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汉式成语初探

2010-08-15 00:45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熟语日语成语

阎 萍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日语汉式成语初探

阎 萍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日语成语包括“汉式成语”与“和式成语”两种,辞书一般归入“连语”中。汉式成语可分为从中国照搬过来的汉语成语和日本固有的汉式成语两大类型,深入研究其语源语义、造语特征、日语读法等问题,对于日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式成语;造语特征;意义

成语是熟语之一种 (其他熟语尚有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是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生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目前世界上使用的语言共有 2790余种[1],大概任何一种都不会没有成语。而在 210余种重要且有文字的语言中,成语最多的当属汉语。日语成语也相当多,除“和式成语”外,还有大量“汉式成语”——从中国完全照搬过来或稍稍变动的汉语成语,以及日本固有的汉式成语,都在日语教学和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对汉式成语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从中国完全照搬过来的或稍加改动的汉语成语,是日语汉式成语中数量最多、中国人最易理解掌握的一类成语。

汉语成语大多源自经史子集古籍,数量惊人,如《汉语成语词典》收录 5500条[2],其《续编 》又增录 3160条[3],总计 8660条,《万条成语词典》所收竟多达 10202条 (以上均包括少量其他常见熟语)[4],而收录各类成语及其变体、古今常用熟语和谚语的《汉语成语大词典》[5],条目总数更高达 17000之余!这首先是由于中国历史特别悠久而又从未中断,古代文化极其灿烂而又不断翻新;其次由于各种古籍浩如烟海,其中所存成型成语和成语胚胎极多;其三是由于汉字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独具凝练精警的特征,便于将故事、诗文中复杂的内容和意思高度凝缩为一般仅四个字的成语。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文化关系亲缘密切,但上万条成语没有、也不可能全被日语吸纳。其原因至少有三条:一是在中国方面,上万条成语中本来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常见常用,久盛不衰,如《新编成语词典》所收“最常用成语”即为 3000条[6]。当初“销”往日本的汉语成语数量自然会比其产地中国少,而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中又必然会有许多汉语舶来品被逐渐淘汰。二是在日本方面,自 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以后,原先汉风十足的高雅王朝文学已渐被“和风”十足的世俗武士文学、商人文学和平民文学所取代,所用汉语成语大为减少。三是在汉语成语自身,有许多是来路难明、语意古奥的,如“暴戾恣睢 ”、“一元大武 ”、“折冲樽俎 ”之类 ,连中国秀才往往也犯糊涂,何况异国之人,这势必又会影响汉语成语在日本的传布应用。

尽管如此,自古以来仍有相当多汉语成语被连根拔起移植于日语,成为日语汉式成语的主体。此类日语成语,在大型词典《日汉辞典 》[7]、《新日汉辞典 》[8]、《新明解国语辞典 》中[9],共有 2000余条,占中国最常用 3000条成语的 60%以上,可见数量之多。其中“一”字打头的最多,如:一日三秋、一日之长、一目了然、一诺千金、一衣带水、一视同仁、一张一弛、一唱三叹、一阳来复、一泻千里、一暴十寒、一水牵愁、一碧万顷、一竿风月、一心同体、一举手一投足、一举两得、一触即发、一世木铎、一掷千金等等,共 50余条,约占完全照搬的汉语成语总数的 2.5%。这与汉语成语中“一”字打头的为数最多有关,如《万条成语词典》中“一”字打头的就有 398条,占总数的 3.9%。

此类日语成语的主要特征是几乎全部为音读,只有极个别例外,如:“形影相吊”(けいえいあいとむらう),“形影”为音读,“相吊”为训读,成为前音后训的“重箱読み”式;其语义仍保持汉语成语本义;其字形,在写繁体字时与汉文相同。总之,其形、音、义与汉语成语几乎一模一样,所以中国人一看就明白。

