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小绿叶蝉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2010-08-15 00:50孙钦玉高旭晖
中国茶叶加工 2010年4期
关键词:绿叶茶树茶园

袁 争 张 亮 孙钦玉 高旭晖*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6)

茶小绿叶蝉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袁 争 张 亮 孙钦玉 高旭晖*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6)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茶小绿叶蝉防治的研究进展。农业防治强调了立于生态的角度,结合茶园栽培管理,如利用抗虫品种、适时适度修剪采摘、合理施肥、中耕除草等措施来减少害虫基数;充分挖掘生物防治的潜力,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各茶区在防治中注意寻找新型农药来替代化学合成农药,如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这些均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笔者指出:对于茶小绿叶蝉的防治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生物防治的潜力,尽量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投入量,旨在把茶小绿叶蝉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茶小绿叶蝉 综合治理 生物防治 植物源农药

茶小绿叶蝉是我国各茶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1],发生代数多,危害重,因此,对茶小绿叶蝉防治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往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方面。在这种研究思路的指引下,科研确实出了一批成果,比如叶片栅栏组织、下表皮厚度、茸毛多少直接关系到茶树抗性等等。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园生态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于茶小绿叶蝉的防治,要在保护好茶园生态结构的基础上,实行综合治理。最佳的防治模式应是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兼顾植物源农药和人工防治,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防治成本和环境成本并提高防效。近几年来,人们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了推动无公害茶叶生产,现围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机械人工和化学防治四个方面概述如下。

1 农业防治

茶小绿叶蝉综合治理技术,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

1.1 虫口密度分布

王庆森等[2]研究了铁观音和福鼎大白茶两个品种上的茶小绿叶蝉空间分布。实验发现,茶小绿叶蝉的虫口数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并无显著差异;垂直方向上,虫口数量均以第3叶位以上最多。李慧玲等[3]也发现,茶小绿叶蝉的卵96%分布于芽下1~5叶之间。虫口分布的研究为农业防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2 气候因素

冬季、早春和夏季的温度是影响茶小绿叶蝉发生的重要因素。邱宏彬[4]认为,冬季0℃以下的天数越多,茶小绿叶蝉的越冬虫态存活率就越低。对福建屏南县茶小绿叶蝉的研究表明[5],3、4月份连续10d气温超过10℃的时期来临早,该虫第一峰就会提前;7月份超过29℃的天数和第二峰到来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唐志勇[6]也发现,在日平均温度从15℃升高至30℃期间,各虫态历期明显缩短。在此基础上,唐志勇提出了预测该虫第一高峰期的公式:卵盛孵期=产卵前期(约4d)+卵历期。

1.3 采摘和修剪

通过适时分批采摘,可有效抑制该虫个体数。陆军部[7]曾在广西百色农场只采不治,从而减少了虫源,又增强了茶树的长势。不过,采摘也应结合其他的农业措施。据调查,每年乌龙茶采摘后约有20%的虫卵未被消除,而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可以消除所剩的大部分虫卵,推迟了茶小绿叶蝉爆发的时间[8]。

1.4 适时清理杂草

适时清理杂草也是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有效措施。成、若虫会在杂草上越冬[1],且杂草会对茶树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在茶树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注意清除杂草。在茶树采摘季节需要定期将杂草除掉并清理出园;秋季停采后,要结合深耕施肥将杂草深埋地下,以提高土壤肥力;春季开采前,需要一次浅耕除草,以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5]。另据试验,鸡群可啄食杂草,也可直接啄食茶小绿叶蝉,因此,在茶园中多点饲养鸡群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9]。但要注意,清理杂草和深耕施肥等农业措施会大幅减少蜘蛛个体数[10]。

1.5 合理施肥

施肥要注意营养合理搭配,另要配施有机肥以增强茶树长势[11]。如果氮肥过量,就会有利于茶小绿叶蝉的繁殖。研究表明,“鲁虹”牌全营养生态肥可推迟茶小绿叶蝉第一峰的到来,并且增产效果显著、芽头肥壮[12]。

