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的隐遁之迹朗读生命的弦外之音——试论《朗读者》的多重主题内蕴

2010-08-15 00:42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中文系青海750021
名作欣赏 2010年6期
关键词:朗读者汉娜审判

□郭 艳(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中文系, 青海 750021)

前 言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长篇小说《朗读者》初版于1995年,而今享誉全球。《朗读者》给全世界读者和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鉴赏它时,我们不得不肃穆静思,不得不观照自省。它并非一部常规视角下的单纯反法西斯或反战争的作品,正如其作者施林克暗示读者也可以这么读《朗读者》:“伟大的、需要最细心呵护的爱情故事。”①

当然,它也不是一部常态的、单纯的叙写爱情的作品。因这场爱情所处的特异时代背景——纳粹时期的德国,也因这特立独行、隐匿暧昧的情爱,使作品呈现出多元的主题内涵,使读者为之扼腕动容,使作品具有一种直逼心灵、拷问人性的艺术魅力。书评人黄集伟说:“卡夫卡曾说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朗读者》就是这把斧子。”②应该明确的是,《朗读者》,无论是作家施林克的书,还是导演斯蒂芬的电影,其审美内涵和主题中心都并不仅仅是二战、屠杀、良知、道义等词汇能概括的。

一位评论者说得好:“对于个人战争罪责的追究审判只是施林克讲的故事,而真正的悲剧和陷阱如佛朗兹·博厄斯所言:‘当所有人以同一种方式反应时,个人若想冲破习俗将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施林克表达的隐含涵义还包括:整个社会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确是有利于文化稳固的最强大的势力,但这种势力同样会毫不留情地扼杀事实真相、恃强凌弱。正如《朗读者》中代表正义和人类理性的法庭对汉娜的审判,貌似的义正词严背面,是荒诞和非真实。”③

《朗读者》是一部充满深味与余味的心灵作品。美国《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该小说写了“一个深沉的德国人的良知”。它是在写爱情吗?爱情只是诱惑人读下去的理由吗?一个命运用悲悯注解的国家,是爱的人错了还是社会错了?小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樊篱,而直接同人的心房对话。笔者认为,《朗读者》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层面的主题内蕴:

一、主题之一:如昙花般顷刻绽放的不伦之爱

影片开头即忠实契合小说的叙述,将生病的男孩米夏和助人的汉娜直接带到观众的面前。镜头简洁干练,一如干练利索不免稍带粗鲁的汉娜形象。这是个简单明快、善良真率的女人,给人的感觉不是妖娆的花朵,而是雨中一株清新挺拔的绿树,具有强健朴实和温柔母性的特质。她令青春男孩产生了莫名执著的好感,来自男女间神秘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吸引力促使他主动拜访了她,由此揭开一段不寻常情感故事的序幕。

米夏再见汉娜时,看到她像家常女人一样在熨烫衣物,浑身散发着母性的温暖气息,这使米夏有了熟悉的亲切感。当他无意中窥视到更换衣服、穿长筒丝袜的汉娜时,一切青春少年对于女性的好奇和向往便如汹涌潮水般袭向米夏,他不能自持,但道义约束又使其不敢延宕,只能落荒而逃。理性的压制和逃避终究抵不过内心强烈的欲求,他又一次来到汉娜家,因为帮汉娜提木炭的缘故,弄脏衣服的米夏只好在汉娜家冲洗。当他茁壮健美、充溢着欲望的身体裸呈,离群索居的汉娜也无法遏制冲决内心的本能渴求。于是,在世俗标准和现实生活中绝不可能结合的两个生命却出自本真需求,迫切谐和地融汇了。

如果此时米夏与汉娜仅仅还是情欲的结合,是用身体和欲念朗读着生命;那么当米夏为汉娜深情朗读经典名作,二者的灵魂在文学世界里徜徉遨游时,他们的关系就已向灵肉结合的情爱过渡,是用心灵朗读着生命。他们赤裸身体,或在浴缸,或在床上,米夏捧书深情朗读,汉娜深情倾听……这些镜头绝没有情色和放荡,没有低级趣味,相反却透出人性最内在真实、美丽动人的力量——来自生命,来自真情,是人性最为本真的袒露。

最为诗意的镜头是米夏与汉娜骑着单车飞驰在美丽淳朴的乡间田野,徜徉在异乡街道,享受两个人的世界,那份纯粹的宁静安详让人感动。这是任何一对相爱男女可以拥有的生活,但对于米夏与汉娜来讲却是那么难得。电影中还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镜头:汉娜被教堂唱诗班的悠扬歌声所吸引,独坐聆听,物我两忘。汉娜那被生活和外表隐藏起来的感性和柔情犹如美丽昙花静静绽放,芬芳袭人。这镜头深深地烙印在了米夏的生命中,也拨动了观众的心弦。

