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房间与和谐的共存——《一间自己的屋子》的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解读

2010-08-15 00:42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名作欣赏 2010年6期
关键词:伍尔夫女性主义物种

□鹿 彬(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也是女性主义理论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先驱。她出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父亲在男权中心的重男轻女偏见下,把伍尔夫的两个兄弟送到公立学校读书,随后又送进剑桥大学深造,而把伍尔夫姊妹两人留在家里由父母教读。这件事对伍尔夫影响很大,她把这些影响深藏心底,由此滋生出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

1928年10月伍尔夫就妇女问题向剑桥大学的女生们做了两次演讲,以此内容为基础于次年发表了《一间自己的房间》②(以下简称《房间》)一文,提出“女人要想写小说的话,她就必须有钱和一间自己的房间”。该文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发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赢得了批评家的首肯,赢得了公众的喜爱。它以高度的幽默、机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展开论战,在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为妇女历来所受的歧视鸣不平,为妇女争取独立自主和文学创作的权利。

一、“女人自己的房间”的源头及其发展

在男权至上的维多利亚王朝时期,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低下。琐碎家务的缠绕,教育和阅历的缺乏,使女性心灵空间也受到极大的约束干扰,女性发出自己声音的能力、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能力也受到了压抑和摧残。因此,伍尔夫认为女人的这个房间一方面指的是物质上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指精神上的空间。物质空间是基础,女性必须先有经济上的独立,然后才能谈得上精神上的独立。

1.妇女解放运动三次高潮的旗帜

文学是反映社会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看到女性主义者们一直在呐喊、在警世、在劈荆斩棘,并且已经开辟了一条女性主义的道路。在伍尔夫时代,女权运动以妇女争取政治上平等权利掀起了第一次运动高潮,女性从经济地位低下、物质匮乏、身心俱受压抑,甚至被奴役的悲惨状况下解脱出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者将焦点放在男女性别的不同点上,突出女性自己的特点和特性、女性意识和感受、女性经历和经验、女性的历史与传统及其地位和作用等等,各个派别的女性主义都从伍尔夫那里获得理论资源和依据,掀起了第二次女权主义高潮;20世纪9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妇女以及身处第一世界边缘地位的有色人种妇女借助伍尔夫在《房间》中的“女性句式”论述提出了自己对女性主义的独特理解,加上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被吸收到女性主义批评,两性差异论受到了挑战,掀起了第三次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

2.生态女性主义的标语

尽管生态女权主义这一名称最早在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斯德奥博纳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主义或死亡》和《生态女权主义:革命或变化》③两部作品里出现和使用,但生态女权主义运动是在不断出现的生态灾难所激发的抗议环境被破坏运动中兴起并得到普及的。生态女权主义者在反抗男权文化统治的斗争中,体会到女性与自然在地位和遭遇上的相似之处,自身的痛苦经历也使她们懂得,所有的压迫都是交叉进行的,如果没有全体的解放,任何其中的一种物种(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的解放都是不可能的。对于生态女权主义者来说,追求的是对一切“受压迫者”的解放,是对“统治逻辑”的一切表现形式的拒斥④。

二、“女人自己的房间”的外延

从妇女解放的角度来看,这个“房间”是妇女独立的必要条件,实现了这个必要条件,就赢得了妇女独立的空间;从人类整体的角度来看,女性得到自己独立的空间,不仅仅是女性自身的解放,也是人类社会突破男权中心自我意识的重大进展,是人类平等共存的进步标志。因此,从女性与男性的竞争状态升华到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共存问题,从女性也即人类的生存空间上升到所有物种生存的空间,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和谐的共存”问题上;从物种空间的尊重和维护再回归到人类的责任意识,从而指导实践生活中人类行为的反思和生态意识下的格局分配,探索存在方式和谐之美的美学概念。

