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指导英语教学

2010-08-15 00:52红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1
科技传播 2010年3期
关键词:变体语言学语境

张 红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1

6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社会语言学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式,趋向于重视语言应用的研究,着重研究语言和社会功能,以及使用语言与其社会环境的关系。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是语言变体。有的研究强调探索阶级;民族、种族、社会集团、性别、地域、语境等因素引起的语言变化(如P.Trudgil)。有的重在语言的地域差异、社会阶级变异、文体变异等方面(如J.A. Fishman)。还有的从社会文化分层去研究语言变异(如W.Labov)等。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拓宽了语言研究层面,深化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运用于英语教学,大大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十几年来,由于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产生了一些新的值得重视的教学思想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法把语言从纯理论研究中解放出来,充分重视语言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新方向。本文将探讨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 重视语言的交际价值及培养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也就是语言使用能力(competence for language use),就是掌握在不同场合(setting)使用不同语言变体(1angnage varieties)。用英文讲就是:as to whom to speak,when not,as to what to talk about,to whom,when,where and in what manner(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谁讲什么话。)(Stem,1983)。美国语言学家Fishman J.A也曾将之概括为:Who speaks what to whom and when(谁何时对谁说什么)。外国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言语修辞“六何”说,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和“何如”。

社会语言学家对交际能力的定义重点在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根据社会环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关键是语境上的适合性,执行时的可行性和在交际情景中的对策能力,即使用语言和对语言手段克服交际障碍的能力。

交际能力理论启示我们: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要研究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方法,避免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纯粹地传授语言知识,重点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使用得体的语盲,正确处理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例如,学习“Lovely weather,isn't it?”这句话时,不仅要注意其语言(音素,音调,节奏)、语法(反意疑问句的构成)和词汇(1ovely的用法),还要指出其使用的场合。我们有的学生见了外国人,想与他们对话,连珠炮似地问:“Where are you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等等,这就是我们教学中重视语言能力,忽视交际能力的表现。甚至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能及时指出学生出现的场景错误。英语国家的孩子在学习英语时,两种能力是结合在一起学的。例如,母亲告诉孩子,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插话时要说Excuse me。孩子学会了说Excuse me,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在中国人的家庭里,孩子大体上也是这样学习汉语交际能力的。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尤其是初级阶段的学生,英语只能在课堂里学习,老师是学生唯一的语境和社会,如果教师孤立地传授语法知识和语言点,学生绝不会获得英语的社交能力。所以课堂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 在英语教学中正确应用适合性原则(得体原则)

用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去指导英语教学就应当通过传授语言,介绍该语言国家的文化,进行语篇能力和对策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包括4个部分:1)语言语法知识;2)文化背景知识;3)针对具体的背景使用恰当的语言变体的知识;4)谈话的规则与策略。其中后3个都是与语言使用适合原则有关的。

语言即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语言要发挥交际工具这一功能,就必须适合其载体文化,否则就会违反适合性原则。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受社会环境中的诸因素——社会意识、社会地位、社会习俗、社会法制、社会行为准则等的制约。如一位中国学生一上车便热情地请法国籍老师就坐,并加上一句客气话,“您这么大岁数了,可别累着……”法国老师当时没说什么,但心中老大不高兴,心想自己才50岁出头,中国人就把他当老头子了。这个例子说明,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贯穿整个交际过程,并导致选码和解码的不适合性。在西方国家,你可以问孩子“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却不能问女士年龄多大。学生在语言应用方面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语言应用的适合性问题。就是学生缺乏针对具体情景,使用恰当语言的能力,从而导致了语言运用中语境的不适合性。这一现象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都存在。如前面提到的“old”问题,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如老王)。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来日无多,人们都忌讳“老”字。如何结合社会语境提高学生应用语言得体性的能力呢?教师应多了解西方文化、习俗,教语言的同时,把知识背景传授给学生,并和汉语加以对比,多使用一些“真实材料”,从一些实际交际活动(口头和书面)中选材料。课堂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于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分或场合的应该指出来,使学生逐步获得“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敏感性”。

3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变体

语言学家把人们因场合不同或角色不同而对自己的语言所作的调整称为语言变体。法国的吉拉尔将语言变体分为7种:1)不同形式的变体(如口语和笔语之分);2)不同方言的变体;3)不同时代的变体;4)不同领域的变体;5)不同领域的变体;6)反映个人言语特点的变体;7)不同风格的变体。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不同,或在交际中所处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对象不同,采用的语言变体都会不同。同是“叫人坐下”这一言语要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可能使用多种不同的语言变体:如“坐!”、“坐下!”、“坐吧!”、“请坐吧!”、“请上座!”、“坐那儿吧。” 正如在口头交际中参与者应针对不同的交际情景选择不同的语言变体一样,书面交际中也是如此。一位在外地上学的学生,如果给家里写信,就不能采用标准语(standard variety),而只能采用一种次标准语或区域性语言变体(方言变体),否则他的家人在读信时就有困难。 时代语言变体与教学的关系很大。如will这个词,以前的规则是will用于第二、第三人称,但后来许多人也用于第一人称,随着时间的演变,所有人称都可以用will。

在教学中,重视不同语级的变体,语言分为高雅的、日常通用的、亲昵、通俗的等多种语级。让学生懂得在正式场合使用正式的、严肃的高雅语体,与朋友交谈用日常通用的非正式主体,与家人交谈使用熟悉的、亲昵的语体。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及对方的地位、职业、年龄和文化教育层次等,运用适当的语言变体。要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和社会语境结合起来,不仅教授语言语法,还要教授语育文化,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变体。

[1]黄嘉毅.文化背景与英语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出版社,1996.

[2]林汝昌.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3]王德田.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郑州: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

[4]周卫.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听说教学[J].杭州:杭州大学学报,1996.

猜你喜欢
变体语言学语境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
跟踪导练(三)2
中国传统文学的换形变体——论“诗化小说”的兴起与传承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