生命中的这段际遇成为人生中永难泯灭的记忆,潜在而深远地影响着他们此后漫长的人生。从米夏当年为汉娜作的一首诗可以看出他曾经的痴情与迷恋:

与君同心

两心相互来占有

与君同衾

两情相互来占有

与君同死

人生相互来占有

与君分袂

各自东西不回首④

世俗对爱情的片面定义终究与真实的爱情存有许多偏差。连米夏也在世俗的眼光里蒙蔽了自我真心,一直不敢正视、不敢回首这段为世俗道德不齿和谴责的“非常态关系”,成年后的他甚至不敢,也不愿在内心为其确立一个应当的位置。多年来,这段情感关系隐藏于心成为他不断拷问灵魂,折磨肉体的心结,成为难以释怀的羞耻感,成为难以摆脱的梦魇,这就如同汉娜拼命保守文盲隐秘,实为一种相似的心理。

二、主题之二:如声音般瞬间失去的生命常态

如若两人仅耽于原始欲念的满足,那么彼此不会介意,但恰因爱开始生根发芽,所以两人的世界不再局限于床榻之上,他们本能地期望更多更好的交往空间,并想占有对方,但同时他们也本能地逃避、掩盖这种不为世人所齿的暧昧关系。这种矛盾挤压着他们,使他们不能再轻松拥有这份情感。汉娜的歇斯底里、冷热无常都是她内心矛盾的外现。她对自己文盲现实的极力掩盖其实是维护内心自尊的强烈表现,所以她宁愿舍弃赖以为生的工作,远走他乡;所以她宁愿忍痛舍弃年轻的爱人,毅然离去。爱的强烈愿望和依恋不舍又促使她不断试探米夏的态度,现实无情地嘲笑了缺乏现实土壤的爱情,使之成为“不能之爱”,就像汉娜难以启齿、不为人知的不能读写的秘密,既不能隐匿消逝于生命中,又不能堂皇呈现于世人前,所以不得不逃避。失去成为生命得以延续的常态选择。

“逃避已经成了我(米夏)永久性的选择,第一次逃避又带出了第二次逃避。”⑤因为逃避,失去成为必然。本能的服从和妥协注定了逃避和失去的结局,恰如汉娜多年后遵从纳粹纪律时对人性道义的放弃,如出一辙。如果说这次是米夏第一次失去汉娜,那么多年后,米夏在法庭上意外看见汉娜,却因害怕蒙羞、害怕谴责而对汉娜的文盲身份保持缄默,未予作证,并逃避见她,则是他第二次失去汉娜,也是各自的失去,米夏失去了心中那份难言情爱的一点支撑力,而汉娜则为爱情的尊严、人格的尊严再次失去人生逆转的机会。

多年之后,米夏或许是因爱的背叛而感良心不安,或是为偿还心债,或是为缅怀旧情,他开始以录音的形式再次为狱中的汉娜朗读。这使汉娜重燃爱的希望,并热切地识字学习,仿佛以此会挽回失去的爱情和从未拥有过的文化。然而汉娜终究还是太过单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米夏首次去监狱探望即将出狱的汉娜时,她衰老的气息让米夏感到了横亘在彼此间越发遥远的心灵距离。疏远的言行、淡漠的眼神流露了退却与逃避,这使汉娜骤然失去生命中最后的一线希望和温情。汉娜在这一刻绝望地求证:“现在都结束了,是吧?”⑥

至此,她失去了所有: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内心的美好情感,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而那一再濒临失去的,汉娜以付出自己的爱情和自由为巨大代价拼力维护着的人格尊严如今也岌岌可危,她又以失去生命的代价试图挽回……

其实不仅仅是主人公,每个人都在求证自我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失去,在每一次失去中延续着生命的轨迹,社会亦在失去中记录历史的发生和改变。在战争中人们失去祥和安宁,失去判断良知,失去正义尊严,失去人性生命,失去成为存在的常态,失去不可逆转,麻木冷漠由此而生。“因为我们不能承受的必须承受,不能失去的也许都会失去。”⑦

三、主题之三:如难题般无法周全的人生选择

人是历史和自我命运的主宰者,为何历史与个体却有形形种种的不堪和无法言说的无奈?在时空的隧道中,似乎有一股不可掌控的力量横亘其间。究竟是自我能动选择?抑或是谁在替我们选择?