1.6 多样化种植

在茶园中间作一些植物会显著提高茶园的生态调控能力。研究表明,茶树-板栗、茶树-柿树和茶树-桃树三种间作模式均显著提高了茶园蜘蛛的数量,丰富了蜘蛛种类,明显降低了茶小绿叶蝉的数量[13]。王国华等[14]也得出相似结论,遮阴茶园相对纯茶园更能抑制茶小绿叶蝉的优势种个体数。另有文献指出[15],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由低到高依次为:国家种植资源圃勐海分圃(种植不同茶树品种22个)<胶-茶间作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纯茶园。其中勐海分圃的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常年保持较低水平,胶-茶茶园和芒果-茶茶园也较为稳定,纯茶园稳定性较差。另据试验,在茶园四周种植松树、杉木等高杆型树木,茶园中间空隙地种植酸枣等中杆型经济树木,可吸引大量天敌来茶园,还能提高收益[16]。需要注意的是,间作植物要考虑到是否会削弱茶园的光合作用、是否会引进其他害虫等问题。

1.7 人员管理

目前,茶叶价格总体较低,致使一些茶场的职工积极性不高,茶园管理粗放。有的职工在外打工,但为了能享受医保等待遇,就请人代管茶园;有的职工传统观念牢固,认为芽头越大越好,有时甚至通过“三年砍两头”的方式来片面追求芽头肥壮;有些茶园之间未协调好防治时间,给了茶小绿叶蝉逃窜的机会,等等。这些管理漏洞给防治茶小绿叶蝉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填补这些漏洞,茶园应集中承包给种茶好手和有管理经验的管理者,统一管理,同时,定期向职工传播茶叶科学知识,并通过奖励的方式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17-19]。

1.8 选育高抗品种

选育高抗品种也是农业防治的重要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已筛选出一些对茶小绿叶蝉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20]。近年来,由于酶工程技术的成熟和先进分离鉴定仪器的普及,对茶树抗虫性研究有了更深入的发现。曾兆华[21]等从茶树抗性和害虫体内酶活的关系着手,得出:黄旦和福鼎大白茶品种能促进害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arE)二者酶活,并降低乙酰胆碱酯酶(AChE)敏感度,从而显著降低茶树的抗虫性。毛迎新[22]分析茶树生化成分、茶树抗虫性与茶树品种之间的关系。得出:GC、GCG和咖啡碱含量对抗性产生一定影响,其中GC含量对茶小绿叶蝉的抗性呈显著负相关。苗进和韩宝瑜[23]运用可视DC-EPG方法观察该虫取食茶树的行为,从而推断茶树抗虫性。也有的学者通过统计茶树上的虫卵量判断茶树抗虫性[24]。各种研究方法筛选出了多个抗虫性较强的茶树品种:铁观音、肉桂、矮丰、云瑰、云抗10号、云抗12号[25]。但运用可视DC-EPG方法筛选出的龙井长叶和黄旦等抗性品种在实际中并未显出较强的抗性,而且黄旦已被证明能够活化该虫体内的解毒酶系,因此,以这种方法验证茶树抗虫性是否可行值得商榷。

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无公害治理茶小绿叶蝉的重要方法之一。此法对茶园生态系统无副作用,可长期抑制害虫的发生。

