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哲学底蕴

2010-08-15 00:46郭奇清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人民战争战略思想军事

朱 斌 郭奇清

(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 政治教研室 安徽 蚌埠 233011)

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遵循的军事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为邓小平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方针是依据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确定的新时期我军军事斗争的根本指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20年以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邓小平确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虽然仍是积极防御,但对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蕴涵了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军事领域成功运用的一个典范。

一、战略态势的防御性与军事指导的积极性相统一

1980年10月15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积极防御本身不只是一个防御,防御中有进攻。”这就是说,积极防御不是单纯防御,而是攻势防御,是攻守结合。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既要坚持战略上的防御和后发制人,又要重视在战役战斗上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和先机制敌;既要有持久作战的准备,更要力争在战役战斗上快速反应、速战速决,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当具备了战略速决条件时,就要力争战略上的速决。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自卫的立场,实行防御性的方针,不主动挑起事端,努力推迟或避免战争的爆发,维护和平稳定的形势,使党和国家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战略防御的积极性,积极防御,不是单纯防御,而是攻势防御,其中包括反攻和进攻。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的战略问题不能太死,我们的军事战略的好处就是活。他这里讲“活”,也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在战略指导运用上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积极防御战略一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创造出新的实践形式,在运用上历来就有很大的灵活性。邓小平对反侵略的局部战争和海边防斗争的战略指导,就以灵活性为显著特征。他强调,进行自卫还击作战,必须区分不同作战对象、不同作战方向、不同样式、不同规模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实施不同的战略指导。防御和进攻相统一,这是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用于军事指导上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和平时期遏制战争与战争时期赢得战争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正确地估计国际环境即时代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军事战略具有打赢战争与遏制战争的双重功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条件和战略环境的限制,在我国的军事战略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打赢”的实战战略,“遏制”只不过是一种补充性的良好愿望。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人民要和平,国家要发展呈不可逆转之势。邓小平以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开阔视野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紧抓住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

由此,我们党确定了把经济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的国家发展战略,其中心任务是聚精会神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就摆正了相对和平时期军队建设在国家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的位置,进一步理顺了国家经济建设与军队建设的关系,顺利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使我们国家能够抓住今后一个相当长的相对和平时期的有利环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国家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去,加快发展速度。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因此,我们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必须要重视提高我军的威慑能力,以遏制战争。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战略武器是威慑力量,吓唬点人,决不能首先使用,但我们有了就可以起作用,哪怕是小的,毕竟是一种制约的力量,谁要毁灭我们谁就要受到一点报复。但是将来不一定会打核战争,常规战争是有可能的。对付这种战争,我们要有制胜力量。威慑和制胜相统一,是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用于军事指导上的又一个基本要求。

三、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与现代战争的特点相统一

中国革命的历史表明,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是中国的优势和力量所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战争伟力之最浓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战争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进行战争,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建设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实行野战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和各条战线各种形式的斗争结合起来,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正是在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军才不断战胜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坚持这一战略思想不动摇。这不仅是战争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现代战争的客观要求。现代战争的突然性增大,要求全国人民都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现代战争的整体性增强,要求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支持、配合军队作战;现代战争的艰巨性增强,要求广泛动员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的力量战胜敌人。

但是,现代战争形态的新变化也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这一思想。在当代,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有鉴于此,邓小平强调指出:“现在的人民战争与过去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也不同。”“条件不同,人民战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是一场捍卫国家利益并在国家政权统一组织下的人民战争。这种较量,拥有的武器装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将远远超出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水平,所要应付的则是一场时间上相对缩短、空间上相对扩大,力度上相对加强、攻击点相对集中、物资耗费量相对增多的现代战争。其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其特点,是战争的科学技术含量大幅度地上升。正因为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在作战对象、战争规模、样式、进程以及具体打法等方面有许多新的特点,江泽民同志强调,“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要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好的传统要继续坚持,作战形式则要根据新的条件不断创新”。

四、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与全面推进军队建设相统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全国各族人民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民主和法制的办法来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可以通过不断改革来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靠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各个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我们永远不需要对外掠夺和扩张。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主张世界和平的不一定是社会主义者,但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向全球伸手。但是,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必须防御霸权主义的侵略和扩张,防御任何企图以武力侵犯我国领土和主权的行为。我们考虑军事战略问题,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邓小平在1989年10月会见外宾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就是要为国家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维护国家的统一,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需要和平,真心希望避免战争,但中国也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决不允许别人损害中国的利益。对战争问题,中国一向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最终要靠自己拥有能够遏制战争和抵御侵略的强大军事力量。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军队建设,全面提高战斗力的根本依据和行动指南。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统揽下,突出强调军队质量建设、科技强军、从严治军,正确处理军队建设上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人与武器、平时与战时、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求适应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加强武器装备建设,探索新时期治军特点和规律,着力提高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全局,关键是推动武装力量建设从数量规模型转到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转到科技密集型的发展道路上。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经过不懈地努力,我军质量建设有了明显的增强,全面提升了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自卫能力和威慑能力。

综上所述,邓小平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不是单纯防御,而是既要求战略态势的防御性,又主张军事指导的积极性。军事战略具有打赢战争与遏制战争的双重功能,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从变化了的国际战略形势出发,确定和平时期遏制战争与战争时期赢得战争的有机统一。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但战争的基本规律没有变。坚持人民战争,仍然是我们拥有真正优势和力量所在。我们要适应现代战略特点,积极探索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使人民战争更有力量。我们在考虑军事战略时,始终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而维护国家利益必须要靠我们自己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全面推进军队建设是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保障。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邓小平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这其中既体现了坚定的原则性,又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时代特色,蕴涵了丰富的辩证思维。

猜你喜欢
人民战争战略思想军事
人民战争理论的伟大实践
中国梦思想的世界意义与实现进路
大学生内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思考
浅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新形势下对人民战争的思考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