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展的战略选择:转方式调结构

2010-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云南全省发展

杨 杰

(保山学院 党委,云南 保山 678000)

云南发展的战略选择:转方式调结构

杨 杰

(保山学院 党委,云南 保山 67800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云南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必须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总结分析云南产业发展的规律,集中力量、形成特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使云南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云南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

一、转方式、调结构是云南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省传统产业调整升级步伐较慢、整体竞争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影响和制约了全省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1、转方式、调结构是有效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客观要求。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美国继续保持超强地位,但其实力优势及对世界的影响力明显下降,中国在大国中的实力排名前移。总体来看,国际复杂形势对我们转方式、调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1)气候变暖形成的倒逼机制。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完成上述目标存在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云南的形势同样严峻,2005年至2008年,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从1.19亿吨上升到1.52亿吨,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从2.63吨上升到3.34吨。经过努力,全省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14吨下降到2.67吨,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左右,而且降速偏缓。(2)资源制约形成的倒逼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一直保持较高增长,相应地,对能源、水、土地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长,世界范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与日俱增,经济增长的成本持续上升。近年来爆发的地区冲突,无不与资源的争夺有关,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日益政治化。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禀赋并不多,人均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拥有量仅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1/3和1/5,45种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的制约将影响未来的发展。(3)贸易保护形成的倒逼机制。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急剧下滑、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提高关税、滥用救济措施等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世界银行统计,自2008年11月15日20国集团领导人华盛顿金融峰会以来,20国中有17国实施了47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据WTO审核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报告,各国贸易限制措施显著增多,主要是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等,中国是主要受害者。仅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外贸产业和企业已经遭遇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措施等各类“贸易救济调查”举措,涉及金额超过82亿美元。若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中国企业遭遇贸易摩擦的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中国已成为世界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我国出口产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贸易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没有一个世界名牌,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50个,欧洲38个,日本8个,韩国3个。(4)环境问题形成的倒逼机制。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日渐严重,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的共识。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人口超亿的10个国家中,我国的生态安全系数仅高于日本,是次低安全度国家。

2、转方式、调结构是解决云南省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的内在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卓有成效,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168.2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56.6%,年均增长11.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9.28:41.26:39.45调整为 2009年的17.24:41.83:40.91。但从总体看,全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较慢。与全国相比,2009年我省一产比全国高6.7个百分点,二产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三产比全国低1.7个百分点,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的问题突出。(2)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工业为例,过去我省工业增长主要依靠以烟草产业为主的轻工业,近年来重化工业比重增长较快,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年前的1/3上升到了54%。产业结构单一已严重地影响云南经济发展的稳定性,2008年以来,国际有色金属产品及钢铁等冶金产品价格大幅下挫,工业发展受影响最大,增速下滑。(3)产业的区域布局很不平衡。如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等,省内依托城市发展的各类开发区中,只有少数具备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功能,过度依赖自身资源且资源利用不经济,有可能陷入“资源优势陷阱”,而一旦资源不足,就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我省经济已经到了必须进行重大调整、重新布局的关键时期,转方式、调结构已经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云南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1、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时,云南工业十分脆弱,经过近30年的曲折发展,云南重工业化特征明显,1978年轻重工业比重为42.9:57.1。为有效解决生产生活物资短缺、社会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促轻工、依靠轻工搞积累、集中财力保重点”的思路,轻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到1988年,全省轻重工业比调整为49.6:50.4。这段时间,我省烟、糖、茶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加大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力度,建设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电子计算机、电子电器设备、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新产业,云南电子设备厂、云南电视机厂、云南汽车厂等企业在全国市场都具有影响力。但这些企业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规模经济效益低、产品成本高、管理方式僵化等先天缺点,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势,享誉市场的山茶牌电视机、春花牌自行车、兰花牌电冰箱、白玫牌洗衣机和茶花牌汽车等昙花一现,“五朵金花”最终凋谢。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主要是集中全省财力,建基地、促发展,大力发展烟、糖、茶、胶等产业,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烟草铸就辉煌,云南初步形成了以“烟、茶、胶、药”为主的轻工业及生物产业体系,有色金属、电力、化工、机械等产业的发展也有所加快。由于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全省卷烟工业的高速发展。1980年到1989年,卷烟产量平均增长18.2%,卷烟在全国的比重由5.86%提升到13.16%。1991年到1995年,全省“两烟”实现税利累计1120亿元,出口创汇9.44亿美元,上缴税费占全省财政收入的80%,创造了烟草生产6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全国第一。但1998受国家的两烟“双控”政策以及各地加强市场封锁等因素的影响,我省烟草生产出现大幅度下滑,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影响。

