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及护理

2010-08-15 00:50蒋红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0期
关键词:婴儿产后产妇

周 鑫 龙 玲 蒋红梅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妇产科(40004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理念的进步,孕产妇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妊娠、分娩、产褥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其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使他们发生一些的心理变化,甚至引起心理疾病。产后抑郁症是指孕妇分娩后,由于生理、心理及角色转变而出现的抑郁症状,一般在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精力不足、烦躁、易怒,严重者还会出现幻觉甚至自杀等,不仅影响产妇身心健康及婚姻、家庭和谐,还对母婴关系、婴幼儿(特别是男性婴幼儿)的情感、营养状况、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产后抑郁母亲的婴儿发育状况明显劣于正常母亲,而且影响婴儿的抗病能力,婴儿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是正常母亲婴儿4倍[1]。严重者有伤害婴儿甚至自杀的倾向[2]。有资料显示,妇女在产后第1个月精神疾患的危险程度较非孕期高出20余倍,发病率国内外报道各有不同,西方国家发病率10%~20%,国内发病率5.36%~11.09%[3,4]。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复杂,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家族史等有关,在围生期整个过程中,机体内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内分泌的改变是产后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5]。Bloch等[6]的研究结果支持雌激素和孕酮水平的变化对产后抑郁的发生有直接作用,提示有产后抑郁史患者对性激素的心境去稳定作用(mood-destabilizing effects)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国内外对本症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提示可能与产后内分泌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7]。最近的研究还认为产后抑郁症为一种自体免疫疾病,怀孕所造成的压力开启潜在易患体质人群患病的阀门,但是由于怀孕本身的保护和屏障作用,使产后抑郁症多在怀孕后期和产后发生[8]。

1 相关因素

1.1 生理因素

心理变化与非妊娠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孕妇的情绪更受健康状况的影响,特别是伴有产科并发症时,忧郁和焦虑更明显。孕妇的焦虑和忧郁程度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正相关。妇女从怀孕至分娩,体内激素水平巨大变化,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产后1周左右逐渐降至未孕时水平,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儿茶酚胺减少,影响高级脑细胞活动而诱发抑郁。此外,产妇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与产后抑郁情绪的出现也是有联系的。

1.2 心理因素

妊娠、分娩、产褥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对大多数孕产妇而言,都能够很好的适应,仅有少部分孕产妇不能耐受,出现抑郁精神状态。产后抑郁症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内向、敏感、情绪易波动、社交能力较差、缺乏独立性、人际关系较紧张等个性特点的人群。产褥期妇女情感相对脆弱,产后第1周情绪变化更明显,内心世界复杂,初为人母的角色转变,使其面临自身康复、育婴、生活压力、工作等诸多问题,对自己的母亲角色既新鲜又恐惧,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教育等问题的担心,文化程度高的产妇考虑问题更详细、全面,面临的社会压力和精神压力较大,心理压力、心理负担更大;产时创伤经历,心绪复杂,均可导致其出现抑郁焦虑情绪。

1.3 家庭和社会因素

家庭支持系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包括丈夫、家人支持、夫妻关系及家庭和谐等。对于产妇而言,最强大的社会支持来源于其丈夫,可提高产妇的自尊自信,对产褥期的紧张和压力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每当分娩结束,家人更多关注的是婴儿的性别、体质量、健康状况等内容,常常忽略对产妇的关心,使其身心受到伤害,感到明显的失落,导致情绪低落甚至抑郁。有调查表明,婚姻满意度低,缺乏家庭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缺少丈夫关心的产妇,内心空虚,更易发生抑郁症。部分产妇由于分娩,可能丧失重新回到原来工作岗位的机会,减少了家庭经济的来源而导致经济上的负担加重,也可造成产妇的抑郁。