2.1 以虫治虫

茶小绿叶蝉的天敌中,蜘蛛最为重要。已通过验收的“假眼茶小绿叶蝉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明确提出以蜘蛛种群为主要保护对象[26]。王沅江等[27]研究了茶小绿叶蝉在广东英德地区的天敌种类、两者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结果显示:茶小绿叶蝉、草间小黑蛛和金腹蛛生态位宽度较大,并且茶小绿叶蝉和草间小黑蛛生态位重叠较大。因此可得出结论:茶小绿叶蝉在当地的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另外,白斑猎蛛、草间钻头蛛[28]和日本隐石蛛[29]等也是该虫的重要天敌。由于蜘蛛是该虫最主要的天敌制约因子,有人研究分析了茶树互利素、茶小绿叶蝉和蜘蛛之间的关系。茶树叶片被茶小绿叶蝉取食后,新产生的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和吲哚作为互利素能够引诱白斑猎蛛捕食茶小绿叶蝉。但这两种物质单独存在时并未对白斑猎蛛产生显著吸引,只有茶树+茶小绿叶蝉取食复合体才对白斑猎蛛产生显著吸引[30-31]。除了蜘蛛,寄生蜂也是抑制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的重要因素。毛迎新、邹武等[32]通过解剖查卵和饲养观察来研究该虫的寄生蜂。结果显示,福建的茶小绿叶蝉主要有三棒缨小蜂和裂谷缨小蜂两种寄生蜂,前者为优势种[33]。深入研究后发现,两种缨小蜂的卵寄生高峰期和该虫的高峰期基本一致,且缨小蜂的卵寄生率随茶小绿叶蝉着卵量增多而升高[34]。此外,蚂蚁的高峰期在有机茶园和无公害茶园基本和茶小绿叶蝉第二高峰期一致[35]。

2.2 以菌治虫

使小绿叶蝉感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白僵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白僵菌是一种真菌微生物活体杀虫剂。刘明炎[36]曾分别喷施球饱白僵菌625倍和27度石硫合剂30倍对比防效。结果显示,喷施后5d,二者效果均不甚理想,但喷施后13d,前者防效上升至78.5%,极显著高于后者,这说明白僵菌持效性好。但关键问题是要找到茶小绿叶蝉白僵菌优良菌株。蔡国贵[37]在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从茶小绿叶蝉死虫的僵体中分离出Be2菌株。该菌株产孢量大,产孢时间早,孢子萌发率高,田间试验防效显著。现已推广到12个县(市、区),3年内其防效平均为94.9%,是迄今最优良的茶小绿叶蝉白僵菌菌株。但需要注意的是,白僵菌必须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时候喷施,否则会明显降低其防效。苏云金芽孢杆菌(Bt)属于细菌杀虫剂,相对于普通杀虫剂能明显提高防效,而且能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成生物药肥,改善茶叶品质,减少用药次数。但以往的分离技术会带有少许的杂菌。张灵玲[38]等运用热处理加抗生素和醋酸钠的方法分离到的Bt纯度较好。同时,还筛选出了对茶小绿叶蝉具有高毒力的Bt菌株LL27,其100倍液死亡率达76.6%。

3 机械和人工防治

3.1 机械防治

茶小绿叶蝉的虫体较轻,可用人工风来消除虫源。廖冬晴等[39]尝试用吹吸式风力除虫机来控制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实验表明,当除虫机风力在20m/s以上时,虫口减退率极显著高于对照,但随着时间的持续,虫口减退率逐渐降低,而且对卵块的防治效果不明显。除虫机的减退效果和0.3%印楝素 (2.0mg/L)相比,后者防效显著优于前者。因此笔者认为:风力除虫防治效果不能持久,只可作为一种应急手段,在茶园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3.2 人工防治

最适合使用的人工防治方法有黑光灯诱杀,使用诱捕器,气味诱捕等[40]。有研究发现[41],用芽绿、素馨黄两种颜色和茶树新梢分离出的引诱性挥发物可制成诱捕器,能在1~2d内诱杀大量的茶小绿叶蝉成、若虫。黄板也可诱杀茶树上部和板两侧的茶小绿叶蝉[42]。据姚雍静等[43]试验,使用30×40cm2黄板每年每hm2可节约840~2700元。将黄绿色粘板和诱捕器一起使用,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44]。该虫对香精也有趋向性。据调查,茶小绿叶蝉对绿茶香精、清香型乌龙茶香精有明显的趋向反应,对红茶香精无反应,对铁观音香精有明显的忌避反应。另外,青菜对茶小绿叶蝉的引诱作用与茶梢相当[45]。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更好地人工防治茶小绿叶蝉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相对于机械防治,诱杀防治简便易行,成本低廉,更适宜推广。

