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策略

2010-08-15 00:45
党史文苑 2010年2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才能力

毛 玲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试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策略

毛 玲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本文着重探讨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内容和措施。

高等教育 创新人才 人才观念 人才培养 策略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自主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要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就要着力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党的十七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1]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我国教育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跨越,并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教育发展的重点正在转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国际社会将21世纪的教育确定为创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这是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取向

知识经济是以创造新的知识产品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实质上也是一种人才经济。知识经济要求人才拥有的知识是一种能适应服务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创新知识,而不是一种单纯模仿和继承的知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人们的劳动技能带有继承性、稳定性的特点,人们的学习过程也具有传输式、维持性的特点。人们通过学习,接受原先已经确立的观点、方法和原则,以应付惯常的、重复的工作需要。但在知识经济形态下,人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包括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学习也必须是创造性的学习,并且必须终身学习。只有不断接受新信息,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经济、创造新文化。科学家们已经预言:21世纪将是“解开众多科学之迷的时代,是人类揭开自身秘密的时代,是实现到其它星球上居住的时代。要迎接这样时代的挑战,解决这些深奥的秘密,非创造性的人才莫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点,并日益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培养具有竞争意识的竞争型人才。

所谓竞争型人才,是指一大批面向21世纪的综合素质高、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优秀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是残酷的,“优胜劣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现实,知识经济形态下的教育应能塑造大批竞争型人才。他们应极赋竞争意识和能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结识能力佳,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推销”自己;心理素质好、身强体壮,能够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经得起挫折和失败,能够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积极进取,矢志不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竞争型人才,这既是高教战线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内容。

3.培养具有知识渊博和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既通晓自己的专业知识,又懂得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既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又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的人才。我们可以用六个指标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即:“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个性化、创新型。”“基础厚”指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基本能力和较高的基本素质;“口径宽”指掌握相邻学科知识和有关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能力强”指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竞争能力、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素质高”指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个性化”指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进取、自尊自强;“创新型”指具有较强的捕捉信息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策略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学不仅要发挥传统意义上的保存、传播知识的知识库作用,而且还要成为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的思想库,更应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人才库。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和迫切目标,高等学校在我国“知识创新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将被赋予更新更高的历史使命。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坚持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形成一个多样化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和生命线。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知识经济给高等教育观念带来哪些新内涵,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按照时代发展和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精心制定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科学地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要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以创建精品(特色)专业、精品课程、重点实验室、示范中心、实训基地等为载体,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

2.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育方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重要环节。要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大力开展以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的活动,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计划、开放实验研究等提供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研究的机会,增强实践研究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索、研究和批判精神。对毕业环节做好分类指导,严格把好选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的质量标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课程知识,而且增强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3.建立课程评审委员会,强化课程管理。

要在高校建立校级课程评审委员会,对开设的课程进行严格的把关审定,只有经过课程委员会审核通过的课程才能开设,避免匆忙上马、“现炒现卖”等不合格课程的出现。定期对已经开设的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检查,要根据社会、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动态以及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督促各教学单位及时更换新教材,补充新内容,跟踪学科前沿。对课程的设置、改革,要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使其变得越来越合理。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并调整传授方法以应对课程内容的变化和不断扩大的学习内容。要正确调整好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3]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就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要对毕业生进行终端监控、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

4.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高校教育理念的核心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大学精神的精髓和教育哲学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必须确定以人才培养为本的观念。以人才培养为本,是指以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学校的办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次是要确定本科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要从以专业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着重考虑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学校要着力搞好创新课程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授课能力,分析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学习的选择权,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要适应学生认知方式,努力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适合学生的特点,在教育内容上既注重思想性和教育性,又适当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形式上除了讲授辅导,更要完善多种形式的教学服务,要注重双向互动,力求信息传递网络化、办学形式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习形式多样化、考核管理规范化。[4]只有真正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好氛围。

创新人才的孕育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对于学校的教学基础建设要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和布局,突出学校的文化特点和风格,弘扬学校的传统办学精神。要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延伸第二课堂的作用,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使他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教育优先发展是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是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前提保证。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创新人才的产生。要着力建设“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一要加强教师教育制度建设。突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创建教师教育专业学位制度。科学规范专业标准,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技能标准等。一名优秀教师要有良师的修养,把为师从教当成终生追求的生活方式,以师为乐;把为师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以师为贵;把为师作为生命意义的实现方式,以师为荣。一名优秀教师更要有人师的素质,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向上的精神,激发创造激情,形成社会责任感。一种能够教人以道义、教人以知识、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的教学,就一定是孕育创新人才的肥沃土壤。

二要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师范院校,鼓励优秀人才立志长期从教、终身从教。[5]

四、结束语

党的十七大为新时期的中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教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变革和优化;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对人才培养规格重新设计,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1]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cctv.com/news/20060110/100004.shtml.

[2]李正.以教学改革新思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8,(7):5.

[3]郑确辉.应对创新人才培养完善高校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35-36.

[4]王成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科学发展观[J].高教研究,2008,(3):1-4.

[5]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EB/OL]http://hi.baidu.com/liu6zi/blog/bbdc41bbcc11664f.html.

毛玲(1973—),女,四川文理学院学生工作部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的策略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无形资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