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私学的特点

2010-08-15 00:46马华阳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7期
关键词:官学墨子弟子

马华阳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漯河 462002)

春秋时期,官学没落,私学兴起,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与秦汉以后的私学相比较,先秦私学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无疑更为巨大,私学大师或其弟子的理论不仅对结束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战乱纷争,实现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深刻影响了历代封建王朝,以至于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

先秦私学作为中国私学的源头,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既有别于此前的官学,又与秦汉以后的私学有很大的不同,下面笔者对先秦私学的特点作一下探讨。

一、先秦私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忙于争霸战争,无暇对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再加上各国统治阶级也都在致力于寻找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因此,他们默认和允许各种治国思想或学术思想的存在,以便于他们进行选择和尝试,当时私学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兴起,私学大师们的言论和创办私学的活动很少受到限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组织形式非常自由,以巡回教学方式为主

当时私学可办可停,完全由私学大师自行决定。孔子一生在鲁国教学授徒三次,其间曾带弟子周游列国,而他的活动却未受到统治者的干涉。由于受到传播媒介、交通、生源、经济等诸多因素限制,先秦私学常采用巡回教学方式,学生可随师而迁,游学各地。孔子教学曾周游列国,墨子教学也是四处奔走,“楚惠王五十年,墨子至郢,献书惠王。……尝游弟子公尚过于越,……后又游楚,老而至齐”(孙诒让《墨子传略》)。私学师生游学各地,或言仁政,或言法治,或言合纵,或言连横,或言兼爱,或言术势,在发展自己学派,倡言其主张的同时,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到四面八方。

(二)教学内容自定

先秦私学的教学内容冲破了官学“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范式,由私学大师据其学识、专长和学派思想自行规定。孔子的教学内容是“六艺”、教材是“六经”,其对人文特别是伦理的偏重、对仁和礼的强调,奠定了中国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教育与仕宦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私学的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墨家私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颇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墨子对儒家的教学内容择善而用,选《诗》、《书》、《春秋》为其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围绕培养“各从事其所能”的“兼士”的目标,特别重视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这些教育主要是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进行的。在这种带有职业技能教育性质的劳动教育中,墨家创造了许多科技成果,在几何学、光学、力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均有突出的成就,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各家私学无法相比的。可以这样说,墨家教育是首创职业教育的私学教育先驱。私学创办的自由,使各种思想都可以在私学内传播、争论,私学师生亦可自由地讨论时政,发表政见,传播文化,士可以自由讲学,学生亦可自由就师,无拘无束的思想活动,使私学里的气氛非常活跃。

(三)官师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

先秦私学禁忌较少,且办学自由,不受约束,所以凡能立一家之言,学有所长的士人均可聚徒讲学,传播其所学所知所想,“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教育大师同时又是思想大师,而不再由官吏兼任,由士子充任的教师在先秦私学的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教师成为可以自由选择的独立职业,打破了商周官学中官师一体的格局。总之,从政权机构中独立出来的先秦私学,在自由的政治空气中,呈现了分散、游移不定、形式多样、教学机动灵活等特质,使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二、先秦私学的学生数量大,生源复杂

与官学的学生数量有限,生源比较单纯不同,私学的学生数量大,生源异常复杂。孔子“弟子盖三干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墨子自称有“弟子三百人”,(《墨子·公输》)《淮南子·泰族训》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丁诸候”,(《孟子·滕文公下》)田骄在齐“资养千钟。徒百人”。(《战国策·齐策》)连许行这样一个“为神农之言者”,到一个小而落后的膝国也有“徒数十人”。(《孟子·滕文公上》)在战国时代,著名学者没有不聚徒讲学的,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苟子·儒效》)的。

生源复杂是私学的另一特点,甚至是最休现私学革命性意义的特点。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主张不分国别身份,不按尊卑贵贱,不论贫富老幼招收学生,所以孔门弟子品类芜杂,孔子均能教而化之。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南郭惠子认为孔门生徒“杂”,显然是从传统教育的“纯”来对比的。而“杂”正是私学的特点,墨子提倡“尚贤”,反对“亲亲”,这就从根本上比孔子更倾向于一般平民教育。“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一,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为了做到使“民无终贱”,必然要重视“贱民”的教育。孔门私学中有鲁、卫、吴、齐、晋、秦、楚等各国的学生,有贵者如南宫适、司马牛,富者如子贡,贫者如卞之野人子路,穷居陋巷的颜渊,“三年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等,年龄亦有大有小,参差不齐。这些孔门学生尽管阶级、阶层有别,但彼此间没有尊卑贵贱之分,此皆反映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取向,孔子堪称当之无愧的民间教育大师。

