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三部曲”:影像乡村与东北文化形象

2010-08-15 00:42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110031
名作欣赏 2010年20期
关键词:农家东北农村

□马 琳(辽宁社会科学院, 沈阳 110031)

所谓“新农村三部曲”是与上世纪90年代“农村三部曲”相对应的三部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包括《欢乐农家》《喜庆农家》和《金色农家》。当年《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三部东北乡村题材剧引起极大反响,因其描绘了当时中国农村生活变革的巨大变迁,而呈现出史诗品格,剧作所表达的人生命题意蕴深邃,被誉为“当代农民的心史”。“新农村三部曲”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前两部皆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飞天奖”,第三部《金色农家》是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轮十部献礼剧中唯一一部农村题材作品,播出后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并且得到业界专家的高度赞誉。“新农村三部曲”在当下浮躁的娱乐时代,显出了别样的品格,堪称电视剧创作领域不可多得的精品。

“新农村三部曲”在新农村建设的宏大主题中,通过一系列风趣幽默的故事,表现了当前农村所发生的一系列热点问题,以轻喜剧的风格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思考,展现了新农村的喜人面貌。尤其可贵的是,三部作品始终执著于脚下的黑土地,影像空间中为人们展现的是真切、生动的东北农村生活现实,为观众奉献了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乡村文化景观。

电视剧:建构文化形象的独特形式

“对社会现实来说,媒介不只是一种干扰(这是它们最常见的特征),而且也是一种支撑”①,罗杰·西尔弗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一书中如是说,他在书中严密阐释了电视与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认为,电视作为媒介嵌入生活的程度之深,以至于通过时空的再创造为人们创造的某种安全的程序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建构起到重要作用,电视在这样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的,对于最初看到电视中的生活景观时的惊诧,人们至今无法忘怀。即使在今天,媒介无限发达,并以迅猛的姿态蔓延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时,电视仍然是首屈一指的霸权媒体。而电视剧作为电视媒体中耀眼的节目类型,对于文化形象的建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电视剧通过传播表述了有关是非、道德、伦理等精神层面的理念。约翰·费斯克曾说:“一个大众的文本必须能够在各式各样的社会情境中,对于各式各样的读者具有相关点。因此,它本身必须具有多元的意义……相关性要求意义的多元性和相对性,拒绝封闭性,绝对性和普遍性。”②上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市场经济对文化领域的浸淫使得本来与经济投资密不可分的电视剧走上了转型的道路。这一时期,电视剧所担当的文化建构角色更突出地表现在对平民文化的深度关注,许多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被搬上了荧屏,生活的点滴悲欢经过影像化的处理,使得这些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迅速缩小,从而使电视剧获得了创作与收视的双赢,大众文化在此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

其次,电视剧通过传播建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态度。任何时代的媒介与艺术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该时代人们的生活走向,它常常成为某种时尚风标引领人们不断告别传统,走向现代,这也正是媒介现代性的深刻体现。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在经济上迅速崛起外,也在文化上体现出“西学为体”的诸种特征。因为如此,人们不断受西方世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冲击。在许多媒介艺术中,创作者表现了对不同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态度的敏锐触摸。在媒介化的时代,时尚本身也不再仅仅是人们追求的外在表象,电视剧作为媒介文化的重要形式,时刻参与着对时尚的策划,而且它的效果更感性,更具影响力。

电视剧作为重要的媒介艺术形式对乡村文化形象的传播与建构同样举足轻重。阿历克斯·英克尔斯的研究证明大众媒介对村落现代化演进的积极作用,他根据调查的量化数据得出:“从逻辑上看,仿佛有各种理由接受这一结论,即接触大众传播媒介会逐步地影响人们,使他们更加现代。在大多数地方,大众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注入新观念的大门;向人们显示新的行事方式;显示有助于增进效能感的技能;启迪并探讨纷呈多样的意见;刺激并加强对教育与流动性的期望;歌颂科学,为技术大唱赞歌,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多的现代性。”③电视剧尽管是城市化的,它所表现的“文化样态、生活文化(生活方式)、文化意识、生活意识等,都摆脱了地方性,转向了都市性,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动向协调一致,形成了某种文化变换(ac-culturation)”,竹内郁郎把这种文化变换称为“原有文化的消逝”④,消逝的原有文化成为农民们的温馨回忆。而对于专门表现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来说则以一种更为切近的方式表达了农民的生活与欲求。

