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诉求

2010-08-15 00:47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精神

●孙 梅

(武警学院 部队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跨越空间障碍,在全球范围内沟通、交流、融合与互动,全球化的潮流正在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文化正不断突破各民族文化的地域界限和模式的局限性,走向日益频繁的相互交流、渗透和补充。世界文化正向着多元化、多样性方向发展。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的核心基石,在应对全球化的战略策略中,审视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现实,正视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巨大影响,着眼于新世纪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强调具有高度自觉的文化意识,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将大大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1]。根据费孝通的阐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应该包含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首先要求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明确的自我认识,重新认识民族的传统,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以确立民族的主体意识,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二是对异族文化有所了解,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并在这里找到自己文化的位置与坐标,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三是联系现实,更新我们的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化,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而取得适应新环境和在新时代进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建设有本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文化自觉的实现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文化自觉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理性地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以及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具体讲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文化自觉首先体现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上。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就是认识自己的文化并进而认同自己的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成员总是通过其语言、行为方式及生活习俗、伦理、民族精神与价值观念等的认同来形成文化的自我意识。文化认同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在面对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强势文化的传播下,中国文化应该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构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提升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在对以往文化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一定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决不可能绕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改造。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实现继承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在现代化建设中认同自己的文化主要表现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上。

对民族文化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积极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内在契合性,找到创新的结合点,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一种文化只有具备自我反思与反省的能力,才能获得前行的力量。面对全球化对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要有一个适应全球化的出发点,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的进程,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扬光大,成为形成文化民族性的重要因子。而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传统,就要求在处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时,做到既警惕在弘扬民族精神旗号下的复古倒退,也警惕在文化民族主义心态下的封闭排外;既能在文化交往中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又不把民族文化个性绝对化为排他性;既保持传统的延续性,又不失其开放性与现代性,只有认真解决好了这一问题,中国文化才能始终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发展。

二、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不仅要求对自己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要了解世界文化,并深入了解世界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关系。能明白外来文化对我有利为我所用的部分,从而将其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益部分,能通过他者文化了解该民族的传统和个性,善于同其合作共事。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大大增强。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中国,在21世纪的历程中,应该具有更加远大的文化视野,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加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全球传播时代,我们要通过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创新来抵御文化帝国主义的横行。文化交流和创新首先要有文化主权意识,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文化自主、独立的基础上,才能在与西方文化交流时有主动权,而不是被“西化 ”。

首先,要认清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当今中国的文化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在全球传播带来的异国文化、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下,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全球文化中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成了现时的中国文化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球化形成的话语霸权面前,搞全盘西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我们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敏锐的文化辨别力和批判力,具备守卫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文化自觉。要坚持对外文化交流的平等权,首要任务是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必须高举捍卫文化主权、反对文化霸权的旗帜,自觉维护国家自主文化选择权、发展权和对外文化交往权;必须清醒地分辨、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拒绝“现代病”的糟粕;必须有效防止和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和反动思潮的渗透和侵蚀,并在此过程中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反思和新的认定;必须加快发展先进的全球传媒技术、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和传播力度等,以此来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中国文化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其次,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冲突日益激烈,中国传统文化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整合,通过文化整合和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文化整合就是把不同的文化要素有机地吸收、融合进自身文化系统中。文化整合并不是不加选择地吸收各种文化要素,而是要根据中国现实的实践需要,在对外来文化加以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真正能有益于中国的实践,能满足中国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要素并加以吸收与整合[2]。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特点有选择地吸收,不断地进行文化更新、分析、接受外来文化中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精华部分,如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西方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制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不能只安于学习,还要在不断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不断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将异质文化转化成自身发展的营养,使之本土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清醒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坚持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意消除西方现代性文化所带有的局限性。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要勇于和善于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要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文化交流,吸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三、正确揭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未来走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点,而且是一种批判、创造的过程。健全的文化自觉意识,既要具备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批判继承”意识、“博采众长”意识,更要具备“积极建设”的意识,这是文化自觉意识普遍觉醒的重要表现。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正在满怀豪情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出广阔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在一个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极大迸发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党的十七大向全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战略任务。这个任务的提出表明,党比以往更加注重文化发展问题,更加重视文化发展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关注 21世纪全人类普遍重视的“‘文化的'发展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它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先进文化不可能自然地、自发地产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有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把“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发展前进的新的增长点,有规划、有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开展文化的建设和创造,才能不断扩大自身积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这就需要执政党根据先进文化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自觉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实践过程,最主要的是要求执政党具有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领,也就是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3]。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自觉,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就能不断地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第二,必须着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神动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从而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客观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利益协调共建共享的原则为指导,在全社会形成和谐的文化理念。建设和谐文化还要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基本规范抓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文化和谐的社会氛围。[4]

第三,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全体文化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去。

要扎实推进理论武装、新闻宣传、文艺出版、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和对外宣传等各项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展示和提升国家良好形象。着力在推动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文化基础,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总而言之,在全球传播时代,中国文化应该做好文化定位,加强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实现文化创新,以文化自信的心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和世界上其他的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中国文化应该有善于发现、乐于认同、愿意欣赏“人之美”的眼光和胸怀,也要有敢于正视、乐于扬弃、愿意修正“己之不美”的眼光和胸怀[5]。在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同时,抓住全球化的文化发展机遇,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弘扬民族精神。

[1]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0,(1):44.

[2]范俊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J].前沿,2006,(2):237.

[3]雷弯山.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自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10):6.

[4]十七大报告解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EB/OL].http://www.gov.cn/.

[5]卢松.全球传播时代的中国文化自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4):126.

猜你喜欢
全球化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