至战国时代,儒者孟轲设学收徒,亦是“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体现了孟子兼收并蓄的招生原则,而“得天下英才教育之”更是孟子的人生乐趣。至于墨家私学,其教育对象则是“农与工肆之人”,以生产技能作为学生入门的条件,其生徒亦多出自寒素之家。《吕氏春秋·尊师》中的一段记载最能说明先秦私学的平民教育与“杂”的特点,“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虏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厘。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由此为天下名显士,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另《吕氏春秋·博志》也载“中牟之鄙人”宁越,囚“苦耕稼之劳”而勉力于学,从而成为周威公师。这些也都可验证墨子的“民无终贱”理论,并且可以说明私学的普及乃是庶人上升的重要途径。

三、在教学目的上逐渐向培养文化人,培养文化的传承者,培养专门人才方向转变

先秦私学虽然还不能摆脱培养统治者接班人之思路,如孔子并不隐讳他兴办私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官吏。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但也逐渐在向培养文化人,培养文化的传承者,培养专门人才方向转变“孔子对于他的学生,基本上是想辅导他们好好地‘做人’,主要是把他们养成道德的人”[1]他是把“养成‘道德的人’,作为他的教育任务”的[2]。苟子说:“学恶乎始?恶乎终?……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又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显然,荀子也是把学习当成一种人格养成的手段来理解的。这种重在人格养成的教育,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特色,而先秦私学所养成的各种人格,如墨子的无私无找苦行人格,孟子的至大至刚大丈夫人格,苟子的温谨公正的君子人格,庄子潇洒不拘的隐士人格,都成为中华民族人枯的楷模而流风余韵历久不歇。

四、在先秦私学里,产生了单纯正常、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先秦官学里的师生之间存在着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和依附关系,自平王东迁以后,官学失守、礼崩乐坏,笼罩在人们心里的森严的尊卑观念也随之瓦解,等级尊卑逐渐褪去了神圣的外衣,私学里产生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私学中的师生关系已日趋单纯和正常化,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是不存在的,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关系,平等相待。师生之间,称老师为“夫子”、“先生”、“教授”等,生徒称“门人”、“小子”、“弟子”、“徒属”等。学生随老师游学时,还兼顾先生的饮食起居,孔子出游时就有“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子夏的“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论语·子张》),儒家私学的学生“事师之犹事父也”。同样老师也很关心学生的学习和为政,对于不行仁政,违背儒学谋政原则的弟子绝不姑息迁就,冉求为季氏宰时曾助季氏搜刮百姓,孔子要其弟子“鸣鼓而攻之”,并且不再认冉求为弟子。墨家私学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其首领称巨子,墨门弟子均要绝对服从巨子的领导,同时有墨者之法以严明纪律,对违法者可给予制裁,甚至处死。“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墨子·鲁问》)。粗衣草履的墨门师生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使此派私学带有社党和宗教团体的性质,故而对入学者有严格的要求,禽滑厘事墨子三年,役身给使,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才得以入学受教。尽管如此,先秦私学中的师生间仍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与学的关系,“师尽智竭道以教”(《吕氏春秋·劝学》)。私学学生对老师没有依附关系,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荀子·法行篇》)来去自由。如原本学儒的楚国之士陈相,听闻许行在藤国讲学,便弃儒从农,背起农具直奔藤国拜许行为师。面对学生的择善从师,私学大师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张扬思想学说,不仅要不断发展其学术思想,而且要不断改进其教学方式。私学教师已改变了官学中“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礼记·学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此深有体会的颜回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论语·子罕》),私学教学方法的优良效果已表露无遗。私学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关系还表现为师生间可以互相学习,自由辩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老师应不耻下问于学生。师生间的自由讨论无所顾忌,《论语》、《墨子》、《孟子》等书有很多篇幅是师生问答与讨论的记录。私学大师以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书育人,和学生建立了亲密平等的关系,所以孔子死后,“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史记·孔子世家》),子贡不舍离开恩师庐墓,又坚持守墓三年。这种情同手足,亲如父子的师生情漫布于先秦私学,奠定了后世封建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传统模式。

[1][2]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1993.

猜你喜欢
官学墨子弟子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墨子破云梯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墨子教诲青年
弟子规
弟子规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宋代书院的发展及其与官学的关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宋代“学田”的几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