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愤青的迷茫 两难抉择的困惑——论金斯伯格长诗《嚎叫》

2010-08-15 00:42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39
名作欣赏 2010年26期
关键词:斯伯格神圣洛克

□向 兰(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成都 610039)

美国的“垮掉一代”即愤世嫉俗的一代青年,其作品在西方形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然而在我国一直不被理解与承认。本文将对该流派的代表作进行解读分析以嗜读者。

“垮掉一代”,原文The Beat Generation,在香港被译为“敲打的一代”,其中“beat”即“击打”、“节拍”,也意味着“精疲力竭、一无所有”,还心灵“坦诚”。在中国被译为“垮掉一代”缘于当时“资本主义一天天烂下去”的政治形势,实际上他们是对美国高压政策极为不满的愤世嫉俗青年,即愤青。20世纪中期的美国,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危机四伏,大众对未来丧失了信心,憎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普遍性的颓废和悲观厌世的精神危机。一批知识分子幻想破灭,陷于悲观和失望中,他们自暴自弃、纵欲和否定传统,对整个社会做消极反抗。简言之,美国“垮掉一代”是反传统价值观,反现行体制的“边缘人”。属于“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金斯伯格及其朋友们试图以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可以实现。才气满溢的“垮掉一代”愤青在放荡之余留下不少经典之作,在美国形成一独立文学流派。

艾伦·金斯伯格,该流派的代表作家,他一直崇尚自由民主,20世纪70年代他参与反政府抗议活动,曾多次入狱。被金斯伯格称为“疯狂的圣人”的所罗门也憎恨美国社会,他们均因政治原因被送进精神病院,在那里结下患难之交。金为献给这位朋友而写下了被誉为“垮掉一代”宣言书的《嚎叫》(Howl),它宣泄着其颓废生活的绝望与愤慨。

1955年10月13日,金斯伯格在旧金山朗读了长诗《嚎叫》,这是“垮掉”运动的重大历史性事件。声音洪亮的金激情四溢,每读完长句,听众齐声高呼“继续!”读完时,已声泪俱下。这次朗读被称为“美国诗歌史一个崭新的转折点”①。开放、不拘一格又适合于朗读的新诗大胆挑战了当时雄踞美国诗坛的经院派诗歌,且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嚎叫》被称为20世纪“50年代的《荒原》”,与《在路上》同成为“垮掉一代”的圣经。这首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经典长诗至今已被译成二十五种文字,成为美国最畅销诗集之一。

金斯伯格突破传统的《嚎叫》(Howl),堪称20世纪经典长诗之一,其内容和艺术风格与传统诗歌大相径庭。

全诗主体有三部分,另一部分《嚎叫注释》作结尾。第一部分,金斯伯格任天马行空的想象奔泻而出,构成看似凌乱却具抽象美,像长长的萨克斯管奏出的和声,深沉而悲哀。

诗歌以惊世骇俗的句子拉开了序幕:

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饥肠辘辘赤身裸体歇斯底里,拖着疲惫的身体黎明时分……寻求痛快地注射一针。②

为保持节奏感,这部分以“他们”作每句的句首,贯穿整个诗节。“他们”犹如一个连接点,让读者的思维在幻想与现实中自由涌动,最终以现实作为归宿;勾勒出一幅“垮掉一代”“一代精英”(指克鲁亚克、所罗门及诗人自己)生活现实的拼接图:被社会抛弃的一族在吸毒、酗酒、放荡,在糜烂生活中体验“极乐”,但内心极度痛苦着。这是他们的挽歌,倾述了其堕落生活的悲哀,充溢着深切的痛楚。他们以激进且非理性的生活方式,试图摆脱金钱至上的社会所形成的精神牢房,然而又不得不忍受贫困和悲哀,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疯狂便是毁灭的一种表现形式。“垮掉一代”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诅咒表达于梦呓般的话语中,他们无助的绝望、愤世嫉俗的反抗无不与“疯狂”这揭示主题意义的字眼相联系。