1.4 产科因素

分娩对初产妇而言是未知的、神秘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产科设备不断更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产妇仍对分娩方式迷茫、分娩过程的恐惧,子宫收缩痛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等变化,加之对婴儿性别的担忧,加重了紧张情绪而成为产后抑郁症的促发因素[9],诱发产后抑郁的产生。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相关的产科危险因素有阴道助产、新生儿畸形、第一产程时间长[10]、产时并发症、产钳助产均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2 治 疗

产后抑郁症在治疗原则上与一般抑郁症无显著差异,应当由专科医师进行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心理治疗。复发性抑郁症者用药时间长,应当注重个体化原则,降低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哺乳的妇女来说,有些药物乳汁中有分泌,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选用药物时应谨慎,故大多以心理治疗为主,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此外,研究表明:雌激素治疗产后抑郁症也是有效的。对有感染、贫血的产妇及时给予抗生素、铁剂、维生素等药物,增强机体抵抗力,帮助疾病早日恢复。

3 护 理

近年对产后抑郁症的研究逐步深入,对病因和发病因素的探讨逐渐清晰,心理治疗正在逐渐成为独立的治疗措施。心理治疗如分娩前了解产妇的精神心理状态,分娩时对产妇的鼓励、指导和安慰,产后舒适安静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人际心理治疗能有效减轻抑郁症状,增进社会关系,非药物性治疗方法尤其对哺乳期妇女更适合。早期干预、早期介入,对产前高危人群是必要的,能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3.1 加强围生期保健和健康教育

日本曾有学者报道,全程健康教育可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下降[11]。开展产前教育,包括对丈夫和父母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教、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以及对产妇生活、心理上的照顾,影响产后抑郁情绪的相关知识,以及母亲角色转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高应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介绍有关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等知识,进行优生优育的教育以及产后保健、育婴知识的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巧,指导孕妇合理的膳食和锻炼,学习自我调适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保持良好心态。对有并发症的孕妇应积极帮助其调整心态,正确面对,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

3.2 在分娩全程中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对孕妇进行产前心理护理,指导孕妇分娩技巧,保持足够的精力和能量,适当运用分娩镇痛技术,认真准确地解答孕妇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鼓励,指导产妇与医护人员配合,顺利完成分娩,使她们放松心情,减少分娩方式及产时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严格掌握剖宫产指针,积极处理产程中异常情况,尽量消除不良刺激。分娩时可根据产妇需求,允许家属陪伴,采用“导乐式”分娩,以减轻产妇的孤独感,缓解恐惧和不安情绪。医护患应建立良好的医患及护患关系,以亲切友善的语言,使产妇感到温馨和体贴,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安全渡过分娩、产褥期,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3.3 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给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可以使产妇身心放松。此外,整个分娩过程产妇经历产时疼痛,分娩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尽量集中进行所有的治疗操作,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减少亲友探视,落实陪伴制度,减少不必要的打扰。注意保护性医疗,避免不必要伤害。各种刺激都易激惹,尤其是敏感问题,比如婴儿存在缺陷、婴儿的性别、产后身体的恢复,生活负担的加重等,应尽可能的避免。同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产妇进行产后康复训练,增加产妇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生活责任感。

3.4 帮助产妇及早进入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

产后是产妇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教会产妇及家属婴儿护理及喂养知识和技巧。医务人员应主动与产妇交流,指导她们积极参加适宜的身体锻炼,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母乳喂养,与她们进行心与心沟通,关心她们,鼓励她们,并发挥哺乳母亲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和鼓励的效应。

3.5 保证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

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除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产妇外,还应与其多交流、沟通,做到认真倾听,善于开导,及时调整不良心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其从内心深处树立对生活信心,消除紧张、压抑心情,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家庭中及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丈夫应主动协调好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尽可能多陪伴在产妇身边。同时,指导产妇注意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和处理产褥期间工作生活方面的变化,适当地进行产后恢复训练,促进产妇身心健康,及早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4 预 防