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2年。这段时间,主要是集中力量推进国企改革,强化优势产业。1998年后,现代企业制度在全省逐步推开,到2000年底,全省23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145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16户企业成功上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199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巩固和发展烟草产业的同时,着力培植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以磷化工、有色金属加工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和旅游业。到2000年,全省轻重工业比调整为50.5:49.5,轻工业的优势产业相对集中,烟草、食品、造纸、医药、印刷等五个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的91.1%。总体看来,这段时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比较缓慢,特别是一些传统轻工产业逐步萎缩,新兴产业增长乏力。

4、2002年至今。以省第七次党代会为标志,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段时间,电力、矿产业等的发展加快,对全省经济止跌回升、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2057亿元,有10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我省重点培育的五大支柱产业中,烟草、电力、矿业和生物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59亿元、203亿元、700亿元和1080亿元。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段时间,我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重工业加速发展,而轻工业因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而逐步萎缩,轻重工业比重出现了逆向变化,目前已经调整为45.4:54.6。这种变化,致使我省经济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更加容易受到冲击。

从30年的产业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主要是:第一、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如果没有政府主导的技术改造,云南不可能创造烟草产业的辉煌,其他产业也是如此。第二、产业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是说,“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要科学合理地搭配使用,不可或缺。第三、产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如:我省的矿产、旅游产业的发展。第四、产业发展必须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实行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充分利用资源,扩大企业规模。第五、产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特别要重视机制、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我省电力产业的发展比较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第六、产业培育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力争把这个过程尽量缩短一些。

三、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

1、走集约式、高效益的重化工发展路径。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能源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硫酸工业、制碱工业、化肥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冶金工业(以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为主)、建筑材料工业(以水泥及平板玻璃生产为主)等。云南自然资源富集,具有发展重化工业的资源优势。我省可开发水能约957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1/4左右。目前已发现的142种矿产中,有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25种居前3位,尤其是有色金属和磷矿储量丰富,铅、锌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2003年以来,云南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全省重化工业比例已经高达55%。全省上市公司和省重点支持的大企业集团多数是重化工业企业,如云铜股份、云锡股份、云铝股份、驰宏锌锗、贵研铂业、云天化股份、云维股份、罗平锌电、云南盐化等。铜、锌、铅、锡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化工业的大发展不仅是工业化进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而且对于云南省这样一个资源型省份,发展重化工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云南工业大多属于资源型、粗加工型、原料型,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较多,一些矿产企业和化工企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当坚决取缔和限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发展矿产业和重化工业。从省外看:发达省份不但没有放弃重化工业,反而在加快发展重化工业,比如广东省,国际金融危机使广东以轻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根据《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目前广东正加快发展石化、造船、钢铁等重化工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在广东强力打造现代重化工产业带的战略性布局下,目前大亚湾已有来自荷兰、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个项目落户,投资总额近900亿元。去年下半年启动的广东省新十项重大建设工程中,22700多亿的投资额度有80%投向石化、钢铁、造船等重化工业建设。从云南省看:玉溪的大红山铁矿、曲靖驰宏锌锗公司和保山永昌铅锌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通过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大项目的带动效益十分显著。因此,云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不能发展重化工业,而是如何发展重化工业,在新的形势下,应当强调集约式、高效益的重化工业发展路径,依靠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最大限度地缓解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重化工业也能够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2、能源产业要以优化能源工业结构,增强能源的保障能力为重点,为云南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构建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核电等多元化的电力工业。做好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及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项目的前期工作。利用电力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加快矿电结合步伐。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业和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是云南省的两大优势产业。要发挥我省的能源优势,特别是清洁、可再生的水电能源优势,以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化优势为强势,推进有色和电力两个优势产业的强强结合,形成具有我省独特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云铝直购电试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其他重点高载能企业实行大用户直购电,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重点高载能企业和水电企业之间开展投资合作。在“水电铝”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磷电”、“硅电”等矿电结合发展模式,提升矿电结合发展模式到更高层次,把我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3、轻工业的发展要重点解决总量不足、产品不多、质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从云南工业结构的现状看,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偏轻。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上作用发挥不足。为此,要着力解决轻纺工业总量不足、产品不多、质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一是要重点发展卷烟和配套工业、食品(制糖、乳制品、粮油和肉类加工、果蔬加工)、饮料(茶、咖啡、酒类)、林产(橡胶、家具制造)、造纸和纺织(服装、麻纺织和茧丝绸)轻工产业。二是积极发展各类日用品和电子与家电类产品,发展珠宝玉石加工,建设腾冲、瑞丽、昆明珠宝加工贸易中心。三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承接“东蚕西移”等产业转移。四是积极扩大轻纺产品的出口,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轻纺产品加工基地。