驱使他们病态疯狂的罪魁祸首是这非理性的社会现实,即第二部分的主题。

那是怎样的史芬克斯的怪物,用水泥和铅合金铸成,敲碎了他们的头骨,吞下他们的脑浆和思维?③

接着每句首用“摩洛克”与第一部分的“他们”形成对立。

摩洛克的脑袋、是纯粹的机械!摩洛克的血液流淌着金钱!摩洛克的手指是十支大军!……

摩洛克早进了我的灵魂!在摩洛克之中我有意识可没有肉体!④

古代传说的火神摩洛克,父母以儿女做祭品献给他,以表虔诚。诗人利用“摩洛克”与美国读音相近,让摩洛克在诗歌里成为美国民主专制、黑暗和残酷的象征。通过这一象征,金控诉了20世纪50年代逼使“垮掉一代”疯狂的美国社会——经济军事机器,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却异化了人的自我,导致了精神贫困与疯狂。

通过一、二部分叙述,诗人展示了该诗歌的“两难结构”,即“垮掉一代”愤青的“两难”抉择。一方面他们身处堕落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黑暗的社会——经济军事机器,罪孽深重使他们没有出路。他们面临两难选择:屈服于丑陋的社会,继续堕落直至死亡——于心不甘;与强恶政府统治下的社会抗争——他们势单力薄。诗人在徘徊犹豫中更深层次地揭露摩洛克,这一罪恶使诗人痛下决心走出泥潭。

摩洛克凶神不仅使“垮掉一代”成为牺牲品,且以某些特征进入“垮掉一代”的身心。诗人清楚地意识到摩洛克对自己精神灵魂的影响,决心将其阴影驱逐出去,以获得灵魂再生。在第二部分尾声灵魂再生之声鹊起,诗人毅然宣称:

我要抛弃摩洛克!在摩洛克中苏醒!让光明从天空中流泻!⑤

第三部分中诗人借所罗门在精神院的遭遇继续声嘶力竭地嚎叫。“我与你同在罗克兰(精神病院)”作为每句的句首以示支持。

疯狂与痛苦,在金斯伯格看来是对摩洛克的反抗,所罗门包括其他垮掉分子在疯狂中、幻觉中战胜摩洛克,从邪恶中释放自己的灵魂。在两难的决策中,诗人选择了抗争,但他们只能在疯狂的幻觉中战胜邪恶,取得精神胜利。尽管只是心理安慰之战,诗人还是在《嚎叫注释》中唱响了胜利的凯歌。诗人以“神圣”一词开篇,表现了一代青年战胜摩洛克后灵魂重获新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由衷的喜悦:

世界神圣!灵魂神圣!肌肤神圣!鼻子神圣!……

万物皆神圣!人人神圣!处处神圣!每一天都是永恒!⑥

这是大自然与精神的赞歌,其基调同第二部分“摩洛克”凶神的桎梏下,对人本能的压抑,即人性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对摩洛克凶神做出彻底的否定。激情高昂的诗句赋予该诗歌强烈的积极意义,好似“垮掉一代”青年急需的一剂精神强心针,使他们不再萎靡彷徨,走出了心灵迷茫的困境。

“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诗人的任务……是用普通情感加工制作成诗,以表达实际情感中不存在的感受。”⑦“它就像扔到地球上的一颗原子弹那样消灭了我们的世界……使我们倒退了二十年”⑧。学院派诗人视诗歌创作为纯语言诗艺,其精雕细琢的诗歌高深艰涩。标新立异永远是艺术领域里惊心动魄又富有魅力的精神景观。天才创造规则,人才遵守规则,蠢材无视规则。金斯伯格可算创新规则的天才,他冲破了经院派诗歌风格的束缚,以清新、粗犷、自然的手法,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现代诗风。《嚎叫》以全新的诗歌风格给读者以别具一格的美感,以磅礴气势振奋一代青年。