4 化学防治

4.1 防治指标的确定

80年代以来,各产茶省市主要用受害允许密度和旬平均增长率之比或每亩鲜叶经济损失数和1头该虫造成的损失数之比作为防治指标[46]。叶靖平[47]则尝试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来确定防治指标。如果茶小绿叶蝉数量/100的得数低于同时期的昆虫多样性指数,则表明茶园完全可通过自我调节来抵御虫害,反之则需要防治。和前者相比,后者较直观,并将茶园看做一个生态系统,但还需要探索昆虫多样性指数和茶小绿叶蝉数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另外,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防治指标,比如在广西地区,茶小绿叶蝉在夏季的防治指标是5~6头,而在秋季是10~12头[48]。

4.2 人工合成农药带来的问题

迄今为止,用来防治茶小绿叶蝉的人工合成农药有联苯菊酯、噻嗪酮、溴虫腈、吡虫啉、杀螟丹、啶虫咪和氟氯氰菊酯等[49-50]。由于长期使用单一的农药,茶小绿叶蝉对很多农药都产生了高抗性。有研究表明,福建地区茶小绿叶蝉对啶虫咪和联苯菊酯的最高抗性倍数分别达到了97.4和44.1[51]。而且,噻嗪酮和联苯菊酯等对天敌杀伤作用较大。因此,探索并推广植物源农药势在必行。

4.3 新型农药

4.3.1 植物源农药

目前,针对茶小绿叶蝉应用的植物源农药主要分为酯类、生物碱类、萜烯类和黄酮类等四类。

1)酯类主要有除虫菊素等。除虫菊素含有6种杀虫活性成分,具有驱避、麻醉、毒杀三种控制作用[52]。由于除虫菊素易于氧化和光解,人们利用微胶囊和纳米胶囊技术解决了天然除虫菊素稳定性、持效性问题,室内药效保持在45d以上[53]。对茶小绿叶蝉的参考用量和剂型:5%除虫菊素EC1000倍液,每亩用药60kg[54]。

2)生物碱类主要有苦参碱、藜芦碱等。生物碱具有广谱杀虫活性,一般对昆虫显示出驱避、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和毒杀的控制作用。但这一类物质对脊椎动物毒性较大,不宜使用原液防治害虫。对茶小绿叶蝉的参考剂型和用量:0.3%苦参碱水剂1000倍,0.5%藜芦碱WP600倍液[55]。

3)萜烯类主要有印楝素和苦皮藤素等。印楝素对茶小绿叶蝉有抑制生长发育、内吸毒杀和拒食的作用,但触杀作用不明显[56]。用印楝种子提取物处理茶梢,能够影响茶小绿叶蝉雄成虫求偶的鸣叫,从而影响雌成虫的交尾,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提取物浓度的提高而增强[57]。目前,印楝素主要剂型是乳油产品,容易污染环境,而且,印楝素对光敏感,易在碱性、强酸性环境中分解,因此,研制印楝素水基化制剂和提高其稳定性是印楝素发展的主要趋势[58]。对茶小绿叶蝉的参考剂型和用量:0.3%印楝素EC400~600倍液[59]。苦皮藤素含有Ⅰ、Ⅱ、Ⅲ、Ⅳ、Ⅴ等多种杀虫活性成分,包括拒食,麻醉和毒杀三种作用。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影响,例如随着成分Ⅳ的比例提高,其对成分Ⅴ的增效作用增强,而成分Ⅴ对成分Ⅳ有拮抗作用等[60]。因此,如何加强每个成分的作用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对茶小绿叶蝉的参考用量和剂型:0.2%苦皮藤素EC500倍液,每公顷900kg[61]。

4)黄酮类主要有鱼藤酮等。目前,鱼藤酮的剂型主要是乳油,乳油延长了药效,但也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运用微胶囊和纳米胶囊将鱼藤酮包埋已成为鱼藤酮剂型的必然方向[62]。对茶小绿叶蝉参考剂型和用量:7.5%鱼藤酮EC500倍液[63]。此外,运用薇甘菊乙醇提取液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药效高于0.3%印楝素EC1000倍和10%吡·仲EC500倍液,且对蜘蛛无害[64]。

