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艺术与人生——读《福柯的生死爱欲》有感

2010-08-15 00:46汤燕芬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爱欲福柯现代性

汤燕芬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36)

一、福柯及其主要著作

福柯,即保罗—米歇尔·福柯,生于1926年10月15日,于1984年6月25日去世。作为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福柯强调谱系学的研究,并认为其有三个领域:

1.有关我们自身与真理关系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当成知识主体。2.有关我们自身与权力领域关系的历史主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当成作用于他人的主体。3.有关论理学的历史主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当成道德代理人。在福柯的著作中《疯癫与文明》强调以上三点,《临床医学的诞生》和《词与物》主要强调第一点,《规训与惩罚》着重强调第二点,《性史》则重强调第三点。

福柯的主要著作:福柯的一生(自上学以后)都与书本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他强烈的求知欲下,在阅读无数,读书笔记亦是十分丰富,除此之外福柯主要有以下几部著作:1954年出版的《精神疾病与人格》、1960年出版的《疯癫与非理性:古典时期的疯癫史》、1963年出版的《临床医学的诞生》《罗塞尔》、1966年出版的《词与物》、1967年出版的《知识考古学》、1975年出版的《规训与惩罚》、1976年出版的《知识的未来》,以及其后的《快感的享用》和未完成的《肉欲的告诫》共同组成了他的《性经验史》

二、《福柯的生死爱欲》主要内容

对于福柯的认识,我以为自己是肤浅的,间接的,因而也是带有极度主观偏好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我所接触的福柯或福柯的作品都是出于他之手。原版文献,一则看不懂,再则其实在罕见。就目前而言,詹姆斯·米勒的《福柯的生死爱欲》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权利的终结与福柯对话》是我阅读的比较详实的著作,对于福柯的感触亦是深受其影响。《福柯的生死爱欲》一书大体上遵循了福柯的生命足迹,并且对福柯的大量作品做了诠释,该书文字优美、内容丰富深刻,是对福柯的一生充满想象力的大胆诠释,而且将其对哲学的领悟、艺术的追寻自然穿插其间。

《福柯的生死爱欲》一书主要包括十一个篇章。第一章:作者之死。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福柯死时所取得的成就,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这一章将福柯生前的主要著作及各著作的主要思想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也描述了福柯学说的影响。1968年后,福柯的哲学在整个世界,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德国和大不列颠,在日本和巴西,在美国都被大学师生奉为圭臬,他的声望在死后一直呈上升势头。第二章:等待戈多。主要讲述了福柯思想的渊源,包括哲学家萨特、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等。等待戈多这一戏剧,使得福柯不得不去设计他自己的“合适出路”。为第三章“袒露的心”做了铺垫,在第三章中福柯像一颗在沙粒的磨砺作用下成长的珍珠一样,他的终身计划开始形成了。该章提及了许多福柯的特殊生活经历,使得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他错综复杂的内心思想跃然纸上。第四章主要面写的是福柯的著作《疯癫与文明》的主要思想以及该书在当时的影响。从本文的第五章开始,福柯的思想再次进入了“迷宫”,他对自身的定位与认识又有了新的方向,直到文章的第九章,福柯再一次确定了思考的方向,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呐喊”。文章的第十章主要写了福柯在生命后期改写自我,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思想的转变上,同时也不乏由于当时福柯声名鹊起,而使福柯关心的问题产生转变的方面。文章的最后一章,则记叙了一些作者认为对福柯思想产生影响的事件,有利于我们完整的了解福柯及其思想。

《福柯的生死爱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讲述福柯一生的传记,它更是一部关于哲学、艺术、人生三位一体的思想性著作。米勒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活跃、炽热、无畏而闪亮的心灵——诚然,它或许带有些许自我解构的意味,而且都太人性,但它永远不会被诟病为陈腐、平庸、无名和幼稚。它谈论性、疯癫、死亡、哲学、尼采和艾滋等话题,可能或有一些令人震惊,但正是通过这些看似悬殊的元素,它构建出了福柯的爱欲人生。总的来说《福柯的生死爱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深邃奇异的福柯图,有许多章节都耐人回味,令我为之着迷。

