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气象防灾减灾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2010-08-15 00:47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
浙江气象 2010年4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候变化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赵洪祝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候、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加强气象工作成为一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将力争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对浙江省的气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要求,结合浙江实际,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和有力保障。

1 着眼于气象灾害多发易发频发的省情,不断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能力

浙江处在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区域。我们要始终秉承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切实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统筹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和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在预警信息传播、灾害信息收集、防灾避险宣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的时效性,开辟“绿色通道”,直接向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单位的相关责任人员发送气象预警信息,加快形成以气象监测预警信息为先导的防灾减灾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

2 着眼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充分发挥气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趋利避害双重作用

我们要依靠包括气象部门在内的各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和专业人员,深入分析气候变暖对经济、社会、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造成的影响,切实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咨询能力。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快实施气象防灾减灾行动计划、气候变化应对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增强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对雾霾、二氧化碳等大气成分的监测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监测在分析判断生态环境状况变化中的作用。加紧研究制定城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强化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风能、太阳能和空中云水资源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积极推进人工增雨从应急抗旱向常年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转变。

3 着眼于全社会对气象工作的更高要求,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的专业化,使服务范围不断拓宽,服务产品更加生动、丰富、科学、可视化和精细化,建立气候、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为政府、社会、用户和个人提供更加广泛、科学的服务产品。面向海洋经济带发展需求,切实加强海洋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和沿海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建设;强化高速公路沿线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为运输、旅行等提供交通气象保障与实时服务;加强电力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为电力系统的气象防灾减灾、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和电网负荷科学调度提供支持;把气象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切实推进气象资源和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

4 着眼于当前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

气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领域。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离不开气象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先进装备的投入,离不开一流人才的支撑。我们要以浙江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合作协议为契机,积极构建“省部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快省级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基层气象台站的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气象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改革、开拓创新,严谨求实、崇尚科学,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气象事业发展人才辈出。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理解气象、关心气象、支持气象、运用气象,共同推进浙江省气象事业现代化。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气候变化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