1.从房间到空间

伍尔夫在《房间》中对于男权中心观念和女性价值标准的攻击,房间不仅仅是女性实现个人尊严和独立的必要条件,也是处于失语地位群体的共同奋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房间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建筑物层面的房间,而是成为解构主义、特别是后殖民主义争相解析的概念和术语,成为分析失语现象的物理空间,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关于房间的外延还将继续下去,直到构建出新型文化模式并被普遍认可和接受为止。在这个角度下分析的房间,是蕴含着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一个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象征系统,成为一个文化建构的能动因素⑤,与权利、身份、政治和文化研究一样活跃的要素。

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观照人在自然的存在方式,正是一种关于空间的文化构建实践。当景观是一座房子,那么空间强调的是家庭成员同社会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空间成为问题的关键时,那么空间的格局分配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想让女性得到和实现独立,要给予充裕的空间,让女性有自己的房间;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全球物种和平共处,也要给予它们自己的房间,即各种物种存在的空间,这样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2.从女性到自然

当全球性疾病迅速蔓延的时候,当生命处处受到威胁的时候,探究人类范围内的男女二元对立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所有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抗争全球性疾病和病毒、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上。将女性的房间以及女性的存在状态升华到对人类的存在状态以及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房间格局的层面上来,伍尔夫提出的“先有房间才有独立”就是一种生态美学的构建指南,即人类要想和谐共存,实现求同存异和平互助,必须让各自都有自己的房间,谁没有房间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对话和和谐。

从失语的人类空间层级再投向全球生物物种的整体空间,是全新解读伍尔夫房间理论的精神维度最高级级别,也是伍尔夫不朽的再一次证明。不仅仅是女性需要一个写作的独立空间,也不仅仅是处于边缘地带人类群体向中心发难需要的空间和诉求,最为关紧的是能够放下人类主人意识的错误姿态,观照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和谐共存,以及做到真正超越人类功利目的的全球整体利益为根本,实现了从人类房间到生物所有空间的提出与发展。

3.从房间外延再到美学发展

整体的发展离不开部分,部分的稳定离不开各自的根基之地,只有各地根基的稳定发展,才有整体上的宏观概念,才有共存的可能和意义。与此同时,和谐的发展一定是大家所处位置的认同和相互一致,没有独立空间的群体是不可能做到和其他群体和谐相处的,因此,“各自的房间”是生态美学提出的第一个文化呼声。

三、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对房间格局的美学阐释

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的基础就是多元、平等,核心是整体和谐生存,旨归在于使审美文化最大化地贴近生活中的文化现实,并将其关注点集中到当代文化和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上,为当前文化现实发展提供急需的反思和体验深度。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早已经指明了一种“诗意栖居”的存在方式,即不以人为人,而以人为物的存在方式——若水地此在。通过若水的谦下卑微之德,即使恩泽万物,也是始终处于低调的谦卑态度,滋润万物于无形而不求回报;实现反省和顿悟,才能拒绝技术座架给予的虚幻舒适的诱惑;通过对生命的敬畏,来感悟生命的奇迹和伟大,以水的韧性来强化人类自身面对困境解决困难的韧性;通过精神圆满的追求来摆脱技术座架的桎梏。

首先是构建美学的第一步:关于生态美学的人类存在观点——谦退。

1.物种谦让

在伍尔夫的作品中,有相对论,潮汐理论,事物之间的互相依赖等观点,在这个自然界中,人类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是暂时的存在的。借助伍尔夫的文学作品来理解人类在自然界的所属存在观点,即只有物种的相互谦让,才是一种共存的姿态和方式。任何一种物种的强势和弱势,都是违背平衡标准的形式和态度。在当前疾病疫情迅速传播和泛滥的关键时刻,各种群体各种物种各种生命形式,都应该以最大的限度来保护和尊重相互的共存,以最谦让作为维护的守则。