4.3.2 复合农药

单一的农药可能会迅速提高害虫的抗药性,因此复合农药是一种发展趋势。蔡丽[65]通过实验得出,1.2%烟碱·苦参碱可溶性溶剂600倍液施用1d后,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效超过90%,7d后防效仍超过65%。袁聘卿[66]等实验得出:当8%吡虫啉·联苯菊酯SL施用量为562.5ml/hm2时,施药5d内的防效均超过96%,和10%联苯菊酯EC600ml/hm2相当,显著好于10%吡虫啉WP300g/hm2。巫厚长等[67]将竹醋液 400倍(Z400,下同)、600倍液(Z600,下同)分别和 10%吡虫啉1000 倍 液(B1000,下 同)、2000 倍液(B2000,下同)等体积混合。其中Z400+B1000、Z600+B1000和Z600+B2000的防效均好于B1000,但只有Z400+B1000相对于B1000有显著增效作用。另有吡·氯[68]、溴氰菊酯·吡虫啉[69]和鱼藤根提取物·吡虫啉[70]等防效较好的复合农药。

4.4 农药使用方式

好的农药也需要好的喷施方法。吴颖等[71]运用静电喷雾方式防治茶小绿叶蝉。静电喷雾的雾滴分散性好,吸附性佳,且残留低。本实验将常规喷药组(40%氯吡硫磷+10%吡虫啉合剂)和静电喷雾组进行比较,其中静电喷雾选择了2.5%功夫菊酯和0.5%印楝素两种药剂。结果表明,静电喷雾使用的药剂量仅是常规组的1/2~1/3,且防效相当。值得一提的是,0.5%印楝素没有防治效果,这说明,静电喷雾也应选择适当的药剂。另外,正确地应用农药助剂也能提高药效。张衍炽等[72]发现,10%天王星乳油 40ml+“丝润”15ml/667m2+水30kg,对防治茶小绿叶蝉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俱佳,而且可节约用水量60%,适宜在贫水地区推广。其他相似的助剂还有杰效利等[7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茶小绿叶蝉综合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防治,辅之以化学防治的防治策略。其研究领域包括探索茶树品种抗性和茶小绿叶蝉之间的关系,探究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对茶小绿叶蝉种群大小的影响;研究茶园天敌种类、数量消长规律和捕食或寄生行为;开发利用植物源、微生物源农药等。茶树品种抗性与茶小绿叶蝉之间的关系在微观上的表现主要是取食前后二者体内酶的种类、浓度和活性上的差异,我们要在弄清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调控酶活的方法,为培育抗虫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化学农药残留问题日益严重,并且容易导致茶小绿叶蝉等主要害虫的再增猖獗,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害虫的抗药性机理[74],不断研发与环境友好相融的新型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探索更为有效的农药降解措施,这些均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1]谭济才.茶树病虫防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王庆森,黄建,高香凤.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空间分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3):234-237.

[3]李慧玲,林乃铨.茶梢不同节位假眼小绿叶蝉的着卵量差异[J].茶叶科学技术,2009,(3):18-19.

[4]邱宏彬.皖南丘陵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46.

[5]薛巧英.屏南县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J].闽东农业科技,2008,(2):14-22.

[6]唐志勇,唐学军.气温对小绿叶蝉发生的影响和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523-3524.

[7]陆军部.农业措施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好[J].中国茶叶,1997(2):5.

[8]杜相革,董民,张友廷.有机乌龙茶生产中修剪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03,(2):22-23.

[9]肖连明.闽西北山区茶小绿叶蝉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茶叶,2006,32(1):32-33.

[10]洪海林,刘恒贵,沈毓芬,等.茶园蜘蛛的种类、消长、控害作用与保护作用[J].中国茶叶,2010,(2):8-9.

[11]许爱国,罗成.石门县茶园病虫害治理现状及对策[J].茶世界,2008,(1):70-73.

[12]姚雍静,郑文佳,申东.“鲁虹”牌全营养生态肥在茶园中的应用研究(续)[J].贵州茶叶,2009,(3):13-17.

[13]雷元胜.不同茶果间作茶园蜘蛛种群组成差异与控制小绿叶蝉效应的差异[J].茶业通报,2009,31(3):122-124.