电视剧用交织着商业与艺术,娱乐与审美的传播方式表现出其文化的建构性。无论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文化样态、生活方式、审美境界都可以透过电视剧的传播得以建构,人们也在接受的过程中受其影响,传播的效果因此而得以延伸。电视剧对于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尤其是东北题材的电视剧,更是以充满欢乐的影像世界提供了人们对于东北的文化想象。

“新农村三部曲”:东北乡村文化的深情演绎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来考察中国乡土社会的,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乡土性成为本书的核心观点。的确如此,真正了解农民,了解农民的社会生态结构,也就了解了中国。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地域文化景观更多呈现为一种乡土文化。而中国的影视创作在地域文化层面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东北题材领域,更确切地说是体现在东北农村题材领域。正是透过这些朴质的农村生活的影像世界,人们了解和熟知了东北,并因此而热爱它。

“新农村三部曲”首先在影像世界中为观众呈现了颇具东北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并借此表现了——正是这一方水土才是其人文精神所滋生的土壤。《欢乐农家》与《喜庆农家》中的靠山屯是山水相依的美丽乡村,期间翠绿的山野、清澈的泉水,温馨而充满乡野气息的农家田园无不将人带入本色的东北乡村世界。《金色农家》中的地方景观、风俗习惯、世态人情更因自然景观得以表现。相对于浮华、喧嚣的都市景象,红草湾有着宁静、超脱的田园诗情。稻翻金浪、芦花荡漾、鹤舞莺翔、碧草红滩、小桥流水交织成了风景如画的红草湾,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因此而显得鲜活、生动。如剧中秋果与小伟两人独处的画面,背景多是似朝霞的红海滩、飞扬的芦花,赏心悦目,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另外,三部剧作中对农家院的表现也突出了强烈的东北特色。房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玉米、白色的大蒜、褐色的干鱼,以及院中的青色石碾、磨盘、翠绿的菜园等等,如此生活化的农家院完全符合东北农村的生活习惯。而屋内宽敞平坦的火炕、做工精美的草席、摆放着大丰收酱菜的炕桌,这一切无不是东北乡村生活的真实呈现。

其次,东北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多以方言形式来演绎情节,表现乡里之间生活的细节与情趣,镜头常常聚焦于普通小人物波澜起伏的生活,表现他们应对邻里之间龃龉的狡黠与智慧,谋求生活改观的努力和对人生挫折境遇的抗争。斯科佩克认为,一个文化存在的最明显的标志是“独特的或具有特异性的言语形式”⑤的使用,方言的运用使得如此主题表现更加贴切于生活本身,东北乡村场域中的人们因此而消弭了与影视文本之间的距离感,而对于其他地域的人们来说却又产生了艺术的“陌生化”效果,进而产生了审美的需求。方言影视成为展示和传播东北乡土文化形象的重要平台。“新农村三部曲”的三部作品多用东北方言来演绎情节,大批俗话、歇后语运用得既形象又贴切,人物的对白既符合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同时也极具特色。《欢乐农家》延续了“赵式东北剧”的幽默风格,每集如同一个精彩的东北小品,令观众在诙谐的人物对白中体验东北方言的喜剧效果。《承包大喇叭》《环保旅游》《转正事件》等集都用极富角色魅力的东北方言表现了该集的主题,在笑声中表现了新农村农民的崭新面貌。《喜庆农家》是农家三部曲的第二部,继续以靠山屯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而其中老人再婚、民事调解、农村文化建设等等故事均通过有特色的东北方言加以表达,剧作将喜剧化的人物与喜剧化的情节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新农村的新景象在如此“喜庆”的语言架构中得以生动表现。《金色农家》的枫林峪村是一个如诗如画的美好家园。在这个美丽的乡村世界中,诸多角色都以浓郁的东北方言展现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既符合角色的逻辑,又生动有趣。令人欢笑,但更令人感慨沉思。

在影视创作中运用方言作为策略成功传递了东北乡土文化信息,在流动的影像世界中充满着东北文化史特征和集体记忆。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念,方言可以提供深刻的社会纽带,而这种社会纽带靠中规中矩的“普通话”是难以建立的。

“新农村三部曲”的系列作品力求对东北新农村生活进行原生态表现,但却并没有因此突出表现农民身上的生理残疾与精神痼疾,而是用现代眼光打量这些崭新的农民形象,从而不仅塑造了更为真实的农民形象,而且令观众在这些动人的形象身上看到中国农村的未来与希望。《欢乐农家》《喜庆农家》中的万家兄弟尽管性格各异,但他们身上都有着新时代新农民的可贵的精神品质。而《金色农家》更为重视表现人物的性格,主角村委会主任靳诚被乡亲认为是“馊不坏”。为了村里生态农业的顺利实施,他有时不惜运用一点坏坏的手段。一个聪明、精明农村干部的形象借荧屏向观众传达了美好的时代信息:父母官就在我们身边。这些改革进程中的新农民形象尽管也不乏缺点,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令人动容。