4、着力解决重化工、有色等领域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当前,重化工、有色领域低水平不合理重复建设的问题,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剩、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加以避免和遏制。为此,一是要编制产业规划,强化行政指导,制定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提高准入门槛。二是支持企业通过上大压小、等量或减量置换落后产能、开展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鼓励大企业并购重组落后企业,推动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民主、科学决策的能力。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严格货款市场风险评估。五是实施差别电价,促进企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自动退出。六是发展中介评估机构,强化对企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市场分析等。特别是要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暂停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水泥、电石、焦炭及钢铁等项目;加大钢铁、水泥、焦炭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5、重点发展以生物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据联合国统计,新兴产业已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阶段,新兴产业正成为引领许多国家和地区产业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结合云南的实际,我们认为未来云南新兴产业的发展,最有可能在生物良种、新医药、新材料、光电子和现代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突破。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群,新兴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如生物资源产业。云南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是我省一个突出的比较优势。一是生物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我省的生物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发展了多个在全国占据领先优势的行业,尤其是烟草、鲜切花、咖啡、核桃、野生食用菌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兴起了一批规模以上生物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由2002年的223户增加到2008年的1100多户,产品加工率由45%提高到48%;建设了一批生物原料种植基地,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800万亩,蔬菜、马铃薯、烟叶、橡胶等10多个作物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百万亩;打造了一批名牌产品,目前全省9件“中国驰名商标”全部出自生物产业领域,50%的“云南著名商标”来自生物产业领域;培育了数个直接融资的生物企业,云南白药、景谷林业、绿大地先后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二是生物产业为我省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原料,成为支撑轻工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企业总数的80%是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在全省全部38个工业行业中,生物产业涉及12个行业、约占1/3。三是生物产业极大地丰富了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内涵。花卉、茶叶和香烟成为到我省旅游的客人返回必带的首选产品,无公害、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对游客走遍云南、吃遍云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四是生物产业促进了我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多年来,生物产品是我省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到我省出口商品总额的10%左右。此外,生物产业对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环境保护等产业,也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综合运用行政、政策、价格和市场等手段,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结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靠政府直接用行政手段来调结构,二是政府用政策引导、价格信号和市场机制,通过对企业的优胜劣汰来实现结构调整。在税制方面,要达到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的目的,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税、环境税,还有已经推出的消费税等区别对待的措施。可以鼓励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做强做大,不断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实践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完全脱离政府而进行的。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市场竞争效率相对较差,发展中国家只有发挥比发达国家政府更强的作用,纠正市场扭曲,解决市场失效,才能加速经济发展。从云南的发展看,整合优势资源,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是近年来我们的一条成功经验。吸收、整合、集聚省内外优势资源和要素,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相互配套。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加快各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步伐,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和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0.4

A

1671-2994(2010)04-0112-04

2010-06-12

杨 杰(1962- ),男,重庆人,保山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云南全省发展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