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述规律横陈特点鸟瞰全志
——试谈如何运用创新模式写志书概述

2010-08-15 00:46刘文海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4期
关键词:志书规律事物

刘文海

(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教委宿舍山东青岛266105)

纵述规律横陈特点鸟瞰全志
——试谈如何运用创新模式写志书概述

刘文海

(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教委宿舍山东青岛266105)

概述,或称总述、综述、导述,是以简练的文字,概括全志的内容,置于一部志书之首的纲要。它是一部志书的灵魂和精华,起着总揽大势大要、统观全局的作用。它从全局、宏观着眼,纵览古今,横连各业,勾勒特点,综说利弊,寻求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展现一地或一项事业的概貌。从对志书内容的高度概括上说,它是志书的内容提要;从对志书记录的各种事物进行的归纳总结、揭示规律、提炼升华上说,它又是一部志书的灵魂,具有统帅和总摄的地位。写作的总要求是:源于各篇,精于各篇,提炼全志精华。

一、作用

1.鸟瞰全志的内容

概述通过宏观记述,既弥补志书偏重微观记述的弱点,又打破志书中对各门类设置的界限,将一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历史沿革、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反映全貌的内容,条理清楚、高度概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只要阅读概述,就能正确地、快捷地了解一地或一项事业的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

2.增强志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著述性

概述应站在全志的高度,纵述一地历史发展的进程,指出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彰明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使一部志书的灵魂在概述中得以体现。

3.强化志书的资政、教化功能

概述申说一地之旨趣,力陈振兴一地长治久安之良策。与志书其他篇章节目相比,能起到更大的资政意义和更强的教化作用。

4.方便读志用志

读者通过阅读概述,就能抓住志书的主线,了解志书所要揭示的规律和总结的经验教训,在短时间内了解全志的大概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进而阅读全志。

5.升华全志内容

一部志书,篇章浩繁,要使一般读者全文认真阅读完毕,是很不容易的。卷首设置概述,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与综合,把握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将其升华为对地情或事业规律性的认识。把地情或事业的总貌、主要特点和发展轨迹,以极其精练的文字,钩玄提要,俯仰古今,窥视全貌;突出重点,反映规律,为人们深入认识所志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便利,起到升华立意的作用。

二、写法

1.“夹叙夹议式”

既有叙事,又有议论。其中,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夹叙夹议,相得益彰,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写法。如《王山口志书》就是按照这种方法写的,从解放前直到志书下限的2008年,按照因果关系,遵循的规律,不回避主客观两个方面的问题,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王山口村发展的轨迹。

2.“分期式”

是写概述常用的方法之一,划分几个时期,然后在每个时期内进行纵横记述,而且分期又大多为解放前、解放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个时期。这种分期式的概述比较好写,但没有深度。

3.“板块式”

这种写法是独树一帜,从几个方面或几个时期选取几个主要问题来写,从形式上看,似乎有些支离破碎,但在内容上却又浑然一体。如《王山口志书》的概述,写了旧村的建筑风貌,又写了解放后基础建设的成就,还写了当前旧村改造和建设新王山口的规划,就用了这几个板块,便展现了王山口村建设的历史与现状。这种板块式的概述,很有可读性。

4.“大势大略式”

以高屋建瓴之笔法,写事物的大势大略,不求其全而求其特,其要点是抓住事物的主线、主流来写,读罢令人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5.“侧记式”

所谓侧记式,就是在概述中不直接记述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而是从与之有关的一些侧面,来记述它的兴衰起伏和因果关系,借此以烘托事物的发展。

三、功能

1.覆盖全志,加强志书的系统性

志书横分门类,各篇自成体系互不关联,因此内在联系不够紧密。概述则可站在更高层次总揽全局,突破行业界线与所志一地或一项事业的大势大略有机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宏观结构,为读者提供有组织、有系统,按照一定关系能够体现客观存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资料集合体。

2.揭示因果,增加科学性

志书叙事采取以事系时、事以类从、横排竖写的方式,要求述而不作,但因“块块结构”的限制,不易揭示事件因果,这是志书的缺陷。概述叙事主要采取写史的笔调,以史叙事的优势,着重采取以时系事,贯通古今,对散布各篇的主要内容和数据加以综合、分析、升华使之条理化,对重要事例进行有叙有论,有褒有贬,有轻有重的记叙与评议,以知其长短,察其利害,考其原委,对是非功过,做出客观的评价和科学的解释。

3.突出时代性

在概述中,可将自然条件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一地或事业的影响作客观分析,从是非得失、经验教训中提炼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律,可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4.增加实用性

一部志书章节繁多,篇幅较长,动辄数十万字,非专业人士很难读完,即使读者要使用材料,也只是各取所需,教化作用要打折扣。而概述则能使读者花较少时间对全志内容进行大致了解,如果要细读下去,就可深入章节,在阅读中对志书使用的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等潜移默化地吸收,增加志书的实用性。