人生的尴尬在于,在某种情境之下做出的选择,如符合当时的情景,却未必符合未来某个场景要求和判断标准;已做出的选择会影响将面临的选择;你的选择和他人的选择彼此冲突或者契合;大众的选择又会左右个人的选择。人世的此刻与此生形成一种连续性的制约力,不可逆转。

“生活会给人带来多样选择和不确定性,人的困难在于,怎样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怎样能够超前地确定今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人会依照价值尺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却往往出现犹豫不决的现象,拿不定主意是否该这样做,因此希望由生活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就形成一种循环论证:生活需要人的选择判断,人的选择判断又要靠生活去证明。要害在于,生活并不像某些科学实验那样,可以在多种方案的实践中观察其优劣。生活是单向度的、一去不复返的,一旦做出选择,就决然地排除别种可能性。别种可能性和你的选择失去充分比较的条件,你也就无法证明你的选择是否最佳或最劣。”⑧

汉娜因偶然性选择接纳了米夏,也就选择了后来一次次失去和放弃;选择维护自尊而隐瞒文盲身份的同时也就选择了一条黑暗的人生路,也就选择了在极力捍卫自我尊严的同时却失去更多,甚至失去生命的悲剧人生。

汉娜是简单而执著的,她只是凭着本能,顾看着眼前的现实境况,自以为正确地做出每一次人生选择。她是个单纯至极的女人,没有瞻前顾后的心机城府。也是因不幸地丧失了读书的机会,使她对自我、对社会都缺乏一种周全的认识和功利的判断。她以近乎原始的自然本能和人性纯粹面对身处的文明社会。渴望文化却又没有读书成为她此生无法选择的无奈与痛楚,更成为羁绊她一生的绳索。担任纳粹党卫队看守时,她只是简单地将看守的职责作为应恪守的工作职责和纪律,这种敬业一如当年做电车售票员的勤勉尽责,在她眼里,毫无二致。在“文明社会”,她的敬业尽责却变成了愚昧麻木和助纣为虐,使她无形中成为纳粹的帮凶,成为正义、文明的被告。这种选择究竟是个人的过错还是社会与时代的毒害流殇?究竟谁该得到审判和谴责?究竟谁该为这场巨大的人类灾难负起全责?对汉娜的审判成为对文明社会的巨大讽刺,历史真相与个人真实在此被文明社会无情阉割。反躬自问,那些未被审判的人与作为被告的汉娜,谁更应感到羞惭?

汉娜看似常在自主选择,但实则选择得被动、无奈;米夏看似常在被动选择,实则选择得怯懦和自私。表面上,米夏看似无辜和正义,但他的选择难道没有伤害他人?难道没有逃避(诸如道义、情谊和正义)?难道没有罪过?米夏后来才开始反思:“那么是谁给我注射了麻醉剂?是我自个儿注射的吗?不麻醉我还能忍受得下去吗?麻醉不只是在法庭起作用,麻醉作用也不仅使我还能够把汉娜看成路人……麻醉还能够起到一种作用,让我成为自己生活的局外人,冷眼旁观。……”⑨

米夏的种种选择与逃避行为,以及他对汉娜的冷漠麻木,与汉娜不曾解救犹太囚徒,与父辈不曾揭露反抗纳粹暴行的行为不是具有本质的相似吗?与米夏一样未曾受到法律审判与道德谴责的人们难道是正义、正确的吗?汉娜对法官的反问:“……那么,要是您的话,您会怎么做呢?”⑩犹如当头棒喝!仿佛是对所有人的一种质问和思考。

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的不同选择,潜在地表现出某种相似性。无法回避的人性懦弱,无法不逃避的冷漠自私,麻木不仁的人性令人心惊肉跳。“那时,我一旦深究这种铺天盖地的麻木不仁,也就同时深挖出一件事实,那就是它不但沉沉地压在犯罪者和受害者身上,即使是我们所有人,我们的法官、陪审团、检察官或者书记员等等,他们天天要面对这些事实,也是深受影响。”⑪是人性共同弱点的局限,还是社会事件、客观背景的制约?是人的主动为之,还是人的被动从之?

揭开雾障重重的事件表象,看到的是血淋淋的历史真相,更发现个体生命与历史齿轮磨砺咬合、裹挟而行的艰难进程,也引发我们对人性弱点的观照反思。

四、主题之四:如审判般阉割真相的历史论断

重新审视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消逝的只是时间本身,而潜隐在事件之下的,以及由此产生的余波还远未消散。不仅不该忘记,反而应给予深刻的反思。⑫

以汉娜被审判这一核心事件为背景,深刻反思囿身特定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各自应承担的罪责,仿佛一场对全人类的人性审判。《朗读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愁肠百结、扼腕动容的故事着力揭示被“历史记录”掩盖下的历史真相,竭力还原如同审判汉娜般被阉割的事实真相。审判是全方位的、无情的,审判者和被审判者一样都应当被审判。不单是用法加以准绳,还包括运用情、理、义、道德和人性等手段。法的苍白与疲软可见一斑,法并非完全能代表光明与力量。⑬反而是目不识丁、本然率真的汉娜彻头彻尾地嘲讽了整个文明社会和所有看似义正辞严、冠冕堂皇的文明人。