[14]王国华,韩宝瑜.茶园遮阴对害虫及其天敌群落的影响[J].贵州茶叶,2010,38(1):15-19.

[15]汪云刚,李良静,冉隆珣,等.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413-415.

[16]杨青,余德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生态调控[J].福建茶叶,2008,(2):33-35.

[17]邱忠莲,袁洪刚,薛花余.日照茶区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J].茶叶通讯,2008,35(2):40-41.

[18]邓启球.浅谈茶叶小绿叶蝉在我场爆发的成因与对策[J].广西农学报,2004,(3):17-18.

[19]金建忠.小绿叶蝉的大发生成因及防治 [J].安徽农业通报,2009,15(2):102.

[20]郭建雄.假眼小绿叶蝉农业和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8,(1):10-12.

[21]曾兆华,傅建炜,林海清.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抗药性相关酶活性及其分布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2):121-125.

[22]毛迎新,邹 武,马新华,等.福建主要茶树品种间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及其抗虫性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1):16-19.

[23]苗进,韩宝瑜.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取食行为[J].生态学报,2007,27(10):3973-3982.

[24]扈克明,张艳梅,王佳芳,等.不同茶树品种间小绿叶蝉类群数量动态与抗虫性比较[J].茶叶科学,2003,23(1):57-60.

[25]田易萍,徐丕忠.高产优质大叶茶新品系“云抗12号”选育研究[J].贵州科学,2008,26(2):70-74.

[26]张必正.假眼小绿叶蝉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成功[J].中国农村科技,2005,(11):26.

[27]王沅江,谢振伦,庞雄飞.假眼小绿叶蝉及天敌蜘蛛生态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8,28(6):401-406.

[28]刘凤想,焦彦成,邓艳东,等.草间钻头蛛、大草蛉和中华通草蛉对茶尺蠖、小绿叶蝉的选择效应 [J].四川动物,2007,26(3):497-500.

[29]于红国,王昌贵,李宜明,等.日本隐石蛛生物学特性观察[J].中国森林病虫,2010,29(2):21-22.

[30]卢绍辉,袁国军,梅象信.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诱导茶梢挥发物组分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9(11):87-89.

[31]赵冬香,陈宗懋,程家安.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白斑猎蛛问化学通讯物的分离与活性鉴定[J].茶叶科学,2002,22(2):109-ll4.

[32]毛迎新,邹武,马新华,等.假眼小绿叶蝉卵的寄生蜂种类及种群动态[J].昆虫知识,2008,45(3):472-474.

[33]韩宝瑜,林金丽,周孝贵,等.假眼小绿叶蝉卵及卵寄生蜂缨小蜂形态观察和寄生率考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6(1):13-17.

[34]毛迎新,邹武,马新华,等.假眼小绿叶蝉的卵密度及其寄生率消长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1):16-18.

[35]林瑾,高明清,王水金,等.福安三种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消长动态[J].福建茶叶,2008,(3):29-30.

[36]刘明炎.冬前用球孢白僵菌防治茶小绿叶蝉[J].茶叶,2006,32(3):157.

[37]蔡国贵.假眼小绿叶蝉白僵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其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4):567-571.

[38]张灵玲,林晶,骆兰,等.叶面分离Bt及对茶树主要害虫高毒力菌株的筛选[J].茶叶科学,2005,25(1):56~60.

[39]廖冬晴,黄树长,韦禄民,等.风力除虫机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2):29-31.

[40]高旭辉,胡贤春.论茶园害虫无害化控制[J].蚕桑茶叶通讯,2006(1):21-23.

[4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和黑刺粉虱成虫诱捕方法:中国,200410018062.1[P].2005-01-26.

[42]彭萍,唐敏,侯渝嘉,等.黄板诱杀茶园黑刺粉虱及假眼小绿叶蝉效果及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1):87-90.

[43]姚雍静,王家伦,何莲,等.黄色诱虫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捕效果研究[J].茶叶,2010,36(2):90-92.