2.向后站

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融合了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和原型的“向后站”观点,为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指明了实践的角度和方式,即对于自然,对于一切生命,甚至对于人类自身,都要以一种“向后站”的姿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实现一种被刻意延长的领悟过程后,再来审视所有的关联和世界的发展,才会真正意义实现“诗意”,才能真正寻找到最佳的“栖居”方式。只有纠正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压迫,纠正了人类对自然的霸权和占有,做到面对所有物种的后退远观之态势,才能真正看清所有形势的本真面目,因此,谦退是人类思想转变和修正的第一步。

其次是构建美学的第二步:关于生态美学的构建方式——建格。

3.局外人

从1932年起,伍尔夫开始自称“局外人”⑥,明确表明与男权为代表的集权型思维机制的决裂态度。那么此处的“局外人”不再是指责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排斥和压制,而是理解为人类经过自己的反思和修正,主动采取的一种态度——即对自己长期的人类中心主义作出突破和超越,让自己即作出主宰世界的宏伟壮举,又不断提醒自己的“局外人”身份,承认自己的渺小和卑微,才能虔诚对待生活,诗意的生活。

4.房间格局

伍尔夫指出房间是女性写作和发生的基本前提,没有房间,就无法构建女性的语言。从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阐释房间意象,只有跳出人类自我认识狭隘的圈子以全球范围内“参与者”身份,从自我意识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突破出来,才能成为人类中心的“局外人”,才能真正客观看见物种的空间格局构造,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空间格局。因此,“建格”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使认识的升华部分,也是实践的指导原则,格局之美实现的本质,是以足够的自谦来指导实际的和谐空间格局的建设活动。

最后是构建美学的第三步:关于物种和谐共存的审美方式——协和。

5.心灵融合

从踏上文坛开始,伍尔夫就对非人类的自然界很感兴趣,她的日记里满是对自然风光的描述,对天气的评述及对周围大地及其所有生命的广袤的自然界中力量的思考。在所有的物种有了自己的房间以后,做到了心灵之间的融合,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共处的相互理解和帮助。让当下的社会回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或者泛灵论维度已经不现实,但是做到物种的谦和互助,做到所有物种之间的心灵融合,却是一种达到精神审美和身心和谐的途径。因此,心灵的相通和融合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前提条件。

6.差异协和

伍尔夫力主在承认两性差异基础上进行完美整合,达到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双性同体”的完美境界⑦。雌雄同体双性特征理论观点蕴含的生态文化寓意不仅仅是对于性别的突破,也可以理解将这样双性特征的内在和谐作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借鉴方式,做到相互融合,最大限度的宽容和诗意,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境界。

男性本位文化重物不重人,重集中不重分散,重国家不重个人,重竞争不重协调,重理性不重情感……它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并在发达国家建立了工业社会,同时也产生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健康受到损伤、环境遭到破坏,汽车泛滥等公害,从而使人性日复一日的异化,心理疾病日益增多,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男性本位文化的局限性,甚至为人类中心主义敲响了警钟。因此,借助伍尔夫对未来小说的预言“它将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表现它的想象和梦幻……”,为以生态责任意识决定个人价值选择的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构建给予了方向性的指引和启迪。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通过尊重各自独立的“房间”格局,实现最终目标就是所有物种的和谐共存,以“谦退”、“建格”和“协和”的三部曲来实现美学的指导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充满生态责任意识的后现代主义时期之下的浪漫美学及其文学创作。

① 鹿彬.敬畏生命: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 [J].小说评论,2008:(5),146-147.

②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王环,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③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38-139.

④ Karen J.Warren,“The Power and Promise of Ecofeminism”in James E.White,ed.5th Contemporary Moral Problems.New York: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7.511-522.

⑤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63-166.

⑥李红梅.“局外人”与公众话语,伍尔夫后期小说的文化立场与散文写作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4-87.

⑦ 姜云飞.双性同体与创造力问题,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理论批评[J].文艺理论研究,1999:(3),34.

猜你喜欢
伍尔夫女性主义物种
丽水发现新物种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与伍尔夫相遇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