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0-08-03 15:04苏一家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0期
关键词:开颅病死率血肿

苏一家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外二科(542800)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为脑卒中的10%~30%[1]。高血压脑出血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尤其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7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2.3±10.3)岁,病程15h~3d,出血部位下丘脑20例,基底节32例,脑室18例,小脑10例,血肿体积30~90mL,Brunnstrom分级Ⅰ~Ⅱ级40例,Ⅲ~Ⅳ级22例,Ⅴ~Ⅵ级18例。所有患者均采取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分为观察组(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50例和对照组(开颅清除血肿)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临床分级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全麻下,气管插管,依据头颅CT检查对血肿位置准确定位,在距离血肿最近部位作3cm长的切口,切开达骨膜处,撑开头皮,钻骨孔,扩张骨窗至直径约为3.5cm,外膜切开,通过穿刺血肿,抽出血肿液,再在硬膜处作十字形切口,放置显微镜,插入超声吸收器和双极电凝刀,通过显微镜准确观察血肿情况,逐层清理,清理过程中注意避开大脑重要功能区,清除完毕后,向血肿腔内灌注适量生理盐水冲洗,冲洗过程中注意冲洗流量速度,不易过大,冲洗完残壁贴敷止血纱布,放置多孔硅胶引流管,术后48h,头颅CT复查出血情况,如有还有出血,向腔内注入尿激酶引流,出血停止后,拔除引流管。常规应用抗生素5~7d,如地塞米松,术后卧床4周,逐渐行腰背肌功能性锻炼,3个月后正常活动。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的比较。

1.3.2 观察组和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定

采用Fugl-Meyer评分方法,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的比较

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的比较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

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中的脑血肿急速膨胀挤压脑组织,引起脑肿胀甚至脑疝,严重危及生命安全[2]。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多种方法,主要有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小骨窗微创清除血肿术等方法[3]。手术治疗原则主要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压,改善循环,降低脑细胞损伤。本研究分别通过开颅清除血肿术和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创伤小,通过显微镜下超声吸收器和双极电凝刀切除坏死脑组织准确、彻底,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病死率的发生。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小骨窗微创清除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疗效好,术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白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围手术期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1):41-42.

[2]冯凌,唐晓平,唐文国,等.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4):65-66.

[3]王平.高血压脑出血125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3):67-68.

猜你喜欢
开颅病死率血肿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