日语成语中稍加变动的汉语成语也较多。之所以改动,乃是由于日本人对某些汉字的理解及日语文法特质与中国方面存在差异。其改动,通常仅改一字或变词序,而所改之字都与原字相近,所变词序都活而不乱,其读法一般都用音读,故中国人也可以顺利读说理解并能马上想到对应的汉语成语。如:竜頭蛇尾/虎头蛇尾、不倶戴天 /不共戴天、按図索駿 /按图索骥、一栄一落 /一荣一枯、朝令暮改 /朝令夕改、一世風靡 /风靡一世、一挙三反 /举一反三、愛及屋乌 /爱屋及乌。有的改得很好,如“龙头蛇尾”,龙与蛇同类,而虎与蛇不类;有的改得梢稍走样,如“爱及屋乌”。“爱屋及乌”语本《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停在他屋上的乌鸦,而“爱及屋乌”则意为爱那个人连带爱他的房屋及停在屋上的乌鸦,两者有些差异。但都可用来比喻爱某个人而连带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另外,有些汉语成语则被改动稍大且其中有的是音训混读,但中国人也能一看即懂,如:竹马之友 (ちくばのとも)/青梅竹马、八面六臂 /三头六臂。

日本固有的汉式成语,数量也不少。它们大都是日本人学用汉语和阅读汉籍、佛典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其读法略如汉语成语,基本上为音读,也有少量为音训混读。如:一心不乱 /一心一意、一汁一菜 /粗茶淡饭、一石二鸟 /一箭双雕、自画自賛 /自吹自擂、自業自得 /自作自受、馬耳念仏 (うまのみみにねんぶつ)/对牛弹琴、我田引水 /自私自利、烧石 (やけいし)に水 /杯水车薪。

此类日语汉式成语基本上是四字一条,形式上和汉语成语几乎一样。因此,中国人往往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如佛教名词“业”,泛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业,三业的善恶必得相应的“业报”或“果报”,“自业自得”本义为自己“造业”自得其果,是中性词。但佛教认为世人多私欲,“自业”往往不善,也就难免恶报,故“自业自得”一般用为贬义,义同“自作自受”或“咎由自取”。有人不明乎此,望文生义,将“彼は貧乏になったのも自業自得だ”(他之所以受穷也是自作自受)错译成“他受穷,也是自己职业所得”。

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一些日本自造的汉式成语,中日两国的涵义差别很大。如“見敵必滅”,日语意为“敵を見つけたら必ず全滅させる”/遇敌则全歼,而汉语则意为“敵を見ると必ず滅亡する”/遇敌则必亡。

据统计,日本现有常用四字熟语 4000余条。其中 3000余条为上述两种汉式成语。日本人自造的汉式四字成语中有数百个是全用或部分使用日本人以汉字表示的日语词构成的,其读法一般为训读或音训混读,这对中国人来说比较麻烦。如:青息吐息 (あおいきといき)/长吁短叹 (或一筹莫展)、海千山千 (うみせんやません)/老奸巨猾、鹈目鹰目 (うのめたかのめ)/瞪眼扒皮、得手勝手 (えてかって)/放荡不羁、桑原桑原 (くわばらくわばら)/苍天保佑。

想要弄懂日造汉式成语,有时不仅需要语文分析能力,而且需有日本历史知识,如:源平藤橘 (げんぺいとうきつ)/势不两立,源自古代源氏、平氏两大武士集团殊死争战,仿佛藤缠橘树难分难解。故可译为“势不两立”或“楚汉相争”。

大量掌握和准确理解日语成语,才能真正学好用好日语,否则在译解时不仅难以“信达雅”,且极易错译曲解,造成误会。

首先,即使从中国完全照搬过来的或稍加改动的汉语成语,如不熟悉汉语成语也往往听不明白,乃至错解错译。如“世界が金融危機に巻き込まれ、われわれは呉越同舟の状態である。”意为“现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正需要吴越同舟”。有人却译成“……,正需要语言悦耳的同伙”。《孙子·九地》云:“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说的是古代吴、越两国敌对争战,两国人相憎,但当他们同船渡水遭遇风暴时,却能互相救援,如同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协调一致。由此产生成语“吴越同舟”,比喻危难当头时,共命运的人们不记仇怨,同心协力战胜困难。该人未掌握这一成语,情急之下将“呉越同舟”当成“语悦同臭”四字 (日语音读与“吴越同舟”完全相同,而“同臭”意为“臭味相投”或“同伙”),遂胡乱译成莫名其妙的话。

