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阶教“无尽藏法”看“无尽藏院”的设立

2010-08-15 00:46杨克贤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1期
关键词:布施众生寺院

杨克贤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从三阶教“无尽藏法”看“无尽藏院”的设立

杨克贤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在隋唐时期兴起的诸多宗派中,三阶教曾一度受到唐王朝的支持,却终被斥为“异端”,受到官方的禁止以及佛教内部其他宗派的排斥,因此三阶教在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时间后便于唐朝末年逐渐消亡。三阶教是中国佛教自身对于印度佛教的理解与诠释,是中国佛教道路的探索,而其中发展出来的“无尽藏法”思想更是三阶教的重要特征。本文试图辨析三阶教“无尽藏院”思想的来源,认为“无尽藏院”的设立并非如南北朝以来诸多寺院以放贷民间谋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同时应与隋唐时期盛行的十无尽藏及无尽财有所区别。

三阶教 无尽藏法 信行 无尽藏院 无尽财

在研究三阶教的相关文字资料中,对于三阶教“无尽藏院”的设置,许多学者都会联想到放贷取息。例如日本学者野上俊静等人在合著的《中国佛教史概说》中写到:“(三阶教的无尽藏院)是经营寺院门庭的一种手段。增进寺院的财源,以备不时之灾害和堂塔之修理。因此剩余物资贷出所得之利润,辗转生息,故谓之无尽。若逢凶年的穷困之人,便给予无利息借代。有时必要,则以赈济的方式放出。因而成了全然的社会救济事业。”(1)但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三阶教放贷一事说法是对信行所设“无尽藏院”的误读。

“无尽”的梵语为aksaya,原意是无穷尽,“藏”是指包摄含藏,《大乘义章·十无尽藏义》中有:“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含曰藏”,这是大乘佛教中对于无尽功德的比喻。“‘无尽藏’的本来含义十分广泛,在佛教中凡认为具有无限功德、利益的事物皆可称之为‘无尽藏’”(2)。在大乘经典中关于“无尽藏”的分类有两种:一为、四无尽藏;一为、十无尽藏。《悲华经》中解说四种无尽藏为福德、智、慧、一切佛法藏。《华严经》中介绍十无尽藏分别为: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正念藏、持藏、辩藏。四无尽藏和十无尽藏都意在说明菩萨所应修行具足的功德,同时也是大乘佛教成就菩提直至成佛所必须的条件。

关于三阶教“无尽藏法”思想的著作主要有《信行遗文》、《无尽藏法略说》和《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这三部敦煌文献是信行及其弟子对“无尽藏法”思想的解说。“无尽藏法”思想是三阶教教义的侧面体现,而“无尽藏院”是三阶教的具体实践,我们通过分析资料,从中可以窥见三阶教“无尽藏法”思想真实内容,深入理解“无尽藏院”的背后动机。

“无尽藏法”的内容:首先、三阶教主张一切法有五义,“常乐我净法等一切法,于内有五段明义:一者,明学行常乐我净行多少义。二者,明常乐我净净行所用财物定不定义。三者、明常乐我净行行之先后义。四者、明常乐我净行度众生浅深义。五者、明常乐我净行能行人。”(3)其中“明学行常乐我净多少义”分为十六段,依次为:礼佛、转经、施僧、施众生、坐禅、十二头陀、饮食、食器、衣服、房舍、床坐、灯烛、钟铃、香、柴炭、洗浴,其中后十段是对具体施物的说明,并要求日日不断,乃至成佛。“明常乐我净净行所用财物定不定义”又分为普、别二法。普法即“不自为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贫苦众生”,别法即“不因凡夫,无始以来所畜财物,但为己身及己眷属”,信行提倡平等普施一切众生,无关贵贱邪恶,同时贫苦众生所施财物的普法供物可以互用,但为自身的别法供物不行,否则有罪。“明常乐我净行行之先后义”是强调悲田《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中有:“未来世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名为三宝,悲田者名为贫穷孤老乃至蚁子,何以故?于未来世此二种田悲田最胜”。“明常乐我净行度众生浅深义”指布施者获益程度,常施则“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时时施则“来生要须少用功力方获财位”。“明常乐我净行能行人”指不分别道俗,不求因果之常行常乐我净法者。第二、关于“无尽藏”的功德,三阶教认为“无始宿债一时顿停,不畏债主,更为障道业障报障一时顿灭,父母兄弟六亲眷属顿出三涂”(4)“假使自身造罪堕三恶趣下至阿鼻地狱,由同此无尽藏一行与诸菩萨有缘故,蒙佛光照拔出三涂生人天中,受化口生身闻法得果利益者是”(5)宣扬消灾获救的功能吸引信众。第三、主张别功德者唯进不得退,普功德者随人进退。“复有众生一心为自利故,希求福德不为利他,不取他教见他修福不能随喜助其少分。善男子汝应当知如此众生无有少福”(6)普法则进者得福退者无罪,提倡菩提心“假使不施念念之中,施功常生,无有穷尽”。