[44]彭萍,徐进,侯渝嘉.假眼小绿叶蝉性信息素田间诱捕试验[J].南方农业,2007,1(1):77-78.

[45]郭慧芳,方继朝,钟万芳,等.茶假眼小绿叶蝉对不同茶香精和寄主植物的趋性反应[J].昆虫知识,2010,47(3):507-511.

[46]熊兴平.假眼小绿叶蝉防治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3,(4):1-5.

[47]叶靖平,顾华东,黄大雄.用生物多样性指数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352-353.

[48]吴彩谦,左伯荣,李建清,等.冰冻灾害后茶园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J].广西农学报,2009,24(S1):58-60.

[49]吴顺章,林继红,林德锋,等.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药剂筛选初探[J].茶叶科学技术,2006,(4):17-19.

[50]杨昌春.不同药剂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45.

[51]庄家祥,傅建炜,苏庆泉,等.福建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的地区差异[J].茶叶科学,2009,29(2):154-158.

[52]刘建丰.天然植物杀虫剂除虫菊素的特点及应用[J].农药市场信息.2007,(6):35.

[53]武锦,陈静,周艺峰,等.天然除虫菊素和阿维菌素纳米胶囊结构表征及杀虫活性测定[J].农药,2007,46(10):672-674.

[54]余作彪,曹海红,武琼,等.5%除虫菊乳油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示范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09,(20):37.

[55]陈建明,张珏锋,陈列忠,等.几种植物源农药对茶树主要害虫的毒杀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09,(4):759-762.

[56]赵冬香,徐汉虹,高景林,等.印楝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活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3):30-32.

[57]赵冬香,高景林.叶蝉鸣声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7,27(2):63-66.

[58]胡文明,陆小磊,涂云飞,等.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加工,2009,(4):20-22.

[59]林雄毅.0.3%印楝素EC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J].江西植保,2004,27(3):106-107.

[60]胡兆农,姬志勤,祁志军,等.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Ⅳ和Ⅴ混用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5):27-30.

[61]韦静峰,文兆明,邱勇娟,等.0.2%苦皮藤素乳油防治茶尺蠖等害虫药效试验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6):488-492.

[62]张庭英,徐汉虹,王长宏.鱼藤酮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农药,2005,44(8):352-355.

[63]何青元,殷丽琼.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04,(4):13.

[64]冯安伟,章玉苹,岑伊静,等.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及其对蜘蛛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1):54-59.

[65]蔡丽.1.2%烟碱·苦参碱可溶性溶剂防治茶小绿叶蝉初探[J].茶叶科学技术,2008,(4):49-50.

[66]袁聘卿,蒋黎明,肖桂凡.8%吡虫啉?联苯菊酯SL防治茶树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2008,(2):105,106.

[67]巫厚长,涂徐孙,程雪尧,等.竹醋液对田间防治斜纹夜蛾和茶小绿叶蝉的增效研究 [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7):381-383.

[68]曲明传,尹相甫,刘贤海.吡·氯乳油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J].茶业通报,2004,26(1):30.

[69]胡本进,李昌春,石立,等.溴氰菊酯·吡虫啉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联合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65-5566.

[70]赵冬香,高景林,徐汉虹.鱼藤根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J].热带作物学报,2005,26(4):86-89.

[71]吴颖,曹立光,梁月荣.静电喷雾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研究[J].茶叶,2008,34(4):221-222.

[72]张衍炽,王美珍.不同农药加“丝润”防治茶小绿叶蝉试验初报[J].福建茶叶,2007,(3):5-6.

[73]龚玉琴,张凯,李永平.喜威SilwetB表面活性剂在茶树上的应用[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6):41-42.

[74]张立媛,贲亚俐,刘德立.靶标酶在农药研发中的作用[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25(2):10-14.

2010-08-09,修改日期:2010-09-08

袁争(1988-),男,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树病虫无公害治理方向的研究。

*通讯作者:teacher.gao@163.com

猜你喜欢
绿叶茶树茶园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绿叶对根的深情
茶园飘香
绿叶和红叶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湄潭茶园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茶园观色
还在坚持的绿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