5.总括地情(事业全貌),使读者未读全志而能了解一地或事业之全形大势

志书以类系事,横排竖写,各门类之间严守志界;各自封闭的个体,难以形成整体概念。概述从宏观的角度对地情或事业进行高度概括,把全志各篇精华部分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立体图画,使读者得知一地或事业之总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全形大势,优劣短长,一目了然。

6.沟通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彰明因果,使读者能认识某些客观规律

作为块块结构的志书,虽可横陈一地百业,纵贯一地古今,但因相互隔绝,故有“鸡犬”之声不相闻,“因果之效不彰”的缺点。作为全志的概述,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把那些自成体系的事物之间的影响、制约关系联系起来,通盘分析,权衡利弊,彰明因果,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联系,反映出事物的发展规律。

7.提纲挈领

志书的各个门类之间,由于篇目结构横排竖写的关系,普遍存在一个“详于门内,而不知门外”的问题。概述可以统领各篇,衔接各章,融合各节。把全志各门类事物的具体情况综合起来,并把志书中的块块打通,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将横分的各个门类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很好地揭示出来,从宏观上加以提炼和综述,使读者对一地或一项事业总貌产生本质性的认识,从而达到提纲挈领写概述的目标。

四、撰写

概述虽置于全志之首,但写作时间却只能在全志形成之后。因为只有在全志其他稿件完成后,撰写人才有可能通读全部志稿,熟悉驾驭全部资料,经过周密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从中选取精华,谋篇布局,写出高水平的概述。

1.综合一地地理概貌,概述当地之自然与资源优势,写出大势大略,描绘整体面貌。

2.综合一地总体面貌与历史脉络,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归纳总结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探讨所志各历史阶段的兴衰及其原因,明晰今昔地位之要,以作鉴戒之资。

3.综合一地的经济状况,概述当地经济领域的发展潜力,探索其发展规律。

4.列举一地的特有典型事物、重大工程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充分体现当地的特点和优势。

5.例列在一地中著名的历史人物、现实名人等,用以激千秋爱憎。

6.简述在一地有影响的名牌物产、服务名牌和名胜古迹、特种工艺、新生事物、优良风尚或陋俗,以启思古之幽情,激励建设之壮志。

7.简述一地的社会风俗及其移风易俗情况,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持纲振纪,移风易俗。

8.展望与启示,即在全篇末尾以少量文字提示一地发展方向与远景。

五、模式

志书常用的概述写作有“浓缩、总结报告、特点综述”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其长短。如浓缩式,它类似一部微型简志,其长处是读罢概述则能知全志概貌,短处是面面俱到,主要特点不够鲜明,文字往往偏长,内容与各篇章重复较多。总结报告式,其长处是能概述所志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有利条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结尾瞻望今后的发展前景,详今略古,着重概述社会主义阶段一地或一项事业的特点,对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特点综述式,着重于综述主要特点,其长处是反映一地或一项事业主要特点鲜明突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总结报告式和特点综述式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对总貌和历史轨迹反映不够,存史不足。

笔者的创新写法是:取三者之长,补三者之不足,按照概总貌、概轨迹、概特点三位一体,密切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写,我把其称之为“三位一体式”。即先概要纵写一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口源流、历史发展沿革,而后横陈现状,集中记述地情的主要特点。详今略古地展示一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浓墨重彩地记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以夹叙夹议的笔法介绍重要人物和名胜古迹,展示兴衰起伏的轨迹。最后以一个简短的结语部分,从一地之优势劣势入手策论式地提示一地的发展方向与远景,以瞻望村庄的前景

六、文风

1.概括记叙全志的主要情况,升华提炼素材。使其源于各篇,精于各篇;它可以有叙有论,有褒有贬,彰因果,明得失。

2.概述宜夹叙夹议,用“雄文妙笔”,收“点一睛而使龙腾,出一语而制全胜”的效果。以极其精练的文字,俯仰古今,使人开卷则不忍释手。

3.写出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增强概述的文采,要采用“清水出芙蓉”的素描手法,提高志书的清晰度,杜绝“哗众取宠、矫揉造作”之笔。

4.通过对全书的概括、归纳、提炼,使材料的地位得到“升华”,要力争做到“文无虚段,段无虚句,句无虚词,词无虚字”。

5.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本来面貌。

综上所述,概述应总领全志之要,从中引出资信之道,审时势之变,悟发展之迹,观全地之貌。概述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详,行文围绕所志之地特色做文章,文简理富。其立意要源于志,又高于志,因此常用写史的结构和笔调纵横驰骋,或议或评,提纲挈领地导全体、概全志、审大势、说大略,纵述规律,横陈特点,从宏观上鸟瞰全志,对客观环境与全志进行叙述与评价,使读者对其历史和现实、规律和特点以及优劣之势,一目了然,以达到高屋建瓴的目的。

猜你喜欢
志书规律事物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美好的事物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另一种事物(组诗)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巧解规律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