“无尽藏法”辨明:首先、有“常乐我净无尽藏”与“苦空无常无尽藏”,“二种无尽藏法行之多少亦须具知,所施财物莫问多少会待常乐无尽藏得成相续,然后余用,终不得废修常乐,先行苦空”(7)否则“坏他菩提大得罪”,并且“或有布施者于上十六法或有总施或有别施,普告施主所有施者莫问总别皆作普用意,或回或减佛法僧分作余十三种用,乃至食等或回或减十五通用亦如是”(8)其次、认为常乐我净乃是一乘大乘行,苦空无常行是三乘小乘行,强调常乐我净法的修行。第三、解说法界行的难易差别,以常乐我净法所得功德多于苦空无常法,引导信行修行方向。“常乐我净无尽藏少处可成多处难辨,苦空无常无尽藏随处多少皆得普同”(9)。

“无尽藏”种子:《对根起行法》中有“种子无尽”,是指施者能日日布施相续不断即是无尽藏,同时将种子分为两种,“种子者有二种:一者内财、二者外财。内财者即身命,外财者即金银七宝田宅财物妻子奴婢等是”(10),如僧人则舍内财,在家居士舍外财。

由上可知,三阶教的“无尽藏法”包括礼佛、对应根机、普法、别法等,但其根本的思想其实就是认恶,强调众生颠倒、愚昧。三阶教的“无尽藏法”虽然众多,但实践“无尽藏法”是针对在家信众的财物布施。《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中解释“小乘法中,唯明自利,大乘法内,自利利他,是故菩萨依大悲心立无尽藏法。六波罗蜜,檀度为初,四摄行中,布施为首。上同诸佛,内应法身,外利众生,穷尽法界。众生界尽,此藏乃尽。法身无尽,施行无穷。由境界常行相续,故立无尽名;究竟深广,含蕴一切,故名为藏。藏有轨仪,复名为法,故曰大乘无尽藏法。”(11)因此三阶教主张于寺院中设立存放信徒施舍物品的“无尽藏院”,其目的是教化众生行六度法,“无尽藏院”便以“无尽藏法”思想为依托,成为三阶教在佛教寺院的金融机构。

关于隋代信行“无尽藏院”的具体实践,因史料缺乏不能从直接资料中了解当时的情况。只能依据《两京新记》与《太平广记》中信徒布施盛极一时的情形,侧面证明三阶教被大众认信的程度,其文如下:“(化度寺)寺内有无尽藏院,即信行所立,京城施舍,后渐崇盛。贞观后,钱帛金绣积聚不可胜计,常使名僧监藏,供天下伽蓝修理。藏内所供天下伽蓝修理,燕凉蜀赵咸来取给,每日所出亦不胜数。或有举便,亦不作文约,但往至期,还送而已。”(12),这里的“寺”指的就是化度寺,它是三阶教的中心,内设“无尽藏院”,曾被唐代敬宗钦赐“化度经院”的匾额。“武德中,有沙门信义(信义即是信行)习禅,以三阶为业。于化度寺置无尽藏。贞观之后,舍施钱帛金玉,积聚不可胜计。常使此僧监当,分为三分:一分供养天下伽蓝增修之备;一分以施天下饥馁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养无碍。仕女礼忏阗咽,施舍争次不得。更有连年载钱绢,舍而弃去,不知姓名。”(13)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隋代三阶教“无尽藏院”活动进行的同时,社会中有僧人吉藏设立十无尽藏,即“藏法化不穷,财施填积。随散建诸福田。用既有余,乃充十无尽藏。委付昙献,资于悲敬。”(14)蓝吉富先生认为,吉藏的十无尽藏与信行不同,原因是吉藏所得的布施属于个人声望,信行则特别强调布施对佛教徒的作用,并且有组织的进行。以此同时,盛行于唐代的无尽财,又称长生钱,是以获取利息为目的,借贷金银。《释氏要览》中有:“寺院长生钱,律云无尽财。盖子母展转,无尽故。”(15)其理论依据是《十诵律》、《僧祇律》中佛陀允许以佛塔出息,《夷坚志》中即有记录寺院放债之事。“永宁寺罗汉院,萃众童行本钱,启质库,储其息,以买度牒,谓之长生库。鄱阳并诸邑无问禅律,悉为之。院僧行政择其徒智禧,主掌出入。庆元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将结月簿,点检架物,失去一金钗,遍索厨柜不可得,禧窘甚云云。”(16)而日本学者在其著作中将无尽藏混同于无尽财,考察其原因在于宋代沙门释道诚所著《释氏要览·寺院长生钱》中提及《两京新记》中关于“无尽藏”的记载,其文如下:“律云。无尽财盖子母展转。无尽故两京记云。寺中有无尽藏。又则天经序云。将二亲之所蓄。用两京之旧[邱-丘+(乏-之+ㄠ)]莫不总结招提之宇。咸充无尽之藏十诵律云。以佛塔物出息。佛听之僧祇云。供养佛华多。听买卖香油。犹多者。卖入佛无尽财中(详诸律。三宝皆有无尽财)。”(17)《两京新记》中关于无尽藏的段落指的就是三阶教的无尽藏院所在化度寺。

