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理论的流变及其特征

2010-08-15 00:42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广州510521
名作欣赏 2010年6期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意境

□陈 超(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 广州 510521)

“意境”是中国文学意象中的一个富有哲理性意蕴的词汇,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一种体现。在我国长期的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意境”作为文学艺术追求的一个旨向,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意”是指作者的一种主观的美学理想,即诗意;“境”则是指客观景象,即画境。诗情画意的相互统一,完美的结合,就能引发读者想象,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形成意境。“意境”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周易》、《庄子》提出了言与意、意与象的关系问题。《庄子》中“庄周梦蝶”的寓言描述了审美中“物我一体”的境界;而《周易》却归结出天地、四时、人伦相融合相统一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我国古代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庄子首先承认了言可以传达“形色名声”,指出了意、象、意之间的关系,为诗歌理论中“意象”、“意境”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另外《毛诗序》在进一步阐述诗歌可以言志和抒情,就提出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意象”理念已初露端倪。

(二)魏晋至唐,“意境”理论得于完善与发展。“审美意境”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都已谈及,至唐代王昌龄所著《诗格》,却明确的标出了“意境”这个概念,认为其是诗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香者,神之于心,处身与境,视之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①王昌龄在此分析了意境创作的三个层次:一是“物境”必须身心入境,缘情体物,对泉石云峰的“极丽绝秀”的神韵要透彻理解,才能逼真地予以表现;二是“情境”的表现需要作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三是写好“意境”,作家应有发自肺腑的“真”感悟,这样的意境才能撼彻人心。王昌龄强调了“心”、“意”、“情”与“境象”(形)的统一。之后,诗僧皎然把意境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②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竞生于象外”的观点。③晚唐的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华,有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④揭示了意境含蓄蕴藉的美学特征。至此,古代文论中意境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已经确立。

(三)自宋至清,意境逐渐变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文人都对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宋代诗人梅尧臣认为,诗歌创作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⑤。苏轼对于意境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评论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饮酒》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⑥这些阐述都进一步揭示了意境中情景交融的审美特征。

到了清末,王国维以精湛的理论功底和中西融合的学术功底,将“意境”这一概念从其他的美学范畴中突显出来,并认为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的美学内涵。王国维首先提出的是“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止,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什么是境界?王国维称“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后来在《宋元戏曲考》中,就明确地使用了“意境”一词,并把“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即情、景、事的逼真生动,视为叙事作品的“意境”。另外,在戏曲领域里王国维对意境的含义做了更具体的阐述:“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人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⑦在《人间词话》中,他说他并不是把“意境”仅仅看作文学作品的一种局部特征,或是一种风格,一种手法,而是把它看作是能充分概括文学本质特征的一种最高范畴。

朱光潜也对“意境”进行了诠释,他从诗学的角度认为:“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融合,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而宗白华先生则突破了千百年来以诗、词、书、画、戏曲等为对象“游于艺”式的层次意境研究,以“创造新国魂”的大气胸襟,来研究意境思想的,他强调主体人格和心灵在意境在创造中的作用,并特别突出“灵境”。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创造都是心灵的作用,是情与景的契合,所以一切美感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艺术家用心灵映射万事万物,代山川而立言,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相互交融渗透,成就一个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的“意境”。

至此,意境已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

意境较为广泛地存在于中国古代的一切艺术之中——诗有意境,文有意境,书法绘画也有意境,一曲弹奏,一角园林,一套动作乃至一方石印都有自己的意境。意境契合了艺术的规律,而且也符合人类审美的心理特点,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情景交融。意境是由意(主观)与境(客观)相结合而成的。“意”指创作主体的主观感受“,境”则是指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⑧在我国古代文人看来,景物需要感情注入,以得其生命;感情需要有景物去附丽,以成其形象,情与景之间相互契合,情也可称为景,景也可传情,这可称为一种境界。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瘦,单看一字,就能让人与体弱憔悴联系在一起,词人用这个字来表现花红,可谓是情景并茂,同样一个肥字来表现绿叶繁茂的形态,既形象让人出乎意料,又让人惊叹。

文学大家善于通过对外部事物中观察,提取出符合自己情感的相似之处,从而将该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媒介。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住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的上阕以梅花独立开放于寒冬黄昏的断桥边,隐喻着词人的孤独和不得志的境遇;下阕以“春”“、群芳”来隐喻当时的官场,并且表现了诗人洁白孤高而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这首词中,词人所选的自然景物与其心境,所处的社会境况具有极大的相似处,因而使读者能观景知情。

(二)虚实相生。意境在情景交融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实”指艺术形象,即为欣赏者所感知的艺术部分;“虚”则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情趣及艺术形象所触发的艺术联想。宋代文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⑨其认为,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比较实的因素,即为实境;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即为虚境。这里已可见意境虚实结合的特征。

如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由一枝红杏引起的怦然心动的喜悦,借此对满园的春色进行推测和联想,这就是由实境开拓出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从而把人引入人生哲理的思考,引出美好的东西是关锁不住的结论。这即是实境开拓的是更深一层的审美空间,这两层就是虚境,它与实境的具体描写浑然一体,虚实相生,构成了诗的审美意境。

而对于意境中的实与虚,古来就有不同看法。如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宗白华也认为“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也有人以形为实,以神为虚,认为以形传神,才能生成生动的气韵,由此产生意境,如张彦远认为画面之“形”必须传神,不能够传神,也就称为“死画”;樊志厚却以境为实,以意为虚,他在《人间词乙稿序》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悦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综上各家,其实质都在于强调意境的想象和体验。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呈现。

“意境”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和范畴。综上所述,意境是在情感主导下情景交融的统一体,是虚实结合、境生向外的一种审美艺术空间。如此,意境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通向诗意生存的一条必经之途。

①②④⑤⑨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9,78,201,22,244.

③ 刘禹锡.董氏武菱集记,168.

⑥ 许伟东.东坡题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56.

⑦ 藤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1,12.

⑧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3,10.

猜你喜欢
王国维境界意境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品“境界”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辑注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