首先,《嚎叫》渐进的意象捉摸不定,不合语法逻辑,但是并没破坏诗歌的整体平衡,反而增强了内在张力。诗歌的四部分均用固定句首引出不规则的长句。第一部分有七十八行,最后一句才有句号,视为一个语法单位;这长长的诗句好似滔滔不绝地在诉说其种种悲惨遭遇。第二部分共十五行,第一句是问句,其余全是感叹句,每行有多个感叹句;诗人无情地揭露“摩洛克”的丑恶面目,满腔愤怒地声讨“摩洛克”对他们犯下的累累罪恶。第三部分诗句以放射状展开,一句比一句长,呈金字塔形,诗人用了十九个“我与你同在罗克兰”表示诗人对所罗门坚定不移的支持,且气势越来越强大。结尾是第二部分形式及内容的延伸,“摩洛克”和“神圣”意义上相互排斥,却一一呼应,结构和意旨惊人的对称;以“神圣”开篇,重复十五次,接着又出现了四十九次,热情澎湃地赞美世界与人生,好似一曲激情昂扬的摇滚乐鼓舞着意志消沉的“垮掉一代”。

其次,就诗歌艺术而言,金斯伯格继承了惠特曼,用散文化的长句写作诗歌并加以革新,形成独特的自由诗歌体:按自然呼吸为单位一气呵成,诗句长短不一,但长句居多;长长的诗句如滔滔江水呼啸而来,重重叠叠的长诗句倾泻着诗人激流瀑布般的情感,传递给读者不仅是强烈的信息,更似咆哮的波涛锐不可当,直逼胸怀。那些来自口语的自由体诗句既能吟唱,又能朗读;朗读时,每行一口气读到底,节奏独特,效果极佳,磅礴气势感动听众,对美国当代诗歌借助音乐朗诵走向大众具有深远影响。

其三,黑格尔认为:“诗的效果应是不着意的,自然流露的,一种着意安排的艺术就会损害真正的诗的效果。”⑨金斯伯格正是这样继承了惠特曼自由体诗歌的粗犷豪放,铿锵有力——抛开传统格局和形式。其结构既不是事先构想,也不受他人形式的束缚,而是自发性的“最初的思绪,最好的思绪”。那如痴如狂、如嚎似叫,随情感爆发而组成的诗行,大量地重叠、反复、排比、夸张,表现出诗人挥洒泼墨的张力和气势。

其四,高昂的情感宣泄和平缓的叙事紧密结合,感叹和回忆交替进行。金斯伯格在处理节奏时显现出了杰出的诗人特有的直觉和天才,以及长期积累的诗歌表现力。在诗中随处可见刻骨铭心的、极具震撼力的诗句,让人难以忘怀!就像一本无序排列的现代派画册,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没有缠绵跌宕情感纠葛,而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时时给予读者触目惊心的冲击。

其五,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曾提出一系列积极的文学主张,他认为诗人应该着力表现时代,讴歌普通人的生活和性格。诗歌不应拘泥于文体形式、附庸风雅,他主张:“诗的属性并不表现为韵律、整齐、事物的抽象化,也不表现为哀怨或济世言,它是所有这一切的生命,而且远不止这些,它存在于灵魂之中。”⑩金斯伯格大胆揭露美国社会的阴暗面,把生活中的污秽、混乱和不人道现象赤裸裸地曝光。

总的看来,有独创精神的金斯伯格写出面目一新的作品,给人以新的审美感受。《嚎叫》的艺术和内容在诗歌史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它不仅有艺术创新,立意更为深刻充实,不脱离现实。与经院派诗歌相比,他的诗歌更具划时代意义,他不仅在内容上跳出了普通诗歌的藩篱,在艺术风格上也展现出诗人反传统的勇气。同惠特曼的《自我之歌》、艾略特的《荒原》、庞德的《诗草》一样,《嚎叫》堪称20世纪美国经典诗作。

① 迈克尔·舒马赫:《达摩之狮:金斯伯格评传》,圣·马丁出版社,1992年英文版。

②③④⑤⑥ 文楚安译:《金斯伯格诗歌选》,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本文所引《嚎叫》的诗句皆出于此。

⑦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DB/OL].http://dksg.blogchina.com/dksg/29103 70.html,2006-9-15.

⑧ 《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⑨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猜你喜欢
斯伯格神圣洛克
专为左撇子射手设计的莫斯伯格500霰弹枪
神圣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FOR YOU, O DEMOCRACY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我们神圣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