无尽藏的设置起于中国南北朝,兴盛于唐朝,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经济机构,到宋代时称为长生库,元朝时为解典库,南宋陆游曾斥佛教的敛财工具长生库为鄙恶。但根据上文对于三阶教无尽藏法的研究,并不能得出信行所立之无尽藏院是以放贷营利来经营寺院的设施,正如蓝吉富先生在《隋代佛教史述论》“民间信徒的布施”一节中所写:“尽管三阶教无尽藏院向民间放债取息一事,素为治佛教经济史者所乐道。尽管我国僧徒自南北朝以来即有民间贷款取息的事例;尽管唐朝贞观年间的三阶教寺院也曾放债民间。然而,纵使如此,我们仍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隋代的三阶教无尽藏院,曾经放债取息。我们所能确定的是,这一组织的设置,本意只是在鼓励信徒布施,以消除其本身或眷属的宿债。”(18)

总结,三阶教教典《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中曾明确的写到三阶教成立无尽藏的初衷是菩萨依大悲心立“无尽藏法”,信行本人也以苦行忍辱为自身的修行宗旨,乃至舍具足戒行菩萨行,而三阶教的“无尽藏院”是以提倡信众布施的为手段,修习大乘佛教六度为目的。事实上晚期的“无尽藏院”是否放债民间一事,因史料的缺乏以无从得知,但从信行的“无尽藏法”思想及其对现实社会的深远影响来看,都是应得到正面的肯定。

注释:

(1)野上俊静著圣严译.《中国佛教史概说》[M].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71页。

(2)杨曾文.《三阶教教义研究》[J].《佛学研究》,1994年,第81页。

(3)方广锠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四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368页。

(4)信行法师著《三阶教残卷》[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第3(163)页。

(5)同上《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第4(164)页。

(6)同上《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第7(237)页。

(7)同上《无尽藏法略说》第 5(157)页。

(8)同上《无尽藏法略说》第 5(157)页。

(9)同上《无尽藏法略说》第 3(155)页。

(10)同上《对根起行法》第 37(145)页。

(11)同上《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第4(164)页。

(12)《两京新记·义宁坊》卷三《辨疑志》。

(13)《太平广记》卷四九三裴玄智,《辨疑志》。

(14)《续高僧传·吉藏传》,第514页上。

(15)《释氏要览》卷下《大正藏》第54册。

(16)《夷坚志》卷四十九。

(17)《释氏要览》卷下《大正藏》第54册。

(18)蓝吉富著《隋代佛教史述论》[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14页。

[1]杨曾文著《三阶教教义研究》《佛学研究》1994年.

[2]蓝吉富著《隋代佛教史述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

[3]方广锠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4]野上俊静著《中国佛教史概说》(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7月第1版.

[5]《对根起行法》.

[6]《无尽藏法略说》.

[7]《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

[8]《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

[9]《续高僧传·吉藏传》.

[10]《释氏要览》.

[11]《太平广记》.

[12]《两京新记》.

猜你喜欢
布施众生寺院
Fantasy and reality
写在六合金光寺
苏轼布施观研究
“求乞”与“布施”之间
德善
宽恕
拜佛
慈怀众生
顾恺之募捐
王家卫妙解“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