相比之下,汉娜的“本我”显得单纯而无害,而众人(那些非被告、那些被告席上的汉娜的同事)的“本我”却暴露出人性冷漠、麻木、自私的丑恶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汉娜最终被定罪恰是因她内心强烈的羞耻感,隐瞒自己的“本能”却承受了众人的罪责和刑罚!这种羞愧心理从那些真正的说谎者、诬陷者、捏造者、包庇者、谋杀者以及渎职者身上却找寻不到丝毫,他们却未曾领罪,安然自得!

米夏从初见历史的义愤填膺——“有整整一代人站在审判席上,他们曾经为看守或帮凶服务过,或者没有设法去制止他们,或者,在1945年以后,原应该把这些人从人群中揭发出来的,而实际上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们也要对他们进行评判,把他们暴露在羞耻之下,以这种办法对他们进行审判。”⑮再到深入历史后的惊觉骇然——“……我在问自己,仅仅判决和惩罚少数几个人,而让我们这些第二代人继续在惊愕、耻辱和负罪当中沉默下去,难道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吗?”⑭他无意中逼近历史的真相,经历了痛苦难言的思想嬗变。

任何历史灾难显然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或某一小部分人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当事人都难脱其责。《朗读者》以罕见的“逆向反思”意识和勇气,直面现实,对审判者予以了无情的审判。麻木不仁、虚伪懦弱、自私丑恶的人性弱点在那些未被审判的人身上散发着历史的腐臭,却长久地被视而不见、自欺欺人,被历史一笔带过、模糊处理。历史的真相和细节从未真正得到公正的审视:“平庸的恶”的形成乃是日常可见的麻木、自私、冷漠等人性弱点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集成表现,个体生命与社会历史的齿轮因咬合错位而爆发出可怕的摧毁一切的破坏力。而当风平浪静时,人性又复归常态,即弗洛伊德所谓“自我”调停舒缓了“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协调于现实。⑮时间的硝烟尘埃便厚厚地遮盖住了(人与历史)本来的面目。

任何历史灾难显然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或某一小部分人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当事人都难脱其责。《朗读者》以罕见的“逆向反思”意识和勇气,直面现实,对审判者予以了无情的审判。麻木不仁、虚伪懦弱、自私丑恶的人性弱点在那些未被审判的人身上散发着历史的腐臭,却长久地被视而不见、自欺欺人,被历史一笔带过、模糊处理。历史的真相和细节从未真正得到公正的审视:“平庸的恶”的形成乃是日常可见的麻木、自私、冷漠等人性弱点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集成表现,个体生命与社会历史的齿轮因咬合错位而爆发出可怕的摧毁一切的破坏力。而当风平浪静时,人性又复归常态,即弗洛伊德所谓“自我”调停舒缓了“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协调于现实。 时间的硝烟尘埃便厚厚地遮盖住了(人与历史)本来的面目。

这是施林克自己对于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它成为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楚潜伏于心灵密处,潜伏于历史的阴影中,这种情形颇似汉娜执拗坚决地掩藏文盲身份的行为,有着不顾一切的决绝和不可思议的疯狂意味。仿佛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看似疯狂,实则清明。

结 语

《朗读者》把平凡但不普通的人生镶嵌在纷纭变幻的社会时代背景上,隔了多年后的深沉回忆和审慎观照,折射出直逼心灵的现实光芒和不同寻常的人生意味。人生恰似一次对未知作品的朗读,只有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才逐渐明晰自己的情感、生活坐标。只在朗读结束的那一刻,或是在朗读过后的很久,才幡然醒悟自己所求,才明白此中真谛。然而,朗读时境早已错变,行将逼近人生真相时,生命却远逝不再,这便是生命的朗读者无法走出的困境吧。

解析《朗读者》的多重主题内蕴,不仅有助于读者更为贴近真实的作者和作品,也是对当下某些单一片面、生硬刻板的历史主题、战争主题等阐释者的质疑,更希望这样深沉厚重的作品能给予中国本土创作者一定的启示。

①②④⑤⑥⑦⑨⑩⑪⑭ [德]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钱定平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93,192,52,158,172,2,90,92,81,93 页。

⑧ 邱岚:《论个人生存的可悲性》,《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

⑫⑬ 张国龙:《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朗读者〉》,《外国文学》,2009年9月第5期,第114页,第117页。

⑮ 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8页。

猜你喜欢
朗读者汉娜审判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Chapter 20 Extreme torment 第20章 极度惩罚
合伙谋杀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