见游走性关节疼痛(以下肢关节常见),以后渐至腰骶、脊背疼痛,伴有腰背肢体酸楚重着,或晨起时腰背僵痛,活动不利,活动后痛减。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濡缓。治以补肾益督、散寒通络。

1.4.2 肝肾阴虚、湿热痹阻证 (多见于活动期)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浸淫经脉,痹阻气血,筋骨失养而致本病。症见腰背疼痛,晨起时强直不适、活动受限,患处肌肤触之发热,夜间腰背疼痛加重,翻身困难,或伴有低热,夜间肢体喜放被外,口苦口渴不欲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补益肝肾、清热解毒、化湿通络。

1.4.3 肝肾亏虚、痰瘀痹阻证(多见于缓解期)跌仆挫伤,损及腰背,淤血内停,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而致。证见腰骶及脊背部疼痛,颈项脊背强直畸形、俯仰转侧不利,活动受限,胸闷如束,伴有头昏耳鸣,低热形赢或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脉细涩或细滑。治以滋补肝肾,化痰祛瘀通络。

1.5 治疗目标

①控制炎症,缓解症状。②防止脊柱关节畸形。

1.6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雷公藤酒配以益肾滋骨散服用,雷公藤(取木质部)125 g,浸泡于 50°~60°白酒 1000 ml中,密封。2 个月后即可取用。浓度为12.5%,每次服用5~10 ml,最大量不超过15 ml,每日服用3次。也可将全根250 g,水2500 ml文火煎至1000 ml,过滤后去渣后,加入冰糖或白糖融化,冷却后加50°左右、1000 ml白酒即可。生药含量12.5%,每次服15~20 ml,每日2~3次。益肾滋骨散是我院自行研制的方药,方剂组成:野蚂蚁、红参、防己各20 g、鹿街草、熟地黄各30 g、独活、羌活、威灵仙各25 g、木瓜18 g、海风藤40 g、千年健50 g;上药研成细末,每次服用5~6 g,3次/d,饭后服用,儿童及年老体弱者酌减。哺乳期的妇女、过敏者禁用。对照组服用急性期给予激素冲击,并严格其用药时间、量、方法等,后以非甾体类抗感染、止痛药治疗。

1.7 疗效观察

1.7.1 腰椎活动度试验(Schober)令患者胎儿直立,在背部正中线髂嵴水平宝贝作一标记为零,向下5cm作标记向上10cm再作另一标记然后令患者检查弯腰(保持双膝直立)测量两个标记间的距离若增加少于4 cm提示腰椎活动度降低。

1.7.2 指-地距 患者直立,弯腰伸臂,测指尖与地面距。

1.7.3 枕-墙距 令患者靠墙直立,双足跟贴墙,双腿伸直,背贴墙,收腹、眼平视,测量枕骨结节与墙之间的水平距离,正常应为0;如枕部不能贴墙,为异常。

1.7.4 胸廓活动度 家长患者直立,用刻度软尺测第4肋间隙水平(妇女乳房下缘)的深呼气和深吸气之胸围差。<2.5 cm为异常。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对比

用药2年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后效果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对比[n(%)]

2.2 不良反应

雷公藤是一种有毒药物,常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服药期间要定期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随时调整用药。非甾体类抗感染药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较多,多表现为胃、肝、肾等损害,另外激素药物的后遗效应也较多,临床应用时应灵活、谨慎。多年来益肾滋骨散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相关生物学、化学理论还有待研究。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个长期的进程,主要影响脊柱和骶髂关节,1.4%的患者受到影响,AS较常见于男性。男女比例大约是3∶1。发病高峰期是在15~30岁。中医认为是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所致。证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拘挛,腰痛,遗精等。《素问·痹论》:“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圣济总录·肾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踡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症因脉治·肾痹》:“肾痹之症,即骨痹也。善胀,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

强直性脊柱炎症状缓解后易复发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临床为避免“见痛止痛”,应从中医整体观入手,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方可提高远期疗效,同时应强调缓解期的预防宣传、练功及治疗,防止各种诱发因素,以增强患者功能和提高生存质量。

[1]赵永刚,孙维梅,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施治临床研究[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1,5(3):3-4.

[2]于莉英,汪悦.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06,4(26):509-510.

[3]赵诗哲.黄仰模辨治强直性脊性脊柱炎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03,38(3):99.

[4]卢思俭.尹玉茹诊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1997,16(6):272-273.

[5]伊智雄,宋强.补肾温督法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45例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志,2004,10(4):58-60.

[6]杨茞,强直性脊柱炎康复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124,127.

猜你喜欢
腰背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恢刺扳机点结合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1则
摆脱腰背疼痛的困扰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中药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优势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