对孕妇进行产前产后知识培训教育,帮助孕妇了解有关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等知识,新生儿喂养及护理方法、技巧的培训,营养膳食方面的知识,介绍产后抑郁症的预防知识,以及角色转变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另外可以进行产前精神支持性治疗,不同程度的增强孕妇产后对生活的信心。在产前、产后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和生理支持,可减少疾病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4.1 学会自我调适

自我调试是最主要的预防和控制手段。要树立克服生活困难的信心,也要尽量培养适应新的生活状态的能力。成为母亲是一件光荣而自豪的事,同时也必须面对辛勤的付出,可以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自己付出母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保持心态平衡。产后忧郁症类似于女性的经期反应,生理上的不适容易导致烦躁、易怒、悲观失望。而你一旦了解它,认识了妊娠、分娩、育婴全过程,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产后忧郁症便与你无缘。

4.2 家人的理解和关心

家人的理解和关心是减轻和消除忧郁症的有效方法。家人,特别是最亲近的、正在照料着母子的父母、公婆和丈夫等,认真倾听,做到换位思考,理解她所承受的产后痛苦和烦恼,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导。

4.3 增强产妇的体质也是避免和消除产后忧郁症的必要途径

许多产妇是遇到种种生活上的烦恼而引发此症的,而不少烦恼,都是因为体力不支、能力不够、奶水不足、睡眠紊乱、心理压力等因素所造成。经过生育,不少原本身体不佳的产妇更是落下一身毛病,导致忧郁症的发生。加强身体锻炼、产前必要的体能适应,产后适宜的有氧运动,均有益于产妇的身体恢复,适宜产后繁忙的生活与工作,抵抗各种疾病、避免产后忧郁症的发生也不无裨益。

4.4 产后早期家庭随访可对产后抑郁症进行早期干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产后早期的家庭随访可指导产妇和婴儿护理,协调家庭关系,对产妇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及时发现产妇恢复情况以及各方面的异常,早期介入、早诊断、早治疗。

4.5 在心理科或神经内科医师指导下,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有效的、不良反应小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有自杀倾向者可入院治疗。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必要在整个围生期和产褥期给孕产妇提供生理、心理知识和必要的咨询,密切观察,尽可能地对产后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5 讨 论

在医疗保健服务中应充分重视围生期及产褥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护理,加强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产前、产时及产后宣教,积极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要提高产妇的积极应对能力,对产后有异常情况的产妇更应做好此方面的工作,以有效减轻产后的抑郁程度,防止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产科医务人员也应加强对产后精神障碍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知识的培训。

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影响婴儿认知能力、情感行为及社会能力的发育,还可影响夫妻关系和整个家庭及社会的稳定,甚至可导致产后精神病的发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发展多途径、分阶段、综合、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是有必要的。大力进行宣传和教育,提供多方面信息指导和帮助,使她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其心理素质,确保母婴健康平安[12]。

[1]Adewuya AO,Ola BO,Aloba OO,et al.Impact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on infants' growth in Nigeria[J].J Affect Disord,2008,108(1/2):191-193.

[2]王茜,王保莲.产科因素对产褥期抑郁症的影响及预防[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4(2):151-152.

[3]王霞.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104.

[4]陈良英,何仲.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13.

[5]崔才三,隋京美,韩丹青.产后抑郁症的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4(4):321.

[6]Bloch M,Schmidt P,Danaceau M,et al.Effect of gonadal steroids in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J].Am J Psychiatry,2000,157(6):924-930.

[7]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3.

[8]Gleicher N,Postpartum depression,an autoimmune disease[J].Autoimmun Rev,2007,6(8): 572–576.

[9]何明娇,徐玉苑,李耘,等.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2002,23(6):87.

[10]谢日华,雷俊,廖顺平.产后抑郁症及产科相关性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284.

[11]蒲凤萍,粱玲,郁杨,等.全程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3,18(8):631.

[12]何金兰,伍德凤.浅谈产后抑郁症[J].中原医刊,2008,35(2):74-75.

猜你喜欢
婴儿产后产妇
艺术家婴儿推车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