“新农村三部曲”的系列东北乡村题材剧通过情节叙事的展开传达了如此文化信息:正是这一方土地一方人在历史绵延中形成了剧中所表现出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也进而成为东北人的集体记忆。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人们对诸多操着东北方言、表现东北农村生活的电视剧表现出极大的观赏乐趣,形成了近乎仪式化的观赏习惯,因为在那些并非精致但却透着泥土气息的声像世界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熟悉的身影、听到了熟悉的语言,自我身份得到了充分的认同。而对于远离这块土地的人们来说,如此生动活泼的农村世界令其感受到别样的乡土气息,清新动人。

价值关怀与生态自觉:“新农村三部曲”的前瞻性

“新农村三部曲”的可贵之处尤其在于作品所显出的时代气息与历史前瞻性。在几部农家系列中始终充溢着创作者的价值关怀与生态自觉。

东北影视剧热闹了荧屏,传递了东北文化信息,但也招致来自学界与观众的批评,而且这些作品通过剧情的演绎在张扬东北文化的雄浑、大气的同时,也将来自乡民们的陋习与陈规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而令观众对东北文化产生误读,忽略了东北文化的厚重积淀,进而对东北文化形成了“刻板印象”。而“新农村三部曲”正是在力避农民身上陈规陋习的基础上创造了崭新的农民形象,这些人物身上承载了厚重的东北文化同时,也寄托了创作者的价值关怀,几部剧作均能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农民的由外而内的全新变化,这正体现了创作者力图将美好的价值观传达给观众的可贵努力。前两部“农家”表现出在市场经济推动下靠山屯的变化,村民们的变化,尽管其间也有价值与观念上的碰撞和冲突,但却通过有滋有味的生活将崭新的农村形象展现给观众。乡村消防队、绿色旅游、洗浴中心、乡村奥运一系列充满笑料和包袱的故事,表现出艺术家能够面对当前农村现实,关心农民的生存状态,关注当前中国农村的变革的真诚创作态度,从而揭示出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国当代农民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深刻变化。

《金色农家》更是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角度表现出创作者的深度思索。中国的农业改革经历过许多阶段,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过渡,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真诚的社会责任感,《金色农家》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社会责任感。从有机大米到生态猪,从稻田蟹到养鸭等等,红草湾的生态农业尽管充满波折,但却红红火火,这才是真正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金色农家》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上,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很好的尝试。作品中对农民们在搞生态农业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很具说服力,的确如此,在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的情况下,生态农业的发展的确不仅是生产模式的改变,同时一定要求生产组织以及相应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发生一种非常深刻的变化,才能真正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

“新农村三部曲”同许多农村题材电视剧相比,视角独特,叙事阳光。三部农家系列均充满对“三农”的热爱,呼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铸造一代农民的新素质,为观众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美好希望与前景。

透过这些浸透了创作者深厚情感与心血的创作,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满怀理想的艺术家对自然、对人类、对文化的执著关注。他们的创作代表着中国艺术薪火相传的人道主义情感。可以说,东北农村电视剧并未成为纯为娱乐而存在的大众文化产品,它们为人们奉献了欢乐,展示了东北丰饶的乡村文化景观,更通过喜剧迭出的故事寄托了美好的价值观念与理想。透过“新农村三部曲”可以相信,中国电视剧艺术创作领域上空不仅仅弥漫着中产阶级文化气息或仅只于展示农民的粗鄙与陋习,这些作品如此充满生态意义与人文关怀,进而显示出中国艺术家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

可以相信,正是因为有了“新农村三部曲”这样的优秀之作,才会令我们看到中国电视剧渐次舒展的壮美画面。融入了价值关怀与生态意识的东北乡村剧不仅令我们看到了独特的、现代的东北文化景观,而且东北的地域文化形象也通过这些优秀作品得以传播和建构。

①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陶庆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②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③ [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著:《从传统人到现代人》,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页。

④ [日]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页。

⑤ [美]丹妮斯·k.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政治》,陈德民、曹庆、薛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猜你喜欢
农家东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西江月·农家早春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农家望晴
大东北的春节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