三、读该书有感

新康德主义社会学家韦伯认为,理性化或合理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理性化表现在文化、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主体性行而上学”,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它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从以上几位学者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性所专注的是主体的、合理性的、真理性的、知识性的,而较之“相对”的后现代性则在尼采的“上帝已经死了”到福柯的“人也已经死了”的主体之死,到对统一性真理的批判否定到对现代科学、技术座架、规章、制度等的一系列冲撞、批判,正从众多方面思考,显现着“现代性”的弊端。

作为一名哲学家、学者,福柯的思想火花所呈现的后现代性是十分明显的。

存在于现代性环境下,福柯所接受的传统、守旧的思想,普瓦蒂埃的牢笼、父亲的牢笼,在福柯年少时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痕迹。福柯试图改变,他后来将自己的名字中的保罗舍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代性的规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疯子”的缄默,对于“性”的压抑,对于“理性”的崇拜,使得在思想上拥有极大批判的福柯的人生呈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纵横交错,一方面,他强调感受、体验,这正是现代性艺术所追求的,一方面,他又感受、体验“异质”关注的是“身边”“日常”的现象而非现代性的抽象。正如查理斯·泰勒(Charles Taglor)和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所指出的,一种“日常观念”开始日益取代更抽象的概念作为关注道德的哲学关注的焦点。按照列斐伏尔的观念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倾向于回避对日常问题的思考认为日常问题是粗俗的,代表的是完美真理的反面。但是,随着马克思的出现以及坚持工作、劳动和生产性劳动对于理解人类处境具有重要意义。一种日常观念开始日益在现代哲学思考中占有中心位置。而福柯在思想上不仅曾追随过马克思、康德之类,也深受尼采的影响。两颗拥有巨大力量的智慧之星相互碰撞后出现一种“奇迹”。福柯在思想上也历经了奇迹,他说,“就我而言,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的首次演出使我实现了突破——那真是一场特别激动人心的演出。[1]福柯在重新思考一种伦理行为,这种伦理行为避免了工具的合理性或者功利主义的逻辑。[2]

福柯关注“疯子”攻击现代性的文化。他对疯癫的话语分析表明,对于疯癫而言的理性统治地位并非如理性自己所言是“自然的”和“理所当然的”,他对知识话语的考察,为我们揭示了作为现代认识型的产物的“人”的暂时性(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沙地上的一张脸。[3]他用考古学方法分析的“无主体”的话语实践,展示了话语的自我实践图景;他对监狱的诞生历程的分析,是对规训权力如何借助话语力量逐渐控制思想的过程,他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性经验的话语分析,则试图风格化的生存艺术,导向自我确证和自我控制的真正主体。[4]

纵观福柯的著作,他所关注的都是那些与个体、自我切实相关的范畴,他讨论疯癫的话语,讨论人,讨论肉体、权力、意志和种族战争还有性等等。福柯在重新思考一种伦理行为,这种伦理行为避免了工具的合理性或者功利主义的逻辑。他曾经强调:“人们不必一定追求一致性,但是人们必定反对不一致性。”[5]他在关注琐碎中创造或企图创造着另一个世界。而作为艺术创造,他的来源亦是生活本身。精神领域的大风起于轻贫之梦,最小的种子往往能长出最大的果实,精神的东西是最原始的东西,比如接触我们生存的自然界。而福柯正是在“体验”着人——这一自然的产物。艺术源于敏感的心和铁一样的意志,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巨大的刺激之中,智慧之花是由痛苦浇灌出来的,他追寻美、追寻超脱“时间性”的普遍性。正如福柯的思想和行为一样。艺术走在否定与表现的路上,走在追寻美的路上,而福柯亦试图将自己的事业作成美的事业,就像毛泽东同志领导的革命事业一样,追求着艺术效果(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福柯作为一个“体验”者,正如他在体验后所总结的《性史》一样,他以全然到达了超脱性而提炼性之美于艺术性的程度。这一点可以从豪放派诗人李白的创作中十分明显的显现出来,每每当其酩酊大醉的时候他才能或却能挥洒自如的创作出行云流水般的诗文。