其次,掌握此类汉语成语还能在翻译日语时使译文增色增辉,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如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岛崎藤村的《千曲川散记》中的句子:

汽車でここへやって来るにしたがって、枯々な感じの残った田畠の間に勢よく萌えだした麦が見られる。

汉译为“火车一驶近这里,就望见在那些还有点儿荒凉萧瑟的田地里,冒出一片片长势良好的麦苗”。姜晚成先生将“勢よく萌えだした麦”译成“生机勃勃冒出来的麦苗”,用成语“生机勃勃”代替直译语“长势良好”,甚妙!再如同文的“貯えた野菜は尽き、……新しい野菜が取れるには間があるという頃は毎朝毎朝若布の味噌汁でも吸うより外に仕方のない時がある”一段话,直译为“贮藏的青菜吃光了,……而新鲜蔬菜还得些日子才能下来,有时天天早饭只能喝上一碗裙带菜酱汤”。姜先生在“下来”之后加了一句“在这青黄不接的季节里”[10],用了成语“青黄不接”,不仅使前后语意顺畅,而且贴切生动。如果加的是“在这时候”一类大白话,那就索然无味了。

其三,掌握日本固有的汉式成语,对中国人来说,意义更非同小可。因为此类成语形同汉语成语,最难分清“国籍”,而最忌望文生义,闹出笑话,如前文所述对“自业自得”的错译,在逻辑上还不至于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下面的译文则非叫你一头雾水不可:

わたしはけっして我田引水の人でない/我决不是引水到我家田里的人。

“我田引水”意为“自私自利”,上述日语应译为“我决不是自私自利的人”。“我田引水”的本义是只管引公共水源之水浇自家田里庄稼而不管别人家庄稼干死与否,比喻自私自利心肠,意似汉语“自扫门前雪”。日本人认为能够很好掌握和运用较多汉式成语,乃是文化修养特别是汉文修养水平高的重要表现。为此“日本汉字检定”组织 (通称“汉检”)规定了 5-1级的评定标准。

日本人高度重视四字熟语,甚至有“四字熟语文化”一说。多年来,日本经常开展“创作新四字熟语”活动,如“住友生命”主办的“创作四字熟语”比赛等等。由于此类活动带有很强的游戏性和竞赛性,所以参与者十分踊跃,有人甚至编辑出版《四字列语》一类新书以推波助澜。日本学者圆满字二郎新著《心にしみる四字熟語》,从日本 16部作品中收录了约万条四字熟语,其中大部分为汉式成语,如司马辽太郎《坂の上の雲》中的“連戦連勝”[11],而汉式成语中又以汉语固有成语为多。日造汉式成语中有一些源自佛经和中国古籍,而且构语精巧,中国人再编成语辞典,似应将它们编进去。

[1]李梵.汉字的故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1-6.

[2]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3]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读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颜毓书.万条成语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汉语成语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胡正晖,等.新编成语词典 [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7]陈涛.日汉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日汉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9]京田一京助,等.新明解国语辞典 [M].日本东京:三省堂株式会社,1989.

[10]尚永清,等.日语学习文选:第 1集 [G].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1]圆满字二郎.铭刻于心的四字熟语[J/OL].(2007-11-06)[2009-09-04].http://book.asahi.com/paper.

On Japanese Idiom s of Chinese Style

YAN 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ity Institute,DLUT,Dalian116600,China)

Japanese language includes the categories of idioms of both"Chinese style"and"Japanese style",which are generally summarized in the entriesof"conjunction"in dictionaries.And idiomsofChinese style include categoriesof both Chinese idioms borrowed from Chinese language with some adaptations and idioms with Chinese features originated in Japanese.This essay has tentatively explored the language sources of idioms of Chinese style,their semantic meanings,features ofword-formation,Japanese pronunciation and other important issues,and great emphasis has been laid on the importance of its study and practice.

idioms of Chinese style;features ofword-for mation;significance

H3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2395(2010)05-0059-03

2009-09-25

阎萍 (1975-),女,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师,博士,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字与日本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熟语日语成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拼成语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猜成语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五)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