福柯,与任何一个平凡的人一样,经历时光的磨练与消逝,最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但,福柯,是不平凡的,虽然他的肉体早已灰飞湮灭了,但他的思想,他所研究的独特而深刻的领域,他的精辟而犀利的观点,他的丰富而深邃的著作,他的执着,直至今日仍然存在着并活跃着,不仅是对于现在,甚至是未来,仍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令我们及后人在此期间停留、惊叹、感叹。我曾静静地聆听他的述说,听他讲那些疯人,囚徒和性错乱的故事,对于福柯,我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是平视,更是瞻仰。

人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方程?换句话说,人生的意义何在?是像风一样轻飘,还是像雨一样淅沥?是想登高一样喜乐还是想沐浴阳光一样快乐?我们要解答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困惑而苦恼的。实际上整个生活的意义全在于自我的一种感受。每天活出自己的感受,你就能得到五个字——“充实即快乐”。

为了果实的成熟,花瓣必须要凋谢,为了新树的出生,果实必须凋落,婴孩必须离开母亲的胎房,才能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获得身心更进一步发展。灵魂必须走出自我的牢笼,才能获得更充实的生命,而在各种不同的亲和关系中,形成一种更大的形体,最后,当他心神交瘁,百感消驰之时,他才能安然地撒手西归,我们的灵魂在历经忧患之后,才能离开他的狭隘生活。而走向宇宙生命。

人生具有两方面的完美性——存在的完美性以及行动的完美性。我们所要关切的其实是个人善行的内在真实性。外在成果虽然能功泽一世,但是具有无穷价值的都是人格的内在完美性,而这种价值乃是精神上的自由。善意意味着精神从自我中心的解脱;在善意中,我们才能与宇宙人道精神合二为一。它的价值不仅在于造福自己的同类,更在于我们实现自身的真理性,在于显示人不象动物个体情欲与嗜欲限制,在于无限完善的精神实现。善意正如爱一样,是自我在人群世界中的自由实现。我们对真理的体现,不能出于世俗的责任要求,而必须出自我们内在的诚意。须知,真理的最终实现实际孕于精神实现,孕于我们与永恒的结合及完美的和谐。否则的话,机械的完美性远比精神的完美性更为高尚。为了实现个人与宇宙的和谐,个人必须过着一种完美的生活、艺术的生活。正如福柯一样,我们必须学会内在的自我灵活的存在于现实的痛苦与快乐中。我们需要学习、总结、提炼、体验和感受。

我觉得完美与艺术的人生的准则:

一、经历过痛苦,并在无论是轻弱或是刻骨的痛苦中感受孕于其中的那份快乐;

二、经历过爱,并在爱的过程中,享受寻找中的迷茫,等待中的焦灼;

三、经历过失败,并在注定或无意的失败中感受着成功与超越;

四、经历过追求,并在艰辛专注的追求中超越所谓的实用性与功利性;

五、经历过渺小,并在渺小中感到不满与渴望,在渴望中追求永恒中的意义;

六、经历过罪与丑,并在罪恶与丑陋中追求心灵上的净化,从感官上追求美与艺术,消除不安而进入更大的不安;

七、认识人生的有限性,以升级的游戏驱赶无聊、空虚,追逐永恒;

八、学会感受,在回首与爱中亲证你的人生;

九、学会不畏惧死亡,在寻找无限中超越出有限,在死亡中感受、接触无限与边界;

十、达到疯狂,从追求茫然、无所事从的道路中步入到追寻无限的疯狂之路;

十一、归于宁静,将无限、有限、生活、欲望,一切的一切归于宁静,经历完美的艺术人生之路。

[1][美]詹姆斯·米勒著 高毅译《福柯的生死爱欲》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75页

[2]福柯《政治学和伦理学:一次访谈》第379页

[3]福柯语

[4]吴猛和新风著《文化权力的终结与福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第3页

[5]《政治学和伦理学:一次访谈》福柯第379页

猜你喜欢
爱欲福柯现代性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福柯话语权力视域下社会隐转喻研究——以美国政治正确类表达为例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空相
“爱”字的文化阐释
苏格拉底如何与青年交友
作为直言者的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